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言文疑问代词和否定(文言文疑问代词有哪些)

    1.文言文 疑问代词有哪些

    疑问代词:根据疑问代词指代的询问对象,古汉语疑问代词可分三类。

    (1 )指人的。有“谁、孰”。

    a “谁”用于一般问句,可作主、宾、定、语及判断句的谓语。b “孰”用于选择问句,一般有先行词。

    如:“吾与徐公孰美?”译为“哪一个”,一般只作主语。它还可指物、处所。

    “孰与介”表比较:如 “吾孰与徐公美?”;用于反问句中,表肯定:“惟坐待亡,孰与伐之。”有“哪里比得上”的意思。

    (2 )指物的。有“何、胡、奚、曷”等。

    “何”:作主、宾、定、判谓,a 常用来询问原因或方法,如:“许子何不为陶冶?”译为“什么”“为什么”;b 询问处所,如“子欲何之?”译为“哪里”。 “胡、奚、曷”经常a 作状语,用来询问原因,相当于“为什么”或“怎么”,如“子奚乘是车也?”; b 它们也经常作介词的宾语前置,如“胡为”“曷为”,询问原因。

    c “奚以”询问方法。 (3 )指处所。

    有“安、恶、焉”。 a 它们主要作状语,询问处所。

    相当于现代的“在哪里”。如“焉置土石?”;b 也可作前置宾语,用来询问处所。

    如“沛公安在?”c 还可以用于反问句,作状语,加强反问语气。类似于“哪里”。

    d “焉”用于反问句后虚化了,不再实指处所。如“今弗爱其子,安能爱君?”。

    文言文疑问代词和疑问副词,文言文疑问代词和疑问副词有哪些,文言文常见疑问代词

    2.文言文中的疑问代词 ,指示代词,人称代词,有哪些??

    疑问代词:根据疑问代词指代的询问对象,古汉语疑问代词可分三类。

    (1 )指人的。有“谁、孰”。

    a “谁”用于一般问句,可作主、宾、定、语及判断句的谓语。b “孰”用于选择问句,一般有先行词。

    如:“吾与徐公孰美?”译为“哪一个”,一般只作主语。它还可指物、处所。

    “孰与介”表比较:如 “吾孰与徐公美?”;用于反问句中,表肯定:“惟坐待亡,孰与伐之。”有“哪里比得上”的意思。

    (2 )指物的。有“何、胡、奚、曷”等。

    “何”:作主、宾、定、判谓,a 常用来询问原因或方法,如:“许子何不为陶冶?”译为“什么”“为什么”;b 询问处所,如“子欲何之?”译为“哪里”。 “胡、奚、曷”经常a 作状语,用来询问原因,相当于“为什么”或“怎么”,如“子奚乘是车也?”; b 它们也经常作介词的宾语前置,如“胡为”“曷为”,询问原因。

    c “奚以”询问方法。 (3 )指处所。

    有“安、恶、焉”。a 它们主要作状语,询问处所。

    相当于现代的“在哪里”。如“焉置土石?”;b 也可作前置宾语,用来询问处所。

    如“沛公安在?”c 还可以用于反问句,作状语,加强反问语气。类似于“哪里”。

    d “焉”用于反问句后虚化了,不再实指处所。如“今弗爱其子,安能爱君?”。

    代词,文言文,否定,疑问

    3.文言文疑问代词

    疑问代词:根据疑问代词指代的询问对象,古汉语疑问代词可分三类。

    (1 )指人的。有“谁、孰”。

    a “谁”用于一般问句,可作主、宾、定、语及判断句的谓语。b “孰”用于选择问句,一般有先行词。

    如:“吾与徐公孰美?”译为“哪一个”,一般只作主语。它还可指物、处所。

    “孰与介”表比较:如 “吾孰与徐公美?”;用于反问句中,表肯定:“惟坐待亡,孰与伐之。”有“哪里比得上”的意思。

    (2 )指物的。有“何、胡、奚、曷”等。

    “何”:作主、宾、定、判谓。a 常用来询问原因或方法,如:“许子何不为陶冶?”译为“什么”“为什么”;b 询问处所,如“子欲何之?”译为“哪里”。

    “胡、奚、曷”经常a作状语,用来询问原因,相当于“为什么”或“怎么”,如“子奚乘是车也?”; b 它们也经常作介词的宾语前置,如“胡为”“曷为”,询问原因。c “奚以”询问方法。

    (3 )指处所。有“安、恶、焉”。

    a 它们主要作状语,询问处所。相当于现代的“在哪里”。

    如“焉置土石?”;b 也可作前置宾语,用来询问处所。如“沛公安在?”c 还可以用于反问句,作状语,加强反问语气。

    类似于“哪里”。d “焉”用于反问句后虚化了,不再实指处所。

    如“今弗爱其子,安能爱君?”。

    4.文言文疑问词有哪些,请给出它们的释义

    常见的疑问代词有“谁”、“孰”、“何”、“胡”、“曷”、“奚”、“安”、“恶”、“焉”等。

    这些疑问代词有的称代人,有的称代事物,有的称代处年,有的具有两种或三种称代作用。“谁”和“孰”主要用于指人,“谁”的用法和现代汉语完全一样,只是作宾语时要放在动词前面。

    例如:① 寡人有子,未知其谁立焉?(《左传•闵公二年》)② 吾谁欺?欺天乎?(《论事•子罕》)“孰”既可以指人,也可以指事物,主要用于选择问句中。例如:① 吾子与子路孰贤?(《孟子•公孙丑上》)② 虽使子厚得所愿,为将相于一时,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

    (《柳子厚墓志名》)“孰”用来指人时,也有不表选择的,这就和“谁”的用法相同了。例如:① 王者孰谓?谓文王也。

    (《公羊传•隐公元年》)② 孰可以代之?(《左传•襄公三年》)③ 孰为夫子?(《论语•微子》)“何”、“胡”、“曷”、“奚”主要用于指事物,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什么”。“何”使用最广泛,可以充当宾语、定语、谓语;有时也充当主语、状语。

    义当状语时相当于“怎么”、“为什么”。例如:① 举以败国,将何贺焉?(《城濮之战》)② 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许行》)③ 是何言也?(《夫子加齐之卿相》)④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许行》)⑤ 侯生曰:“公子畏死邪?何泣也?”(《史记•魏公子列传》)⑥ 公笑曰:“子近市,识贵贱乎?”对曰:“既利之,敢不识乎?”公曰:“何贵?何贱?”(《左传•昭公三年》)——公:齐景公;子:指晏婴。

    例①“何”充当动词谓语的宾语;例②“何”充当介词的宾语;例③“何”充当定语。这三例中的“何”都可以译成“什么”。

    例④“何”充当谓语,可译成“什么原因”。例⑤“何”充当状语,可译为“什么”。

    例⑥“何”充当主语,可译成“什么东西”。“何”充当主语的情况比较少见。

    “胡”、“曷”、“奚”的使用范围比“何”小,主要用作状语,表示“为什么”、“怎么”的意思。例如:①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貆兮?(《诗•魏风•伐檀》)② 田园将芜,胡不归?(陶潜《归去来辞》)③ 吾子其曷归?(《左传•昭公元年》)④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论语•为政》)⑤ 既自以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陶潜《归去来辞》)这几个例子中的“胡”、“曷”、“奚”都充当状语。

    例②中的“曷”是“何时”之义,并不是“归”的宾语。“曷”在《诗经》中经常用来询问时间,也是“何时”之义,可以作定语,也可以作状语。

    例如:① 怀哉怀或!曷月予还归哉?(《诗•王风•扬之水》)② 我日构祸,曷云能榖?(《诗•小雅•四月》)——我每日都遭受祸患,怎能说命运会好呢?例①“曷”充当定语;例②“曷”充当状语。“胡”、“曷”、“奚”作宾语,常和介词“以”、“为”组成“奚以”、“胡为”、“曷为”这样的介宾词组,在句中充当状语,询问原因,也是“为什么”的意思。

    例如:① 奚以为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② 已矣乎?寓表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陶潜《归去来辞》)③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李白《蜀道难》)④ 孟子三见宣王,不言事。门人曰:“曷为三遇齐王而不言事?”(《荀子•大略》)“何”、“奚”有时也可以称代所,相当于“哪里”、“什么地方”。

    例如:① 胶鬲曰:“西伯将何之?无欺我也。”武王曰:“不子欺,将之殷也。

    (《吕氏春秋•贵因》)② 颜回见仲尼,请行,曰:“奚之?”曰:“将之卫。”(《庄子•人间世》)“安”、“恶”、“焉”主要用来称代处所,在句中充当宾语或状语。

    例如:① 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纪》)② 子列子曰:“昔者圣人因阴阳以统天地。夫有形者生无形,则天地安从生?”(《列子•天瑞》)③ 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

    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孟子•尽心上》)④ 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

    (《庄子•知北游》)⑤ 文侯与虞人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

    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战国策•魏策一》)⑥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列子•汤问》)例①“安”充当动词宾语;例②“安”充当介词宾语。例③“恶”充当动词宾语;例④“恶”充当介词宾语。

    例⑤“焉”充当动词宾语。⑥“焉”充当状语。

    以上诸例说明“安”、“恶”、“焉”充当宾语时,要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四、无定代词 “或”或“莫”是古代汉语特有的无定代词。

    “或”是肯定性无定代词,“莫”是否定性无定代词,都只作主语。“或”有时泛提某种人而这人往往是假设的对象,可译为“有人”。

    例如:①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下政?”(《论语•为政》)② 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侍坐》)③ 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汉书•食货志》)有时“或”指代它前面已经出现过(或隐含)的人或物中的一部分。例如:①。

    5.古代文学中如何分辨疑问代词

    你好,在文言文中,常常采用一些疑问代词,来避免句子内部的重复,使语句简洁,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阅读的难度。

    文言文中常见的疑问代词有:谁、孰、何、曷、胡、安、焉、奚、恶、盍(盖)等。

    根据疑问代词指代的询问对象,疑问代词可分三类:

    指人的有:谁、孰。

    指物的有:何、胡、奚、曷”等;

    指处所的‍有:安、恶、焉”。

    举几个例子:

    1、何

    询问原因或方法,如:“许子何不为陶冶?”译为“什么”“为什么”。

    询问处所,如“子欲何之?”译为“哪里”。译为:你要去哪里?

    2、胡

    询问原因,“田园将芜胡不归?”,“胡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译为“为什么”。

    3、安

    询问处所,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在哪里”。还可用于反问句,作状语,加强反问语气。“沛公安在?”,“安”充当“在”的前置宾语。“安在”即“在哪里”。

    4、孰

    表示“哪一个”,如:

    “吾与徐公孰美?”译为:我和徐公相比哪一个更美?

    “惟坐待亡,孰与伐之。”译为:与其坐着等待被灭亡,哪里比得上去进攻它呢?

    5、奚

    表示原因,“为什么,凭什么”,如:

    “子奚乘是车也?”,“奚”问原因,相当于“为什么”。译为:你为什么乘这辆车呢?

    那么如何分辨古文中的疑问代词呢?

    靠语法分析。

    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必须放在动词之后,介词之前。

    判断疑问代词在句中的作用的成分,以及具有的意义是不能从句式上而定的,因为它同样可以做主语、状语、宾语使用(有时会导致结构上的相似)。

    凡是句中位置靠前的句子,都可以称为“疑问代词作动词宾语前置。

    疑问代词在这个类句子之中并不直接充当宾语,没有疑问代词作它后面中心词的宾语,也可以作宾语前置,只是需要具备代词复指的条件。

    总而言之,古汉语中的疑问代词的位置及成分的判断要在句中的句法作用和成分,及代表的意义判断,不能仅凭形式上的而简单的去分辨。

    文言文疑问代词和否定

    * ......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