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鲁侯献岑鼎文言文翻绎(《岑鼎》翻译)

    1.《岑鼎》翻译

    鲁国有宝名为岑鼎,其形体巨大、气势宏伟,鼎身还铸有精致、美丽的花纹,给人以震慑心魄之感。鲁国国君非常珍爱岑鼎,把它看作镇国之宝。

    一天,国力强盛的邻国齐国向鲁国发起了声势浩大的进攻,弱小的鲁国勉强抵挡了一阵就全线溃败。无奈,鲁国国君只得派使者向齐国求和,齐国要求鲁国献上岑鼎以表诚意。

    鲁国国君很不舍得这个宝贝,但又怕齐国不愿讲和。正在左右为难之际,一大臣出了个主意:仿做个鼎送给从未见过岑鼎的齐人,鲁国国君应允。

    齐国国君得了鼎后,虽赞叹它的巧夺天工,但还是怀疑它的真实性,于是就召集诸大臣寻求验证之法。一位聪明又熟悉鲁国的大臣出点子说:“臣听说鲁国有个叫柳季的人,是鲁国最讲信用的人,毕生没说过半句谎话。我们让鲁国把柳季找来为岑鼎作证,辨别真伪。”齐王同意了这个建议,并派人把此意传达给了鲁国国君。

    鲁国国君已无路可走,只得把柳季请来,对他讲明情况后,便央求他为国破一回例,说一次假话,以保全宝物。柳季沉思了半晌,严肃地回答道:“您把岑鼎视为重要之物,而我则把信用看得最重要,它是我立身处世的根本,是我用一辈子的努力保持的东西。现在大王想要微臣破坏自己做人的根本,来换取您的宝物,恕臣不可能办到。”鲁国国君听了这一番义正辞严的话,知道再说下去也没有用了,就将真的岑鼎献给了齐国,签订了停战和约。

    2.鲁侯献鼎翻译

    原文: 昔齐攻鲁,求其岑鼎。鲁侯伪献他鼎而请盟焉。齐侯不信,曰:“若柳季云是,则请受之。”鲁欲使柳季。柳季曰:“君以鼎为国,信者亦臣之国,今欲破臣之国,全君之国,臣所难。”鲁侯乃献岑鼎。

    译文: 齐国打败了鲁国。鲁国想求和,齐国提出条件,要鲁国献出它的镇国之宝——岑鼎。鲁侯十分不舍,就给了一个盗版的。齐侯怎么看怎么觉得这鼎没有传说中的好,就让鲁国派柳季来。柳季是当时最守信用的人,齐侯说,只要柳季说这鼎是真的,我就接受。

    鲁侯跟柳季说:“为了寡人,为了国家,你就说一次谎吧。”柳季沉吟片刻,答道:“您认为岑鼎是最重要的,臣子我认为信用是最重要的,是立身的根本。现在,您要让我抛弃我的立身之本,去保全您的岑鼎,我很难做到。”鲁侯最终献上了岑鼎。

    原文:齐攻鲁,求岑鼎。鲁君载他鼎以往。齐侯弗信而反之,为非,使人告鲁侯曰:“柳下季以为是,请因受之。”鲁君请於柳下季,柳下季答曰:“君之赂以欲岑鼎也,以免国也。臣亦有国於此。破臣之国以免君之国,此臣之所难也。”於是鲁君乃以真岑鼎往也。且柳下季可谓此能说矣。非独存己之国也,又能存鲁君之国。

    译文:齐国为索求岑鼎而攻打鲁国,鲁君运了另一只鼎前往,

    齐侯认为是假的,退了回来,还派人告诉鲁君说:“如果柳下季说是岑鼎,我就接受它。” 鲁君向柳下季请求证明时,他说:“你送岑鼎往齐国,是想留下真岑鼎还是想免去鲁国祸患呢?我是以信为国的,现在要破坏我心中之国而为你免除国难,这是我的为难之处。”于是,鲁君便将真岑鼎送往齐国去了。柳下季可以说是善说的人了,他不但保全了自己的心中之国,而且能保全 鲁君的国家。

    文言文,鲁侯献岑鼎

    3.文言文岑鼎的全文翻译谁知道?

    昔齐攻鲁,求其岑鼎。鲁侯伪献他鼎而请盟焉。齐侯不信曰:「使柳季云是,则请受之。」鲁侯欲使柳季。柳季曰:「君以鼎为国,信者亦臣之国,今欲破臣之国,全君之国,臣所难也。」乃献岑鼎。

    【译文】 从前,齐国攻打鲁国,要索取鲁国的镇国之宝-岑鼎。鲁国国君悄悄地换了另外一个鼎献给齐君,并向齐君请求订立合约。齐君不相信鲁君会将真的岑鼎送来,便提出:「如果柳季说是真品,那么我就接受它。」鲁君只得去请求柳季。柳季说:「您把岑鼎当作是国家的重器,而我则把信用看成立身处事的根本。眼下你想破坏臣的根本,保全您的国家,这是臣下难以办到的事。」鲁君无奈只得将岑鼎献给齐君。

    【赏析】大丈夫言而有信,一言九鼎。古人早就认识到,信用是人们立身处事的原则,他们将狡狤视为人的恶习之一。本文正说明这个道理。

    确实,人生活在这个社会中,不得不使自己与社会兼容,而这纷纭复杂的社会包含了各种人与人的关系,依靠种种社会规范来维系这些关系,使社会得到正常的健康发展。如果都像鲁君那样言而无信,这个社会也就不可能成为正常的有秩序的社会,人与之间就除了互相欺骗以外,不存在任何关系。因此,做人须讲信用,无论统治者或被统治者,都应明白这个道理,朝令夕改乃是社会不稳定的表现,尔虞我诈是人际关系淡漠的结果。但愿这种状况不复存在。至于柳季将个人表现置于国家之上,显然不太妥当。

    4.鲁侯献鼎翻译

    原文: 昔齐攻鲁,求其岑鼎。

    鲁侯伪献他鼎而请盟焉。齐侯不信,曰:“若柳季云是,则请受之。”

    鲁欲使柳季。柳季曰:“君以鼎为国,信者亦臣之国,今欲破臣之国,全君之国,臣所难。”

    鲁侯乃献岑鼎。译文: 齐国打败了鲁国。

    鲁国想求和,齐国提出条件,要鲁国献出它的镇国之宝——岑鼎。鲁侯十分不舍,就给了一个盗版的。

    齐侯怎么看怎么觉得这鼎没有传说中的好,就让鲁国派柳季来。柳季是当时最守信用的人,齐侯说,只要柳季说这鼎是真的,我就接受。

    鲁侯跟柳季说:“为了寡人,为了国家,你就说一次谎吧。”柳季沉吟片刻,答道:“您认为岑鼎是最重要的,臣子我认为信用是最重要的,是立身的根本。

    现在,您要让我抛弃我的立身之本,去保全您的岑鼎,我很难做到。”鲁侯最终献上了岑鼎。

    原文:齐攻鲁,求岑鼎。鲁君载他鼎以往。

    齐侯弗信而反之,为非,使人告鲁侯曰:“柳下季以为是,请因受之。”鲁君请於柳下季,柳下季答曰:“君之赂以欲岑鼎也,以免国也。

    臣亦有国於此。破臣之国以免君之国,此臣之所难也。”

    於是鲁君乃以真岑鼎往也。且柳下季可谓此能说矣。

    非独存己之国也,又能存鲁君之国。译文:齐国为索求岑鼎而攻打鲁国,鲁君运了另一只鼎前往,齐侯认为是假的,退了回来,还派人告诉鲁君说:“如果柳下季说是岑鼎,我就接受它。”

    鲁君向柳下季请求证明时,他说:“你送岑鼎往齐国,是想留下真岑鼎还是想免去鲁国祸患呢?我是以信为国的,现在要破坏我心中之国而为你免除国难,这是我的为难之处。”于是,鲁君便将真岑鼎送往齐国去了。

    柳下季可以说是善说的人了,他不但保全了自己的心中之国,而且能保全 鲁君的国家。

    5.古文<<岑鼎>>翻译

    从前,鲁国有个宝贝,叫作岑鼎。这只岑鼎形体巨大,气势宏伟雄壮,鼎身上还由能工巧匠铸上了精致美丽的花纹,让人看了有种震慑心魄的感觉,不由得赞叹不已。鲁国的国君非常看重和珍爱岑鼎,把它看作镇国之宝。

    鲁国的邻国齐国幅员广阔、人口众多,国力很是强盛。为了争夺霸权,齐国向鲁国发起了声势浩大的进攻。鲁国较弱,勉强抵挡了一阵就全线溃败了。鲁国国君只得派出使者,去向齐国求和,齐国答应了,但是有个条件:要求鲁国献上岑鼎以表诚意。

    鲁国的国君很是着急,不献吧,齐国不愿讲和;献吧,又实在舍不得这个宝贝,如何是好呢?正在左右为难之际,鲁国有个大臣出了个主意:“大王,齐人从未见过岑鼎,我们何不另献一只鼎去,量他们也不会看得出来。这样既能签订和约,又能保住宝贝,难道不是个两全之策吗?”“妙啊!”鲁国国君拍手称是,大喜道,“就照你说的这么办!”

    于是,鲁国悄悄地换了一只鼎,假说是岑鼎,献给了齐国的国君。

    齐国国君得了鼎,左看右看,总觉得这只鼎虽也称得上是巧夺天工,但似乎还是不如传说中那样好,再加上鲁国答应得这样爽快,自己又没亲眼见过岑鼎,这只鼎会不会是假的呢?又能用什么方法才能验证它的真伪呢?要是弄得不好,到手的是一只假鼎,不仅自己受了愚弄,齐国的国威也会大大受损。他思前想后没有法子,只得召集左右一块儿商量。一位聪明又熟悉鲁国的大臣出点子说:“臣听说鲁国有个叫柳季的人,非常诚实,是鲁国最讲信用的人,毕生没有说过半句谎话。我们让鲁国把柳季找来,如果他也说这只鼎是真的,那我们就可以放心地接受鼎了。”齐王同意了这个建议,派人把这个意思传达给了鲁国国君。

    鲁国国君没有别的路可走,只得把柳季请来,对他把情况讲明,然后央求他说:“就请先生破一回例,说一次假话,以保全宝物。”柳季沉思了半晌,严肃地回答道:“您把岑鼎当作最重要的东西,而我则把信用看得最为重要,它是我立身处世的根本,是我用一辈子的努力保持的东西。现在大王想要微臣破坏自己做人的根本,来换取您的宝物,恕臣不可能办到。”

    鲁国国君听了这一番义正辞严的话,知道再说下去也没有用了,就将真的岑鼎献给了齐国,签订了停战和约。

    柳季如此守信用,实在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好品质。他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诚实信用是无价的,任何宝贝都不能与之相比。无论何种情况下,我们都不能放弃做人的根本。

    6.申屠献鼎文言文翻译

    申屠献鼎文言文翻译:

    洛阳平民申屠敦有一个汉朝古鼎,是在长安一条深河中获得的。鼎上云和璃的图形交互错杂,花纹熠熠发光。西邻的鲁生看见铜鼎后很是喜欢,请铜匠模仿它铸造了一个。用一种特殊的药液淬火后,埋入地洞中藏了三年。铜鼎受到泥土和药液的腐蚀,表面上开始生锈,与申屠敦的汉鼎大致相类似。一天早上,鲁生拿着假鼎献给权贵人,贵人竟视为宝物,大宴宾客时拿到席间让大家赏玩。申屠敦碰巧也在座,心中知道是鲁生的假东西,就(对权贵人)说:“我也有一个古鼎,外形同你的鼎极为相似,只是不知道哪座是真的。”权贵人让申屠敦把鼎拿来看看,看了半晌说:“这鼎确实不是真的。“众宾客也一个接一个地都说:“这鼎确实不是真的。”申屠敦气愤不过,(与他们)论理不止。众人群起羞辱他。申屠敦无奈,闭口不再作声。回家后,(他)感慨地说: “我从今以后终于明白权势完全能使是非颠倒啊!”龙门子听了笑着说:“敦认识的有什么晚的?读书人评价文章也是这样啊。”

    7.臧哀伯谏纳郜鼎的注释译文

    (1)郜(ɡào):国名,姬姓,开国国君是周文王的一个庶子,春秋时为宋国所灭,其故地在今山东成武县东南。

    鼎:古代的一种烹饪器物,又因常常用作旌功记绩的礼器,所以又作为传国重器,其形制一般为三足两耳。宋:国名,春秋时为十二诸侯之一,开国国君为殷纣王的庶兄微子,其地在今河南东部及山东、江苏和安徽三省之间。

    (2)大(tài)庙:即太庙,天子或诸侯国国君的祖庙。(3)临照:管理和监察。

    临,统管,治理。照,察看。

    (4)德:美德。(5)清庙:即祖庙,因其肃穆清静,故称。

    (6)大路:也作“大辂”,即大车,特指天子或诸侯国国君祭天时所乘的车子。越(huó)席:用蒲草编织的席子。

    越,通“括”,束,结。(7)大(tài)羹:即太羹,也作“泰羹”,古代祭祀时所用的肉汁。

    不致:指不调五味,不加各种作料。(8)粢(zī)食(sì):用黍稷加工品制作的饼食,祭祀用作供品。

    粢,黍稷,泛指谷类粮食。不凿(zuò):不舂,这里指不精细加工。

    (9)衮(ɡǔn):古代帝王及公卿祭祀宗庙时所穿的礼服。冕(miǎn):古代帝王、公卿、诸侯所戴的礼帽。

    黻(fú):通“韨”,古代用做祭服的熟皮制蔽膝。珽(tǐnɡ):古代君臣在朝廷上相见时所持的玉制朝板,即玉笏(hù)。

    (10)带:指束在腰间的革带,皮带。裳(chánɡ):古代男女穿的裙式下衣。

    幅(bī):古代自足至膝斜缠在小腿部的帛条或布条,犹如今天的绑腿。舄(xì):双底鞋,着地的一层为木底,这里泛指鞋子。

    (11)衡:把冠冕稳定在发髻上的横簪。紞(dǎn):古代垂在帽子两旁用以悬挂塞耳用的玉瑱(tián)的带子。

    纮(hónɡ):古代冠冕系在颔下的带子。古人戴冠冕时,先用簪子别在发髻上,再用纮挽住,系在簪子的两端。

    綎(yán):古代覆在冠冕上的一种长方形饰物,以木板为干(ɡàn),外包黑色布帛。(12)藻率(lǜ):一种用来放玉的木垫儿,外包熟皮,并绘有水藻形图案。

    鞞(bǐnɡ)鞛(běnɡ):佩刀刀鞘饰物,上饰为鞞,下饰为鞛。(13)鞶(pán):绅带,又名“大带”,束衣用。

    厉:下垂的大带。或谓“鞶厉”:是一个词,指束腰革带与革带下垂的部分。

    游(liú):古代旗帜上下垂的饰物。缨:套在马胸部的革带,即马鞅。

    数:表示尊卑制度的礼数。(14)火龙黼(fǔ)黻(fú):都是古代礼服上所绣的花纹,如火形者为“火”,如龙形者为“龙”,黑白色相间如斧形者为“黼”,黑青色相间如“亚”形者为“黻”。

    (15)五色:指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比象:指比照天地万物所画出的各种图像。

    (16)钖(yánɡ)鸾和铃:都是系在车马和旗帜上的铃铛,系在马额头上的叫“钖”,系在马嚼子上的叫“鸾”,系在车前用作扶手的横木上的叫“和”,系在绘有龙形图案的旗帜竿头的叫“铃”。(17)三辰:指日、月、星。

    旗(qí):旗面绘有龙形图案,竿头系有小铃铛的旗子。(18)登降:增减。

    登为增,降为减。有数:指有节度、节制。

    (注意此处的“数”字与上文“昭其数也”句的“数”字在词义上的区别。) (19)象:同“像”,法式,式样,这里是榜样的意思。

    (20)章:明显。与下文“章孰甚焉”句之“章”义同。

    (21)九鼎:相传为夏禹所铸,用以象征九州。夏、商、周三代都把它作为政权的象征,成为传国之宝。

    (22)雒(luò)邑:也作“洛邑”,东周都城所在,相传周武王克商后由周公姬旦营建,其故地见《周郑交质》一文的题解。 夏四月,鲁桓公从宋国取得原属郜国的传国大鼎,放进太庙,这是不符合礼仪的。

    臧哀伯规劝桓公说:“作百姓君主的人,要发扬德行,堵塞违礼的行为,以便监察百官,就这样还怕有不足之处,还要显示各种美德以传示子孙。所以那清静肃穆的太庙用茅草做屋顶,祭祀天地的车子用草席做垫子,祭祀用的肉汁不用五味调和,黍稷、糕饼等祭品不用舂过的好米,这些是为了显示节俭。

    祭祀的礼服、礼冠,蔽膝、大圭,腰带、裙子、绑腿、靴子、冠上的横簪、冠旁的填绳、系冠的带子、冠顶的盖版,这些是为了显示等级上的差别。玉垫、刀饰、革带、带穗、旌旗上的飘带、马颈上的革带,这些是为了显示礼数上的差别。

    礼服上火形、龙形、斧形、弓形等花纹,这些是为了显示纹彩上的差别。用五色绘出各种图象来装饰器物服饰,这是为了显示器物物色的差别。

    马铃、大小车铃、旗铃,是为了显示声音节奏,旌旗上画的日、月、星辰,是为了显示光明。所谓德行,就是节俭而有法度,事物的增减都有一定的数量,并用纹彩和颜色加以标志,用声音和光亮加以表现,以此来监察百官,百官这才警戒畏惧,而不敢违反法度。

    现在君王毁灭德行,树立违礼的坏榜样,把别国贿赂的宝器安放在太庙里,以此明白昭示百官。百官都来效法,君王又用什么去惩罚他们呢?国家的衰败,是由于官吏不走正道。

    官吏丧失德行,则是由于国君宠爱和贿赂风行的原故。郜鼎放在鲁国的太庙,还有比这更公开的贿赂吗?武王打败殷商,将九鼎搬到王城,义士尚有批评他的,更何况将标志违礼作乱的贿赂之器放在太庙,又该怎么样呢?”桓公不听。

    (周朝的内史听到这件事,说:“臧孙达的后代大概会在鲁国世代享受爵禄吧!国君违礼,他不忘用德行加以规劝。”)。

    8.跪求初中文言文《岑鼎》习题

    昔齐攻鲁,求其岑鼎。

    鲁侯伪献他鼎而请盟焉。齐侯不信,曰:“若柳季云是,则请受之。”

    鲁欲使柳季。柳季曰:“君以鼎为国,信者亦臣之国,今欲破臣之国,全君之国,臣所难。”

    鲁侯乃献岑鼎。 战国时代,齐国出兵攻打鲁国,索要岑鼎。

    鲁国国君偷梁换柱,把另外一个鼎献与齐 君,然后请求订立互不侵犯条约。齐君不 相信这个鼎是真品,提出附加条件:如果 柳季说是真的,我们就接受。

    鲁君只得派 人去请柳季。柳季说:您把岑鼎看作镇国 之宝,而我把食用看骸唬汾舅莴矫风蝎袱莽作安身立命的根本。

    现在您想毁坏我的信用,保全您的岑鼎, 我难以从命。鲁君无奈,只好献出岑鼎。

    柳季的做法对 柳季如此守信用,实在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好品质。他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诚实信用是无价的,任何宝贝都不能与之相比。

    无论何种情况下,我们都不能放弃做人的根本。

    鲁侯献岑鼎文言文翻绎

    * ......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