• 高中文言文所有带与的句子(文言文中带有和字或字的句子有哪些,急)

    1.文言文中带有和字 或字的句子有哪些, 急

    一、或

    1

    有时,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或长烟一空

    2

    有的,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文言文的"或"字不解释为"或者",解释为"有的(人或物)"

    解释:

    1

    也许,有时,表示不定的词:~许.~者(a.也许;b.连词,用在叙述句里,表示选择关系.均亦单用“或”).~然.~则.

    2

    某人,有的人:~告之曰.

    3

    稍微:不可~缓.不可~忽.不可~缺.

    二、和

    1

    <;形>;音乐和谐;协调。《察传》:“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

    【又】协和;和睦。《季氏将伐颛臾》:“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2

    <;动>;和好;交好。《屈原列传》:“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议和。”

    3

    <;形>;温和;暖和。《兰亭集序》:“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4

    <;形>;和悦;谦和。《信陵君窃符求赵》:“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

    5

    <;介>;连带;连同。杜荀鹤《山中寡妇》:“时挑野菜和根煮。”

    6

    <;介>;与;跟。《陈州粜米》:“和那害民的贼徒折证。”

    7

    <;连>;与;和。岳飞《满江红》:“八千里路云和月。”

    文言文的"或"字不解释为"或者",解释为"有的(人或物)"

    1

    也许,有时,表示不定的词:~许.~者(a.也许;b.连词,用在叙述句里,表示选择关系.均亦单用“或”).~然.~则.

    2

    某人,有的人:~告之曰.

    3

    稍微:不可~缓.不可~忽.不可~缺.

    高中文言文重点句子,高中文言文常考句子,高中文言文句子翻译

    2.(苏教版)语文高一古文全部通假字附带句子的?!!

    廉颇蔺相如列传一.通假字 1、不:可予不(通“否”) 2、奉:臣愿奉璧往使(通“捧”) 3、案:召有司案图(通“按”,审察、察看) 4、孰: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通“熟”,仔细) 二、一词多义 1、于:①君幸于赵王(介词,被) ②故燕王欲结于君(连词,同) 2、负:①宁许以负秦曲(使……担负,使……承担) ②秦贪,负其强(凭借,倚仗) ③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3、以:①传以示美人及左右(连词,连接两个动词,给) ②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介词,因为) ③以勇气闻于诸侯(介词,凭借) ④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介词,拿,用) 4、见:①徒见欺(介词,被,受) ②大王见臣列观(动词,接见) 5、舍:①舍相如广成传舍(名作动,安置住宿) ②舍相如广成传舍(传舍:招待宾客的馆舍) 6、因:①不如因而厚遇之(由此,趁此)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通过、经由) 8.幸:①而君幸于赵王(宠幸) ②大王亦幸赦臣(幸好) ③则幸得脱(侥幸) 9、引: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动,延请) ②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动,拉) ③相如引车避匿(动,掉转) ④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动,拉开弓) 三、词类活用 1、负:宁许以负秦曲(使……担负,使……承担) 2、完:臣请完璧归赵(使……完好无缺) 3、前:乃前曰(名作动,上前) 4、舍:舍相如广成传舍(名作动,安置住宿) 5、间(jiàn):间至赵矣(名作状,从小路) 6、廷:卒廷见相如(名作状,在朝堂上) 7、毕、归:毕礼而归之(使……完毕、使……回去) 8、刃:左右欲刃相如(名作动,杀) 9、西:相如奉西入秦(名作状,向西) 10、严: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形作动,尊敬) 11、急:大王必欲急臣(形容词使动,使……急,逼迫) 12、衣(yì):乃使其从者衣褐(名作动,穿上) 13、先、后: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先,以……为后) 14、破:秦王恐其破璧(使……破碎) 15、交:为刎颈之交(动作名,朋友) 16、宽: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形作动,宽待)17、使:秦王使使者告赵王(前一个使,动词,派遣) 18、闻:以勇气闻于诸侯(使……听闻) 四、古今异义的词 1、指示:古义:指给人看(请指示王) 今义:上对下的说明 2、约束:古义:条约(未尝有坚明约束者) 今义:限制使不超出范围 3、得罪:古义:得到惩处(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 今义:冒犯 4、明年:古义:第二年(明年复攻赵)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5、前进:古义:上前进献(于是相如前进缶) 今义:向前行进 6、宣言:古义:扬言((廉颇)宣言曰) 今义:宣告 7、鄙贱:古义:地位低下,见识浅薄(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今义:鄙卑下贱 五、句式归纳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判断句) 2、蔺相如者,赵人也。(判断句) 3、求人可使报秦者。

    (定语后置。=求可使报秦之人) 4、君幸于赵王。

    (状语后置。=君于赵王幸) 5、今君乃亡(于)赵走(于)燕。

    (省略句) 6、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省略句) 7、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判断句) 8、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被动句) 9、得罪于大王(状语后置。

    =于大王得罪) 10、不如因(之)而厚遇之。(省略句) 11、使不辱于诸侯。

    (状语后置。=使不于诸侯辱) 12、请奉盆缶(于)秦王。

    (状语后置。=请于秦王奉盆缶) 13、遂与秦王会(于)渑池。

    (省略句) 烛之武退秦师1.通假字(1)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同“供”。

    供给。句意是:秦国的外交使臣经过郑国,郑国可以供给他们所缺少的物资粮秣等物。)

    (2)秦伯说。 (说,同“悦”。

    句意是:秦穆公听了很高兴。)(3)失其所与,不知。

    (知,同“智”。句意是:失掉了盟国,不是聪明。)

    2.古今异义词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一个代词“夫”与名词“人”表达:“那个人”之意。

    今常为一词,尊称一般人的妻子。)亦去之。

    (去,离开。今常用于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或过去的时间。)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行李,出使的人。

    今常用于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箱子、网篮等。句意是:秦国的外交人员经过郑国,郑国可以供给他们缺少的资粮。

    )3.一词多义封 (1)既东封郑(做疆界,动词) (2)肆其封(疆界,名词)之 (1) 唯君图之(代词,指阙秦以利晋)(2)子犯请击之(代词,代秦军)(3)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助词“的”)(4)烛之烛(介于姓、名之间的助词)(5)臣之壮也(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其 (1)君知其难也(他的,代词) (2)吾其还也(表希望的语气副词)(3)以其无礼(郑国,代同)以 (1)敢以烦执事(拿,介词) (2)以乱易整(用,介词)(3)以其无礼(因,介词)4.词类活用越国以鄙远。 (鄙,名词作动词,作为边邑。

    句意是,越过别国而以远处地方为自己的边邑。)既东封郑。

    (东,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面。句意是,既然晋国把郑国作为东西的疆界。)

    肆其西封。(西,方位名词作定语,向西面。

    句意是:扩展它西面的疆界。 )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形容词。

    文言文,句子,高中

    3.高中文言文“与”的虚拟句子,在高一到高二所学的语文课本上关于文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

    最早根据口语写成的书面语中可能就已经有了加工。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

    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现代书籍中的文言文,为了便于阅读理解,一般都会对其标注标点符号。

    4.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型有哪些

    (一)判断句的格式 文言文里的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词,而是径直用名词或名词短语作谓语表示判断,并往往借助于一些助词、语气词、副词来表示或加强判断的语气。

    主要格式有以下几种:1.主语后用助词“者”表提顿,谓语后用语气词“也”煞尾。如: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2.只在主语后用“者”表提顿。

    如:①粟者,民之所种。(《论贵粟疏>)3.只在谓语后用“也”煞尾。

    如:①此世所以不传也。(《石钟山记))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4.“者~也”都不用。如:①此人力士。

    (《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5.谓语前用副词“乃”“即”“必”“则”等加强肯定语气。

    如:①臣乃市井鼓刀屠者。(《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鸿门宴》) 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6.用副词“非”表否定判断。

    如:①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 ②拾视之,非字而画。

    (《促织》)(二)被动句的格式 文言里的被动句,常借助于一定的介词、助词、助动词来造成被动的格式。1.用介词“为”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如:①炮台悉为逆据。(《三元里抗英》) ②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五蠹》)2.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如:①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3.用介词“被”表被动,“被”的宾语往往省略。

    如:①内一人说是西洋兵头,亦被杀死。(《三元里抗英》) ②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4.用助动词“见”表被动。

    如:①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②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5.用“为……所……”的格式表被动 “为”是介词,引进行为的主动者。“所”是助词,置于动词之前。

    如:①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赤壁之战》6.用“见……于……”的格式表被动。“见”是助动词;“于”是介词,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如: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壁归。(《廉颇蔺相如列传》)7.意念上的被动。

    动词本身用于被动意义,不借助于任何表示被动的词语。这种被动要根据文意来判断。

    如:①举孝康,不行。(《张衡传》)──“举孝廉”,被举荐为孝糜。

    ②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拜为上卿”,被封为上卿。

    ③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函谷举”,函各关被攻下。

    (三)特殊的双宾语 文言里有两种特殊的双宾语,不能按一般的双宾语理解。1.使动双宾语。

    动词和近宾之间是使动关系。如: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负秦”,使秦负。“负秦曲”,使秦负曲,使秦国担负理亏的责任。

    ②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论积贮疏》)──“归之”,使之归。

    “归之农”,使之归农。2.为动双宾语。

    动词和近宾之间是为动关系。如:①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

    (《冯谖客孟尝君>)──“为”(wéi),动词,这里是“准备”的意思。“为之”,为(w苗)之为(wéi),替他准备。

    “为之驾”,为(wèi)之为(wéi)驾,给他准备车马。 ②君子疾夫舍日欲之而必为之辞。

    (《季氏将伐颛臾》)──“为”,找。“为之辞”,替它找个借口。

    (四)句子成分的特殊顺序 文言里有几种语序,和现代汉语里相应句式的语序不同。1.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如:①大王来何操?(《鸿门宴》)──此为作动词的宾语前置。 ②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此为作介词的宾语间置。

    2.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如:①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张衡传))──句中用了表否定的副词“未”,是否定句,宾语“之”是代词。置于谓语动词“有”之前。

    ②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道理同上。

    3.宾语前置,用助词“之”“是”等置于前置的宾语和谓语之间。如:①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苻救赵》) ②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4.定语以“者”字短语的形式置于中心词之后。

    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可以加助词“之”,也可不加。如: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石钟山记》) ②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冯谖客孟尝君>)(五)句子成分的省略 文言句子里有一些组成成分,习惯上常常省略,译成现代汉语时需要补充。

    1.兼语省略。省略的兼语必须是已见于上文,或者是从内容上看没有必要说出来的。

    如:①召入,使拜夫人。((左忠毅公逸事>)──召(之)入,使(之)拜夫人。

    ②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拜(相如)为上卿。

    以上二例省略的兼语都是已见于上文的。2.动词的代词宾语省略。

    这种省略有两个条件:一、省略的宾语必须是可以用代词充当的,即可以从上文看出来的。二、后边有“于”或“以”组成的介词结构作补语。

    高中文言文所有带与的句子

    * ......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