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阶字伯绪文言文翻译(麻烦将《桓阶传奇》翻译)
1.麻烦将《桓阶传奇》翻译
桓阶字伯绪,是长沙临湘人。
他先是做郡功曹官。长沙太守孙坚推荐桓阶为孝廉,朝廷任命他做尚书郎 ,因父亲去世回到乡里。
正赶上孙坚攻打刘表战死,桓阶冒着危难到刘表处请示参加孙坚丧事,刘表认为他讲道义而赞许他。后来魏太祖(曹操)与袁绍在官渡相互对抗,刘表占据荆州来响应袁绍。
桓阶劝说长沙太守张羡:“办大事不从道义出发,没有不失败的,所以齐桓公率领诸侯来尊崇周天子,晋文公驱逐了叔带来接纳周王。现在袁绍违反了这一点,可是刘表响应他,这是招致灾祸的做法。
您想要建立功业昭明道义,保全福禄远离灾祸,不应该跟他做法相同。”张羡说:“既然如此,那么我倾向哪一方才行呢?”桓阶说:“曹公虽然力量弱小,但依仗道义而起兵,拯救朝廷的危难,接受皇帝命令而讨伐有罪的人,谁敢不服从?现在如果占据四郡据有三江之地来等待曹公来到,为他做内应,不也行吗?”张羡说:“好。”
于是占据长沙以及旁边三郡来抗拒刘表,派使臣到魏太祖那里。魏太祖非常高兴。
正赶上袁绍与魏太祖接连交战,太祖的军队未能向南进发。刘表紧急攻击张羡,张羡病死。
长沙城被攻陷,桓阶于是自己躲藏起来。过了很久,刘表征召他做从事祭酒,想要把妻子的妹妹蔡氏嫁给他。
桓阶自己说已经结婚,拒绝接受这门婚事,于是说生病辞退职位。
2.三国志
桓阶,字伯绪,长沙郡临湘县人。
曾当过郡守的功曹史。太守孙坚推荐他为孝廉,后被朝廷任命为尚书郎。
桓阶因父亲去世返乡奔丧,正赶上孙坚在攻打刘表时战死。桓阶便冒着生命危险前去拜见刘表,请求为孙坚送丧。
刘表被他的义气所感动,就把孙坚的尸首、灵柩让他带走了。后来,曹操与表绍在官渡相持不下,刘表带领荆州的人马全力接应袁绍。
桓阶见到这种情况,就劝说太守张羡道:“不论干什么事情,采取什么行动,只要不是以礼义为根本,就没有不失败的。因为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以前齐桓公就率领诸侯尊崇周天子,晋文公就追杀太叔又收留周襄王,并帮助周襄王复了位。
如今袁绍违背了这个道理,而刘表又紧随其后,他们走的都是自取灭亡的路啊。您一定要深明大义,明辨是非,保全福运,远离灾祸,决不能和他们同流合污!”张羡问:“但是咱们现在又该怎么办才好呢?”桓阶说:“眼下曹操的力量虽然很弱,但是他仗义起兵,挽救朝廷的危亡,奉王命讨伐罪臣,天下人谁敢不服?如今您若能把四郡的力量联合起来,保住三江,等待曹操的大军,到时候里应外合,难道这不是一条出路吗?”张羡说:“好!”于是把长沙和周围三郡的人马都动员起来对抗刘表,又派出使者前去谒见曹操,曹操十分高兴。
这时袁、曹之间的战事正接连不断,曹军一直未能南下,而刘表却加紧攻击张羡。张羡病死,长沙城被攻破,桓阶只得自己躲藏起来。
过了很久,刘表又征召他做从事祭酒,还打算把妻子的妹妹蔡氏嫁给他。桓阶推说自己已有了老婆,拒不接受,接着又称病辞官告退了。
曹操平定荆州之后,听说桓阶曾经为张羡出谋划策,认定他是个奇才,就征聘他做丞相掾主簿,在丞相府典领文书,参与机要。后又调任赵郡太守。
魏国建立之初,桓阶任虎贲中郎将侍中。当时尚未确定太子,而临菑侯侯曹植很受曹操的宠爱。
桓阶就在曹操面前多次夸耀曹丕德操优良,年纪又比曹植大,适宜立为太子。不论在大庭广众之下,还是在单独召见的时候,桓阶都是这样劝说曹操,从始至终态度十分恳切。
这时,大臣毛玠、徐奕因为刚直忠正,不纳私党,被西曹掾丁仪视为眼中钉,丁仪就多次在曹操面前说他俩的坏话,全仗着桓阶在一旁劝解、周全。桓阶在曹操面前夸奖顺时应世之臣,助成事情成功,匡救忠良,大都如此。
桓阶以后又升任尚书,协助曹操处理军政要事,还主管着选拔人才的事务。当时曹仁被关羽围困,曹操派徐晃前去援救,攻了半天也没有能把曹仁解救出来。
曹操打算亲自领兵南征,以救援曹仁,就把自己的想法跟大臣们讲了,问这样办行不行。大臣们都回答说:“你要是不赶紧去,这场战事必败无疑。”
惟独桓阶说:“大王您认为曹仁等能不能完全由自己判断形势、处理战事?”曹操回答:“能。”桓阶又问:“大王是不是怕他和徐晃不尽心尽力?”曹操回答:“不是。”
桓阶再问:“那您为什么还要亲自前往呢?”曹操说:“我只是担心敌军人马众多,恐怕晃等势力不如敌人。”桓阶说:“眼下曹仁等身处重围之中而能拼死守城毫无二心的原因,正是因为他们所处的境地和您距离遥远。
人常说,居万死之地,必有死争之心。如今他们内有死争之心,外有强将援救,大王如果统率大军按兵不动,从容向敌兵显示我军的实力,哪儿还用得着担心失败而亲自前往呢?”曹操觉得他说得有道理,就统率大军驻守在摩陂。
没过多久,敌军就被打退了。
3.恒阶字佝绪,文言文翻译搜索
参考译文:
桓阶,字佝绪,长沙临湘人。曾在那里任功曹。太守孙坚荐举桓阶为孝廉,朝廷授于尚书郎。父亲去世后桓阶奔丧,回到乡里。适逢孙坚跨江击刘表战死,恒阶冒着危险到刘表那里乞求将孙坚尸体要回,刘表讲义气发还尸体。后来曹操与袁绍在官渡作战,刘表以全州响应袁绍。桓阶对长沙太守张羡说:“凡干事情离开正义,未有不失败的。因此齐桓公率诸侯去尊崇周朝,晋文公驱逐叔带(按:周襄王姬郑的弟弟,曾发动内乱)而接纳周襄王。当今袁绍反叛,但是刘牧响应他,这是取祸的道路。明府要想立功明大义,得福避祸,就不应当与他共同行动。”张羡问:“但是跟谁才对呢?”桓阶说:“曹公虽弱,仗义而起,挽救朝廷的危难,奉王命而讨伐有罪的人,哪一个敢不服?当今若以整个四郡保三江等待着曹公来,为他作内应,不也可以吗?”张羡说:“好!”于是以长沙及附近三州来抗拒刘表,派使者到曹操那里。曹操十分高兴。适逢曹操与袁绍接连作战,军队未南下。刘表忙攻打张羡,张羡病死,城破,桓阶就自己隐藏起来。时间长了,刘表征召他为从事祭酒,想将妻子的妹妹蔡氏嫁与他。桓阶说自己已经结婚,拒而不受,又借口有病告退。
曹操平定荆州,听到桓阶曾为张羡出过计谋,很惊奇,征召他为丞相掾主簿,升任赵郡太 守。魏国初建,任虎贲中郎将侍中。当时太子还未定,临菑侯曹植又有宠。桓阶多次在曹操面前说曹丕有品德,年龄大,应立为太子。公开说和密谏,前后十分恳切。另外毛玠、徐弈因刚强不阿和不结帮派,西曹掾丁仪对他们很不友好,多次在曹操面前说他们的短处,全靠桓阶左右周旋保护了他们。桓阶与人为善好心救人,多是这样。他升任尚书主持选举。曹仁被关羽围攻,曹操派徐晃前去救援,没有解围。曹操准备亲自南征,因此询问群臣。大臣们都说:“大王要不快点走,就要失败了。”桓阶独自说: “大王你认为曹仁等人遭到战事能够正确处理吗?”回答说:“能”。“大王你是否怕他们二人不全力以赴吗?”回答说:“不”。“然而你为何要亲自出征?”“我恐怕敌人势众,徐晃等力量不够。”桓阶说:“当今曹仁等人是处在重围之中而死守无二心的,就是因为有大王你在远方支持他们。人据守着万死之地。必有死争之心,内怀死争,外有强大的援救。大王巡视六军以表示有余力,何必忧虑失败而亲自前往?”曹操认为他的话很对,驻军于摩陂,敌军后来撤退。
4.三国志
桓阶,字伯绪,长沙郡临湘县人。曾当过郡守的功曹史。太守孙坚推荐他为孝廉,后被朝廷任命为尚书郎。桓阶因父亲去世返乡奔丧,正赶上孙坚在攻打刘表时战死。桓阶便冒着生命危险前去拜见刘表,请求为孙坚送丧。刘表被他的义气所感动,就把孙坚的尸首、灵柩让他带走了。后来,曹操与表绍在官渡相持不下,刘表带领荆州的人马全力接应袁绍。桓阶见到这种情况,就劝说太守张羡道:“不论干什么事情,采取什么行动,只要不是以礼义为根本,就没有不失败的。因为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以前齐桓公就率领诸侯尊崇周天子,晋文公就追杀太叔又收留周襄王,并帮助周襄王复了位。如今袁绍违背了这个道理,而刘表又紧随其后,他们走的都是自取灭亡的路啊。
您一定要深明大义,明辨是非,保全福运,远离灾祸,决不能和他们同流合污!”张羡问:“但是咱们现在又该怎么办才好呢?”桓阶说:“眼下曹操的力量虽然很弱,但是他仗义起兵,挽救朝廷的危亡,奉王命讨伐罪臣,天下人谁敢不服?如今您若能把四郡的力量联合起来,保住三江,等待曹操的大军,到时候里应外合,难道这不是一条出路吗?”张羡说:“好!”于是把长沙和周围三郡的人马都动员起来对抗刘表,又派出使者前去谒见曹操,曹操十分高兴。这时袁、曹之间的战事正接连不断,曹军一直未能南下,而刘表却加紧攻击张羡。张羡病死,长沙城被攻破,桓阶只得自己躲藏起来。过了很久,刘表又征召他做从事祭酒,还打算把妻子的妹妹蔡氏嫁给他。桓阶推说自己已有了老婆,拒不接受,接着又称病辞官告退了。曹操平定荆州之后,听说桓阶曾经为张羡出谋划策,认定他是个奇才,就征聘他做丞相掾主簿,在丞相府典领文书,参与机要。后又调任赵郡太守。魏国建立之初,桓阶任虎贲中郎将侍中。当时尚未确定太子,而临菑侯侯曹植很受曹操的宠爱。桓阶就在曹操面前多次夸耀曹丕德操优良,年纪又比曹植大,适宜立为太子。不论在大庭广众之下,还是在单独召见的时候,桓阶都是这样劝说曹操,从始至终态度十分恳切。这时,大臣毛玠、徐奕因为刚直忠正,不纳私党,被西曹掾丁仪视为眼中钉,丁仪就多次在曹操面前说他俩的坏话,全仗着桓阶在一旁劝解、周全。桓阶在曹操面前夸奖顺时应世之臣,助成事情成功,匡救忠良,大都如此。桓阶以后又升任尚书,协助曹操处理军政要事,还主管着选拔人才的事务。当时曹仁被关羽围困,曹操派徐晃前去援救,攻了半天也没有能把曹仁解救出来。曹操打算亲自领兵南征,以救援曹仁,就把自己的想法跟大臣们讲了,问这样办行不行。大臣们都回答说:“你要是不赶紧去,这场战事必败无疑。”惟独桓阶说:“大王您认为曹仁等能不能完全由自己判断形势、处理战事?”曹操回答:“能。”桓阶又问:“大王是不是怕他和徐晃不尽心尽力?”曹操回答:“不是。”桓阶再问:“那您为什么还要亲自前往呢?”曹操说:“我只是担心敌军人马众多,恐怕晃等势力不如敌人。”桓阶说:“眼下曹仁等身处重围之中而能拼死守城毫无二心的原因,正是因为他们所处的境地和您距离遥远。人常说,居万死之地,必有死争之心。如今他们内有死争之心,外有强将援救,大王如果统率大军按兵不动,从容向敌兵显示我军的实力,哪儿还用得着担心失败而亲自前往呢?”曹操觉得他说得有道理,就统率大军驻守在摩陂。
没过多久,敌军就被打退了。
5.张缵字伯绪文言文翻译
张缵字伯绪,是张缅的三弟,过继给从伯父弘籍。弘籍是高祖的舅舅,梁朝初年追赠廷尉卿。张缵年十一岁,娶高祖担第四女富阳公主为妻,授任驸马都尉,封为利亭侯,召补国子生。从家中征召出来任秘书郎,时年十七岁。身高七尺四寸,眉目清秀,神采焕发。高祖感到他很奇异,曾说:“退茎说‘我以后八世有超过我的人’,那人就是此子呀。”张缆好学,兄张缅藏书万余卷,昼夜披读,几乎从不停手。秘书郎有四人,宋朝、齐朝以来,成为世家大族起家时选择的官职,然后等待位次入补,他们任此职,按例敷十百El便迁任他职。张缵坚决请求不转迁,想遍观阁内图书。曾执四部书目说:“如果把这些书读完了,才可言迁任好的职务。”如此敷年,才迁任太子舍人,转任洗马、中舍人,并掌管记。
张缵与琅邪人王锡齐名。普通初年,北魏遣彭城人刘善明来京师请求讲和,要求认识张缵。张缆时年二十三岁,善明见了极为佩服。张缆屡经升迁任太尉谘议参军,尚书吏部郎,不久任长兼侍中,时人认为他年少早达。河东人裴子野说:“张吏部任喉舌重任,已遗憾任命晚了。”子野性情豁达,自说:“年过三十岁,不再往访人。”当初没有与张缆相遇,便虚心地推重他,因而成为忘年之交。
大通元年,出任宁远华容公长史,兼摄琅邪彭城二郡国事。二年,便迁任华容公北中郎长史、亩兰陵太守,加授贞威将军,行府州事。三年,入朝任度支尚书,居母亲丧离职。服丧期满除服,出任吴兴太守。张缵治理郡政,减去烦苛的事务,为政清简,民吏均感便利。大同二年,征入任吏部尚书。张缵担任铨选之官,走他后门的都是家世寒素的人,耿介的人皆被引拔,不为贵要的人改变自己的意见,士人一致称赞他。
大同五年,高祖亲笔韶书说:“张缵是外祖父家的英华,朝廷中的领袖,司空张缅之后,他的名声在范阳为第一。可任他为尚书仆射。”当初,张缵与参掌何敬容的意趣不和谐,敬容担任卿相,宾客聚集,他的客人有过路拜访张缵的,他总是拒绝不让前来,说:“我不能酬对何敬容的残客。”当这次迁任,他上表说:“自从出任辅佐君主的臣子,入主铨选人才之职,可以仰首伸眉,评列是非了。然而为狭小的心胸所阻碍,又近蔽耳目,深与浅,清舆浊,他哪有能力过问。加上他掩饰心意粉饰面目,绝非所能防止,又不喜欢极不安闲的俗人,同他共事。”此言是指堑容的。张缆在职,提议南郊大祀皇帝应乘坐不雕饰的车,适合古今的意思;又提议给印绶宫制备朝服,应当都在印上系丝带,当时一并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