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语文言文
1.网络流行语用文言文怎么说
我也是醉了
“我也是醉了”这类网络语言,只具有比喻义,本身没有固定的含义,或者完全偏离本义,不能对译成文言文。如果按字面翻译成“吾亦醉矣”,就失去了它的比喻义。 再如“酱紫”,本义是“绛红色”,可以译成文言文,但网络语的“酱紫”代指“这样子”,这就无法翻译了。
你过来我保证不打死你
我怎敢转身,见你掌心泪痕,断了我心中安稳,你的萧瑟爱恨。
对这个看脸的世界绝望了
情字何用?不如倾国玲珑,不如倾城花容。还君一梦中。
我只想安静地做个美男子
尘世三千繁华,我且与酒拜桃花,任尔金玉琳琅良驹成双,不敌我眉间红豆朱砂。
我书读的少,你别骗我
我日日美梦渡黄粱,君挥袖纸上画江山,那日踏碎长安诗词沉香,原来不过是一场镜中花。
2.文言文中的日常用语有哪些?
文言文中的日常用语有:(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2、养(衣食所安)(2)。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3)。
备:1、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2、具备。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3、准备。 (犹得备晨炊《石壕吏》)(4)。
被:1、影响(被于来世) 2、同“披”,穿(皆被绮绣)(5)。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7)。 薄:1、迫近,接近。
(薄暮冥冥《岳阳楼记》)2、轻视。(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3、厚度小。
(薄如钱唇《活板》)(8)。策:1、马鞭。
(执策而临之《马说》)2、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3、记录。
(策勋十二传《木兰诗》)4、计谋。(成语“束手无策”)(9)。
长:cháng1、长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2、与“短”相对。
(北市买长鞭《木兰诗》)3、长久,健康。(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4、永远。
(死者长已矣《石壕吏》)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6、zhǎng,头领。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10)。
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
3.“好的,我明白”用文言文怎么说
诺,吾已明了。然也,吾已晓之。
1. 文言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最早根据口语写成的书面语中可能就已经有了加工。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
2. 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现代书籍中的文言文,为了便于阅读理解,一般都会对其标注标点符号。
3. 第一个“文”字,是美好的意思。“言”字,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两字,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最后一个“文”字,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美好的语言文章”也叫做语体文。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使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比如像说现在的,“你吃饭了吗?”。
4.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面语言”来表述,是不同的,比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述,却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这里,“饭”名词作动词用,意思为吃饭。
5. 在中华数千年历史中,语言的口语变化非常大,可是文言文却保持相近的格式。文言文能让不同语言使用者“笔谈”,是一种具有固定格式、却不会非常困难的沟通方法。文言句式与现代汉语句式基本相同。他们都分单句和复句,都有主谓宾和定状补六大成分。句子的语序也基本相同。当然,他们之间还有相异的地方,学习文言句式,要努力把握它和现代汉语局势的相异点。
6. 虽然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子形式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由于文言文有些实词和现代汉语用法不同,因此就出现了一些特殊句式。要想学好文言文,正确理解句子含义,领会文章内容,就必须掌握文言特殊句式。我们常讲的文言特殊句式就是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和固定句式。
4.“书写”用文言文都有哪些
1. 书
2.手疏:亲笔书写的意思
3.执笔
4.把笔
5.命笔
6.写
文言:指在“五四”之前通行的以古汉语为规范的汉语书面语
文言文:用文言写的文章
所以很明显,文言是别于白话的古汉语书面语。这里强调的是书面语,只用于写作,不用于口语交流。
古人的口语(白话)另成系统,与文言不尽相同,倒和我们今天所通行的口语有相似之处。
例如《孔雀东南飞》是南北朝广泛传颂的民歌,因此其中的语言也就和当时的口语极为接近,请看第一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这句比较浅显,虽和今天的口语虽有差异,但不大。这就能反映出但是口语的特点。
另外,四大名著除了《红楼梦》之外,其它三部都是在民间故事或说书艺人说书的基础上创作的,其语言特点也带有一定的口语性质,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半文半白”。五四之后直接用口语进行创作,其书面语与口语是基本保持一致,所以我们可以从今天,或者是解放前的书面语去判断我国近现代的口语和我们今天的口语是相近的。因此古代人日常交流时使用与我们现在的口语相近的语言,只是写文章时才用那些之乎者也的文言文,以示很有学问,区别于普通的、没读过书的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