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上文言文课内外对比阅读答案(急!本人收集人教版语文九上的文言文对比阅读的训练题!越多越好!)

    1.急!本人收集人教版语文九上的文言文对比阅读的训练题!越多越好!

    《陈涉世家》课内外对比阅读训练题 (一) 【甲】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

    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乙】陈涉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而响应,赢(赢:提,背)粮而景(景:同“影”,像影子一样)从。

    山东(山东: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1. 解词 (1)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2)置人所罾鱼腹中。 (3)陈涉斩木为兵。

    (4)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2.译句 (1)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2)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3.乙段文字与甲段文字中陈胜怎样的预见相一致?请你把陈胜的预见写出来。

    4.甲乙两段文字写的都是陈胜、吴广起义,但在表现内容上各有侧重,请分别说明。 (二) 【甲】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弟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

    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

    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

    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

    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乙】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5. 解词 (1)将军身被坚执锐。 (2)尉果笞广。

    (3)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4)太守谓谁? 6.译句 (1)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2)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7.文中画横线的两句话说明了什么问题? 8.甲段中“将尉醉”的“醉”在该段的情节发展中起什么作用?乙段中“醉能同其乐”这句话把“醉”与“乐”联系起来,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三) 【甲】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

    庸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

    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

    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乙】陈胜王凡六月。已为王,王陈。

    其故人尝与庸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吾欲见涉。”宫门令欲缚之。

    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陈王出,遮道而呼涉。

    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夥颐!涉之为王沈沈者!”楚人谓多为夥,故天下传之,夥涉为王,由陈涉始。

    客出入愈益发舒,言陈王故情。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妄言,轻威。”

    陈王斩之。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比至陈 (2)或说陈王曰 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2)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

    11你怎样看待陈胜所说的“苟富贵,无相忘”这句话? 12你认为陈涉建立政权前后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各是什么?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1)原因: (2)启示: 《唐雎不辱使命》阅读训练题 武汉市 [甲]晏子①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

    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

    傧者②更道,从大门入,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

    2.对比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小题(15分)甲

    【答案】【小题1】 (1) 戴着高高的帽子 (2)诎同屈,弯曲 (3)背、背着 (4)看 【小题2】B【小题3】(1)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被遮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不必像教参那样详细)(2)布置(放置)完毕后,大声呵斥狗迅速的奔跑。 【小题4】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高尺余),手目转动,艳妆如生。逼真细致地刻画了人物形象,突出了雕刻技艺的精湛,高度赞颂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答案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峨冠是名词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诎是通假字。 通“屈”弯曲。

    荷是背着,可联系妇姑荷箪食。顾有看的意思,可联系顾野有麦场。

    考点: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解释。点评:要确定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不仅要靠平时的积累,还要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

    还要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现象。【小题2】试题分析: A.左臂挂念珠倚之的“之”是代词, 何陋之有的“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B.又以小锦鞯被犬身的“以”是用, 以手拂之的“以”也是用。C.镫而腹藏表示顺接。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的“而”表示转接。D.于簏中出木雕美人高尺余的“余”是多的意思,尝贻余核舟一的“余”是我的意思。

    考点:本题考查一词多义的辨析。点评:近年来,一词多义仍是文言文阅读的主要考点之一。

    考查方式为解释或辨析,题型以填空和选择为主。 对于这类题目的解答,一要靠平时的积累,将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现象进行归纳,并理解记忆。

    二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判断。【小题3】试题分析: (1) 其是他们的,比是靠近。

    (2)已是“在……之后”的意思,叱是大声呵斥,疾是快的意思。 考点: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翻译。

    点评: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时,既要注意顾及全篇,又要字斟句酌,还注意落实一些重点词语。特别要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

    翻译的句式要和原文一致。 【小题4】试题分析:根据题干要求是“找描写苏轼和木雕美人肖像的句子”描写苏轼的是“中峨冠而多髯者”。

    描写木雕美人的是:“(高尺余),手目转动,艳妆如生”。这些都形象刻画了人物形象,表明木雕艺术的雕刻技艺的精湛高超。

    考点: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点评:理解文言文的内容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概括出选段的主要内容,再根据题干的要求用原文的语句进行回答。

    文言文,课内,答案,阅读

    3.新视野第9篇文言文翻译和答案不要多余的翻译 br/

    翻译: 有人问孔子:“颜回是什么样的人?”孔子答道:“颜回是仁义之人,我不如他。”

    那人又问:“子贡是什么样的人?”孔子答道:“子贡是善辩之人,我不如他。”那人接着问:“子路是什么样的人?”孔子答道:“子路是勇敢之人,我不如他。

    ”有人奇怪地问:“三人都比您强,却拜您为师,听从您的调遣。这是为什么啊?”孔子答道:“我既有仁心又能狠心,既善辩又不露锋芒,既勇敢又有所畏惧。

    用三位弟子的长处换我的观察和处理问题的学问或方法,我还不愿意呢。”孔子懂得该怎样来运用他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的。

    秦牛缺路过一座山,遇到了一群强盗,强盗抢走了他的车马,解开他的口袋和竹箱,还夺走了他的衣被。强盗们离去的时候回过头来看秦牛缺,只看见秦牛缺非但没有恐惧、忧伤的神情,反而还显得很高兴的样子,有点悠然自得。

    强盗们于是问秦牛缺:“我们抢了你的财物,用刀胁迫你,但你却面不改色心不跳,这是为什么呢?”秦牛缺回答说:“车马是用来供人装载和乘骑的,衣裳是用来掩遮体形的,圣人是不会因为顾惜这些养身护身的财物而去伤害自己的身心的。 ”强盗们听了这番高见后相视而笑,说:“这人知道不以物欲伤害身心,不为利益拖累身体,是当今的圣人。

    如果这样的人以这样的高论去见君王而被重用后,他必定会对我们作认真处理解决的。”于是这群强盗又折回来杀死了秦牛缺。

    这位秦牛缺能够凭他的智慧来显示自己什么都懂,但却不能以聪明而掩其聪明、装糊涂以避杀身之祸;这位秦牛缺敢于表现自己勇敢,却不敢于表现自己“柔弱”。 凡是有道之人,都能应付仓猝事变而不会显得束手无策,遇到祸患总能化解,所以天下人都看重他。

    如果现在只知道自己做某事的原由,而不知道别人做某事的原由,知己不知彼,那么这样的人对纷繁复杂的事还远远没有研究透。人如果能由原本的明白精明进入到混沌高明的境界,那么他就离道不远了。

    《诗经》上说:“人们说过这样的话,哲人无不愚。”说的就是这道理。

    你做出来了吗?没做出来我给你打下面的答案。 用手机的,想先把翻译弄上去。

    4.初中文言文比较阅读及答案 刘绍华

    7、解释下列加点字词在句中的意思。

    (1)先帝不以臣卑鄙( )(2)给馈饷,不绝粮道( ) 8、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两组是 ( ) ① 当世之事 ② 决胜于千里之外 ③ 未知其二 ④ 可计日而待也。 百万之军 不求闻达于诸侯 以彰其咎 有一范增而不能用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9、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两个句子。

    (1)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2)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10、写出源于选文中的两个成语 (1) (2) 11、甲、乙两文都谈到了用人的问题,你认为诸葛亮和刘邦都强调了什么?你对此有何看法? (十八)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之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景公好弋,使烛雏主鸟而亡之。景公怒而欲杀之。

    晏子曰:“烛雏有罪,请数之,以其罪乃杀之。” 景公曰:“可。”

    于是乃召烛雏,数之景公前,曰:“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一罪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二罪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是三罪也。”数烛雏罪已毕,请杀之。

    景公曰:“止。”勿杀而谢之。

    (刘向《说苑正谏》) 注释:弋:本指用带着绳子的箭来射鸟,这里指捕鸟。 烛雏:人名。

    亡:逃逸。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2)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 (3)时时而间进( ) (4)勿杀而谢之 ( ) 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皆以美于徐公 B、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C、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D、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数之景公前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2)以吾君重鸟而轻士 4、邹忌和晏子的劝谏为什么会被国君接受?请从说话艺术的角度联系具体内容作简要分析。 5、我们在日常生活口语交际时,也应该像邹忌和晏子一样,注意对象和场合,文明得体地与人交流。

    请你选择下面提供的情境中的一种,将你要说的话写下来。 (1)周五晚上,你的好朋友张三约你到网吧上网,你会对他说什么? (2)政府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整治被严重污染的秦淮河,而某家餐馆偷偷将大量污水排放到秦淮河,造成新的污染。

    假如你所在小组的同学对此做了大量的调查,并去劝止该餐馆偷排污水的行为。你面对餐馆老板时将会说些什么? (十九)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乙] 人有卖骏马者,此①三旦立市,人莫之知。

    往见伯乐,曰:“臣②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言。愿子还③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④之贾。”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战国策•燕策二》) [注释]①比:连续,接连。②臣:先秦时代,普通人之间有时也谦称自己为“臣”。

    ③还:音义同“旋”围绕,绕圈子。④朝(zhao )早晨,也指一天。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才美不外见 ( )(2)愿子还而视之( ) (3)不以千里称也( ) (4)去而顾之 ( ) 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其真不知马也。 (2)比三旦立于市,人莫言。

    3. [甲]文第二段交代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的一句话是 [乙]文介绍这匹骏马“一旦而马价十倍”的原因的一句话是 实际上这都证明了[甲]文提出的 这一观点,说明了伯乐的重要性。 4. 我们常以“千里马”比喻 。

    5. 这两则短文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请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参考答案 一)答案:1.(3分)(1)“全”或 “都” (2)“不要说”或“更不必说” (3)钓鱼 2.(4分)(1)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2)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3.(4分)世外桃源与民同乐4.(4分)共同之处:①人民生活安逸。

    ②民风淳朴。③人与人和乐相处。

    (二)1.讲信修睦 货恶其弃于地也 2.交错相通 门 3.描写 阐述 4.老有所终 幼有所长 5.描写了桃花源优美的环境和幸福的生活 (三)答案:1. (2分)(1)他的(2)这2. (2分)B 3. (4分)(1)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2分)(2)何必要用严厉的刑罚呢?4. (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分)(2)去奢省费,轻摇薄赋,选用廉吏((1分)(3)居庙堂之高则优其民((1分) (四)答案:1.(3分)(1)日光 (2)景象 (3)季节 2. (1)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 (2)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

    5.求中考文言文,古诗文对比阅读试题,含答案

    2008【一) (22分)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6分)(1)转视积薪后,_狼洞其中(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4)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5)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6)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6.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吾孰与徐公美?马 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呜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7.本文作者是 , 代文学家。

    (2分)8.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一食或尽粟一石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食之不能尽其材 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C.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策之不以其道 D.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9.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2)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10.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2007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6分)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 (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 (3)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 ) (4)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 ) (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 (6)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 )6.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①若夫淫雨露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圆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悲者矣。 ⑦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

    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

    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僧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③嗟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7.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B.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C.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D. 然则何时而乐耶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8.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浮光跃金,静影沉壁。

    9.文段○1○2运用 手法,描写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依次抒发了迁客骚 人 两种情感。(2分)10.文段○3中作者假借古仁人立言,表达了“ , ”的远大政治抱负。

    (2分)11.选文末句“微斯人,吾谁与归”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二2006---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 ) ②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 ③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 ) ④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 ) 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②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7.下面句子中加点的“以”字意义不同于其它项的是( )。(2分) A.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C.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D.忠之属也,可以一战8.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1)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9.文章叙述了五柳先生有两个主要的爱好: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达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程度;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达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程度。

    (2分)10.陶渊明通过写五柳先生的“醉”,反映了他自己怎样的内心世界?(2分)11.有人说:“当今社会,经济地位决定一个人的生存质量,陶渊明的理想追求早已与时代格格不入了。”对此你是怎么看的?(2分)20056.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

    (4分) ①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 ( ) ②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 ) ③或王命急宣,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 ) ④吾欲之南海,何如? ( )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6.初中语文文言文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做6~9题. [甲]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愤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籍弟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受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 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节选自《陈涉世家》) [乙]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等起大泽中.其九月,会稽守①通谓梁②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即恒楚将".是时恒楚亡在泽中.梁曰:"恒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③知之耳."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如籍,使受命召恒楚."守曰:"诺."须臾,梁睨④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授.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注释]①会稽守:会稽郡的郡守.②梁:项梁,是项羽的叔父.③籍:项籍.项籍字羽,所以又称项羽.④睨:斜眼看. 6. 试解释下列加点词字的意思.(2分) ①吴广素爱人 素 ②比至陈 比 ③时时而间进 间 ④天下之疾犬也 疾 7.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①广故数言欲亡,愤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译: ②犬兔俱罢,各死其处. 译: 8.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甲乙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4分) 答: 9. 从甲乙两文所叙的事件中,可看出陈涉和项梁各是怎样的一个人 (4分) 答: 答案: 6. ①素:向来 ②比:等到 ③将:统帅,率领 ④亡:逃亡(2分,每解释对两个得1分) 7. ①吴广故意多次说要逃跑,使军官恼怒,让他们责辱他,(借此)来激怒士卒. ②我听说先动手可以制服对方,后动手就被对方所制.(4分.每句2分,不要求文字一致,翻译正确,无语病即可) 8. 甲文中记叙了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的过程.乙文写项梁夺取郡守之位的兵变过程.(4分,各2分) 9. 陈胜是一个富有谋略,机智果敢,并有一定组织和领导才能的确人.项梁是一个沉着老练(或老谋深算,阴险狡诈等)做事迅速果断,善于随机应变的人.(4分.各2分)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 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陈胜王凡六月.已为王,王陈.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吾欲见涉." 宫门今欲缚之.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陈王出,遮道而呼涉.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伙颐①!涉之为王沉沉者②"楚人谓多为伙,故天下传之,伙涉为王,由陈涉始.客出入愈发舒,言陈王故情.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③妄言,轻威."陈王斩之.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 [注释:①伙颐:伙,表示众多的意思;颐,通"矣",叹词.②沉沉者:富丽深邃的样子.③颛(zhuān):独一,专擅.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①比至陈:( ) ②或说陈王曰: ( ) 1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②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 15.你怎样看待陈胜所说的"苟富贵,无相忘"这句话 (2分) 16.你认为陈涉建立政权前后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各是什么 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2分) ①原因: ① 启示: 答案: 13.(1)及,等到(2)有人(本题2分.每小题1分) 14.(1)陈涉长叹一声说:"燕雀怎么知道天鹅的志向呢!"(2)众多陈涉的老朋友,旧相识都各自离开,因此再也没有亲近陈涉的人了.(本题4分.每小题2分,译错1处扣1分,扣完为止) 15.反映出他不满现状,渴求改变命运的心态及对富贵生活的向往,表现出与穷朋友同甘共苦的心愿.(2分,只答后一句也可) 16.①得人心成功,失人心失败.(1分)②人心向背是成败的关键.(1分) 阅读两则短文,回答问题甲 文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忠良,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乙 文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①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②,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③.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

    九上文言文课内外对比阅读答案

    * ......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