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高考文言文(高中语文文言文翻译《楚庄王》)
1.高中语文文言文翻译《楚庄王》
秦国打败晋国以后,一连十几年两国没有发生战事。
可是南方的楚国却一天比一天强大,一心要跟中原的霸主晋国争夺地位。 公元前613年,楚成王的孙子楚庄王新即位,做了国君。
晋国趁这个机会,把几个一向归附楚国的国家又拉了过去,订立盟约。楚国的大臣们很不服气,都向楚庄王提出要他出兵争霸权。
无奈楚庄王不听那一套,白天打猎,晚上喝酒,听音乐,什么国家大事,全不放在心上,就这样窝窝囊囊地过了三年。他知道大臣们对他的作为很不满意,还下了一道命令:谁要是敢劝谏,就判谁的死罪。
有个名叫伍举的大臣,实在看不过去,决心去见楚庄王。楚庄王正在那里寻欢作乐,听到伍举要见他,就把伍举召到面前,问:“你来干什么?” 伍举说:“有人让我猜个谜儿,我猜不着。
大王是个聪明人,请您猜猜吧。” 楚庄王听说要他猜谜儿,觉得怪有意思,就笑着说:“你说出来听听。”
伍举说:“楚国山上,有一只大鸟,身披五彩,样子挺神气。可是一停三年,不飞也不叫,这是什么鸟?” 楚庄王心里明白伍举说的是谁。
他说:“这可不是普通的鸟。这种鸟,不飞则已,一飞将要冲天;不鸣则已,一鸣将要惊人。
你去吧,我已经明白了。” 过了一段时期,另一个大臣苏从看看楚庄王没有动静,又去劝说楚庄王。
楚庄王问他:“你难道不知道我下的禁令吗?” 苏从说:“我知道。只要大王能够听我的意见,我就是触犯了禁令,被判了死罪,也是心甘情愿的。”
楚庄王高兴地说:“你们都是真心为了国家好,我哪会不明白呢?” 打这以后,楚庄王决心改革政治,把一批奉承拍马的人撤了职,把敢于进谏的伍举、苏从提拔起来,帮助他处理国家大事;一面制造武器,操练兵马。当年,就收服了南方许多部落。
第六年,打败了宋国。第八年,又打败了陆浑(在今河南嵩县东北)的戎族,一直打到周都洛邑附近。
为了显示楚国的兵威,楚庄王在洛邑的郊外举行一次大检阅。 这一来,可把那个挂名的周天子吓坏了。
他派一个大臣王孙满到郊外去慰劳楚军。 楚庄王和王孙满交谈的时候,楚庄王问起周王宫里藏着的九鼎大小轻重怎么样。
九鼎是象征周王室权威的礼器。楚庄王问起九鼎,就是表示他有夺取周天子权力的野心。
王孙满是个善于应付的人。他劝说楚庄王:国家的强盛,主要靠德行服人,不必去打听鼎的轻重。
楚庄王自己知道当时还没有灭掉周朝的条件,也就带兵回国了。 以后,楚庄王又请了一位楚国有名的隐士孙叔敖当令尹(楚国的国相)。
孙叔敖当了令尹以后,开垦荒地,挖掘河道,奖励生产。为了免除水灾旱灾,他还组织楚国人开辟河道,能灌溉成百万亩庄稼,每年多打了不少粮食。
没几年工夫,楚国更加强大起来,先后平定了郑国和陈国的两次内乱,终于和中原霸主晋国冲突起来。 公元前597年,楚庄王率领大军攻打郑国,晋国派兵救郑。
在邲地(今河南郑州市东)和楚国发生了一次大战。晋国从来没有打过这么惨的败仗,人马死了一半,另一半逃到黄河边。
船少人多,兵士争着渡河,许多人被挤到水里去了。掉到水里的人往船上爬,船上的兵士怕翻船,拿刀把往船上爬的兵士手指头都砍了下来。
有人劝楚庄王追上去,把晋军赶尽杀绝。楚庄王说:“楚国自从城濮失败以来,一直抬不起头来。
这回打了这么大的胜仗,总算洗刷了以前的耻辱,何必多杀人呢?” 说着,立即下令收兵,让晋国的残兵逃了回去。 打那以后,这个一鸣惊人的楚庄王就成了霸主。
从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到楚庄王,前前后后总共五个霸主。历史上通常称他们是“春秋五霸”。
2.求高中文言文《齐恒晋文之事》全文翻译
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我)可以听听吗?" 孟子回答说:"孔子的学生中没有称道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因此后世失传了。
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一定要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 (齐宣王)说:"要有什么样的道德,才可以行王道以统一天下呢?" (孟子)说:"安抚老百姓而称王天下,便没有什么人能抵御他了。
" (齐宣王)说:"象我这样的人,能够安抚老百姓吗?" (孟子)说:"可以。" (齐宣王)说:"根据什么知道我可以做到呢?" (孟子)说:"我听胡龁说:'您坐在大殿上,有个人牵牛从殿下走过。
您看见这个人,问道:"牛(牵)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说:"准备用它来祭钟。"大王您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它那副恐惧发抖的样子,就这样没有罪过而走向受刑的地方。
"(那人问)道:"那么,废弃祭钟的仪式吗?"你说:"哪能废呢?用羊来换它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 (齐宣王)说:"有这事。
" (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行王道以统一天下了。老百姓都以为大王是吝啬。
我确实知道您是出于一种不忍的同情心。" (齐宣王)说:"是的,的确是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
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惜一条牛?就是不忍看它那副恐惧发抖的样子,毫无罪过而走向受死的地方,所以用羊去换它。" (孟子)说:"你不要对百姓说您吝啬而感到奇怪。
以小换大,他们怎么知道其中的意思呢?您如果不忍看它无罪而走向死地,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齐宣王笑着说:"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想法呢?(我也说不清楚),我(的确)不是吝惜钱财而以羊换掉牛的,(这么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 (孟子)说:"没有关系,您这样做正体现了仁爱之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没看到羊。
有道德的人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活着,便不忍心看它死;听到它(哀鸣)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所以君子把厨房建得远远的。
" 齐宣王高兴了,说:"《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
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想不出是为什么。先生您说的这些,对于我的心真有豁然开郎的作用啊!这种心之所以符合王道的原因,是什么呢?" (孟子)说:"(假如)有人报告大王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稍,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
'那么,大王您相信吗?" (齐宣王)说:"不相信。" "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而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功德,却是为什么呢?这样看来,举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气的缘故;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不用目力的缘故;老百姓没有受到受护,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
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 (齐宣王)说:"不肯干与不能干在表现上怎样区别?" (孟子)说:"(用胳膊)挟着泰山去跳过渤海,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
'这确实是做不到。为长辈按摩一下肢体,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
'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大王所以不能统一天下,不属于(用胳膊)挟泰山去跳过渤海这一类的事;大王不能统一天下,属于对长辈按摩肢体一类的事。
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照此理去做)要统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
《诗经》说:'(做国君的)给自己的妻子和儿女作好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说的就是把这样的心推广到他人身上罢了。
所以,推广恩德足以使天下安定,不推广恩德连妻子儿女都安抚不了。古代圣人大大超过别人的原因,没别的,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
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广到禽兽身上,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好处,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称一称,才能知道轻重;量一量,才能知道长短,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大王,您请思量一下吧! "还是您发动战争,使将士冒生命的危险,与各诸侯国结怨,这样心里才痛快么?" 齐宣王说:"不是的,我怎么会这样做才痛快呢?我是打算用这办法求得我最想要的东西罢了。
" (孟子)说:"您最想要的东西是什么,(我)可以听听吗?" 齐宣王只是笑却不说话。 (孟子)说:"是因为肥美的食物不够吃呢?又轻又暖的衣服不够穿呢?还是因为各种色彩不够看呢?美妙的音乐不够听呢?左右受宠爱的人不够用呢?(这些)您的大臣们都能充分地供给,难道大王真是为了这些吗?" (齐宣王)说:"不是,我不是为了这些。
" (孟子)说:"那么,大王所最想得到的东西便可知道了:是想开拓疆土,使秦国、楚国来朝见,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但是)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就象爬到树上去抓鱼一样。
" 齐宣王说:"象(你说的)这么严重吗?" (孟子)说:"恐怕比这还严重。爬到树上去抓鱼,虽然抓不到鱼,却没有什么后祸;假使用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又尽心尽力地去干,结果必然有灾祸。
" (齐宣王)说:"(这是什。
3.文言文:齐恒公伐楚的翻译
原文 齐侯与蔡姬乘舟于囿,荡公。
公惧变色;禁之,不可。公怒,归之,未之绝也。
蔡人嫁之。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1)侵蔡,蔡溃,遂伐楚。
楚子使与师言曰(2):“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3),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4)。不虞君之涉吾地也(5),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6):'五侯九伯(7),女实征之(8),以夹辅周室。
'赐我先君履(9):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10)。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11),无以缩酒(12),寡人是征(13);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14)。”
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师进,次于陉(15)。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16)。师退,次于召陵(17)。
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榖(18)是为? 先君之好是继与不榖同好,如何?”对曰:“君惠徼福於敝邑(19)之社稷,辱收寡(20)君,寡君之愿也。”
齐侯曰:“以此众(21)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22)诸侯,谁敢不服? 君若以力,楚国方城(23)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屈完及诸侯盟(24)。译文 齐桓公与夫人蔡姬在园林中乘舟游玩,蔡姬故意晃动小船,桓公吓得脸色都变了,他阻止蔡姬,蔡姬却不听。
桓公一怒之下让她回到了蔡国,但没有说与她断绝夫妻关系,蔡姬的哥哥蔡穆侯却让她改嫁了。 鲁僖公四年的春天,齐桓公率领诸侯国的军队攻打蔡国。
蔡国溃败,接着又去攻打楚国。 楚成王派使节到诸侯之师对齐桓公说:“您住在北方,我住在南方,双方相距遥远,即使是马牛牝牡相诱也不相及。
没想到您进入了我们的国土这是什么缘故?”管仲回答说:“从前召康公命令我们先君姜太公说:‘五等诸侯和九州长官,你都有权征讨他们,从而共同辅佐周王室。’召康公还给了我们先君征讨的范围:东到海边,西到黄河,南到穆陵,北到无隶。
你们应当进贡的包茅没有交纳,周王室的祭祀供不上,没有用来渗滤酒渣的东西,我特来征收贡物; 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我特来查问这件事。”楚国使臣回答说: “贡品没有交纳,是我们国君的过错,我们怎么敢不供给呢?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还是请您到水边去问一问吧!”于是齐军继续前进,临时驻扎在陉。
这年夏天,楚成王派使臣屈完到齐军中去交涉,齐军后撤,临时驻扎在召陵。 齐桓公让诸侯国的军队摆开阵势,与屈完同乘一辆战车观看军容。
齐桓公说:“诸侯们难道是为我而来吗?他们不过是为了继承我们先君的友好关系罢了。你们也同我们建立友好关系,怎么样?”屈完回答说:“承蒙您惠临敝国并为我们的国家求福,忍辱接纳我们国君,这正是我们国君的心愿。”
齐桓公说:“我率领这些 诸侯军队作战,谁能够抵挡他们?我让这些军队攻打城池,什么样的城攻不下?”屈完回答说:‘如果您用仁德来安抚诸侯,哪个敢不顺服?如果您用武力的话,那么楚国就把方城山当作城墙,把汉水当作护城河,您的兵马虽然众多,恐怕也没有用处!” 后来,屈完代表楚国与诸侯国订立了盟约。注释 (1)诸侯之师:指参与侵蔡的鲁、宋、陈、卫、郑、许、曹等诸侯国的军队。
蔡:诸侯国名,姬姓,在今河南汝南、上蔡、新蔡一带。 (2)楚子:指楚成王。
与:介词,跟,和。 (3)北海、南海:泛指北方、南方边远的地方,不实指大海,形容两国相距甚远。
(4)唯是:因此。风:公畜和母畜在发情期相互追逐引诱。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由于相距遥远,虽有引诱,也互不相干。 (5)不虞:不料,没有想到。
涉:淌水而过,这里的意思是进入,委婉地指入侵。 (6)召(shào)康公:召公。
周成王时的太保,“康”是谥号。先君:已故的君主,大公:太公, 指姜尚,他是齐国的开国君主。
(7)五侯: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的诸侯。九伯:九州的长官。
五侯九伯泛指各国诸侯。 (8)实征之:可以征伐他们。
(9)履:践踏。这里指齐国可以征伐的范围。
(10)海:指渤 海和黄海。河:黄河。
穆陵:地名,即今山东的穆陵关。无棣:地名,齐国的北境, 在今山东无棣县附近。
(11)贡:贡物。包:裹束。
茅:菁茅。入:进贡。
共:同“供”,供给。 (12)缩酒:渗滤酒渣,祭祀时的仪式之一:把酒倒在束茅上渗下去,就像神饮了一样(依郑玄说,见《周礼甸师》注)。
(13)寡人:古代君主自称 是征:索取这种贡物。 (14)昭王:周成王的孙子周昭王。
问:责问。 (15)次:军队临时驻扎。
陉(xíng):山名,在今河南偃城县南。 (16) 屈完:楚国大夫。
如:到,去。师:军队。
(17)召(shào)陵:楚国地名,在今河南偃城东。 (18)不榖(gǔ):不善,诸侯自己的谦称。
(19)惠:恩惠,这里作表示敬意的词。 徼(yāo):求;本义是巡查、巡逻,读(jiào)。
敝邑(yì):对自己国家的谦称。 (20)辱:屈辱,这里作表示敬意的词。
(21)众:指诸侯的军队, (22)绥(suí):安抚。 (23)方城:指楚国 北境的大别山、桐柏山一带山。
(24)盟:订立盟约。
4.文言文阅读练习题 齐桓公好服紫
原文:
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当是时也,五素不得一紫。桓公患之,谓管仲曰:“寡人好服紫,紫贵甚,一国百姓好服紫不已,寡人奈何?”管仲曰:“君欲止之,何不试勿衣紫也?谓左右曰:‘吾甚恶紫之臭。’于是左右适有衣紫而进者,公必曰:‘少却!吾恶紫臭。’”公曰:“诺。”于是日,郎中莫衣紫;其明日,国中莫衣紫;三日,境内莫衣紫也。
译文:
齐桓公喜欢穿紫色的衣服,全城的人都穿紫色的衣服。在那时,5匹生绢也换不到一匹紫色的布。齐桓公对此十分忧虑,对管仲说:“我喜欢穿紫色的衣服,所以紫色的衣料昂贵的厉害,但全国的百姓却喜欢穿紫色的衣服没个完,我该怎么办呢?”管仲说:“您想制止这种情况,为什么不试一下您自己不穿紫衣服呢?您可以对身边的侍从说:‘我非常厌恶紫色衣服的气味。’”在这时,侍从中如果有穿紫衣来进见的人,桓公就说:“稍微退后点,我厌恶紫色衣服的气味。”齐恒公说:"是."就在这一天,没有侍卫近臣再穿紫色衣服了;第二天,城中也没人再穿紫色衣服了;到第三天,国境之内也没人再穿紫色衣服了。
注释:
1,齐桓公:春秋时齐国国君,春秋五霸之一.服紫:穿紫色的衣服.服:穿.
2,国:都城.
3,五素不得一紫:五匹生绢换不到一匹紫色的(绢).素:未染色的绢.
4,管仲:字夷吾,春秋时齐国的丞相,助齐桓公称霸.
5,嗅xiu:气味.
6,左右:指身边的人.
7,郎中:官名,侍卫近臣.
8,明日:第二天.
老师的归纳总结:齐桓公喜欢穿紫色的衣服,齐国都城里的人便都穿紫色的衣服,说明老百姓对偶像或权威人物的审美取向是非常趋同的.本文以生动的事例说明了"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的道理,告诫人们,作为领导人或具有社会影响的公众人物,其一言一行必须谨慎,必须充分考虑社会影响,否则将造成严重的后果.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9分)
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当是时也,五素不得一紫。桓公患之,谓管仲曰:“寡人好服紫,紫贵甚,一国百姓好服紫不已,寡人奈何?”管仲曰:“君欲止之,何不试勿衣紫也?谓左右曰:‘吾甚恶紫之臭。’于是左右适有衣紫而进者,公必曰:‘少却!吾恶紫臭。’”公曰:“诺。”于是日,郎中莫衣紫;其明日,国中莫衣紫;三日,境内莫衣紫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桓公患之患:为……而生病 B.吾甚恶紫之臭恶:讨厌,厌恶
C.少却!吾恶紫臭 少:稍微,略微 D.其明日,国中莫衣紫明日:第二天
小题2:下列句子的翻译,不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当是时也,五素不得一紫。译文:在那时,五匹生绢也换不到一匹紫色的布。
B.寡人好服紫,紫贵甚译文:我喜欢穿紫色的衣服,紫色的衣料昂贵的厉害
C.于是左右适有衣紫而进者译文:在这时,侍从中恰好有穿着紫色衣服来进见您的人
D.于是日,郎中莫衣紫译文:在当天,宫中的御医就没有人穿紫色衣服了
小题3:这则寓言故事意在说明的道理是( )(3分)
A.地位在上的人喜欢穿什么衣服,下面的人就喜欢穿什么衣服,有地位的人往往领导服装新潮流。
B.地位在上的人喜欢什么,下面的人就仿效什么;在上者讨厌什么,下面的人就讨厌什么。批判了那些讨好媚上的人。
C.在上者的一言一行都对下面的人有很大影响,所以在上者应时时处处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
D.在上者的一言一行都对下面的人有直接的影响,所以在上者一定要注意衣着朴素,保持良好的风度仪表。
答案1、A 2、D 3、C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8.A
9.A
10.B
11. (1)至于那些礼乐教化,(就只有)来等待具有高尚德行的人了。
(2)管夷吾是为他的君主而行动。您如果宽恕他让他回到齐国,他也会像这样(忠诚于您)的。
(3)(3分)我们国君有个不好的臣子在您的国家,想要把他在群臣面前处死,所以请求把他交给我们。
8.“加”应为“给予,施加”。
9.A项“之”均为结构助词,可译为“的”;B项“于”均为介词,前“于”译为“在”,后“于”译为“对”;C.项前“为”为动词,可译为“成为”,后“为”为介词,可译为“替”;D项前“以”为连词,可译为“来”;后“以”为介词,可译为“按照”。
10.“目的是反映出鲍叔和管仲的深厚友谊”主观臆断,与原文意思不合。
11. (1)译出大意计2分,“俟”翻译正确计1分。
(2)译出大意计2分,“宥”“反”翻译正确各计1分。
(3)译出大意给2分,“令”翻译正确计1分。
参考译文:齐桓公从莒国回到齐国(当了国君后),就任命鲍叔牙当太宰,(鲍叔牙)谢绝说:“我,是国君的一个平庸的臣子,您给予我恩惠,不叫我挨冻受饿,就是国君对臣子的恩赐了。如果一定要治理国家,那不是我所能做到的;如果一定要治理国家,那大概就只有管夷吾了。我比不上管夷吾的地方有五点:宽厚仁慈,使人民感恩,我不如他;治理国家不违背它的准则,我不如他;用忠诚信义结交人民,我不如他;制定礼法道德规范成为全国人民的行为准则,我不如他;(两军交战)在营门前击鼓助威,使人民勇气倍增,我不如他。”桓公说:“那个管夷吾用箭射中我的衣带钩,因此(我)差点丧命。”鲍叔牙解释说:“管夷吾是为他的君主而行动;您如果宽恕他的罪过让他回到齐国,他也会像这样的。”齐桓公问:“那怎么办?”鲍叔牙回答说:“到鲁国去邀请他。”齐桓公说:“施伯,是鲁君有智谋的大臣,他知道我要任用管仲,一定不会给我,那可怎么办呢?”鲍叔牙说:“派人向鲁国请求,就说:‘我们国君有个不好的臣子在贵国,想要把他在群臣面前处死,所以请求贵国。’那么就会给我们了。”齐桓公就派使臣向鲁国请求,按着鲍叔牙说的做。
鲁庄公向施伯询问这件事,施伯回答说:“这不是想杀他,是想用他治理国家。管仲,是治理天下的有才之士,他所在的国家一定能在天下如愿以偿,让他在齐国,那必定长期成为鲁国的忧患啊。”鲁庄公问:“那怎么办?”施伯回答说:“杀了管仲然后把尸体交给齐国使臣。”鲁庄公准备杀管仲,齐国的使臣(向庄公)请求说:“我们的国君想亲眼看着处死他,如果不能把活的管仲在群臣面前杀了示众,还是没达到请求的目的呀,我们请求给我们活的。”于是鲁庄公吩咐捆绑管仲来交给齐国使臣,齐国使臣领回管仲便离开了鲁国。
7.齐桓公出猎翻译
原文齐桓公出猎,逐鹿而走,入山谷之中,见一老公而问之曰:“是为何谷?”对曰:“为愚公之谷。”
桓公曰:“何故?”对曰:“以臣名之。”桓公曰:“今视公之仪状,非愚人也,何为以公名之?” 对曰:“臣请陈之:臣故畜牸牛,生子而大,卖之而买驹。
少年曰:‘牛不能生马。’遂持驹去。
傍邻闻之,以臣为愚,故名此谷为愚公之谷。”桓公曰:“公诚愚矣!夫何为而与之?”桓公遂归。
明日朝,以告管仲,管仲正衿再拜曰:“此夷吾之过也。使尧在上,咎繇为理,安有取人之驹者乎?若有见暴如是叟者,又必不与也。
公知狱讼之不正,故与之耳。请退而修政。”
孔子曰:“弟子记之,桓公霸君也,管仲贤佐也,犹有以智为愚者也,况不及桓公、管仲者也!”译文齐桓公出外打猎,因追赶野鹿而跑进一个山谷时。看见一老人,就问他说:“这叫做什么山谷?”回答说“叫做愚公山谷。”
桓公说:“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回答说:“用臣下的名字来命名的。”桓公说:“现在我看你的仪表举止,不像个愚笨的人,老人家为什么起这样一个名字呢?”回答说:“请允许臣下一一说来。
我原来畜养了一头母牛,生下一头小牛,长大了,卖掉小牛而买来小马。一个(蛮不讲理的)少年说:‘牛不能生马。
’就把小马牵走了。附近的邻居听说了这件事,认为我很傻,所以就把这个山谷叫做愚公之谷。”
桓公说:“老人家确实够傻的!您为什么把小马给他呢!”桓公就回宫了。第二天上朝,桓公把这件事告诉了管仲。
管仲整了整衣服,向齐桓公拜了两拜,说:“这是我夷吾的过错。假使唐尧为国君,咎繇为法官,怎么会有强取别人小马的人呢?如果有人遭受了像这位老人所遭受到的欺凌,也一定不会给别人的。
那位老人知道现在的监狱断案不公正,所以只好把小马给了那位少年。请让我下去修明政治吧。”
孔子说:“弟子们记住这件事,桓公是霸主;管仲是贤明的宰相。他们尚且有把聪明当作愚蠢的情况,更何况那些不如桓公和管仲的人呢!”。
8.齐桓公出猎 阅读答案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以臣名之 名( ) (2)臣故畜牸牛 畜( ) (3)公诚愚矣 诚( ) (4)管仲正衿再拜曰 正( )答案:(1)命名 (2)养 (3)确实(或:真) (4)使……正(或:整理好)细解:本题考词义解释。
词义的解释,一是靠平时积累,掌握常用虚词、实词的基本义项和用法(包括活用),二是靠基本的语法分析,弄清某词在句中充当的成分。(1)中的“名”处在谓语的位置上,活用为动词,是“命名”之意。
(2)小题中的“畜”是通假字,同“蓄”,是“饲养、养”的意思。(3)“诚”,确实、的确的意思。
(4)“正”是使动用法,使……正。2.下列句中“为”字用法与另三句不同的一项是(2分) A.是为何谷 B.何为以公名之C.以臣为愚 D.故名此谷为愚公之谷答案:B细解:本题考词的用法辨析。
解这类题主要靠语法分析,当然也要有基本积累。B项“何为以公名之”是个疑问句,有宾语前置的现象,所以选定B项。
A中的“为”是动词,可译为“是”;B中的“为”是介词,可译为“因为”;C中的“为”是动词,可译为“是”;D中的“为”是动词,可译为“作、为”:A C D中的“为”都是动词。B项“为”是介词,因为。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使尧在上,咎繇为理,安有取人之驹者乎?(重点词:“使”“理”“安”,兼顾全句)答案:假使尧在上主政,咎繇当法官,怎么会有夺人马驹的呢? (2)若有见暴如是叟者,又必不与也。答案:如果有人像这个老人一样被欺负,也一定不会给他马驹的。
(重点词:“见”“暴”“与”,兼顾全句)细解:第(1)句中“使”应解释为”假使”;“在上”指主持政权;“为理”指做法官;“安”表疑问,译为“怎么”。第(2)句“见”译为“被”,“暴”译为“欺负”,“与”译为“给”。
把古文句子译为现代文,必须译准关键词,补出重要省略成分,理顺特殊句式,并使文句通畅。 (1) 中重点词:“使”“理”“安”,兼顾全句的通顺;(2)中重点词:“见”“暴”“与”,兼顾被动句。
这两句话都要翻译为假设关系复句。4.从全文看,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桓公、管仲都认为愚公不是愚者。
B.桓公、管仲都认为愚公是愚者。 C.桓公认为愚公是愚者,而管仲认为他不是愚者。
D.桓公认为愚公不是愚者,而管仲认为他是愚者。答案:C细解:桓公以为愚公是愚者,有“桓公曰:‘公诚愚矣!’”为证。
管仲不认为他是愚者,有“公知狱讼之不正,故与之耳”为证。本题考理解判断。
解这类题目,应当细读原文,抓住关键语句。从此题来看,应当选择C项。
本题A项陈述显然错误:桓公并没有听懂愚公的真正意思,而管仲则理解他是对社会不满而故作愚语。5.管仲“请退而修政”的原因是__________ ,“修政”的内容是__________ 。
(2分)答案:狱讼之不正 完善法制细解:“请退而修政”是紧接“公知狱讼之不正,故与之耳”,因此“请退而修政”的原因是“狱讼之不正”现象的存在。“修政”的内容也当然是指法制建设。
本题考理解归纳。此题答案要从文中提炼、推论出来。
题目问的是管仲,当然到他的话中去找答案。从文中可知老人所“知”的,就是管仲所忧的,即“狱讼之不公”;“修”就是要变“不公”为“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