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臣之力文言文翻译(《“武帝时,征北海太守诣行在所”阅读答案及译文》古诗原文及翻译)
1.《“武帝时,征北海太守诣行在所”阅读答案及译文》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5—8题。
武帝时,征北海太守诣行在所。有文学卒史王先生者,自请与太守俱:“吾有益于君。”
君许之。诸府掾功曹云:“王先生嗜酒,多言少实,恐不可与俱。”
太守曰:“先生意欲行,不可逆。 ”遂与俱。
行至宫下,待诏宫府门。王先生徒怀钱沽酒,与卫卒仆射饮,日醉,不视其太守。
太守入跪拜。王先生谓户郎曰:“幸为我呼吾君至门内遥语。”
户郎为呼太守。太守来,望见王先生。
王先生曰:“天子即问君何以治北海,令无盗贼,君对曰何哉?”对曰:“选择贤材,各任之以其能,赏异等,而罚不肖。 ”王先生曰:“对如是,是自誉自伐功,不可也。
愿君对言,非臣之力,尽陛下神灵威武所变化也。”太守曰:“诺。”
召入,至于殿下,有诏问之曰:“何以治北海,令盗贼不起?”叩头对言:“非臣之力,尽陛下神灵威武之所变化也。”武帝大笑,曰:“於乎!安得长者之语而称之!安所受之?”对曰:“受之文学卒史。
”帝曰:“今安在?”对曰:“在宫府门外。”有诏召拜王先生为水衡丞以北海太守为水衡都尉传曰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君子相送以言小人相送以财。
孔子曰:“六艺于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义。
”太史公曰:“天道恢恢,岂不大哉!谈言微中①,亦可以解纷②。”选自《史记·滑稽列传》注解:①谈言微中:谈话微妙而切中事理。
②解纷:解除纠纷。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自请与太守俱 俱:同行。
B、征北海太守诣行在所 诣:到……去。C、对如是,是自誉自伐功 伐:讨伐。
D、安得长者之语而称之 称:称赞。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A.吾有益于君 至于殿下B.安所受之 非臣之力C.何以治北海 《礼》以节人D.赏异等,而罚不肖 安得长者之语而称之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汉武帝时,召北海郡太守到皇帝行宫。
王先生自动请求与太守一同前往,太守答应了他,但太守府中的不少人都提出了不同的看法。B.到了皇帝行宫后,王先生只顾揣着钱买酒,整天醉醺醺的,不去看望太守。
直到太守跪拜后,他才出来见了太守。C.王先生告诫太守,不能把治理北海郡的功劳占为己有,应该表示是皇上神明威武发生的作用。
太守同意了他的建议。D.武帝听了太守的回答后非常高兴,但也知道太守是学了长者的言语,于是召见了王先生,并对他们两人都进行了嘉奖。
8.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分)有 诏 召 拜 王 先 生 为 水 衡 丞 以 北 海 太 守为 水 衡 都 尉 传 曰 美 言可 以 市 尊 行 可 以 加人 君 子 相 送 以 言小 人 相 送 以 财9.翻译下面语段中画线的句子。
(9分)①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4分)②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5分)。
2.文言文《非臣之力》的翻译
晋平公问叔向:“当年齐桓公多次会盟诸侯,凭借自己的力量匡扶天下,我不知道这是大臣的能力,还是君主的能力?”叔向回答说:“管仲善于主宰天下事务,宾胥无善于缝纫,隰朋善于修饰衣边,衣服做好以后,君主抬起手来把衣服穿好,这也是大臣的能力。
君主有什么能力呢?”师旷趴在琴上笑起来。晋平公说:“太师笑什么呢?”师旷回答说:“我在笑叔向回答您的答案。凡是身为大臣的人,就像职掌庖厨烹调出各种美味而向君主进食的厨师一样,君主不吃,哪里敢强求?
我想打个比方:君主就像是土壤,大臣就像是草木,必须要土壤肥美然后草木才可能壮硕高大,这也是君主的能力,大臣哪里有什么能力呢?”
原文:
晋平公问叔向曰:“昔者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不识臣之力也,君之 力也?”叔向对曰:“管仲善制割,宾胥无善削缝,隰朋善纯缘,衣成,君举而 服之,亦臣之力也,君何力之有?”师旷伏琴而笑之。公曰:“太师奚笑也?”
师旷对曰:“臣笑叔向之对君也。凡为人臣者,犹炮宰和五味而进之君,君弗食, 孰敢强之也。臣请譬之:君者壤地也,臣者草木也,必壤地美然后草木硕大,亦 君之力也,臣何力之有?”
选自战国晚期韩国公子韩非的《韩非子》。本文讲述的是晋平公向叔向问政,然后叔向和师旷两人给了两种不同见解的历史事迹。
扩展资料:
此文充分的表现出君与臣的关系,只有君明主友好强大,臣才能发挥自己所能,好好辅助君主。
人物简介:
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战国时期韩国都城新郑(今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人,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韩王之子,荀子学生,李斯同学。韩非子创立的法家学说,为中国第一个统一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被誉为最得老子思想精髓的两个人之一(另一人为庄周)。韩非深爱自己的祖国,但他并不被韩王所重视,而秦王却为了得到韩非而攻打韩国。韩非入秦后陈书秦王弱秦保韩之策,终不能为秦王所用。韩非因弹劾上卿姚贾,而致姚贾报复,遂入狱,后李斯入狱毒之。
韩非人虽死,但是其法家思想却被秦王嬴政所重用,奉《韩非子》为秦国治国经要,帮助秦国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韩非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集于一身,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将老子的辩证法、朴素唯物主义与法融为一体。
著有《韩非子》,共五十五篇,十万余字。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呈现他极为重视唯物主义与效益主义思想,积极倡导君主专制主义理论,目的是为专制君主提供富国强兵的思想。
3.卧薪尝胆文言文翻译? 谢谢!!急需!
薪尝胆的成语在>在(出自>)
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大夫种进对曰:“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执其手而与之谋。
遂使之行成于吴,曰:“寡君勾践乏无所使,使其下臣种,不敢彻声闻于天王,私于下执事,曰:‘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愿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请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越国之宝器毕从;寡君帅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惟君左右之。若以越国之罪不可赦也,将焚宗庙,系妻孥,沉金玉于江,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乃必有偶,是以带甲万人事君也,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乎?与其杀是人也,宁其得此国也,其孰利乎。’”
夫差将欲听,与之成。子胥谏曰:“不可!夫吴之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三江环之,民无所移。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将不可改于是矣!员闻之:陆人居陆,水人居水,夫上党之国,我攻而胜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车;夫越国,吾攻而胜之,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舟。此其利也,不可失也已。君必灭之!失此利也,虽悔之,必无及已。”
越人饰美女八人,纳之太宰嚭,曰:“子苟赦越国之罪,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太宰嚭谏曰:“嚭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今已服矣,又何求焉?”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勾践说于国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然后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广运百里,乃致其父兄、昆弟而誓之:寡人闻古之贤君,四方之民归之,若水归下也。今寡人不能,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令壮者无取老妇,令老者无取壮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子,公与之饩。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支子死,三月释其政;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官其子;其达士,絜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哺也,无不歠也,必问其名。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不衣。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
国之父兄请曰:“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矣,请报之!”勾践辞曰:“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寡人之罪也。如寡人者,安与知耻?请姑无庸战!”父兄又请曰:“越四封之内,亲吾君也,犹父母也。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勾践既许之,乃致其众而誓之,曰:“寡人闻古之贤君,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不患其志行之少耻也,而患其众之不足也。今寡人将助天灭之。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进旅退也。进则思赏,退则思刑;如此,则有常赏。进不用命,退则无耻;如此,则有常刑。”
果行,国人皆劝。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没,又郊败之。
夫差行成,曰:“寡人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请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勾践对曰:“昔天以越予吴,而吴不受命;今天以吴予越,越可以无听天之命而听君之令乎?吾请达王甬、句东,吾与君为二君乎!”夫差对曰:“寡人礼先壹饭也矣。君若不忘周室而为弊邑宸宇,亦寡人之愿也。君若曰:‘吾将残汝社稷,灭汝宗庙。’寡人请死!余何面目以视于天下乎?越君其次也。”
遂灭吴。
4.《“桓公问治民于管子”阅读答案(附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爱问知
作者: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桓公问治民于管子①。管子对曰:“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勿惧以罪,勿止以力。
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 桓公曰:“善,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 管仲对曰:“质信极忠,严以有礼,慎此四者,所以行之也。
”桓公曰:“请闻其说。”管仲对曰:“信也者,民信之;忠也者,民怀之;严也者,民畏之;礼也者,民美之。
语曰,泽命不渝,信也;非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坚中外正,严也;质信以让,礼也。”桓公曰:“善哉!桓公又问曰:“寡人欲修政以干时②于天下,其可平?”管子对曰:“可。
”公曰:“安始而可?”管子对曰:“始于爱民。”公曰:“爱民之道奈何?”管子对曰:“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相连以事,相及以禄,则民相亲矣。
放旧罪,修旧宗,立无后,则民殖矣。省刑罚,薄赋敛,则民富矣。
乡建贤士,使教于国,则民有礼矣。出令不改,则民正矣。
此爱民之道也。”桓公在位,管仲、隰朋见。
立有间,有二鸿飞而过之。桓公叹曰:“仲父,今彼鸿鹄有时而南,有时而北,有时而往,有时而来,四方无远,所欲至而至焉,非唯有羽翼之故,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管仲、隰朋不对。
(是不是因为有两只羽翼,所以才能把它们的意向通达于天下呢?)桓公曰:“二子何故不对?”管子对曰:“君有霸王之心,而夷吾非霸王之臣也,是以不敢对。 ”桓公曰:“仲父胡为然?盍不当言,寡人其有乡乎?寡人之有仲父也,犹飞鸿之有羽翼也,若济大水有舟楫也,仲父不一言教寡人,寡人之有耳将安闻道而得度哉?”管子对曰:“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
桓公变躬迁席,拱手而问曰:“敢问何谓其本?”管子对曰:“齐国百姓,公之本也。 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人甚伤劳,而上举事不时。
公轻其税敛则人不忧饥;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举事以时,则人不伤劳。”桓公曰:“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闻命矣,不敢擅也,将荐之先君。”
于是令百官有司,削方墨笔。明日,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
使税者百一钟,孤幼不刑,泽梁时纵,关讥而不征,市书而不赋,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行此数年,而民归之如流水。
(节选自《管子》,《四部丛刊》本,有删改)【注】①管子:名仲,字夷吾,齐国国相。②干时:谋求定时会盟诸侯。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勿已。
如是,又何以行之 已:停止B.泽命不渝,信也 渝:坚持C.公修公族,家修家族 修:治理D.若济大水有舟楫也 济:渡过解析:B、渝,改变、违背。 可以用成语联想法:矢志不渝,立誓决不改变自己的志向。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 故燕王欲结于君B.拱手而问曰 朝济而夕设版焉C.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D.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 此亡秦之续耳解析:答案C。
表条件,那么。 A、介词,在;介词,跟。
B、表修饰,连接状语;表转折。D、取独;的。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以民为本思想的一组是①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 ②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③省刑罚,薄赋敛 ④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⑤齐国百姓,公之本也 ⑥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A.①③⑤ B。
①④⑥C.②③⑤ D。②④⑤解析:A。
①、体现了。②、不是。
③、是。④、为官吏立法令,不是。
⑤、很直接,是。 ⑥、是。
5.《“沈季长元丰中为崇政殿说书”阅读答案附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沈季长元丰中为崇政殿说书,考开封进士,既罢,入见,神宗曰:“《论不以智治国》,谁为此者?”对曰:“李定所为。”上曰:“闻定意讥朕。”
季长曰:“定事陛下有年,顷者御史言定乃人伦所弃,陛下力排群议,而定始得为人如初,继又擢用不次,定虽怀利,尚当知恩,臣以此敢谓无讥陛下意。 诗序曰:‘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书曰:‘小人怨汝詈汝,则皇自敬德。’陛下自视岂任智者,不知何自嫌疑,乃信此为讥也?”上曰:“卿言甚善,朕今已释然矣,卿长者,乃喜为人辩谤。”
对曰:“臣非为人辩谤,乃为陛下辩谮也。”他日,上语及前代君臣,因曰:“汉武帝学神仙不死之术,卿晓其意否?此乃贪生以固位耳,故其晚年举措谬戾,祸贻骨肉,几覆宗社。
且人主固位,其祸犹尔,则为人臣而固位者,其患亦何所不至,故朕每患天下之士能轻爵禄者少。”季长曰:“士而轻爵禄为士言之则可为国言之则非福也。
人主有尊德乐道之志,士皆以不得爵禄为耻,宁有轻爵禄者哉?至于言违谏怫,士有去志,故以爵禄为轻。”上曰:“诚如卿言。
”按季长虽尝至修起居注,其后但终于庶僚,史不立传。王和甫铭其墓载此两论,予在史院时未之见也。
其子铢为侍从,恨不获附见之,故表出于是。沈季长元丰年间是崇政殿说书的,在开封府考进士,考完试后,觐见皇帝,神宗说:“试题为《论不以智治国》,这是谁定的题目?”沈回答说:“是李定出的。
”皇帝说:“听李定的意思是要讥讽我。',季长说:“李定伺候陛下已经好多年了,时不时有御史说李定违经叛道,陛下极力排除众人的非议,李定才能和从前一样做人,并且重用他而不排斥他,李定虽然势利,应当会知恩图报的。
所以臣敢说李定并无讥讽陛下之意。《诗经》序言道:‘说的人没有罪过,而听到的人足以引起警惕。
’《尚书》说:‘奸臣骂你怨你,则说明皇上有德行。’陛下自己难道怀疑是否任用了贤人吗?竟相信这是对您的讥讽吗?”皇上说:“爱卿说的很对,今日我放下心了,你很善于替别人辟谣。”
沈说:“我不是替人辟谣,而是为陛下辨别是非的。”几天以后,皇上说到从前皇帝和大臣之间的关系,问道:“汉武帝学长生不老的方法,你们知道这说明什么吗?这说明他是想依靠长寿来巩固自己的地位,所以他晚年施政暴戾,甚至殃及自己的儿子,差点颠覆国家社稷。
况且皇帝为巩固自己的地位,其弊端已经如此了,那么作为臣子的要巩固自己的地位,其弊端有什么不可能发生的呢?所以我每天担心天下轻视名利的人越来越少。”季长说:“能人而轻视名利的,对于他自己来说,是件好事。
而对于国家来说则不好了。 皇上有尊崇有识之士的意思,他们则以未被封官晋爵为耻,那么还有轻视名利的人吗?至于进言未被采纳的,他们有离开的意思,所以才会轻视名利。”
皇上说:“确实如你所说。”编者按:沈季长虽然曾被皇上召见,但他始终做小官,所以史书未曾记载关于他的事迹。
王和甫为他撰写墓志铭,书写了这两篇文章,我在历史书院的时候不曾看到过。他的儿子沈铢官至侍从,很遗憾没有能够见到他,所以写了这么一份文章以记其事。
5.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顷者御史言定乃人伦所弃 人伦:人类、人们B.不知何自嫌疑 嫌疑:产生疑惑C.乃喜为人辩谤 谤:毁谤D.故其晚年举措谬戾,祸贻骨肉 贻:遗留,殃及5.A(人伦:人与人相处的秩序、关系,此处指亲戚朋友等。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言之者无罪 B。
上语及前代君臣,因曰今者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也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C。 且人主固位,其祸犹尔 D。
其后但终于庶僚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6.B(两个“因”都作“于是,就”;A.前为代词,……的人,后为助词,不译;C.前为连词,况且,后为副词,D。 前为介词,在,后为介词,被。)
7.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士而轻爵禄为士/言之则可/为国言之/则非福也B.士而轻爵禄为士/言之则可为国/言之则非福也C.士而轻爵禄/为士言之则可/为国言之则非福也D。 士而轻爵禄/为士言之/则可/为国言之/则非福也7。
D8.结合文意,请你谈谈宋神宗和沈季长在对待名利的问题上观点有何不同。(4分)答:8.宋神宗担心臣子追名逐利,祸及国家;沈季长则认为有能力的人要得到皇上重用,要为国尽力,就应该加官进爵,得名得利。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而定始得为人如初,继又擢用不次译文:(2)臣非为人辩谤,乃为陛下辩谮也。
译文:(3)王和甫为他撰写墓志铭,书写了这两篇文章,我在历史书院的时候不曾看到过。 译文:9。
(1)李定才能和从前一样做人,并且重用他而不排斥他。(2)我不是替人辟谣,而是为陛下辨别是非的。
(3)王和甫为他撰写墓志铭,书写了这两篇文章,我在历史书院的时候不曾看到过。
6.文言文翻译
高宗七年,岳飞面见皇帝。
宋高宗向岳飞问道:“爱卿获得过上好的马没有?”岳飞回答说:“我原有过两匹上好的马。一匹马每天能吃几斗草料,喝一斛(当时以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斛)泉水,然而如果草料不是精制品、泉水不清洁,那么它们就不接受。
给它们披上甲衣让其驰骋,刚开始跑得并不快,等到跑了百来里,才振奋精神撒腿飞跑。从午时至酉时(相当于现在从中午11时到晚上7时)还可跑完二百里。
(跑完之后)把鞍子和甲衣卸下来,它们既不喘气,也不冒汗,好像没什么事儿一样。这样的马,它食量大,但不乱吃;力气大,但不乱用。
这才是日行千里的好马啊,可惜它们不幸相继死了。我现在所骑的马,每天吃的草料不超过几升,而且喂养时它并不选择精良的食料,给水喝时它也不选择干净的泉水。
(骑行时)缰绳还没有拉直,它就跳起来迅猛奔跑,可刚刚跑了一百里,它就力气用尽、大汗淋漓、喘气不止,现出一副立即要死的样子。这样的马,吃得不多并很容易满足,喜欢炫耀力气,但跑不了几下就累趴了,这是低能蠢笨的劣马啊!”高宗听后夸奖岳飞说得好。
7.《信,君之大宝》文言文译文
原文“信,君之大宝”由“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演化而来。
而后者出自于《资治通鉴》,是作者司马光在对历史上著名诚信事件所作评价中的内容。即:原文内容:臣光曰: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
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
不善者反之,欺其邻国,欺其百姓,甚者欺其兄弟,欺其父子。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以至于败。
所利不能药其所伤,所获不能补其所亡,岂不哀哉!昔齐桓公不背曹沫之盟,晋文公不贪伐原之利,魏文侯不弃虞人之期,秦孝公不废徙木之赏。此四君者道非粹白,而商君尤称刻薄,又处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原文大意:臣司马光说:信誉,是君主至高无上的法宝。
国家靠人民来保卫,人民靠信誉来保护;不讲信誉无法使人民服从,没有人民便无法维持国家。所以古代成就王道者不欺骗天下,建立霸业者不欺骗四方邻国,善于治国者不欺骗人民,善于治家者不欺骗亲人。
只有蠢人才反其道而行之,欺骗邻国,欺骗百姓,甚至欺骗兄弟、父子。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以至一败涂地。
靠欺骗所占的一点儿便宜救不了致命之伤,所得到的远远少于失去的,这岂不令人痛心!当年齐桓公不违背曹沫以胁迫手段订立的盟约,晋文公不贪图攻打原地而遵守信用,魏文侯不背弃与山野之人打猎的约会,秦孝公不收回对移动木杆之人的重赏,这四位君主的治国之道尚称不上完美,而公孙鞅可以说是过于刻薄了,但他们处于你攻我夺的战国乱世,天下尔虞我诈、斗智斗勇之时,尚且不敢忘记树立信誉以收服人民之心,又何况今日治理一统天下的当政者呢!所以,原文“信,君之大宝”的大意是:诚信,是君子至高无上的法宝。
8.文言文翻译:甘茂者,下蔡人也
甘茂,是下蔡人。
曾侍奉下蔡的史举先生,跟他学习诸子百家的学说。 后来通过张仪、樗里子的引荐得到拜见秦惠王的机会。
惠王接见后,很喜欢他,就派他带兵,去帮助魏章夺取汉中地区。 惠王死后,武王即位。
当时张仪、魏章已离开秦国,跑到东边的魏国。不久,秦公子蜀侯辉和他的辅相陈壮谋反,武王就指派甘茂去平定蜀地。
返回秦国后,武王任命甘茂为左丞相,任命樗里子为右丞相。 秦武王三年(前308年), 武王对甘茂说:“本人有个心愿想乘着垂帷挂幔的车子,通过三川之地,去看一看周朝都城,即使死去也算心满意足了。”
甘茂心领神会,便说:“请允许我到魏国,与魏国相约去攻打韩国,并请让向寿辅助我一同前往。”武王应许了甘茂的请求。
甘茂到魏国后,就对向寿说:“您回去,把出使的情况报告给武王说‘魏国听从我的主张了,但我希望大王先不要攻打韩国’。事情成功了,全算作您的功劳。
向寿回到秦国,把甘茂的话报告给武王,武王到息壤迎接甘茂。甘茂抵达息壤,武王问他先不攻打韩国是什么缘故。
甘茂回答说:“宜阳,是个大县,上党、南阳财赋的积贮经时很久了。名称叫县,其实是个郡。
现在大王离开自己所凭据的几处险要关隘,远行千里去攻打它们,取胜有很大困难。从前,曾参住在费邑,鲁国有个与曾参同姓同名的人杀了人,有人告诉曾参的母亲说‘曾参杀了人’,他的母亲正在织布神情泰然自若。
过了一会儿,一个人又来告诉他的母亲说‘曾参杀了人’,他的母亲仍然织布神情不变。不一会,又有一个人告诉他的母亲说‘曾参杀了人’,他的母亲扔下梭子,走下织布机,翻墙逃跑了。
凭着曾参的贤德与他母亲对他的深信不疑,有三个人怀疑他,还使他母亲真的害怕他杀了人。现在我的贤能比不上曾参,大王对我的信任也不如曾参的母亲信任曾参,可是怀疑我的决非只是三个人,我唯恐大王也象曾母投杼一样,怀疑我啊。
当初,张仪在西边兼并巴蜀的土地,在北面扩大了西河之外的疆域,在南边夺取了上庸,天下人并不因此赞扬张仪,而是认为大王贤能。魏文侯让乐羊带兵去攻打中山国,打了三年才攻下中山。
乐羊回到魏国论功请赏,而魏文侯把一箱子告发信拿给他看。吓得乐羊一连两次行跪拜大礼说:‘这可不是我的功劳,全靠主上的威力啊。
’如今我是个寄居此地的臣僚。樗里子和公孙大奭二人会以韩国国力强为理由来同我争议攻韩的得失,大王一定会听从他们的意见,这样就会造成大王欺骗魏王而我将遭到韩相公仲侈怨恨的结果。”
武王说:“我不听他们的,请让我跟您盟誓。”终于让丞相甘茂带兵攻打宜阳。
打了五个月却拿不下宜阳,樗里子和公孙奭果然提出反对意见。武王召甘茂回国,打算退兵不攻了。
甘茂说:“息壤就在那里,您可不要忘记……”武王说:“有过盟誓。”于是调集了全部兵力,让甘茂进攻宜阳,斩敌六万人,终于拿下了宜阳。
韩襄王派公仲侈到秦国谢罪,同秦国讲和。 武王终于通过了三川之地到了周都,最后死在那里。
武王的弟弟即位,就是昭王。昭王的母亲宣太后是楚国女子。
楚怀王由于怨恨从前秦国在丹阳打败楚国的时候,韩国坐视不救,于是就带兵围攻韩国雍氏。韩王派公仲侈到秦国告急求援。
秦昭王刚刚即位,太后又是楚国人,所以不肯出兵救援。公仲侈就去托付甘茂,甘茂便替韩国向秦昭王进言说:“公仲侈正是因为可望得到秦国援救,所以才敢于抵抗楚国。
眼下雍氏被围攻,秦军不肯下肴山救援,公仲侈将会轻蔑秦国昂着头不来朝见了。韩公叔也将会让韩国向南同楚国联合,楚国和韩国一旦联合成为一股力量,魏国就不敢不听它的摆布,这样看来,攻打秦国的形势就会形成了。
您看坐等别人进攻与主动进攻别人相比,哪样有利?”秦武王说:“好。”于是就让军队下肴山去救韩国。
楚国军队随即撤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