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来文言文怎么说(2003年用古文怎么说)
1.2003年用古文怎么说
葵未 怎样把公元纪年换算为甲子年?有一个非常详细的方法,我忘了,希望知道的人提醒。
纪元与「天干地支」 提起60进位制,我们总是想到一小时60分钟 ,一分钟60秒,这些时间量的换算,或是一度60分的旋转量(角度)的换算。最早使用60进位制的是「巴比仑人」,我们祖先也用60进位制,至今部分人仍在使用天干地支,它就是60进位制。
商朝历法使用「天干地支」的60循环纪日法。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从天干的第一个字「甲」和地支的第一个字「子」,开始依序各取一字 组合,配成甲子、乙丑、丙寅、。
.,直到癸亥,共取60次。之后又从甲子开始新的循环。
以下是殷商人以天干地支纪日所用的甲子表(或称作六旬表) 1 2 3 4 5 6 7 8 9 10 0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1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2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3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4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5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从甲日到癸日止,十天称作一旬,所以甲子表又称六旬表。东汉建武三十年(西元54年),只按60干支的次序记年,这就是干支纪年法。
每一循环必须从「甲子」开始,满60年称做「一甲子」或「一花甲子」。我们如何将西元年份换算作干支呢?因为干支纪年从东汉建武三十年(西元54年)开始。
公元3年是癸亥,这是60甲子的最后一年,所以次年是甲子年,是一个新的循环开始。因此,计算 (西元年份-3)÷60 ,得馀数 R。
再求 R÷10的馀数是X,R÷12的馀数是Y。并根据下表,就可以很简单的换算西元年份成干支。
1 2 3 4 5 6 7 8 9 0 X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0 Y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例如:西元2000年的干支如何?(2000-3)÷60= 33 。
. 1717÷10= 1 。
. 717÷12= 1 。
. 5 因此,西元2000年是庚辰年。参考: 不用像楼上那么费劲,记住1900年是庚子年,庚子事变,八国联军进北京嘛。
然后倒一下不就得了,反正六十年一循环。翼天使的方法很好,但似乎还可以简化一些。
10个天干按依次1—10排序,得出天干序数;12地支依次按1—12排序,得出地支序数:天 干: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天干序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地 支: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地支序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把公元纪年换算为甲子年:公式:取(公历年数-3)的个位数作天干的序数(个位数是0时看作10) 取(公历年数-3)÷12 的余数作地支的序数(余数是0时看作12) 用两个序数所对应的天干和地支相配 例1:求2005年的甲子2005-3 = 2002 ,取个位数2作天干序数,即“乙” (2005-3)÷ 12 = 166 余10,取余数10作地支序数,即“酉” 天干与地支配合为“乙酉” 答:2005年是乙酉年。例2:求1983年的甲子1983-3 = 1980 ,个位数是 0 ,看作10 ,10是天干“癸”的序数。
(1983-3)÷ 12 = 165 余数是 0 ,看作12 ,12是地支“亥”的序数。天干与地支配合为“癸亥” 答:1983年为癸亥年。
另外,把公元纪年换算为甲子年:公式:(天干序数 - 地支序数)÷2*10 + 3 + 天干序数 上述得数再加任意一个60的倍数即可 例1:求丁丑年为公历何年。解:天干“丁”的序数是4,地支“丑”的序数是2,代入上述公式: (4-2)÷2*10 + 3 + 4 = 17 答:公元后第一个丁丑年为公元17年,17加60的倍数的年份均为丁丑年(……公元77年、 137年、……1817年、1877年、1937年、1997年、2057年……)。
注:如果天干序数比地支序数小,则公式中的两个天干序数要先加10。例2:求甲午年的公历年份。
解:天干“甲”序数为1,地支“午”序数为7。天干“甲”的序数小于地支“午”的序 数,故天干序数1要先加10: (1+10-7)÷2*10 + 3 +(1+10)= 34 答:公元后第一个甲午年为公元34年,34加60的倍数的年份均为甲午年(……公元94年、 154年、……1834年、1894年、1954年、2014年、2074年)。
2.2003年用古文怎么说
葵未 怎样把公元纪年换算为甲子年?有一个非常详细的方法,我忘了,希望知道的人提醒。
纪元与「天干地支」 提起60进位制,我们总是想到一小时60分钟 ,一分钟60秒,这些时间量的换算,或是一度60分的旋转量(角度)的换算。最早使用60进位制的是「巴比仑人」,我们祖先也用60进位制,至今部分人仍在使用天干地支,它就是60进位制。
商朝历法使用「天干地支」的60循环纪日法。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从天干的第一个字「甲」和地支的第一个字「子」,开始依序各取一字组合,配成甲子、乙丑、丙寅、。
.,直到癸亥,共取60次。之后又从甲子开始新的循环。
以下是殷商人以天干地支纪日所用的甲子表(或称作六旬表) 1 2 3 4 5 6 7 8 9 10 0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1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2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3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4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5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从甲日到癸日止,十天称作一旬,所以甲子表又称六旬表。东汉建武三十年(西元54年),只按60干支的次序记年,这就是干支纪年法。
每一循环必须从「甲子」开始,满60年称做「一甲子」或「一花甲子」。我们如何将西元年份换算作干支呢?因为干支纪年从东汉建武三十年(西元54年)开始。
公元3年是癸亥,这是60甲子的最后一年,所以次年是甲子年,是一个新的循环开始。因此,计算 (西元年份-3)÷60 ,得馀数 R。
再求 R÷10的馀数是X,R÷12的馀数是Y。并根据下表,就可以很简单的换算西元年份成干支。
1 2 3 4 5 6 7 8 9 0 X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0 Y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例如:西元2000年的干支如何?(2000-3)÷60= 33 。
. 1717÷10= 1 。
. 717÷12= 1 。
. 5因此,西元2000年是庚辰年。参考: 不用像楼上那么费劲,记住1900年是庚子年,庚子事变,八国联军进北京嘛。
然后倒一下不就得了,反正六十年一循环。翼天使的方法很好,但似乎还可以简化一些。
10个天干按依次1—10排序,得出天干序数;12地支依次按1—12排序,得出地支序数:天 干: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天干序数: 1 2 3 4 5 6 7 8 9 10地 支: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地支序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把公元纪年换算为甲子年:公式:取(公历年数-3)的个位数作天干的序数(个位数是0时看作10)取(公历年数-3)÷12 的余数作地支的序数(余数是0时看作12)用两个序数所对应的天干和地支相配例1:求2005年的甲子2005-3 = 2002 ,取个位数2作天干序数,即“乙”(2005-3)÷ 12 = 166 余10,取余数10作地支序数,即“酉”天干与地支配合为“乙酉”答:2005年是乙酉年。例2:求1983年的甲子1983-3 = 1980 ,个位数是 0 ,看作10 ,10是天干“癸”的序数。
(1983-3)÷ 12 = 165 余数是 0 ,看作12 ,12是地支“亥”的序数。天干与地支配合为“癸亥”答:1983年为癸亥年。
另外,把公元纪年换算为甲子年:公式:(天干序数 - 地支序数)÷2*10 + 3 + 天干序数 上述得数再加任意一个60的倍数即可例1:求丁丑年为公历何年。解:天干“丁”的序数是4,地支“丑”的序数是2,代入上述公式: (4-2)÷2*10 + 3 + 4 = 17答:公元后第一个丁丑年为公元17年,17加60的倍数的年份均为丁丑年(……公元77年、137年、……1817年、1877年、1937年、1997年、2057年……)。
注:如果天干序数比地支序数小,则公式中的两个天干序数要先加10。例2:求甲午年的公历年份。
解:天干“甲”序数为1,地支“午”序数为7。天干“甲”的序数小于地支“午”的序 数,故天干序数1要先加10: (1+10-7)÷2*10 + 3 +(1+10)= 34答:公元后第一个甲午年为公元34年,34加60的倍数的年份均为甲午年(……公元94年、154年、……1834年、1894年、1954年、2014年、207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