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意的文言文虚词(18个文言虚词的含意)

    1.18个文言虚词的含意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 而

    (并列,递进,承接,转折,假设,修饰)连词;第二人称;

    2 何

    代词,作宾语;作定语;副词,表反问,表程度

    3 乎

    语气助词,表疑问;表测度;用于感叹句;

    作介词,相当于“于”

    4 乃

    (顺承,逆转,限制)副词;第二人称代词;判断动词

    5 其

    第三人称代词;代词(作主语短句的小主语,活用为第一人称);指示代词(表远指,表包含);语气助词,用于句首或句中;连词,表假设或选择

    6 且

    连词,表递进、并列;副词,译为将要,姑且

    7 若

    代词,表对指(你,你的),表近指;假设连词;选择连词

    8 所

    助词,表被动;组成“所”字名词性结构

    9 为

    读去声,介词表对象;介词,表(替代,时间,目的,原因);助词,表诘问

    10 焉

    语气助词,用在句末;助词,表反诘

    11 也

    语气助词,表(判断,肯定,疑问,感叹),表停顿;连词,表递进,并列;副词,译为将要,姑且

    12 以

    介词,表(工具或方法,起提宾作用,原因,时间或处所,对象);连词,表(并列递进,承接,目的或结果,因果关系,修饰关系)

    13 因

    介词,表原因、凭据、方式;连词,顺接上文

    14 于

    介词,表(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表比较;表被动

    15 与

    抱歉,我在虚词里没找到

    16 则

    表(承接,假设,并列,转折,判断)关系

    17 者

    助词,构成名词性短语;起停顿作用;置于数词之后

    18 之

    指代人或事物等;指示代词,表近指;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文言文虚词整理,文言文虚词顺口溜,文言文常用虚词

    2.文言文中有哪些多词一意的词

    焉 ①语气助词。

    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译出。 于是余有叹焉。

    (《游褒禅山记》) 有时用于反诘语气,可译为“呢”。 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②代词。

    相当于“之”。如:容貌甚伟,时人异焉。

    ③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④疑问代词。什么。

    如:面目美好者,焉故必知哉? ⑤于何,在哪里。如:且焉置土石? ⑥于此,在这里,在那里。

    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⑦形容词、副词词尾。

    ……的样子。如:于我心有戚戚焉。

    之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如: 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赤壁之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四)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

    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 (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如: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毛遂自荐》) 也 语气助词。经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

    1.表示判断语气的,如: 死生,昼夜事也。(《〈指南录〉》后序)) 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左忠毅归逸事》) 2.表示肯定语气的,如: 昔人云:“将以有为也。”(《〈指南录〉后序》 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

    (《左忠毅公逸事》) 就是有否定词的句子,仍然是一种表否定的肯定。如: 众曰:“若所为诚快,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

    (《书博鸡者事》) 3.表示疑问语气的,如: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4.表示感叹语气的,如: 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庄暴见孟子》)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也”表示疑问语气和感叹语气,句中一般要用疑问代词。 5.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

    如: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而 1.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五)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2.用作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如: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意的文言文虚词

    * ......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