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虚词复习于(中考14个文言虚词)
1.中考14个文言虚词
一、之1.附加在词或短语后边,表示它前边的词或短语是定语。
“之”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①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八语上册《爱莲说》)②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八语上册《桃花源记》)2.附加在一个句子的主语或谓语之间,表示这个句子不独立成句:或者只作全句的一个成分——主语、宾语、状语,或者是复句的一个分句。
③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性深山巨谷中。(八语下册《送东阳马生序》)④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七语上册《〈论语〉十则》)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八语上册《爱莲说》)⑥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九语上册《隆中对》)⑦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列子·愚公移山》)3.附加在主语和由“于、与”组成的介词短语之间,表示这个介词短语的主语连续,把停顿放在介词短语后边(有时用“也”字),“之”有突出这个介词短语的明显作用。
例如:⑧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韩愈《进学解》)——先生在为人处事方面,可说是完美无缺了。
4.附着在动词、形容词或时间副词的后边,凑一个音节,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⑨公将鼓之。
(九语下册《曹刿论战》)⑩“怅恨久之”。(九语上册《陈涉世家》)。
(1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八语下册《岳阳楼记》)(12)是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成居者未之知也。
(八语下册《满井游记》)5.附加在前置宾语和动词谓语之间,表示宾语的前置。(13)何陋之有。
(八语上册《陋室铭》)(14)是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成居者未之知也。(八语下册《满井游记》) 二、其作副词,表示语气。
位置有时在句首,有时在句中。大体有三种情况:1.在疑问句或陈述句里,表示猜度、商议的语气,含有“大概、恐怕”一类的意思。
①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七语上册《〈论语〉十则》)2.在祈使句中,表示希望、劝勉的语气,含有“还是”或“该、可”一类的意思。
②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九语上册《唐雎不辱使命》)3.在反问句中,有强化反问语气的作用,在现代汉语中没有和它相当的词语。有时“其”有“岂”,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怎么”。
如:③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九语下册《愚公移山》) 三、而1.连接不分主次、先后的两项,表示并列关系,有时和现代汉语的“又”字相当,有时“而”后边的一项有进一层的意思,“而”等于现代汉语的“而且”。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于?”(七语上册《〈论语〉十则》)2.连接一前一后的两项,表示承接关系,有时和现代汉语的“就、便”相当;有时“而”前后的两件事含有因果关系,“而”等于现代汉语的“并且、因而、于是”。
②渐闻水声潺潺而泻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八语下册《醉翁亭记》)③广起夺而杀尉。
(《史记·陈涉世家》)④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七语下册《口技》)⑤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八语下册《小石潭记》)3.连接意思相反、相对的两项,表示转折关系,和现代汉语的“但是、却”相当。⑥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七语上册)⑦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八语上册《爱莲说》)⑧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八语下册《醉翁亭记》)4.连接状语和谓语,表示偏正关系,有时可译为“地”。⑨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
(七语上册《童趣》)⑩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八语下册《满井游记》)(11)面山而居。
(九语下册《愚公移山》)5.连接主语和谓语,表示假设的一种条件,含有“如果、假若”的意思。(1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一个人不讲信用,真不知道怎么能行。从以上例中可以看出:第一,“而”连接的两项可以是词,可以是短语,也可以是句子。
第二,“而”连接的两项通常是形容词、动词或动词性短语,表示两种性质的行为的联系,它一般不连接名词。四、以(一)用作介词。
1.介出动作、行为的工具或凭借,和现代汉语里“凭借、拿、用、把、按照”这样的词相当。①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九语下册《曹刿论战》)②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八语下册《五柳先生传》)③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九语上册《陈涉世家》)④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九语下册《孟子两章》)2.介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
原因是从“凭借”引申出来的,“以”和现代汉语的“因为、由于”相当。⑤故虽有名马……不以千里称也。
(八语下册《马说》)⑥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八语下册《送东阳马生序》)⑦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八语下册《满井游记》)3.表示“率领”。这样用的“以”带有动词性质,和现代汉语的“带着”大致相当。
⑧盖以十舰最著前。(《资治通鉴·赤壁之战》)——黄盖带着十只舰船走在最前头。
注:初中教材文言篇目中未见这种用法。4.介出动作、行为的时间,用法同“于”,和现代汉语的“在”相。
2.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句式总结,整理
1.居 ①停留 ②在某种地位 ③居住 ④坐2.亡 ①失去 ②通 无 ③死亡 ④逃3.绝 ①极点 ②停止 ③非常 ④隔绝4.故 ①特地 ②久 ③所以 ④原因5.诚 ①诚心 ②果真 ③确实6.易 ①容易 ②交换 ③改变7.顾 ①看 ②拜访 ③反而8.举 ①举起 ②发动 ③全 ④提出 ⑤推荐9.去 ①离开 ②距离10.当 ①抵挡 ②距离11.益 ①增加 ②更加 ③渐渐 ④好处12.会 ①会合 ②时机 ③恰好13.兵 ①兵器 ②军队 ③战争14.度 ①揣度 ②越过15.方 ①方圆 ②刚16.极 ①极点 ②尽17.达 ①到 ②得志18.业 ①事业 ②职业 ③学业19.意 ①心意 ②神情20.道 ①道义 ②说 ③道路 ④方法 具体例句:(只想到这么多)2.亡 ①失去---大道以多岐亡羊(中山狼传) ②通 无---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丷丷) ③死亡---馁不得食,亦终必亡而已(丷丷) ④逃---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3.绝 ①极点---以为妙绝(口技) ②停止---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三峡) ③非常---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 ④隔绝---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4.故 ①特地--公子往,请数之,朱亥故不复谢(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久 ③所以---故木受绳则直 ④原因---既克,公文其故(曹刿论战)5.诚 ①诚心---帝感其诚,命夸娥式二子负二山(愚公移山) ②果真---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隆中对) ③确实---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6.易 ①容易---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滕王阁记) ②交换---使人遣赵王书,愿以十五城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改变--世易时移,变法宜矣(察今)7.顾 ①看---君臣相顾,泣下沾襟 ②拜访---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③反而---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8.举 ①举起---肩举驴上,引避道左(中山狼传) ②发动---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陈涉世家) ③全 ④提出---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列传) ⑤推荐---众议举宠为督(出师表) 先写到这里,555.。
翻书翻死了呢 这样回答是对的吧,不然,我白翻书了!!! 9.去 ①离开---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卖油翁) ②距离---去村四里有森林(冯婉贞)10.当 ①抵挡---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赤壁之战) ②距离13.兵 ①兵器---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过秦伦) ②军队---可汗大点兵(木兰诗) ③战争---兵旱相乘(乘:交加),天下大屈(论积贮疏)14.度 ①揣度---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②越过---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20.道 ①道义---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 ②说---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③道路---会天下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 ④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有些真的找不到,帮不上了 哈哈,这两天被我翻出来了!!!1.居 ①停留---不可久居(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②在某种地位---佛印居右(核舟记) ③居住---自吾氏三世居是乡(捕蛇者说) ④坐---令女居其上(西门豹治邺)10.当 ①抵挡---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②距离11.益 ①增加---有所广益《出师表》②更加---君之疾在肌肤,不治将益深||香远益清《爱莲说》③渐渐---益习其怕,又近出前后(习:熟悉,习惯) ④好处---满招损,谦得益15.方 ①方圆---今齐地方千里,有二十城(地方:古今异意) ②刚---时予方以讨贼督师桂林(【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16.极 ①极点---屋极有窗以达气 ②尽---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孟子·梁惠王上)17.达 ①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列子·汤问) ②得志18.业 ①事业---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出师表) ②职业---捕鱼为业(桃花源记)||以是为业(卖柑者言) ③学业---术业有专攻(师说)19.意 ①心意---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 ②神情---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聊斋志异·狼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