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高郢字公楚(古文翻译)
1.古文翻译
水经江水注 郦道元
江水又东,迳广溪峡,斯乃叁峡之首也。峡中有瞿塘、黄龛二汉滩,其峡盖自
禹凿以通江,郭景纯所谓巴东之峡,夏后疏凿者也。
江水又东,迳巫峡,杜宇所凿以通江水也。江水历峡东,迳新崩滩。此山汉和
帝永元十二年崩,晋太元二年又崩。当崩之日,水逆流百馀里,涌起数十丈。今滩
上有石,或圆如箪,或方似屋,若此者甚众,皆崩崖所陨,致怒湍流,故谓之“新
崩滩”。其颓崖所馀,比之诸岭,尚为竦桀。其下十馀里,有大巫山,非惟叁峡所
无,乃当抗峰岷、峨,偕岭衡、疑。其翼附群山,并概青云,更就霄汉,辨其优劣
耳。西,即巫山者也。其间首尾百六十里,谓之巫峡,盖因山为名也。
自叁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 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
不见曦月。至於夏水襄陵,沿 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
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青倒影。绝 多生柽柏,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
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叁峡巫峡长,猿鸣叁
声泪沾裳!”
江水自建平至东界峡,盛弘之谓之空泠峡。峡甚高峻,即宜都、建平二郡界也。
其间远望,势交岭表,有五六峰,参差互出。有奇石,如二人像,攘袂相对。俗传
两郡督邮争界於此。江水历峡,东迳宜昌县之插下。
江水又东,迳流头滩。其水并峻急奔暴,鱼 所不能游,行者常苦之,其歌曰:
“滩头白勃坚相持,倏忽沦没别无期。”袁山松曰:“自蜀至此,五千馀里;下水
五日,上水百日也。”
江水又东,迳宜昌县北,—县治,江之南岸也。北临大江,与夷陵相对。江水
又东,迳狼尾滩,而历人滩。袁山松曰:“二滩相去二里。人滩,水至峻峭。南岸
有青石,夏没冬出,其石 ,数十步中,悉作人面形,或大或小;其分明者,须
发皆具:因名曰人滩也。”
江水又东,迳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
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 既高,加以江
湍纡洄,虽途迳信宿,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叁朝叁
暮,黄牛如故。”言水路纡深,回望如一矣。
江水又东,迳西陵峡。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
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十许丈,其石采色形容,
多所像类。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所谓叁峡,
此其一也。山松言:“常闻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
美也。及余来践跻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其叠 秀峰,奇构异形,
固难以辞叙。林木萧森,离离蔚蔚,乃在霞气之表。仰瞩俯映,弥习弥佳,流连信
宿,不觉忘返。目所履历,未尝有也。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於
千古矣。”
整篇大意:
(一)自“江水又东迳广溪峡”至“夏后疏凿者也”
记叙三峡之首乃广溪峡。
(二)自“江水又东迳巫峡”至“盖因山为名也”
记叙巫峡因山为名。
(三)自“自三峡七百里中”至“猿鸣三声泪沾裳”
记叙三峡四时山景。
(四)自“江水自建平至东界峡”至“东迳宜昌县之插灶下”
记叙东界峡有奇石。
(五)自“江水又东迳流头滩”至“上水百日也”
描写流头滩上水之难。
(六)自“江水又东迳宜昌县北”至“因名曰人滩也”
记叙人滩石景。
(七)自“江水又东迳黄牛山”至“回望如一矣”
记叙黄牛山、滩附近江水纡洄。
(八)自“江水又东迳西陵峡”至“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
记叙西陵峡山水之美。
2.请翻译下面文言文
(一) 五月戊申(二十六日),赵王在东宫举行盛大仪式,把国君之位传给赵何。
赵何祭祀宗庙之后,登位治理政事,他属下的大夫都成为朝廷大臣。又任命肥义为相国,并尊称为国君老师。
赵武灵王自称“主父”。赵主父想让儿子在国中治事,身穿胡人服装率领文臣武将去攻打西北胡人领地。
他计划从云中、九原向南袭击秦都咸阳,便自己扮作使者,前往秦国,想借此来侦察秦国地形及秦王的为人。秦王没有觉察,事后觉得此人相貌伟岸不凡,不像是臣子能有的风度,派人急忙去追赶他;而赵主父一行已经出了边关。
经过一番盘问调查,秦国人才知道他就是赵主父,大惊失色。 齐王、魏王在韩国相会。
秦国攻打楚国,夺取八座城市。秦王派人给楚王送信,写道:“起初我与你约定两国为兄弟之邦,在黄棘盟誓,派楚太子到秦国为人质,彼此关系欢洽。
不料楚太子辱杀我的重臣,不辞而别,使我无比愤慨,才派兵攻入你的境内。现在听说你又让太子到齐国充当人质,以求和解。
我国与你们楚国互相接壤,结为婚姻亲家,要是秦、楚关系如此恶化,就无法号令其他国家。我想与你在武关会面,当面约定,结成友好同盟。
这是我真心的愿望!”楚王十分为难,赴约怕落入圈套,不去又怕秦国更加恼怒。昭睢说:“大王不能去,应该赶快调兵固守。
秦是虎狼之国,早有吞并各国的野心,决不可信任!”楚怀王的儿子芈兰却劝怀王去,于是怀王前往秦国。秦王让一位将军假扮为秦王,在武关伏下重兵,楚怀王一到便闭上关门,把他劫持到了西边的咸阳。
又命令怀王朝拜秦国章台宫,行属国使臣的礼节,并逼迫怀王割让巫郡和黔中郡。怀王要求举行盟誓,秦王却坚持楚国先交出割地。
楚怀王十分愤怒地斥责说:“秦王欺骗了我,还想用强暴逼迫我割地!”不再答应。秦国便把他扣留下来。
楚国大臣十分震惊,互相商议说:“我们的君王扣在秦国回不来,被要胁崐割地,而太子又在齐国充当人质;如果齐国秦国一起算计我们,那楚国就完了。”便打算拥立一位在国内的王子继位为王。
昭睢反对说:“君王和太子都被困在外国,现在我们违背君王的意旨去立其他儿子,实在不妥当。”于是假称楚王去世,到齐国去要求迎回太子。
齐王召集群臣商议,有人建议:“不如扣下太子要求楚国割让淮河以北。”齐相说:“不可,如果楚国另立一王,我们就空有人质而落个天下指责的不义名声。”
那人又说:“不怕,如果楚国新立一王,我们可以和新王作交易:‘给我下东国,我替你杀死太子,不然的话,我们就联合三个国家立太子为楚王。’”但齐王还是听从了国相的意见,归还楚太子,楚国便立太子为楚王。
秦王听说孟尝君的贤德名望,派泾阳君为齐国人质,邀请孟尝君前来。孟尝君到了秦国,秦王任命他为丞相。
3.这段出自《国语·楚语下》的文言文怎么翻译
译文:
鬬且在朝廷见了令尹子常,子常和他谈话,询问怎样才能聚敛财宝和马匹。鬬且回家后告诉了他的弟弟,说:“楚国恐怕要灭亡了吧!如果不是这样,令尹恐怕不免于难。我见到令尹,令尹询问怎样积聚财宝,像饥饿的豺狼一样,恐怕是一定要败亡的。“
古时候积聚财货不妨害百姓衣食的利益,聚敛马匹不损害百姓的财物,国家征收的马匹能满足行军所用,公卿的戎马能与兵赋的需要相称,不超过这个限度。
公卿的财货足够馈赠贡献所用,大夫家的财货足够供给使用,不超过这个限度,财货与马匹过多百姓就会穷困,百姓过于穷困就会产生背叛之心,那凭什么来立国呢?
《国语·楚语》
《国语》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记载史实的时间,上起西周周穆王征犬戎(约公元前976年),下至韩、赵、魏灭智伯,共约500年间的历史。
《国语》的写作风格以记实为主,注重客观描写,它不像《左传》、《史记》那样,在文中加“君子曰”、“太史公曰”以表明作者立场之类的评语,而是通过客观具体的描述,让读者自己去细细品味,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国语》以记述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各国贵族言论为主,通过各有风格、各有特色的语言来塑造人物性格,表述不同人物的思想及命运,记载波澜壮阔的历史大事。用语言记史,生动、精练,为历代所称道。
“以前鬬子文三次辞去令尹的职务,家里没有一天的储粮,是由于体恤百姓的缘故。楚成王听说子文吃了早饭就没有晚饭,因此每逢朝见时就准备一束肉干、一筐粮食,用来送给子文。直到现在已成为对待令尹的惯例。
成王每次颁下子文的俸禄,子文一定要逃避,等到成王不再这样做,然后他才回来任职。有人对子文说:人活着都追求富贵,但您却逃避它,为什么呢?子文回答说:从政的人,是保护人民的。民众都很贫困,而我却取得富贵,这是劳苦了百姓而使自己富厚,不知哪天就会遭祸而死了。我是逃避死亡,不是逃避富贵。
所以楚庄王在位的时候,灭掉了若敖氏家族,只有子文的后代还在,一直到现在还住在郧地,做楚国的良臣。这不是首先体恤百姓然后自己才富有吗?
现在子常,是先大夫的后代,辅佐楚国国君却在四方没有好名声。百姓饥瘦挨饿,一天比一天更厉害了。四周边境布满了堡垒,道路上饿死的人到处可见,盗贼张目窥伺,民众无所依靠。
他不去顾恤这些,反而聚敛不已,招致民众怨恨的太多了。积累的财货越多,蓄积的怨恨也就越深,不灭亡还等待什么?
对待百姓心中的愤怒,就像堤防大河一样,一旦崩溃了破坏一定很大。子常的下场能比成王和灵王好吗?成王对穆王无礼,临死时想吃熊掌,都没有得到就死了。
灵王不顾百姓死活,全国的人都抛弃了他,就像丢下脚印一样。子常执政,他对别人的无礼和不顾百姓死活,比成王、灵王还厉害,他独自一个人有什么力量来抵御呢?
一年以后,就发生了柏举之战,子常逃亡到了郑国,楚昭王逃到随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