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边小路文言文(游庐山日记(节选)文言文翻译)
1.游庐山日记(节选)文言文翻译
由寺后侧边的小路登山。
经过涧盘岭,不知不觉到了半山腰。隔着山峰又看到一个瀑布,在瀑布之东,就是马尾泉。
走了五里,攀上一尖峰,山顶是文殊台。这里孤峰拔起,四面无依无靠,山顶上有文殊塔。
对面山崖削立万仞,旁边瀑布轰轰地往下流,和文殊台中间只隔着一条山涧。从山巅到山脚,一眼望去,尽收眼底。
不登此台,不能了解这个瀑布的优美。下文殊台,沿着山冈的西北溯溪而山,就到了瀑布上流。
一条路忽然出现,山谷回旋在抱,就有黄岩寺在双剑峰的山下。经过山涧再往上走,有黄石岩。
岩石向天外突出,平坦得如同磨刀石。黄石岩旁有一间茅阁,大概一丈见方,幽雅出尘。
阁外有数竿修竹,拂群峰而生长,和山花、霜叶,在山峰边上相互交映。鄱阳湖如同一个小点,就在窗户外。
我在山溪的石间纵步,看到断崖夹壁的优美景色。
2.文言文翻译
二十一日 别灯,
二十一日 和灯(人名)告别离去
从龛后小径直跻汉阳峰。
从佛龛后面的小径直接登汉阳峰。
攀茅拉棘,二里,至峰顶。
攀抓着茅草拉开荆棘(前行),走了二里,到达峰顶。
南瞰鄱湖,水天浩荡。
向南俯瞰鄱糊,湖水天色相接,浩浩荡荡。
东瞻湖口,西盼建昌,
向东远瞻湖口,向西眺望建昌,
诸山历历,无不俯首失恃指眼见之山都比汉阳峰低,
各座山峰(在眼底下)清清楚楚,没有一座不低头失去支持(这里怀疑你贴的原文漏标点了?)手指处、眼见处的山都比汉阳峰低(这里很不明白,你贴错了吗?)
因而无法与之抗衡。
因此没有办法和汉阳峰相对抗。
惟北面之桃花峰,铮铮比肩,然昂霄逼汉,此其最矣。
只有北面的桃花峰,有力地直矗在边上(这句要直译不好译),而气势轩昂冲向云霄,直逼汉阳峰,这是周围山峰中最高的了。
累~
懒得去找翻译
就顺便翻了一点
如果可以的话
偶再继续
3.请帮我翻译一下下面的文言文.谢谢
古代的善于赏赐的人,费财少却可以勉励大众;善于处罚的人,刑法简约而奸人可以禁止;善于给予的人,使用节俭却可以成为大德;善于取得的人,获取多而别人没有怨言。
赵襄子被围困在晋阳,解围之后奖励有功人员五人,高赫列为首功。左右的人说:“晋阳被围之难中,高赫没有大功,现在却得了头赏,这是为什么?”赵襄子说:“晋阳被围,我们社稷危急,国家危险,群臣没有人不存在骄恣轻慢的心情,只有高赫没有失去君臣的礼节。”
因此赏赐一人,天下尽忠之臣,没有不愿意忠于他的国君。这就是赏赐虽少却可以勉励籂酣焚叫莳既锋习福卢很多为善之人。
齐威王设置大鼎于厅堂之中,一一列举无盐县令的罪状时说:“赞誉你的话一夭天传到我的耳朵里,考察你的政绩,田野荒芜,仓库空虚,监狱满满的,你用奸谋来对待我。”于是便把他烹了。
齐国从此三十二年间,在道路上没有人拾取丢失的东西。这是刑罚少却可以禁止奸邪的例子。
秦穆公到外地出游而车子坏了,右边驾车的一匹马跑丢了,被野人捉住。穆公追着一直赶到岐山的南面,野人正在煮马肉吃。
穆公说:“吃了马肉,不快点喝些酒的话,有伤身体。我担心伤了你们大家。”
让野人全部饮了酒,穆公才离开。过了一年,秦穆公与晋惠公在韩原发生战斗。
晋军包围了穆公的车子,晋大夫梁由靡牵着穆公车上的骖马,即将捉住穆公。吃马肉的三百多人,都出死力在车下为穆公拼杀。
于是战胜了晋军,又俘虏了晋惠公而归。这是给予俭约而能成为大德的例子。
齐桓公将要举行征伐,武器不够用。下令有重罪的人,出一副硬甲、一个戟;有轻罪的,按照出金分量多少赎罪;打官司不胜的,出十二支箭。
百姓都很高兴。于是修治箭矢,冶炼金属为兵器,用来讨伐不义之国,征伐不义之君,称霸天下。
这是获取多而百姓没有怨言的例子。 因此圣人按照百姓所欢喜的事情,勉励他们做善事;依照百姓所厌恶的禁止奸邪。
因此赏赐一人,天下人民赞誉,惩罚一人,天下百姓畏惧。所以最高的赏赐是不虚费钱财,最高的刑罚是不伤害好人。
孔子杀了少正卯,鲁国的奸邪就被堵塞了,子产诛邓析,而郑国的奸诈便被禁止了。用近的来使人知道远的,用小的来使人知道大的。
因此圣人持守简约而治理广泛,说的就是这样的事。
4.文言文帮忙翻译一下
“汉朝和我国相比,哪个大?”汉朝使者到达夜郎,夜郎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这是因为道路不通的缘故,各自以为自己是一州之主,不知道汉朝的广大。(11)为求道西:为他们寻找西去的道路:阻隔。
⑧诚:西域国名。来:回来,让他们寻找捷径从西夷的西边出发,博望侯张骞出使大夏国归来后'说他呆在大夏时曾经看到过蜀郡出产的布帛,回答的人说,去寻找身毒国。
他们到达滇国。③居:呆在,哪一个……:指滇国派出找寻西去之路的十多批人。
(12)闭:阻塞,意旨。求:找到。
(13)孰与:与……比。④使问,邛都的竹杖:派人询问。
所从来:从何地弄来。⑤身毒国:“从东南边的身毒国弄来的,从这儿到那里的路途有数千里,可以和蜀地的商人做买卖。”
有人听说邛地以西大约二千里处有个身毒国,身毒国的路既方便又近,对汉朝有利无害。于是汉武帝就命令王然于、柏始昌、吕越人等:古代国名。
或译作“天竺”、“天毒”:若,忧虑匈奴阻隔他们与中国的交通要道,假若能开通蜀地的道路、“乾毒”等,滇王尝羌就留下了他们,并为他们派出十多批到西边去寻找道路的人。过了一年多,寻路的人们全被昆明国所阻拦,没能通往身毒国。
滇王同汉朝使者说道。⑥市:买。
⑦隔。⑨间:走小路,捷径,让人询问这些东西的来历。
(14)然。⑩指:通“旨”。
十余辈:如此。 译文: 待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
张骞乘机大谈大夏在汉朝西南方,仰慕中国①元狩:汉武帝第四个年号(前122-前117)。②使:出使。
大夏。
5.文言文翻译
二十一日 别灯,二十一日 和灯(人名)告别离去从龛后小径直跻汉阳峰。
从佛龛后面的小径直接登汉阳峰。攀茅拉棘,二里,至峰顶。
攀抓着茅草拉开荆棘(前行),走了二里,到达峰顶。南瞰鄱湖,水天浩荡。
向南俯瞰鄱糊,湖水天色相接,浩浩荡荡。东瞻湖口,西盼建昌,向东远瞻湖口,向西眺望建昌,诸山历历,无不俯首失恃指眼见之山都比汉阳峰低,各座山峰(在眼底下)清清楚楚,没有一座不低头失去支持(这里怀疑你贴的原文漏标点了?)手指处、眼见处的山都比汉阳峰低(这里很不明白,你贴错了吗?)因而无法与之抗衡。
因此没有办法和汉阳峰相对抗。惟北面之桃花峰,铮铮比肩,然昂霄逼汉,此其最矣。
只有北面的桃花峰,有力地直矗在边上(这句要直译不好译),而气势轩昂冲向云霄,直逼汉阳峰,这是周围山峰中最高的了。累~懒得去找翻译就顺便翻了一点如果可以的话偶再继续。
6.小古文《湖》的翻译
宁波府城内,近南门,有日月湖.日湖圆,略小,故日之;月湖长,方广,故月之.二湖连络如环,中亘一堤,小桥纽之.日湖有贺少监祠.季真朝服拖绅,绝无黄冠气象.祠中勒唐玄宗《饯行》诗以荣之.季真乞鉴湖归老,年八十余矣.其《回乡》诗曰:“幼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孙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八十归老,不为早矣,乃时人称为急流勇退,今古传之.季真曾谒一卖药王老,求冲举之术,持一珠贻之.王老见卖饼者过,取珠易饼.季真口不敢言,甚懊惜之.王老曰:“悭吝未除,术何由得!”乃还其珠而去.则季真直一富贵利禄中人耳.《唐书》入之《隐逸传》,亦不伦甚矣.月湖一泓汪洋,明瑟可爱,直抵南城.
城下密密植桃柳,四围湖岸,亦间植名花果木以萦带之.湖中栉比者皆士夫园亭,台榭倾圮,而松石苍老.石上凌霄藤有斗大者,率百年以上物也.四明缙绅,田宅及其子,园亭及其身.平泉木石,多暮楚朝秦,故园亭亦聊且为之,如传舍衙署焉.屠赤水娑罗馆亦仅存娑罗而已.所称“雪浪”等石,在某氏园久矣.清明日,二湖游船甚盛,但桥小船不能大.城墙下趾稍广,桃柳烂漫,游人席地坐,亦饮亦歌,声存西湖一曲.
宁波府城里面,靠近城南门的地方,有个日月湖.日湖是圆形的,稍微小点,所以叫“日湖”;月湖是长形的,面积稍大,所以叫“月湖”.两个湖连在一块就像一个圆环,中间隔着一道湖堤,小桥像纽带一样跨在上面.日湖边上有贺少监(贺知章,做过少监的官职)的祠堂.贺知章的塑像身着宽长的朝服,一点都没有黄冠(戴黄帽子的人,指诗人)的架势.祠堂中刻着唐玄宗为他写的《饯行》诗,表示他的荣耀.贺知章请求回鉴湖老家养老,当时已经八十多岁了.他的《回乡》诗说:“幼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孙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八十才告老回家,不算早了,当时人却称他是急流勇退,世代相传.贺知章曾经拜访一个卖药的姓王的老者,求延年益寿的方法,拿一个珍珠送给他.老者看见卖饼的人路过,就用珍珠换了饼吃.贺知章不好意思开口,非常懊恼悔恨.老者说:“吝啬的毛病没有除去,长生的办法从哪来呢!”于是把珍珠还给他走了.这么说贺知章只不过是一个追求富贵利禄的人了.《隐逸传》写进《唐书》,也算是很不伦不类了.月湖一湖浩荡的湖水,明亮闪耀惹人可爱,直通南城.
城下面种植的桃树柳树密密麻麻,不满在湖岸四周,中间也种植了名花果木来穿插.湖中麟次栉比的都是官人们修的园亭,楼台都已倾斜破败,而松树石头依然苍翠悠久.石头上的凌霄藤有像斗一样大的,大概是活了百年以上了.四明一代的官宦世家,田宅留给后代,园亭自己享用(意思是死后埋葬于此).喷泉树木石头,大多暮楚朝秦(经常变换风格),所以园亭也姑且这样,就像驿馆衙门.屠赤水娑罗馆也只剩下娑罗一个了.所谓的“雪浪”等石头,在其中一家的园林里面很久了.清明时节,两个湖里的游船非常多,但桥太小所以船都不大.城墙下走得稍远一点,桃花烂漫柳树成荫,游人席地而坐,一边饮酒一边唱歌,有一首歌被录入《西湖》里面.
7.翻译文言文 急
(地势)高低错落,很匀称,(房屋)门窗交映,很明亮。正好(适合)(种植)高大的松树,修长的竹林,历久的梅花,(摆放)片状的怪石。怪石岭巆(ling ying)嶙峋,林木深邃幽美,河水流淌远去,一座小桥连接两岸。层峦叠翠中,一条小路通向一座由稀疏篱笆环绕的古庙。披蓑戴笠的老翁在这里悠闲的垂钓,文人骚客在这里骑着小毛驴寻找灵感。喝点小酒,随意攀谈或是登上高楼大声呼喊。(江中)船头的茶灶飘起青烟,酒席上的美女把盏敬酒。老和尚(们)对坐论道,风雅之士评古论今。穿着羽毛做的裘(类似道服)在园林中漫步,换上貂皮大衣,爬山涉水。(能有)这样的景色、作为,又何必要去千尺高的峨眉山呢?
其实这段文字应该是在描写一个园林,具体的景物不是很多,主要是想突出那种宜静宜动的感觉,就像国画不写形,而写意一样,翻译出来不仅意思很难通顺,而且那种感觉也没有了
8.龙井题名记 文言文翻译
秦观《淮海集》 原文 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吴兴来杭,东还会稽。
龙井有辨才大师,以书邀余入山。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宁,遇道人参寥,问龙井所遣篮舆,则曰:“以不时至,去矣。”
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
出雷峰,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
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 译文 元丰二年,中秋节第二天,我从吴兴去杭州,(然后)在向东赶回会稽[1]。
龙井(这个地方)有位辨才(注:法号或人名)大师,用书信的方式邀请我到(龙井[2])山中去。等到出了城,太阳已经西沉,(我)取水道航行到普宁,碰到的道人参寥,问(他)龙井是否有可供遣使、雇佣的竹轿 ,(参寥)说,“(你)来的不是时候,(轿子)已经离开了。”
这天晚上,天空晴朗,树林间月光很明亮,(甚至连)头发都能数清。于是(我)便放弃坐船,跟着参寥拄着拐杖沿着湖边慢走。
过了雷峰塔,渡过南屏一带,在惠因涧(注:山沟)洗脚(注:意为赤脚涉过惠因涧),进入灵石坞,发现一条小路(就沿着它)爬到了风篁岭,在龙井亭休息,斟起泉水,(背)靠着山石便喝了起来。从普宁到龙井亭总共经过了十五座佛寺,都十分寂静,听不到人的声音,路边的屋舍,灯火若隐若现,草木长得葱葱郁郁,水流得很急,发出悲怆的声响,这大概不是人间有的地方。
(我们继续)前行(到了)二更天,才到寿圣院,在朝音堂拜谒辨才大师,第二天便回去了。 注释 龙井:在今浙江杭州市西风篁岭上,本名龙泓,原指山泉,龙井是以泉名井。
附近环山产茶,即著名的西湖龙井茶。题名:题写姓名,以留作纪念。
元丰二年:即公元1079年。 吴兴:今浙江吴兴县。
过杭:经过杭州。 会稽:今浙江绍兴。
辨才:法号元静,曾在灵隐山天竺寺讲经,元丰二年(1079)住寿圣院。辨才和下文提到的参寥,都是苏轼的朋友。
比出郭:等到出城的时候。“比”,及。
“郭”,外城;这里指杭州城。 日夕:将近黄昏。
航:渡。普宁:寺庙名。
道人:即僧人。参寥:法号道潜,自号参寥子,有诗名。
“问龙井”三句:意谓我询问辨才大师派来的轿子在哪里,参寥便说,因我没有按时到达,轿夫已经抬回去了。“篮舆”,竹轿。
天宇开霁(jì):天空晴朗。“霁”,雨过天晴。
杖策:拄着手杖。并湖:沿湖。
雷峰:峰名,在杭州西湖南岸夕照山,旧有塔,即雷峰塔。 南屏:山名,在杭州清波门西南九曜山东。
灵石坞:山名,在杭州小麦岭西南,一名积庆山。 支径:小路。
憩(qì):休息。龙井亭:辨才法师所建。
酌泉:舀取泉水。据石:靠着石头。
庐舍:房屋。或:间或,有的。
隐显:忽明忽暗。 激激:形容水流迅疾。
“殆非”句:意谓这一路的情景,恐怕不是人间所有的。 行二鼓矣:快二更天了。
“行”,将要。 始:才。
寿圣院:寺院名,离龙井约一里地。 谒(yè):拜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