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滂文言文疑有私故(梁王《问狱》怎么翻译?)

    1.梁王《问狱》怎么翻译?

    梁王《问狱》的翻译如下: 梁国曾经有难以断定的案件,大臣们有些认为应当判有罪,有些人则认为是无罪。

    即使是梁王也很疑惑。梁王说:“陶朱公(指范蠡)凭借平民的身份而做到举国首富,这必定是因为他有超乎常人的智慧。”

    于是就召来范蠡,问他道:“梁国有难以断定的案子,断案的人一半认为有罪,一半认为没有罪,即使是我也很疑惑,先生你来判断一下这个案件,如何?”范蠡说:“我只是个卑贱的小民,也不懂得如何断案,既然大王让我断,那么,(我举个例子),我家有两个白玉璧,它们的颜色、大小、光泽都差不多,但是它们的价钱,一个卖千金,一个卖五百金”。王问道:“既然大小与色泽都差不多,一个卖千金,一个卖五百金,这是为什么?”范蠡说:“从侧面看,一个厚度是另一个的两倍,因此卖千金”。

    王说:“好。”所以案件难断就从轻发落,奖赏有疑问就尽量都赏。

    梁王十分高兴。 由此看来,墙壁薄了就会容易坍塌,丝织品薄的话就容易裂开,器物薄则容易毁坏,酒薄(不醇厚)就容易发酸。

    那些薄的事物还能够保持很长时间的,估计还没有。所以统治人民施行政令教化的诸侯们,应该以厚德来对待人民。

    《问狱》的原文为:梁尝有疑狱,群臣半以为当罪,半以为无罪,虽梁王亦疑。梁王曰:“陶之朱公,以布衣富侔国,是必有奇智。”

    及召朱公问曰:“梁有疑狱,狱吏半以为当罪,半以为不当罪,虽寡人亦疑。吾子决是,奈何?”朱公曰:“臣,鄙民也,不知当狱。

    虽然,臣之家有二白壁,其色相如也,其径相如也,然其价一者千金,一者五百。”王曰:“径与色泽相如也,一者千金,一者五百金,何也?”朱公曰:“侧而视之,一者厚倍,是以千金。”

    梁王曰:“善”故狱疑则从去,赏疑则从与,梁国大悦。由此观之,墙薄则亟坏,缯薄则亟裂,器薄则亟毁,酒薄则亟酸。

    夫薄而可以旷日持久者,殆未有也。故有国畜民施政教者,宜厚之而可耳。

    这篇文言文出自《新序·杂事》四。《新序》为西汉刘向所撰,原本三十卷,至北宋初仅存十卷。

    后经曾巩搜辑整理,仍厘为十卷。内《杂事》五卷,《刺奢》一卷,《节士》一卷,《义勇》一卷,《善谋》二卷。

    采集舜、禹时代至汉代史事和传说,分类编纂,所记史事与《左传》、《战国策》、《史记》等颇有出入。作者尚编有《说苑》一书,性质与此类似。

    《叶公好龙》就是出自此书。 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 ,字少伯,华夏族,春秋时期楚国宛地三户(今河南淅川县滔河乡)人。

    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和道家学者。曾献策扶助越王勾践复国,后隐去。

    著《范蠡》二篇,今佚。[1] 范蠡为早期道家学者,楚学开拓者之一。

    被后人尊称为“商圣”,"南阳五圣"之一。虽出身贫贱,但是博学多才,与楚宛令文种相识、相交甚深。

    因不满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非贵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国,辅佐越国勾践。传说他帮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一雪会稽之耻。

    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化名姓为鸱夷子皮,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后定居于定陶(今山东菏泽市定陶区),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自号陶朱公。

    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后代许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称之财神。

    他是范姓始祖范武子的玄孙,并被视为顺阳范氏之先祖。

    范滂文言文翻译,范滂别母文言文,范滂文言文翻译及答案

    2.《齐姜劝文公勿怀安》的译文

    齐侯妻之,甚善焉〔一〕。

    有马二十乘〔二〕,将死於齐而已矣。曰:“民生安乐,谁知其他?” 〔一〕 桓公以女妻之,遇之甚善。

    〔二〕 四匹为乘,八十匹也。 桓公卒〔一〕,孝公即位〔二〕。

    诸侯叛齐。子犯知齐之不可以动〔三〕,而知文公之安齐而有终焉之志也,欲行,而患之〔四〕,与从者谋於桑下〔五〕。

    蚕妾在焉〔六〕,莫知其在也。妾告姜氏,姜氏杀之〔七〕,而言於公子曰:“从者将以子行,其闻之者吾以除之矣。

    子必从之,不可以贰〔八〕,贰无成命〔九〕。诗云:‘上帝临女,无贰尔心〔一0〕。

    ’先王其知之矣,贰将可乎〔一一〕?子去晋难而极於此〔一二〕。自子之行,晋无宁岁,民无成君〔一三〕。

    天未丧晋,无异公子〔一四〕,有晋国者,非子而谁?子其勉之!上帝临子,贰必有咎〔一五〕。” 〔一〕 在齐一年而桓公卒。

    〔二〕 孝公,桓公子昭,即位在鲁僖十八年。 〔三〕 动,谓求反国。

    〔四〕 患文公不肯去。 〔五〕 从者,赵衰之属。

    〔六〕 在桑上也。 〔七〕 杀之以灭口。

    时诸侯叛齐,?又欲去,恐孝公怒。 〔八〕 贰,疑也。

    〔九〕 疑则不成天命。 〔一0〕诗大雅大明之七章。

    上帝,天也。女,武王也。

    言天临护女,伐纣必克,无有疑心。 〔一一〕言武王知天命,不可以疑,故卒有天下。

    〔一二〕极,至也。 〔一三〕成,定也。

    谓奚齐、卓子杀死,惠公无亲,外内恶之。 〔一四〕同生九人,唯重耳在。

    〔一五〕天予不取,故必有咎。 公子曰:“吾不动矣,必死於此。”

    姜曰:“不然。周诗曰:‘ 莘莘征夫,每怀靡及〔一〕。

    ’夙夜征行,不遑启处,犹惧无及〔二〕。况其顺身纵欲怀安,将何及矣!人不求及,其能及乎〔三〕?日月不处,人谁获安?西方之书有之曰:‘怀与安,实疚大事〔四〕。

    ’郑诗云:‘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五〕。’昔管敬仲有言,小妾闻之〔六〕,曰:‘畏威如疾,民之上也〔七〕。

    从怀如流,民之下也〔八〕。见怀思威,民之中也〔九〕。

    畏威如疾,乃能威民〔一0〕。威在民上,弗畏有刑〔一一〕。

    从怀如流,去威远矣,故谓之下〔一二〕。其在辟也,吾从中也〔一三〕。

    郑诗之言,吾其从之〔一四〕。’此大夫管仲之所以纪纲齐国,裨辅先君而成霸者也。

    子而弃之,不亦难乎〔一五〕?齐国之政败矣,晋之无道久矣,从者之谋忠矣,时日及矣,公子几矣〔一六〕。君国可以济百姓,而释之者,非人也〔一七〕。

    败不可处〔一八〕,时不可失,忠不可弃,怀不可从,子必速行。吾闻晋之始封也〔一九〕,岁在大火,阏伯之星也,实纪商人〔二0〕。

    商之飨国三十一王〔二一〕。瞽史之纪曰:‘唐叔之世,将如商数〔二二〕。

    ’今未半也〔二三〕。乱不长世〔二四〕,公子唯子,子必有晋。

    若何怀安?”公子弗听。 〔一〕 诗小雅皇皇者华之首章。

    莘莘,众多。征,行也。

    怀私为每怀。言臣奉命当念在公,每辄怀私,将无所及。

    〔二〕 夙,早也。行,道也。

    遑,暇也。启,跪也。

    处,居也。 〔三〕 求及,求及时。

    〔四〕 西方谓周。诗云“谁将西归”,又曰“西方之人”,皆谓周也。

    安,自安。疚,病也。

    〔五〕 诗郑风将仲子之卒章。仲,祭仲也。

    怀,思也。言虽欲从心思仲,犹能畏人自止,见可怀,思可畏也。

    〔六〕 敬仲,夷吾字。 案考异卷三引校讹:“‘字’当为‘谥’。”

    〔七〕 畏威,如畏疾病,此民之上行。 〔八〕 从心所思,如水流行,此民之下行。

    〔九〕 威,畏也。见可怀则思可畏,此民之中行。

    〔一0〕言能畏上,乃能威下。 〔一一〕能威民,故在人上。

    不畏威,则有刑罪。 〔一二〕去威远,言不能威民。

    〔一三〕辟,罪也。弗畏有刑,故云罪。

    高不在上,下欲避罪,故从中也。 〔一四〕从其畏人之多言。

    〔一五〕裨,补也。 〔一六〕几,近也。

    言重耳得国时日近。 〔一七〕济,成也。

    释,置也。 〔一八〕败,齐也。

    〔一九〕始封,谓唐叔虞。 〔二0〕商,殷也。

    自氐五度至尾九度为大火之次。阏伯,陶唐氏之火正,居於商丘,祀大火,死以配食,相土因之,故商主大火,实纪商之凶吉。

    〔二一〕自汤至纣。 〔二二〕瞽史,知天道者。

    〔二三〕自唐叔至惠公十四世,故曰未半。 〔二四〕不长世,乱当有平时。

    范滂文言文疑有私故

    * ......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