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职文言文考察(文言文中表示调动官职的词有哪些~~~~)
1.文言文中表示调动官职的词有哪些~~~~
表“调动、补任”的词语.1.改:改任官职.如《宋史·范仲淹传》:(范仲淹)改集庆军节度推官,始还姓,更其名.2.调、徙、转:调动官职(特定语境下可以表示升职或降职).如①《史记·袁盎晁错列传》:调为陇西都尉.②《史记·淮阴侯列传》:徙齐王信为楚王.③范晔《后汉书·张衡传》: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④《史记·高祖本纪》:徙韩王信太原.⑤《隋史·徐文宝传》:文宝处法平允,考绩连最,转大理正.⑥《宋史·理宗纪》:程大元、李和以下将士六百一十三人补转官资有差.⑦《张衡传》:再转,复为太史令.3.迁:调动改派.一般情况下,“转迁”“迁调”表示调职;“右迁”“迁除”表示升职;“左迁”“迁谪”表示削职降等.如范晔《后汉书·张衡传》: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又如不韦迁蜀,世传吕览.《史记·太史公自序》4.累迁:表示多次调动.如范晔《后汉书·赵咨传》:累迁敦煌太守.5.放:京官调任地方官.如梁启超《谭嗣同》:既而胡即放宁夏知府.6.出:京官外放,与“放”意思相近.如范晔《后汉书·张衡传》:永和初,出为河间相。
2.在文言文阅读中常出现的古代官职有哪些?
【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如汉初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为陈王;唐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清太祖努尔哈赤封其子阿济格为英亲王,多铎为豫亲王,豪格为肃亲王。
再如宋代寇准封莱国公,王安石封荆国公,司马光为温国公;明代李善长封韩国公,李文忠封曹国公,刘基封诚意伯,王阳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鸿章封一等肃毅伯。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
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如《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广《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 ”【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如《梅花岭记》“颜太师以兵解”,颜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师衔,故称。再如明代张居正曾有八个虚衔,最后加太子太师衔;清代洪承畴也被加封太子太师衔,其实并未给太子讲过课。
【太傅】参见“太师”条。古代“三公”之一。
又指“东宫三师”之一,如贾谊曾先后任皇子长沙王、梁怀王的老师,故封为太傅。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曾国藩、曾国荃、左宗棠、李鸿章死后都被迫赠太傅。
【少保】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职,故称。 其二,古代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没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如《张衡传》:“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再如大书法家颜真卿曾任吏部尚书,诗人白居易曾任刑部尚书,,史可法曾任兵部尚书。
【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
明清时承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 如《(指南录)后序》“以资政殿学士行”,这是文天祥辞掉丞相后授予的官职;《谭嗣同》“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徐致靖当时任翰林院侍读学士,这是专给帝王讲学的官职。
白居易、欧阳修、苏轼、司马光、沈括、宋濂等都曾是翰林学士。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为赵将……拜为上卿。”【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
如汉高祖以韩信为大将军,汉武帝以卫青为大将军。 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
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张衡传》“大将军邓骘奇其才”,邓骘当时为汉和帝的大将军。
【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框密副使合称“宰执”。
宋代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职。《训俭示康》“参政鲁公为谏官”,“鲁公”指宋真宗时的鲁宗道。
《谭嗣同》“参预新政者,犹唐宋之参知政事,实 宰相之职”。【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
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 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
清末汉人只有左宗棠、张之洞、袁世凯等短时间地任过军机大臣。《谭嗣同》“时军 机大臣刚毅监斩”。
【军机章京】参见“军机大臣”条。是军机处的办事人员,军机大臣的属官,被称为“小军机”。
《谭嗣同》:“皇上超擢四晶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同参预新政。”【御史】本为史官,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御史前书曰”,“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
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子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韩愈曾任监察御史,明代海瑞曾任南京右佥都御史。
再如《记王忠肃公翱事》“公为都御史,与太监某守辽宁” ,王翱当时任都察院长官。【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
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 宋欧阳修曾任枢密副使。
《〈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文 天祥当时掌管军事要务。
【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
《屈原列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
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我因恶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场官。
3.古代如何考核任命官吏的?
中国古代官吏的铨选和管理制度。
铨选主要解决官吏的来源,职官的管理包括对官吏的任用、考绩、奖惩、品秩、俸禄及休假、退休等制度。 铨选制度 中国古代官吏铨选的途径很多,有世袭、纳赀、军功、荐举、郎选、恩荫和科举制等。
主要有三个阶段和三种制度,即先秦的世袭制、秦汉至魏晋南北朝的荐举制和隋唐至明清的科举制。 世袭制 亦称世卿世禄制,盛行于夏、商、周时代。
原始社会末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禅让制破坏后,出现了“大人世及以为礼”的世袭制。世袭制的特点是王权与族权统一。
它通过家族血缘关系来确定政府各级官员的任命,依血缘亲疏定等级尊卑和官爵高下。 凡定爵位与官职者都世代享有采邑和封地。
荐举制 是荐举贤才,授以官职的官吏选拔制度。举荐的标准主要是德行、才能,而非全靠家世,它冲破 了先秦贵族血缘世袭制的藩篱。
西汉的察举、征辟制的出现,是荐举制成熟的标志,而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 制”的施行,表明其走向衰败。 察举是根据皇帝诏令所规定的科目,由中央或地方的高级官员,通过考察向中央推荐士人或下级官吏的选 官制度。
它也是荐举制精髓所在。察举分诏举与岁举。
诏举是皇帝下诏选取特殊人才。岁举是地方长官定期定 员向朝廷推荐人才。
察举的科目主要有贤良方正、孝廉、太学博士弟子及特举特科等。 有时皇帝对于贤良方正等用“对策”、“射策”的方式进行考核。
征辟是皇帝及公卿郡守选拔任用属员的一种制度。皇帝特征、聘召人才为“征”,公卿郡守聘任幕僚属官为“辟”。
东汉后期选拔官吏中钻营请托、结党营私和弄虚作假之风盛行,察举、征辟制渐趋败坏。 曹魏时,魏王曹丕接受吏部尚书陈群建议,实行“九品官人法”,即“九品中正制”。
在州、郡设大小中正 官,负责按家世门第和道德才能,并博采舆论,从上上至下下分九等品评地方士人,供朝廷按品级授官。九品 中正制是察举制的发展,它将选官权由地方收归中央,人分九等在人才学分类上是一种创新,选才标准趋于周密。
魏、晋时期门阀统治的加强,至东晋后此制弊端丛生,中正权重,品评随意,世族门阀把持中正,控制选举,至后期造成“高门华阀有世及之荣,庶姓寒族无过进之路”。 九品中正制已成为门阀统治的工具。
科举制 隋统一全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隋文帝开皇七年(587)废九品中正制,设秀才科。隋炀帝时 又建进士科,以“试第”取士,并创立了以公开考试,择优选才为特征的科举制度。
科举制创于隋代,形成于唐 代,发展完备于宋代,强化于明代,衰落于清代,先后绵延1300多年,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的官吏主要铨选 制度。 其主要特点是:①公开考试,一定程度上的平等竞争。
除工商隶皂倡优等人士外,不论门第等级和贫富,只要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均可怀牒于州县公开报考。它冲破了魏晋以来的门阀统治,为中小地主阶级的士人入仕开辟了途径。
②考试制度日趋完备。科举即分科举士,按科目性质又可分文举、武举。
文举又有制科和常科之分。制科是皇帝临时设置考取名士的科目。
常科是定期分科取士的制度。常科科目繁多,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算、童子等科。
各科考试方法和内容各异。考生来源也趋正规,属京师或州县学馆的士子叫“生徒”;经地方考试及格的称“乡贡”。
考试程序,唐代有州试和省试,宋代增加殿试,明代以后又有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殿试三年一考,由皇帝亲自裁定名次,定一甲一、二、三名,称状元、榜眼、探花。
③以文化知识为主要录取标准。科举考试科目不同,内容各异,但考诗赋、经义、策问、算学、法律等,都以文化知识为主。
科举制在前期有一定积极意义。明清加强了君主专制集权以后,科举制从考试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较大变化。
主要表现在:①考试内容重经义,不切实用。考试命题必须依朱熹所注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为主,并“代圣贤立言”,儒家思想成了入仕的必修课目。
②以八股取士,形式死板,内容空洞,束缚人们的思想。 ③考题割裂,偏、难、奇、奥,加之科场舞弊,请托监临,官场腐败现象日益滋生。
科举制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阻碍,至清末终于被废止(见科举考试制度)。 科举制虽为隋、唐以后官员铨选的主要途径,但世袭制,荐举制以及军功、吏进、纳赀捐官、荫封等其他 选官制度作为科举制的补充形式仍继续存在。
职官管理制度 包括对官吏的任用、考绩奖惩、品秩俸禄及休假退休等制度。 任用 为保证各级官员的政治标准,历代都重视官员选拔后的任用。
秦代为保证被荐举官员的素质,对举 者规定“任人而所任不善者,各以其罪罪之”(《史记·范睢列传》)。 汉代以后对官员的任用有多种限制,朝廷 对候选官员的家世、职业、财产、资历、民族、体格及外貌都有一定要求。
如秦汉以来,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各代都不同程度地限制商人为官。魏晋时期,限制寒族为高官,十六国、北魏、元及清代又对任用官员有一定的 民族限制。
在等级森严的官僚队伍中,出身和资历是任官时优先考虑的条件,官僚制度越完善,出身和资历的 限制越严格。 为了避免官场中的徇私,自东汉后任官有回避的规定。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A.简其精锐千人补卒伍 检阅B.徇阿
1。
A2。A3。
B4。D5。
(1)①(3分)天亮时,敲击战鼓的声音震动大地,全城的人害怕得腿都发抖,于是(宋晟带兵)攻克了哈梅里。②(4分)皇帝因为宋晟是旧臣,有大将的才能,把边疆事务专门委任他(处理),所上奏请示的(事情)立即(就)回复并许可。
(2)(3分)①与都督刘真讨哈梅里,收其部落辎重以归。自是番戎慴服,兵威极于西域;②从蓝玉征罕东,徇阿真川,土酋哈昝等遁去;③从总兵官周兴出开原,至忽剌江。
部长西阳哈遁,追至甫答迷城;④讨广西帡幪诸寨苗,擒斩七千余人。又明年,总羽林八卫兵讨平五开、龙里苗,由是诸寨苗慑服。
或者概括为:①讨伐哈梅里,取得极大胜利,他带领军队的声威速播西部边疆;②征讨罕东,夺取阿真川,土酋哈昝等人逃遁而去;③跟从总兵官周兴从开原出兵,部长西阳哈逃走,并追到甫答迷城;④讨伐广西姘蠓各寨的苗人,平定了五开、龙里的苗人,使各寨的苗人因恐惧而顺服。 (四点,答对三点即可,一点一分)1。
1】试题分析: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本题中,A项,简:挑选。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试题分析:本题考察考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对于文言虚词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 解答此题时,需要逐项分析。
①代哈梅里,填“其”;②表顺承,填“而”;③注意“一”的解释是“全部”,所以,这里应该是“把全部的西北边务都委任给宋晟”,故填“以”。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浅易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标点最根本的方法是多读多背,形成语感。
有了一定的语感,读到该停顿之处,就会自然而然地停顿,不必苦思。断句、标点也讲求一定的技巧,做题时应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
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本句大意为:御史弹劾宋晟按自己的意愿独断行事。
皇帝说:“用人不独断专行就不能成功,况且大将统一节制一方边地,怎么能够全都受法令条文的约束。”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4。
4】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本题中,A.宋晟继承父亲官职,不是因为攻克徽州,而是因为他父亲告老怀乡而继承的;B.是洪武三十年;C.不是明成祖招降把都帖木儿、伦都儿灰等部落,而是宋晟。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5。
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尤其是重点实词、虚词和词类活用等的理解一定要准确,力求使整个句子通顺合理,达到“信、达、雅”标准。
本题中,要掌握以下关键字词的翻译:(1)质明:天明。1分;股栗:大腿发抖。
1分;句意1分;(2)“材”通“才”,才能,1分;专任以边事,状语后置句1分;报:回复,答复1分;句意1分。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参考译文】宋晟,字景阳,定远人。
父亲宋朝用,兄长宋国兴,父子二人一起跟随太祖渡过长江,都积累战功升迁到元帅。攻打集庆时,宋国兴战死,宋晟承袭了他的职务。
不久以后宋朝用以年岁已高为由请求退休。宋晟当时正跟随邓愈攻克徽州,被皇帝召回,承袭父亲的官职。
宋晟也积累功劳升为都指挥同知,先后镇守江西、大同、陕西。十七年五月征讨西番的叛乱首领,抵达亦集乃路,擒获元朝海道千户也先帖木儿、国公昊把都剌赤等人,俘获一万八千人,将酋长送往京师,宋晟挑选俘虏中精锐士兵一千人补充到自己的部队,其余的全部遣送回家。
宋晟被召回京师,再次担任都指挥,升为右军都督佥事,仍然镇守凉州。洪武二十四年宋晟担任总兵官,与都督刘真一起征讨哈梅里。
哈梅里离肃州有一千多里路。宋晟命令军队中多准备干粮,兼程疾驰,乘夜晚抵达城下。
天亮时,敲击战鼓的声音震动大地,全城的人害怕得腿都发抖,于是宋晟带兵攻克了哈梅里。 收缴了他们部落的军用物资后撤回。
从此番戎因畏惧而顺服,他带领军队的声威迅速传播到西部边疆。第二年五月跟随蓝玉征讨罕东,夺取阿真川,土酋哈昝等人逃遁而去。
军队撤还,宋晟调任中军都督佥事。洪武二十八年六月,宋晟跟随总兵官周兴从开原出兵。
5.古文中察是不是官职变动
察,古文见得比较多的就是“考察举荐,选拔”的意思。
说“官职变动”不太准确。以下列举“察”字再古文中常用之处与释义:①<动>仔细看;观察。
《石钟山记》:“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②<动>看清楚。
《兰亭集序》:“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又】<动>苛求。
《班超告老归国》:“察政不得下和,宜荡佚简易,宽小过,总大纲而已。”③<动>考察。
《寡人之于国也》:“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也。”④<形>清楚;明白。
《曹刿论战》:“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⑤<动>考察举荐;选拔。
《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剌史臣荣举臣秀才。”⑥<动>督察。
《邵公谏厉王弥谤》:“近臣尽规,亲戚补察。”(补察:弥补过失,督察是非。)
【察察】1.洁白的样子。2.析辨明白的样子。
【察断】明察判断。《荀子·致士》:“然后中和察以辅之,政之隆也。”
【察见渊鱼】谓明察至能见到深渊之鱼。用以比喻探知别人的隐私。
常用的是,“察见渊鱼者不祥,智料隐匿者有殃。”语出《列子·说符》。
【察纳】明察采纳。【察士】明察事理的人。
《韩非子·八说》:“察然后能知之,不可以为全,夫民不尽察。”【察微】洞悉细微。
《史记·五帝本纪》:“聪以知远,明以察。”。
6.文言文的考察要点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六至九年级的学生,对于浅易的文言文,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要能背诵优秀诗文80篇。
也就是说,初中生要通过四年的学习,具备独立阅读一篇文言文的能力,而要做到这—点,就必须在平时要注意积累一些优美句段,掌握一定的文化常识,了解常见文言句式,准确理解常用实词、虚词的含义,把握文言文阅读的习惯和特点,从整体上感知文章主旨。不难看出,这些内容无疑就是中考文言文命题的“纲”,中考时要想在文言文阅读上拿到高分,就必须围绕以上知识点狠下功夫。
归纳近年来中考文言文阅读板块的考题,其常见考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考点一:重点字词 这类题目主要围绕文言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设计考题,要求考生准确进行解释。 【例题】解释下列加点字。
(1)同舍生皆被绮绣( ) (2)主人日再食( ) (3)右备容臭( ) (4)缊袍敞衣( ) 【技巧点拨】文言文字词的考查,一般都遵循“考题在课外、考点在课内、知识在课本”的原则,因此要注意平时积累。一是要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譬如“今亡亦死”中的“亡”,就是一个常见实词。
二是积累通假字,譬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就通“悦”。三是积累词类活用,譬如“有好事者船载以入”中的“船”就是名词用作状语,当“用船”讲。
四是积累古今异义,譬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中的“牺牲”,此句中就当“祭祀用的牛羊”讲,与今天“为正义而死”的意思根本不同。五是积累一词多义,譬如“之”,在古汉语中就有“的”、“到”、“位”等多种意思。
有了广泛的积累,大多数文言字词都能给出意思。对于少数未学到过的文言字词,同学们可先整体理解该字词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再回过头来猜测相关字词的意思,选择一个最贴切的意思将其写出来。
【参考答案】(1)通“披”,这里是穿的意思(2)每天(3)气味,这里指香气(4)破旧 考点二:文言句式 这类题目主要是围绕常见的文言文句式设计考题,或填空,或判断,或翻译。 【例题】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 【技巧点拨】文言文特殊句式主要有以下五种:一是判断句,即对某一事物作出判断。二是被动句,即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
三是疑问句,表达某种疑问。四是倒装句,主要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介宾结构四种情况。
五是省略句,即句子中的某一成分出现了省略。 在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对给出的文言句子作出准确判断,然后再依据各种句式的特点进行解题。
【参考答案】(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考点三:句子翻译 这类题目就是要求对文言句子进行翻译。 【例题】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技巧点拨】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掌握五种文言特殊句式,同时要了解借代、互文、委婉、讳饰等文言文修饰方法,在此基础上,还要熟练掌握通假、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常识,最后,还要掌握文言文语句翻译的基本技巧。
文言文翻译技巧一般可以概括为八个字:“留”、“补”、“删”、“换”、“调”、“选”、“固”、“意”。 ①留。
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地名、职称、器具等,可照录不翻译。例如,“景公使使者至”,就可译为“景公派使者到了”。
(《晏子辞千金》) ②补。在翻译文言文时应补出省略成分。
例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在翻译时应将“再”、“三”后面的“鼓”补出来。(《曹刿论战》) ③删。
删去不译的词。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在翻译时应将无意思的“之”删掉。
(《愚公移山》) ④换。在翻译时应把文言文中的代词换成现代汉语的人称代词。
例如“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在翻译时应把“吾”换成“我”。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调。在翻译时,有些句子的词序需要调整。
(谓语前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介宾结构后置等)。例如“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可调换成“我与城北徐公孰美”的形式。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⑥选。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
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常见,因此选用恰当的词义进行翻译,已成文言文翻译的难点。例如“顾野有麦场”中的“顾”是一个多义词,它的义项共七条:a.回头看;b.看;c.探问;d.拜访;e.顾惜、顾念;f.考虑;g.但、只是;h.反而、却。
在这个句子中用b项最恰当。(《狼》) ⑦固。
固定格式的固定译法。例如“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中的“得无……乎?”译为“恐怕……吧”“莫非……吧”。
(《岳阳楼记》) ⑧意。即意译。
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等意义,直译会不明确,应用意译。 在此基础上,再对不懂的词语进行揣测,大致推断出它的意思,这样,一个文言句子就能够很轻松地翻译出来。
【参考答案】因为这件事,(我)非常感激,于是答应先帝(为他)奔走效劳。 考点四:理解文章内容 概括文章中心 这类题目就是要求考生在读懂文言文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概括文章的主要意思,一般以问答。
7.任用官职 有哪些词
古代表示官职任免调动的文言词语归纳 一、表“授官、做官”的词语1.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2.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如①李密《陈情表》:寻蒙国恩,除臣冼马。
3.察:考察后予以推荐、选举。4.荐:由地方政府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5.举:由地方政府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文选•陈情表》: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6.授:授予官职。7.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8.起:重新启用,任以官职。9.复:恢复原职务。
如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10.征:由朝廷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征召,特指君招臣。11.仕:做官。
如《论语•子张》:学而优则仕。12.仕宦:做官,任官职。
如《孔雀东南飞》: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13.仕进:进身为官。
14.任:担负、担任。二、表“调动、补任”的词语。
1.改:改任官职。2.调、徙、转:调动官职(特定语境下可以表示升职或降职)。
3.迁:调动改派。一般情况下,“转迁”“迁调”表示调职;“右迁”“迁除”表示升职;“左迁”“迁谪”表示削职降等。
4.累迁:表示多次调动。5.放:京官调任地方官。
6.出:京官外放,与“放”意思相近。7.补:补任空缺官职。
8.荫补:靠先人的业绩补缺做某官。三、表“升官、加封”的词语。
1.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①《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拜亮为丞相。
2.晋、进:晋升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如成语“加官晋爵”。
3.加:加封,即在原来官衔上增加某种荣衔,一般可以享受一些特权。4.超迁:越级升迁。
5.擢:在原官职上提拔官职。6.超擢:破格提拔。
7.陟:提升官职。如诸葛亮《出师表》: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8.升:提升。9.拔:提升没有官职的人。
如《文选•陈情表》:过蒙拔擢,宠命优渥。10.提:提拔。
四、表“贬官、免官”的词语。1.贬:①降低官职,降级。
②降职并外放。2.窜:放逐、贬官。
3.放: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4.谪:降职,封建时代把高级官吏降职并调到边远地方做官。
如范仲淹《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5.左迁:降职贬官,特指贬官在外。
6.左除、左降、左转:降职。7.出:离开京城外调,一般指贬官(与“入”相对,古人一般以入京任官为荣),有时也指平调。
8.出宰: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9.黜、绌:废掉官职。
如《司马迁〈屈原列传〉》:屈平既绌。10.免:罢免官职。
11.夺:削去,罢免。五、表“辞官”的词语。
1.告老:官员年老辞职。2.解官:辞去官职。
3.请老:古代官吏请求退休养老。4.乞身:古时认为官吏做官是委身事君,因此称请求退职为“乞身”。
5.乞骸骨:古代官吏请求退职,意思是使骸骨归葬故乡。6.移病:上书称病,为居官者请求退职的委婉语。
7.谢病:托病引退或谢绝宾客。8.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
六、表“兼职、代理”的词语。1.假:临时的、代理的。
如《史记•项羽本纪》: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2.兼:兼任,同时监管。
3.领:兼任(较为低级的官职)。如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王子晞为尚书,领行营节度使,寓军郐州。
4.判:高位兼任低职或以京官出任地方官。5.权:暂时代理官职。
6.摄:暂代官职。7.署:暂任、代理官职。
8.守:代理官职。9.行:代理官职。
七、与“官员任职相关”的词语。1.知:主持。
2.典:主持;主管。3.主:主持,掌管。
4.视事:官吏到职开始工作;在任。5.下车:新官到任 6.坐:因犯……罪或错误。
如《汉书》:群臣坐陷王于恶不道,皆诛死者二百余人。7.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
8.秩满:官吏任期届满。9.行部:巡行部属(汉制,刺史常于八月巡视部署,考察刑政,称为行部。)
8.古文 官位升迁 相关用词
1 表被任以官职的:
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
2 表官职变化的:
1) 表任命的:授、拜、除、封
2) 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
3) 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
4) 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
5) 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
6) 表恢复的:复、还
7) 表辞去的:辞、致政、告退、退、归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