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名主谓倒装文言文(文言文主谓倒装句)

    1.文言文主谓倒装句

    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较为少见,往往是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句子中才出现倒装现象,这类句子一般是感叹句或疑问句。

    例1:“甚矣,汝之不惠。”正确语序为“汝之不惠,甚矣!”意思是“你太不聪明了。”

    例2“美哉,我少年中国。” 正确语序为“我少年中国,美哉!”意思是:“我的少年中国,美丽啊。”

    例3“如鸣佩环” 正确语序为“如佩环鸣”,意思是:“像玉佩玉环相碰时发出的清脆声音。”

    例4“丰年留客足鸡豚”中的“足鸡豚”, 正确语序为“鸡豚足”,意思是:“鸡、猪丰足。”

    例5“卷石底以出” 正确语序为“石底卷”,意思是:“石底翻卷过来。”

    如果为了某种目的,把谓语放在主语的前面,并且能够恢复“主•谓”次序而意思不变的,就可以看作是主谓倒装。

    主谓倒装文言文例句,主谓倒装文言文句式,主谓倒装文言文例句及翻译

    2.文言文中的主谓倒装句初中

    倒装句

    1.主谓倒装

    (

    1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为了强调谓语,加强语气

    (

    2

    )悲哉,世也《公之侨献琴》

    2.

    宾语前置

    a.

    否定句中宾语为代词时,其宾语可以提到谓语前面

    (1)

    古之人不余欺也。

    (2)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3)

    忌不自信。

    b.

    疑问句中宾语为代词时,其宾语可以提到谓语前面

    (1)

    吾谁与归

    (2)

    子何恃而往

    ?

    (3)

    何以战

    ?

    c.

    用助词“之”“是”帮助宾语提前

    (1)

    何陋之有

    (2)

    宋何罪之有?

    (3)

    唯利是图

    (4)

    唯你是问

    3.

    定语后置

    (

    1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2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

    3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4.

    介宾短语后置

    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

    1

    )投以骨

    (

    2

    )战于长勺

    (

    3

    )祭以尉首

    (4)

    咨臣以当世之事

    主谓,倒装,文言文,有名

    3.文言文倒装句有哪几种,有什么具体的例子?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比较多,有定中倒装句、动宾倒装句、介词短语倒装句、主谓倒装句等。

    (一) 定中倒装句 在一般情况下,定语应该放在中心词前面,如"彼童子之师","师"是中心词,定语"彼童子"处在中心词前面。但是,中心词也可以处在中心词后面,形成中心词在前,定语在后的句式,这就是定中倒装句。

    如: (1)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2)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子弟角,无不胜。

    (《促织》) (3)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赤壁》) (4)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师说》) (1)的"一片"是定语,处在中心词"孤帆"的后面,(2)的"好事者"是定语,修饰的是中心词"少年"。 "少年"前头还有定语"村中"。

    (3)的"还者" 是修饰中心词"战士"的。(4)的"师"是中心词,前面定语?quot;彼童子",后面定语是"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师"的前后都有定语。

    (二) 动宾倒装句 在一般情况下,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是汉语的语法规律。可是,有时候动词和宾语也可以倒装,让宾语处在到动词前面。

    在文言文当中,动宾倒装句是很有规律的,大约有三种情况。 1、否定句宾语提前 这样的句子必须是否定句;有了否定的条件,宾语就可以提到动词之前。

    如: (1)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 (2) 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涉江》) (3) 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隆中对》) (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 这些句子都是否定句,否定词是"不、莫、未"。

    (1)是"古人没有欺骗我";动词是"欺",宾语是"余"。(2)是"这个世界真浑浊,不能理解我";"知"是动词,"余"是宾语。

    (3)是"当时的人并不认可他"; 动词是"许" ,宾语是"之"。(4)是"但是这样还不能做王,没有这样的事";动词是"有",宾语是"之"。

    2、疑问句宾语提前 这种倒装句式的先决条件是,必须是个疑问句,而且是疑问代词做宾语。有了这个先决条件,疑问代词宾语就得提到动词前面去。

    (1)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2)沛公安在?(《鸿门宴》) (3)客何为者?(《鸿门宴》) (4)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 (5)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 这些句子都是疑问句,疑问代词都是"何",这个"何"就提到了动词前面。(1)是"操何"(带来了什么),(2)是"在安"(在哪儿),(3)是"为何"(做什么),(4)是"有何"(有什么),(5)是"至何"(到哪儿)。

    3、用"之"帮助把宾语提前 这种句式,也必须是疑问句, (1)宋何罪之有?(《公输》) (2)何功之有哉?(《信陵君》) (3)何陋之有?(《陋室铭》) 这种句式的特点是动词"有"在宾语后面,宾语在前面,动词和宾语之间有"之"。"何"是定语。

    (1)是"宋国有什么罪?"(2)是"有什么功劳?"(3)是"有什么简陋呢?" 动宾倒装句主要有否定句宾语提前、疑问句宾语提前、用"之"帮助把宾语提前这么三种情况。还有一些别的情况。

    如:"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屈原》)""自佐"是"辅佐自己"。

    "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浪淘沙》)""多情应笑我"是"应笑我多情",宾语"多情"也提到了宾语的前面。

    此外,还有其他的办法组成倒装句。如:"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屈原列传》?quot;这里不是用"之"帮忙,而是用"一"帮助把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去。 (三) 介词短语倒装句 介词短语倒装句有两种情况。

    1、介词短语后置句 介词短语后置句的特点是,应该在动词前面的介词短语,却放在了动词后面。"试以猪鬣撩拨虫须,仍不动。

    (《促织》)"介词短语"以猪鬣"放在动词"撩拨"的前面,这是正常的次序。如果介词短语放在动词的前面,说成"试撩拨虫须以猪鬣",就成了介词短语倒装句。

    (1)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 (2)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得道多助》) (3) 皆不可限以时月。缘土气有早晚,天时有愆伏。

    (《采草药》) (4) 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崤之战》) ?(1)是"故临崩以大事寄臣",(2)是"不以封疆之界域民",(3)是"皆不可以时月限",(4)是"郑商人弦高将于周市"( 郑商人弦高将在周这个地方做买卖)。

    2 、介词宾语前置句 介词短语倒装句还包括介词短语本身倒装。在一般情况下,介词总是在前面,介词宾语总是在后面。

    可是有时候,介词在后,介词宾语在前,跟动宾倒装句的情况很相似。这就是介词宾语前置句。

    (1)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 (2) 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廉颇》) (3) 问:"何以战?"(《曹刿》)。

    4.文言文主谓倒装句

    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较为少见,往往是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句子中才出现倒装现象,这类句子一般是感叹句或疑问句。

    例1:“甚矣,汝之不惠。”正确语序为“汝之不惠,甚矣!”意思是“你太不聪明了。”

    例2“美哉,我少年中国。” 正确语序为“我少年中国,美哉!”意思是:“我的少年中国,美丽啊。”

    例3“如鸣佩环” 正确语序为“如佩环鸣”,意思是:“像玉佩玉环相碰时发出的清脆声音。”例4“丰年留客足鸡豚”中的“足鸡豚”, 正确语序为“鸡豚足”,意思是:“鸡、猪丰足。”

    例5“卷石底以出” 正确语序为“石底卷”,意思是:“石底翻卷过来。”如果为了某种目的,把谓语放在主语的前面,并且能够恢复“主•谓”次序而意思不变的,就可以看作是主谓倒装。

    5.文言文中主谓倒装是什么

    主谓倒装是语法之一,有时为了强调谓语而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

    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古汉语中古汉语中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

    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例如:1、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译文:"你太不聪明了"2、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

    (《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公子能为别人困难而急的地方在哪里呢?"3、贤哉回也!(《论语七则》) 译文:"颜回很贤德啊!"4、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译文:"百姓认为我舍不得是应该的啊!"语气上通常都是表示感叹的句子。现代汉语中1、"怎么了,你?"2、出来吧,你们!3、多么鲜艳啊,这件衣服!英语中1.用于下面固定句型中时主谓要倒装not only。

    (主谓语倒装)。but also。

    hardly}。(主谓语倒装)。

    when。 }刚。

    就。;一。

    就。scarcelyno sooner 。

    (主谓语倒装)。than。

    not until 。主句中主谓倒装 (直到。

    才)2.当句首以下面这些界定副词开头时用倒装语序never seldom rarely barely not littlefew vainly(徒劳的) nowhere no more3.由if引导的条件虚拟句如果省略if 助动词要前置于主语前例: Had I had time , I would have gone to see him.4.当以only开头时主谓倒装only +副词only +介词短语only +状语从句+主句(主谓多倒装)5.由so引起表示前面所说情况也运用于另一个人时句子用全倒装由nei他her nor 引起的表示前面所说情况也运用于另一个人的句子用全倒装例 My brother is ill this week --so can iHe can't swim.--neither(nor)can i6.当there here 置于句首谓语动词是be exist walk stand go come remain seem lie为不及物动词时 主谓倒装例 There goes the bellHere comes Mary! (there he comes!)(注意 如果主语是代词 主谓不倒装)7.下面这些介词短语或副词短语位于首时要倒装no longer not for one minuteon no account (决不 切莫)by no meansin no case }决不in no wayin vain = vainly (徒劳)not oncenot even thenno morenowhere elseunder no circumstancesat no time }在任何情况下都不on no conditionnot for the whole worldnot for the life of meleast of allon no considerationin neither case8.许多表示时间频度的副词置于句首时主谓要倒装often many a time twile then now例 Now comes your turn (现在该你了)以外还有程度副词 well9. so…that 句型中的"so *** "置于句首时. So介于从句主谓倒装.(注意that 从句不要倒装)So well did he do in the exam that he was accepted without further test.10.still(much)loss 更谈不上-- 后接一个从句时still(much)more . . . -- . . . .句子的主谓倒装11. may 表示'希望' "祝愿"时常置于其主语前例 may you return in safety and happiness!12.句首为地点状语(带有介词短语时)谓语动词为be come lie walk stand为不及物动词时 主谓要倒装例 round the corner from the valleyOn a hill inside the doorIn this chapter behind him13.在主谓倒装的句子中,谓语动词的数应与其后的主语一致。如:Between the two windows hangs a picture.。

    6.文言文的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

    [小练习]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③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④何由知吾可也?

    ⑤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⑥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

    ⑦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⑧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

    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小练习]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

    ②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

    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④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⑤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⑥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⑦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⑧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帷幕。

    ⑨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7.中国古代文言文中的倒装句

    一、主谓倒装。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

    二、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放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有如下几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a 介宾倒装 例: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为什么” 微斯人,吾谁与归 ?“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道呢?” b谓宾倒装 例:何有于我哉?“何有”是“有何”的倒装。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放在谓语的前面。可译为“有哪一样”。 孔子云:“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2、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例:僵卧孤村不自哀 “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可译为“不为自己感到悲哀”。“自”,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前置。另如“忌不自信”,“自信”即“信自”,意相信自己。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于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例: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莲之爱”即“爱莲”的倒装,可译为“喜爱莲花”。“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孔子云:“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4、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表示强调。例:是以谓之“文”也。 “是以”是“以是”的倒装,可译为“因此”。“是”是指示代词,指代前面的原因。

    5、其他,表示强调。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关山度”是“度关山”的倒装。可译为“跨过一道道关,越过一道道山”。

    三、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1、“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 “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亭翼然临于泉上”是“翼然临于泉上亭 ”的倒装,定语后置,可译为“一座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上的亭子。”

    2、“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例: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3、数量词做定语后置 例:尝贻余核舟一,“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

    四、介宾结构后置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 例:何有于我哉? 全句为“于我有何哉”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译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 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亲自在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例:屠惧,投以骨。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译为“把骨头扔给它”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装,介宾结构“以尉首”后置,可译为“用将尉的头来祭祀”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后置,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讨贼兴复之效”后置。

    8.高一书上文言文倒装句有哪些

    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忌不自信

    不吾知也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何以知之?

    则何以哉

    3.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比如:

    夫晋,何厌之有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定语后置

    四方之士来者

    国之孺子之游者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介宾短语后置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乃号令于三军曰

    遂使之行成于吴

    十年不收于国

    又败之于没

    谤讥于市朝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赵氏求救于齐

    和于身也

    甚于妇人

    贤于长安君

    封之以膏腴之地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浴乎沂,风乎舞雩

    为国以礼

    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树之以桑

    申之以孝悌之义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善假于物也

    有名主谓倒装文言文

    * ......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