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升初考试文言文试题(初中阶段文言文复习资料所有重点字词语句)

    1.初中阶段文言文复习资料 所有重点字词 语句

    通假字、词类活用(名做动、动做名、形做动、名做状、形的意动用法、形的使动用法)、古今异义 句法:省略句、判断句、被动句、倒置句 还有重点虚词如“之”、“而”、“其”、“然”、“以”等也会加以归纳整理。

    而新课标下,一部分老师可能就反其道而行之,对这些重要的实词、虚词或句法特点很疏忽地点到为止,或者甚至是一笔带过。而且对于学生的掌握程度了解无底,无法监控。

    3、新课程大量的古诗文都需要背诵,(这从我们语文老师角度来说是相当欢迎,也是求之不得的。但实际情况是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我们语文的地位是相当低下的,学生(特别是初三学生)他们要应付大量的数、科习题(科学210分的中考比分,谁能敌得过如此诱惑?)他们哪有时间来完成语文的大量背诵?面对这大题量的背诵,我们到底该如何去指导学生背诵、巩固。

    古诗可能还好把握,只要是常见的、常用的(蔡少军语)名句。那么文章呢?有些文章篇幅相当长,而且又极难理解,是不是都需背诵呢?(新课标说背诵优秀诗文80篇),象《醉翁听记》、《岳阳楼记》、《桃花源记》等等这写经典名篇不背真的可惜。

    而背的话,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是有很大难度的。) 4、文本的主题内容和思想感情的理解,到底该挖掘到哪个度?挖掘 到如何深度才算达到新课程要求?许多老师也觉得很难把握。

    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也可以说是新课程的一个亮点就是:它新增了这类古今结合的,富有生命力的运用题。我们当然尤需关注。

    5、对于学业考试必考的课外文言文,(这也可说是新课程的一个闪 光点。以前我们初一、初二期末检测基本是以课内文言文阅读为主,很少考到甚至不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而新课程2005年七年级上就已经涉及课外文言文阅读考试。)

    而对这部分内容,师生普遍存有恐惧心理。课内文言文量已经相当大,再加上大量的课外文言文阅读量,教师可能普遍感到时间紧、任务重啊。

    不知道从哪里再去挤时间应付这些阅读量。 三、我市七、八年级期末检测卷和今年中考试卷中新课标文言文目标的体现及学生(平湖市)考试情况反馈 (一)七、八年级期末检测卷中文言文试题的分析。

    我整理了七、八年级六份期末检测卷中文言文阅读及古诗文默写试题,分析一下,不难看出这几份试卷的特点: 1、选文涉及课外材料。 2003学年的两份试卷文言文阅读均选自教材,且内容较简单,都是故事性、情节性很强的小故事。

    《陈太丘与友期》(2003学年七上),《两小儿辩日》(2003学年七下)。2004学年的四份试卷均是课内、课外结合,其中三份试卷七(上)、八(上)、八(下)都是选用了内容相关,有故事、有情节的两段文字比较阅读。

    其中七(上)、七(下)和八(上)对课外文言文有注释。 2、试题内容及形式: 试题内容及形式不外乎四个方面。

    (1)字词句的理解和识记。出现形式有加点词解释和句子翻译,这是每次必考内容。

    (2)文章的赏读。出现形式有划分句子的朗读停顿。

    比如:用“∕”标出朗读停顿。元 方 入 门 不 顾(2003学年七上);用“‖”标出下列句子的停顿处。

    ①其一犬坐于前 ②一狼洞其中(2004学年七下)。(3)对文本主题内容及文中人物的理解。

    试题形式有:①这则故事的主人公是谁?从文中可以看出他是怎样的一个人?(2003学年七上)②上述两段文字都是写夜找好友,请用原文中的话回答他们找友的原因各是什么?(2004学年八上)③从(乙)文“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这句话中你可以看出王子猷是怎样一个人?(2004学年八上)④请从(甲)(乙)两文段中各找出一句最能反映作者“与民同乐”思想的语句,把它摘抄下来。(2004学年八下)⑤你认为“公”为何“大笑乐”?请作简要分析。

    (2004学年七上)(4)还有少部分的运用题(拓展、迁移)。比如:①“两小儿辩日”的故事给你什么启示?(用自己的话回答)(2003学年七下)②从古至今,我们民族涌现了众多如范仲淹一样具有伟大抱负的仁人志士。

    请你举出一位当今时代中具有这种高尚品质的人,简要叙述其事迹,并作评论。字数50字左右。

    (2004学年八下)③我们从屠户的经历中受到哪些启示?(2004学年七下) 这部分考查内容是新课程呈现给我们的一个亮点,它的特点是:古今结合,古为今用。是极富生命力的东西。

    我们语文课要求相当重视知识的积累与能力的培养、运用,这块内容正是语文知识与能力运用的最好体现。 3、试题所涉及的知识点。

    综观六份实验卷,试题所涉及的知识点无外乎一些句法和词法上的重点。尽管说“不应把词法、句法等方面的知识作为考试的重点内容。”

    但它们涉及到的重点字、词、句肯定是考试重点涉及的范围。比如:(1)“尊君在不 ” 加点词解释“不”是通假字。

    (2)“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 加点词解释“去”是个古今异义词。(3)“乐民之乐者”加点词解释前一个“乐”是个词类活用词。

    (4)“不以物喜”的“以”是个一词多义词等等。又如:句子翻译,(1)“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是一句倒装句,其中“洞”又是词类活用。

    (2)“太白感其意,还卒业。”是被动句。

    (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小升初必考文言文试题,小升初文言文必考试题及答案,小升初文言文必考试题集锦

    2.小升初5篇古文阅读题及答案

    第一组(一)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翻译句子。

    ①郑人有欲买履者: ②先子度其足: ③而置之其坐: 3.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4.文中的 之字解释。 ①而置之其坐( ) ②至之市( ) ③而忘操之( ) ④反归取之( ) ⑤何不试之以足( ) (二) 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

    已而复如初。母曰: “ 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1.解释加点字 ①窃入学舍 窃:( )②辄默记辄 ( )③儿痴如此 痴( ) ④恬若不见 恬 ⑤父怒挞之 挞( ) ⑥曷不听其所为 曷( ) 2.翻译句子 ①王冕者,诸暨人( ) ②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 ) 3.王冕能成为画家的原因?( ) (三)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而啖菱,并角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1.解释加点字 ①席而啖菱 啖( ) ②欲以去热也去( ) 2.翻译句字。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 ) 3.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看法。 (四)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解释加点字。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自( )是吾剑之所从坠是( ) 2.翻译句子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 从表达方式上看,选问中前两句的是( ),最后一句是( )。 5.文中刻画楚人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突出了他什么特点?( ) 6.这寓言叫什么?他说明了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 一、1 ①郑国有一个想要买鞋的人。

    ②先自己测量自己的脚。 ③然后把尺子放在他的座位上。

    3 不要墨守陈规,按教条办事,要知道变通,摆脱腐朽思想的束缚。 4 ①代词,指尺子; ②到……去; ③代词,指尺子; ④代词,指尺子; ⑤代词,指鞋。

    二、1 ①窃:偷偷地; ②辄:就; ③痴:形容极度迷恋某种事物; ④恬:坦然; ⑤挞:用鞭子打。 ⑥曷:同“何”,怎么,为什么。

    2 ①王冕是诸暨县人。 ②一到夜里,王冕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读书。

    3 吃苦耐劳,勤奋学习。 三、1 ①啖:吃。

    ②出:驱除。 2 菱是在水中生长,而他说是在土中生产,这是本来不知道的事情却硬说自己知道。

    3 自己不懂的事物,不虚心求教,反而自吹自己知道,结果闹出笑话,充分反映出这个北方人的愚昧。(其它答案合理均可) 四、1 ①自:从。

    ②是:这。 2 船已经前进了,而剑不能前进。

    像这样寻找剑,不也太愚蠢了吗? 3 记述; 议论。 5 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 更加具体地楚国人的死板、愚昧。

    6 刻舟求剑;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要考虑情况的变化,按照事物的发展来办事。 第二组 (一)约不可失 魏文侯与虞人期猎。

    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

    注释:魏文侯,战国时魏国国君,在诸侯中有美誉。 虞人:掌管山泽的官。

    罢:停止,取消。 1. 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魏文侯与虞人期猎( ) (2)是日,饮酒乐,天雨( ) (3)公将焉之( ) (4)岂可不一会期哉( ) 2. 与“公将焉之”中“焉”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且焉置土石 B.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3. 翻译下面句子。 乃往,身自罢之。

    4. 这则小故事中,魏文侯表现出来的 品德至今还值得我们学习。 参考答案: (1)① 打猎 ② 下雨 ③ 到、往 ④ 约定的时间 (2)A(疑问代词哪里) (3)于是前往(赴约),亲自取消了(打猎) (4)守信 (二)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1. 下列语句,诵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 A. 妇亦 / 起大呼 B. 又夹百千 / 求救声 C. 虽人 / 有百手,手 / 有百指 D. 不能 / 名其一处也 2. 选出对加点词理解正确的一项( ) A. 虽人有百手虽:虽然 B. 不能指其一端指:手指 C. 不能名其一处名:说出 D. 几欲先走走:走开 3. 对划线语句,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正面描绘了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

    B. 反映出口技表演者的内容非常恐怖,令人胆战心惊。 C. 写观众对口技表演的反应,写出了台上台下互相呼应的情景。

    D. 写观众对口技表演的反应,从侧面表现了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 4. 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听口技表演的人很多。

    B. 表演者和观众面对面坐在一间屋里。 C. 表演者所用道具非常简单。

    D. 表演者还没开始表演就抓住。

    文言文,试题,考试,小升初

    3.推荐一些七年级一般考试会考到的文言文

    原文《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至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但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经忙。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译文 织布机的声音一声连着一声,木兰姑娘对着门在织布。织布机突然不再发出声音,只听见木兰姑娘在不断地叹息。

    问木兰姑娘在想什么,在思念什么?木兰回答道,我并没有想什么,也没有思念什么。 只是昨夜我看见军中的文告,知道皇上在大规模的征兵,征兵的名册有很多卷,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

    父亲没有长大成人的儿子,木兰又没有兄长,我愿意为此去买鞍马,从现在起替代父亲去应征。 到东市上买来骏马,西市上买来马鞍和鞍下的垫子,南市上买来马嚼子和缰绳,北市上买来长马鞭。

    早晨辞别父母上路,晚上就在黄河边宿营,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汹涌奔流的哗哗声。早晨辞别黄河上路,晚上到达了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人的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不远千里,奔赴战场。军队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关,越过一座座的山。

    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

    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多年之后才得胜而归。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上殿堂论功行赏。

    给木兰是记功授爵最高的一级,得到的赏赐财物很多。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不愿做尚书郎这样的官,希望骑上千里马,送她回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打开我闺房东面的门,坐在我闺房西面的床上,脱去战袍,穿上以前衣裳,当着窗子整理象云那样的鬓发,对着镜子在额上贴好花黄。

    出门去见同去出征的伙伴,伙伴们都很吃惊,都说他们同行十二年之久,竟然不知道木兰是女孩子。 雄兔的脚喜欢乱骚乱扑腾,雌兔的两眼老是眯缝着,当它们挨着一起在地上跑的时候,又怎能分辨得出谁雄谁雌呢?原文: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译文:在三峡的七百里中,两岸山连着山,几乎没有半点空隙。

    层层叠叠的山岩峰峦,遮蔽了天空,挡住了日光。假如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

    到了夏季,大水漫上两岸的丘陵,上行、下行的水路都断绝了。 有时皇帝有诏命必须火速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动身,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的路程,即使骑上奔驰的骏马,驾着长风飞翔,也没有如此迅速。

    春冬季节,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倒映着两岸山色。极为陡峭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姿态奇特的柏树,大小瀑布,在那里飞射冲刷,江水清澈,树木繁盛,群山峻峭,绿草丰茂,确实很有趣味。

    每逢雨后初晴或霜天清晨,树林山涧冷落而萧索,常有猿猴在高处长声鸣叫,声音连续不断,异常凄厉。回响在空旷的山谷中,很长时间才消失。

    所以打鱼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4.谁有小升初文言文练习题

    约不可失

    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 注释:魏文侯,战国时魏国国君,在诸侯中有美誉。

    虞人:掌管山泽的官。 罢:停止,取消。

    1. 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魏文侯与虞人期猎( )

    (2)是日,饮酒乐,天雨( )

    (3)公将焉之( )

    (4)岂可不一会期哉( )

    2. 与“公将焉之”中“焉”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且焉置土石 B.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3. 翻译下面句子。 乃往,身自罢之。

    4. 这则小故事中,魏文侯表现出来的 品德至今还值得我们学习。

    答案: (1)① 打猎 ② 下雨 ③ 到、往 ④ 约定的时间 (2)A(疑问代词哪里) (3)于是前往(赴约),亲自取消了(打猎) (4)守信

    小升初考试文言文试题

    * ......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