悻文言文解释(悻乼什么意思)
1.悻乼 什么意思
悻
悻 拼音:xìng ㄒㄧㄥˋ
简体部首:忄,部外笔画:8,总笔画:11
繁体部首:心,部外笔画:8,总笔画:11
五笔8698:NFUF 仓颉:PGTJ
笔顺编号:44212143112 四角号码:94041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60BB
乼
zu ri
(1) ㄗㄨ
(2) 绳条(韩国汉字)。
(3) 郑码:VSCY,U:4E7C,GBK:8174
(4) 笔画数:9,部首:乙,笔顺编号:441411215
这两个生僻字组合在一起
无实意的
2.悻,这个字读音怎么读
◎ 悻
【xìng】
〈动〉
(1) (形声。从心,幸声。本义:恼怒的样子) 同本义 [angry;resentful]
谏于君而不受,则怒,悻悻然见于面。——《孟子·公孙丑下》
(2) 又如:悻动(怒形于色)
=======================
◎ 悻
【xìng】
〈形〉
(1) 刚直 [firm and upright]
荡莽很悻,道之非耶?——唐· 柳宗元《东明张先生墓志》
(2) 又如:悻直(刚直;亦指刚愎固执);悻切(刚直)
(3) 固执 [self-willed]
仄闻长者言,悻直非养寿。——宋· 苏轼诗
(4) 又如:悻直(固执,任性)
3.抱薪救火文言文翻译
战国后期,秦国渐渐强大,它取用远交近攻的策略,不断向邻近的国家扩张。
从公元前276年到公元前274年,秦国连续三次进攻魏国,占去魏国许多土地。公元前274年,秦国又向魏国出兵。
魏国有许多人给打怕了,不敢抵抗。大将段干子建议魏王将南阳的地方割让给秦国,向秦国求和。
谋士苏代反对,说:“割地求和很危险啊!魏国的地不割完,秦国的野心就不会灭。用土地来侍奉秦国,就好比拿着柴草去救火一样(抱薪救火),柴草不用尽,火是不会灭的。”
魏王不听,将南阳割给了秦国。 秦国得了南阳,并不收手,在以后的三四十年,仍不断夺取魏地,魏国越来越弱小,在公元225年,终于被秦国灭了。
“抱薪救火”是形容用错误的方法去化解矛盾。
4.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题柳宗元的《悻人传》
5.对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愿佣隙宇而处焉 佣,租 B. 委群材 委,派 C. 莫敢自断者 断,决定 D. 使无所德 德,感激 6. 下列句子中,全部间接表现梓人“其术之工大”的一组是( ) ①家不居砻斫之器 ②皆环立向之 ③计其毫厘而构大厦,无进退焉 ④余圜视大骇 ⑤天下举首而望曰:“吾相之功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④ 7.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一天,裴封叔到木匠的屋里去,看见木匠睡的床缺了一只脚,叫他自己修,木匠却不理睬,要请其他人来修。 B. 后来,我做京兆尹时修建衙门,在房屋建成以后,看到正梁上题的字,只有这个木匠师傅的姓名,所有实际动手造房子的工匠们都不列名, C. 那些辅佐皇帝、治理国家的宰相,选拔、任命官吏,指挥、使用官吏,就像那个木匠师傅依据规矩绳墨来决定房屋的规格一样。
D. 那些远近大小的各种事情,宰相都可以用手按着图纸来决定怎样处理它们。这就像木匠师傅在墙上先画宫殿草图,然后照着它建造直到完成一样。
8.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余甚笑之,谓其无能而贪禄嗜货者。
⑵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愠焉 ⑶大哉相乎!通是道者,所谓相而已矣。 梓人传阅读答案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⒌B(堆积) ⒍D(③为直接表现 ④表现宰相的功劳大) ⒎C(A不是裴封叔,是作者自己。
“叫他自己修,木匠却不理睬”误解文义。B“我做京兆尹时修建衙门”无中生有。
D“宫”,这里指房屋,不是宫殿。联系语境可知) ⒏翻译: ⑴我觉得他很可笑,觉得他是个没有技术却贪图工钱和财物的人。
(语意通达2分,判断句1分) ⑵其中有个别担当不起任务的,(木匠师傅)就生气地斥退那个人,也没有谁敢怨恨他。(语意通达2分,省略句1分,“焉”作代词1分) ⑶宰相真是伟大呀!懂得这个道理的,只有我们所说的宰相罢了。
(语意通达2分,主谓倒装1分) 参考译文: 裴封叔的住宅,在光德里。有个木匠师傅敲响了他的大门,想在他那里租间空屋居住。
他的职业让他随身带有量尺(度量长短的工具)、圆规、曲尺(量方的器具)、墨线和墨斗等东西,家里没有木工用的磨刀石和刀斧这些工具。问他的技能,他说:“我善于计算建筑材料。
看房屋建筑的规模,(考虑怎样用料)适合高低、深浅、方圆和长短的需要,(随后)我就指挥工匠们具体劳作。若是没有我,工匠们就无法建成一座房屋。
所以,到官府干活谋生,我得到的工资(是工人们的)三倍;到私家干活,我得到的工钱是总收入的大半。”有一天,(我)到他的屋里去,看见他睡的床缺了一只脚(自己)却不会修理,说:“打算请别的木工来修。”
我觉得他很可笑,觉得他是个没有技术却贪图工钱和财物的人。 后来,京兆尹要修建衙门,我经过那里,看到积聚了许多建筑材料,汇聚了许多工人。
他们有的拿着斧头,有的拿着刀锯,都围成圈子面对那个木匠师傅站着。木匠师傅左手拿着度量工具,右手拿着一根棒,就站在中间。
(他)估量房屋的规格,观察哪根木头可以选用,然后挥着手里的那根木棒说:“砍!”那些拿斧头的工人们就奔向右边。回过头去指着(木料)说:“锯!”那些拿锯子的工人们就奔向左边。
一会儿,拿斧头的在砍,拿刀子的在削,都看他的脸色,等他说话,没有哪一个敢自己决定怎么干。其中有个别担当不起任务的,他就生气地斥退那个人,也没有谁敢怨恨他。
他在墙上画了一座房屋的图样,只有一尺见方的面积,却可以把房屋结构丝毫不差地全部勾画出来,照着图样的尺寸计算来建造大厦,就不会有出入了。房屋建成以后,在正梁上题字说:“某年某月某日某人建造。”
就是他的姓名。所有实际动手造房子的工匠们都不列名,我向四周一看大吃一惊,这才明白那个木匠师傅的技术确实是十分高超。
那些治理国家的帝王,根本在于用人。那些辅佐皇帝、治理国家的宰相,选拔、任命官吏,指挥、使用官吏,分别按照朝廷的法律规定来升降他们,一律按朝廷的制度来整顿他们,就像那个木匠师傅依据规矩绳墨来决定房屋的规格(规制、规模)一样。
选择天下的官吏,使他们适合所担当的职务;安定天下的百姓,使他们专心工作。观察了京城就了解乡野,观察了乡野就能了解各地,观察了各地就能了解全国。
那些远的近的小的大的各种事情,都可以用手按着图纸来决定怎样处理它们。这就像木匠师傅在墙上先画房屋草图然后照着它建造房屋直到完成一样。
有才能的人提拔上来重用他们,使(他们)并不感激自己的恩德;没有才能的人就辞退,停止他们的工作,也没有人会怨恨自己。只有这样做宰相的方法才真正掌握,全国各地也就能治理好了。
做宰相的方法真正掌握好了,全国各地真正治理好了,天下的人就会抬头仰望着说:“这是我们宰相的功劳呀!”后人也会根据史书记载的事迹仰慕地说:“这是那个宰相的才能呀!”就像那个木匠师傅把自己的名字写在梁上表明自己的劳绩一样,而实际动手造房子的工人们是不能列名的。宰相真是伟大呀!懂得这个道理的,只有我们所说的宰相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