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一上册语文文言文虚词于的解释(文言文中虚词“于”的意思)

    1.文言文中虚词“于”的意思

    1.作介词;表示行为的时间.地点.对象.原因,相当于"在"."对","向","从","到","跟","由于","对于"等.

    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屈原)对于古今治乱兴亡的道理很精通,对于交际应酬的语言很熟悉。](《屈原列传〉)

    业精于勤荒于嬉,。。[学业由于勤勉而增进,由于嬉由于荒废,。。](<;进学解>)

    2.表示比较;相当于"比".

    师不必贤于弟子.[老师不一定比学生高明.](<;师说>)

    3.表示被动;相当于"被"

    受制于人.[被人家控制.](<;赤壁之战.)

    初一上册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初一上语文文言文虚词归纳,初一上册语文文言文原文

    2.文言虚词‘’于"的用法及课内例句

    十四、【于】(一)介词。

    1、在,从,到①乃设九宾礼于庭。(在)《廉颇蔺相如列传》2、“在……方面”“从……中”①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游褒禅山记》)3、由于①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4、向,对,对于。

    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5、被。①君幸于赵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6、与,跟,同。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②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7、比。

    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后一个“于”:比)(《劝学》)【于是】1、相当于“于+此”,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例: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在这时)②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捕蛇者说》)2、连词,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

    例: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见……于】表示被动。

    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虚词,文言文,上册,语文

    3.文言虚词"之""其""以""而""于"的意义和用法

    一、之

    意义:“之”作文言虚词时,起到取消句子独立性或调整音节的意义。

    用法:作结构助词时,“之”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作音节助词时,“之”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

    二、以

    意义:“以”作文言虚词时,表示行为动作的原因、行为所使用的工具、行为动作的对象或行为动作发生的根据等意义。

    用法:表示因果关系时,“以”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表示修饰关系,“以”连接状语和中心语。

    三、而

    意义:“而”作文言虚词时,表示并列关系、递进关系、承接关系、转折关系、假设关系、修饰关系、因果关系等意义。

    用法:作语气助词时,放在句末;作连词时,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承接时,前后两个成分有时间上或逻辑上的先后顺序。

    四、于

    意义:“于”作文言虚词时,具有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意义。

    用法:作介词时,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

    扩展资料

    文言虚词的考查内容介绍:

    1、要求考生在阅读文言文时,应根据上下文,正确理解某个虚词的具体意义和用法;其二,主要指虚词在句中的意义与语法功能,如词性、语法作用等。

    2、文言虚词主要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文言代词也归入文言虚词之中。在高考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是连词、介词、副词、助词、代词的用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言虚词

    4.初一上学期文言文重点实词虚词解释

    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养(衣食所安) 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3. 备: 1、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准备。

    (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4. 被:1、影响(被于来世) 2、同“披”,穿(皆被绮绣) 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7. 薄: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2、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3、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 8.策:1、马鞭。

    (执策而临之《马说》) 2、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记录。

    (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4、计谋。(成语“束手无策”) 9.长:cháng 1、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2、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3、长久,健康。

    (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4、永远。(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10.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 11. 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12. 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 2、惩罚 13. 驰:1、骑(愿驰千里足) 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 14. 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 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 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 4、产生(计将安出) 15. 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 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 16. 次:1、编次。(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 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17. 箪:1、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2、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一箪食,一豆羹) 18. 当:1、承当,承受。(当之无愧) 2、应当。

    (当奖率三军《出师表》) 3、将要。(今当远离) 4、对着,向着。

    (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5、值,正在。(当时此,诸郡县苦秦吏者《陈涉世家》) 6、抵挡。

    (“锐不可当”) 19. 道:1、道路。(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2、道义。

    (伐无道,诛暴秦) 3、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4、说,讲。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20. 得:1、能够(二者不可得兼) 2、得到、获得(故不为苟得) 3、同“德”,感激(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1. 等:1、同样(等死,死国可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2、诸位,表多数(公等遇雨) 22. 敌:1、攻击(恐前后受其敌《狼》) 2、敌人(盖以诱敌《狼》) 23. 吊:1、凭吊(为我吊望诸君之墓) 2、慰问(人皆吊之) 24. 度:1、dúo估计、推测(孤不度德量力) 2、渡过、越过(关山度若飞) 25. 端:1、画幅的右端(左手执卷端) 2、正、端正(其人视端容寂) 26. 恶:1、怎么(恶能无纪) 2、厌恶(所恶有甚于死者) 27. 发:1、行动、发动(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 2、发射(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3、起,被任用(舜发于畎亩之间) 4、征发(发闾左�m戍渔阳九百人) 5、开放(野芳发而幽香 ) 6、发出(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7、fā,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养(衣食所安) 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3. 备: 1、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具备。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准备。(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4. 被:1、影响(被于来世) 2、同“披”,穿(皆被绮绣) 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7. 薄:1、迫近,接近。

    (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2、轻视。(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3、厚度小。

    (薄如钱唇《活板》) 8.策:1、马鞭。(执策而临之《马说》) 2、鞭打、驱使。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记录。(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4、计谋。

    (成语“束手无策”) 9.长:cháng 1、长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2、与“短”相对。

    (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3、长久,健康。(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4、永远。

    (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10.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 11. 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12. 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 2、惩罚 13. 驰:1、骑(愿驰千里足) 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 14. 出:1、发、起(方其。

    5.文言文虚词“于”和“焉”的用法有哪些

    .【于】

    (一)介词。

    1.在,从,到

    ①乃设九宾礼于庭。(在)《廉颇蔺相如列传》(就在朝廷上设了有九个迎宾赞礼官吏的大典)

    ②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前一个“于”:从)(《劝学》)(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

    ④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到)《廉颇蔺相如列传》(抄小路逃走,把宝玉送回赵国)

    2.“在……方面”“从……中”

    ①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公输》) (楚国有多余的土地,人口却不足)

    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游褒禅山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看来也)是可以悔恨的)

    3.由于

    ①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学业靠勤奋才能精湛,如果贪玩就会荒废)

    4.向,对,对于。

    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请让我奉命去向孙将军求救)

    ②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赤壁之战》) (鲁肃听说刘表已死,(便)对孙权说)

    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人们)疼爱自己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教育他;但对于自己,就以拜师学习为耻。)

    5.被。

    ①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您被赵王重用)

    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所以在内为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

    6.与,跟,同。

    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三国志•诸葛亮传》)(亮身高八尺,每每把自己同管仲、乐毅相比)

    ②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燕王想和您交朋友)

    ③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赤壁之战》(不如派遣亲信主动去结好东吴,以共建大业)

    7.比。

    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孔子说:“苛刻的政治比老虎还要凶猛啊。”)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后一个“于”:比)(《劝学》)(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

    【于是】

    1.相当于“于+此”,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例:

    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在这时)(《口技》)(在这时宾客们没有一个不变了脸色离开座位。)

    ②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捕蛇者说》)(我的祖父死在捕蛇这件事情上,我的父亲死在这件事情上。)

    ③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对此)《廉颇蔺相如列传》(因此秦王很不高兴地敲了一下缻)

    ④于是余有叹焉。(因此)(《游褒禅山记》)(因此我有所感慨)

    ⑤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从此)(《殽之战》)(于是就穿着黑衣服给晋文公送葬,晋国从此以黑衣服为丧服。)

    2.连词,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例: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因此秦王很不高兴地敲了一下缻)

    ②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③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触龙说赵太后》) (于是就替长安君准备了一百辆车子,送他到齐国去做人质。)

    【见……于】表示被动。

    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我会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所讥笑)

    ②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愚溪诗序》柳宗元)(可现在这条溪水竟然被愚字所辱没,这是为什么呢?)

    6.求初中文言文中虚词之.而.以.其.于的含义

    初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以下几个虚词“之、其、而、以、为、于、乎、焉 ”等。

    常见意义及作用见下:(1)以 :可译为“凭借、因为、用来、来、用、把、以致、相当于‘而’、认为、如”。(2)之:主要作用是助词、代词、介词。

    (3)其:主要作用是代词,指代的内容要视具体语境而定。(4)而:主要作用是表示顺承、并列、转折、修饰。

    (5)为:用作动词的基本词意是“做”,其它意思视具体语境改变;用作介词时译为“为了”。(6)于:可译为“对、对于、从、在、到、向、比、给”。

    (7)乎:可译为“呼、吗、于、对” 。(8)焉:主要作用有语气词,代词、兼词。

    7.七年级文言文 虚词等词的用法

    1.乃。

    “乃”最常见的是用作连词、副词。 (1)连词。

    表前后两件事在情理上顺承相因,时间上一前一后。可译为“(于是)就”、“(于是)才”、“终于”等。

    例1: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译作“才”)(《黔之驴》) 例2: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

    (译作“(于是)就”)(《强项令》 例: 董宣廉洁,死乃知之。(译作“才”)《强项令》 (2)副词。

    表示对事物或事情的确定,可译为“是”、“实在是”、“本来是”;或表示出乎意料之外,可译作“竟然”。这两种用法在本册教材中尚未涉及到,这里举两个其他例子供参考。

    例4: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可译作“是”)(《陈涉世家》 例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可译为“竟然”)(《桃花源记》 2.何。“何”最常见的用法是作疑问代词、副词。

    (1)疑问代词,译作“什么”、“怎么”、,'为什么”、“怎么样”等。 例1:帝曰:“欲何言?”(可译作“什么”)《强项令》 例2:其人曰:“奈地坏何?”(译作“怎么样”)(《列子)二则》) (2)副词。

    表程度,可译为“多么”、“很”。 例3:使君一何愚!(可译作“多么”)《陌上桑》 3.为。

    “为”最常见的用法是作介词、连词、动词。 (1)作介词。

    主要是介绍与行为动作发生关联的对象,可译作“替”、“给”;介绍行为动作发生的原因或目的,可译作“为了”、“因为”;介绍动作的主动者,可译为“被”。 例1:卒有疾,亲为调药。

    (可译为“替”、“给”)(《岳飞》 例2:愿为市鞍马,从此抖爷征。(可译为“为了”)(《木兰诗》 (2)连词,为(读“we)表因果关系,可译作“因为”。

    例3: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可译作“因为”)《乘船》 (3)作动词,可译为“是”、“称为”(或“叫”)、“做”、“作为”。

    例4:……后特征为洛阳令(可译作“做”、“担任”)《强项令》 例5:主日:“文叔为白衣时,减亡匿死”(可译作“是”、“还是”)《强项令》 4.其。“其”最常见的用法是代词,此外,还用作语气副词。

    (1)代词。 ①通常用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有时在句子里做定语,代人,可译为“他们”;代事、代物,译作“它的”。 例1:益习其声(可译作“它的”)(《黔之驴》) 例2:童稚妇女,亦知其名。

    (译作“他的”)(《包拯》) ②指代词,表示远指。 例3: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译作“那”、“那个”)(《(列子)二则》 (2)语气副词。表劝告、祈使、命令。

    可译为“就”、“一定”、“还是”等。 5.因。

    “因”常作介词,介绍行为动作发生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通过”、“靠着”;作连词,表因果关系或顺承关系,可译为“因为”、“因此”、“于是”。 例1: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译作“凭借”)(《隆中对》) 例2:叱奴下车,因格杀之。(译作“于是”,这里有接着的意思)(《强项令》) 6、之。

    最常见的用法是用作动词,当“去”、“往”、“到”讲,但在本册教材中,此类词性尚未涉及。而“之”作代词、助词,本册教材涉及的较为全面。

    (1)之,作代词,代人、代事、代物。例如: 例1:学而时习之。

    (它,代所学知识)(《〈论语〉六则》) 例2: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书具,即笔、墨、纸、砚)(《伤仲永》) 例3: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他,指方仲永)(《伤仲永》) 例4:歆辄难之。(代事,指“有一人欲依附”这件事)(《世说新语?乘船》) (2)之,作助词,即结构助词。

    例1: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的,表修饰关系)(《世说新语?乘船》) 例2: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结构助词,无实在意义)(《卖油翁》) 7、乎。语气助词。

    (1)用于疑问句末尾,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可译作“吗”)(《〈论语〉六则》) (2)用在反问句末尾,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或“呢”。

    例:吾射不亦精乎?(可译作“吗”)(《卖炭翁》) (3)介词,相当于“于”,介绍行为动作发生的对象。 例: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亭记》) 8、者。用作代词、语气词。

    (1)代词。特殊的虚位代词。

    只有和其他词类的词(或词组)组成具有偏正关系的词组,即“者”字词组,才能充当句子成分。 “者”字位于动词、形容词之后,组成“者”字词组,可译为“……的”或“……的人(事、物)”。

    例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方面”)(《〈论语〉六则》) 例2: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

    (“……的人”)(《三峡》) (2)语气词。用在句中或句末,表停顿或表反问语气。

    例: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可译作“……的”或“……的呢”)(《蔡勉旃坚还亡友财》) 9、也。语气词。

    (1)用在疑问句末尾,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例: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译作“呢”)(《〈论语〉六则》) (2)用在陈述句末尾,加强陈述或描写的语气。

    相当于“啊”、“呢”或不译。 例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可不译)(《〈论语〉六则》) 例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可译作“啊”)(《三峡》) (3)用在句中起舒缓语气和停顿作用,兼有强调和提示作用。

    多用在主语、状语后,表示停顿,使语气舒缓,以引出下文。可不译。

    例:。

    初一上册语文文言文虚词于的解释

    * ......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