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死之道文言文(大臣事君之道,苟利社稷,死生以之,既不死,曷不去?的文言翻译)
1.大臣事君之道,苟利社稷,死生以之,既不死,曷不去?的文言翻译
译文:大臣辅佐君主的方法,如果有利于国家【如果对国家有好处】,用牺牲自己的生命去换取它,既然不死【既然不用牺牲自己的生命去换取它】,为什么不离开?
事:从事,做。引申:辅佐。
道:路。引申:途径,方法,措施。
苟:连词,如果,假设。
利:利益,好处。
社稷:社,古代指土地之神,按方位命名:东方青土,南方红土,西方白土,北方黑土,中央黄土。五种颜色的土覆于坛面,称五色土,实际象征国土。古代又把祭土地的地方、日子和礼 叫社。 稷,指五谷之神中特指原隰之祗,即能生长五谷的土地神祇,这是农业之神。旧时亦 用为国家的代称。
生:活着,生存。引申1:生命。2生存的期间。
“以”:用,把,拿。
“生死以”是介宾结构“以生死(实际是‘以死’)”的倒装,把宾语“生死”提到介词“以”的前面。直译 是“用牺牲自己的生命(去换取)”。
生死:在汉语中凡是用两个相反意义的字联合组成的词语,往往其中只有一个字是真正的意义 所在,在这的“生死”一词中重点的、真正的意思是“死”,“生”字只是用来构成偏义复词,只是 陪衬。
既:副词,既然。
曷:疑问代词,何,为什么。
2.不死之药文言文解释是什么
【原文】 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谒者操之以入。
中射之士问曰:“可食乎?”曰:“可。”因夺而食之。
王大怒,使人杀中射之士。中射之士使人说王曰:“臣问谒者,曰‘可食。
’臣故食之。是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
且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是客欺王也。 夫杀无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也,不如释臣。”
王乃不杀。 【词解】 荆王:指楚顷襄王。
荆:楚国别称。 谒者:为国君掌管传达的近侍。
中射之士:即中射士,君王的侍御近臣【译文】有人给楚王献长生不老的药,看门人拿着药走入宫中。 有个宫中卫士看见后问道:“这东西可以吃吗?”答说:“是可以吃的。”
卫士于是抢过来吃了下去。楚王为此甚为恼怒,就要杀死这个卫士。
这个卫士托人向楚王解释说:“我问传达人,他告诉我说是可以吃的,所以我拿过药来吃下去,我没有罪,有罪的乃是看门人。况且那人所献的是长生不死药,我吃了药大王就杀我,这岂不成了催死药,这就显示是那人欺骗了大王。
大王杀死一个没有罪的臣子,就证明有人在欺骗大王,不如免我无罪。”楚王才放了他了。
【感悟】1。中射之士是一个聪明,能言善辩,正直,睿智的人, 2。
人在自然界中生存和发展,总是要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 但历史上总有些人妄图长生不老,到处寻求不死之药。
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不死之药是没有的,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必然具有自然性。 3。
不死药可以说是一种人生观的体现,生老病死,天理循环。刻意的去追求不老,不如接收岁月洗礼,顺其自然。
活好每个年龄段,活出自然精彩。
3.不死之药文言文的翻译
不死之药
【原文】
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谒者操之以入。中射之士问曰:“可食乎?”曰:“可。”因夺而食之。王大怒,使人杀中射之士。中射之士使人说王曰:“臣问谒者,曰‘可食。’臣故食之。是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且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是客欺王也。夫杀无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也,不如释臣。”王乃不杀。
【译文】
有人给楚王献长生不老的药,看门人拿着药走入宫中。有个宫中卫士看见后问道:“这东西可以吃吗?”看门人说:“可以吃。”于是卫士就抢过来吃了。楚王非常生气,要让人杀了这个卫士。这个卫士托人向楚王解释说:“我问看门人,他告诉我说可以吃,所以我就吃了。这样说来我没有罪,而有罪的是看门人啊。况且那人(向您)进献长生不死药,我吃了大王就杀我,这是催死药啊,这就说明是那人欺骗大王啊。大王杀死一个没有罪的臣子,就证明有人在欺骗大王,不如放了我。”于是楚王就(赦免那个卫士)没有杀他。
【注释】
(1)荆王:指楚顷襄王。荆:楚国别称。(2)谒者:为国君掌管传达的近侍。(3)中射之士:即中射士,君王的侍御近臣。(4)说:游说;劝说。这里是解释的意思。(5)是:这。(6)夫:句首发语词,无实义。(7)明:使明白;证明。(8)释:释放。
【感悟】
1、中射之士是一个聪明、能言善辩而又正直、睿智的人。
2、人在自然界中生存和发展,总是要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但历史上总有些人妄图长生不老,到处寻求不死之药。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不死之药是没有的,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必然具有自然性。
3、“不死药”的寓言可以说是一种人生观的体现。生老病死,天理循环,刻意地去追求不老,不如接收岁月洗礼,顺其自然,活好每个年龄段,活出自然精彩。
注:参考百度知道,舛误之处有修订,缺憾之处有补充。
链接网址:
/link?url=_--Ox14LqGxlNBhb2Nk5_
4.文言文 不材生死 译文
一、贵生论 《让王》:“天下至重也……尊生者” 《在宥》:“贵以身于为天下,则可以托天下” 以此进化出“养生论” 《在宥》:“至道至精,窈窈冥冥,形乃长生” 但与现代“物养”不同,重在“心养” 二、苦生乐死 不把死看成十分恐怖的事,如果死来临了就乐意接受,但不是“悦死恶生”,还是重生,因为道家是人生哲学~~~平静态度面对生死才对。
“。世之所谓贤士……不念本养寿命者也” 三、生死必然 结果必然,生中有死、死中有生 (材料太长太杂,恕不打出来咯……) 四、生死自然 生,源与自然,死,归于自然。
《知北游》:“身非汝有,是天地委形也;生非汝有,是天地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委顺也”、“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无法改变的 《天运》:“性不可易,命不可变,时不可止,道不可壅” 所以不用被它束缚住情感 《秋水》:“生而不悦,死而不祸” 死和生就是一回事 五、生死气化 生死皆源于气,一“气”所为。 《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知北游》:“通天下一气” 《至乐》:“生者,假借也。
假之而生者,尘垢也,死生为昼夜” 《大宗师》“假于异物,托于同体” 六、生死齐同 生死是一样的 《山木》“万物一府,死生同状” 《大宗师》“死生存亡之一体” 《庚桑楚》:“有无死生之一守” 七、不死不生(终极状态!!) 死而不亡 《老子》“不知其所久也,死而不亡者寿也” 《大宗师》“古之真人,不知说(悦)生,不知恶死” 真正超越生死之困,达到死而不亡,不死不生的境界,永恒境界。
5.陈胜致败文言文
陈胜致败
陈王之汝阴,还,至下城父,其御庄贾杀陈王以降。初,陈涉既为王,其故人皆往依之。妻之父亦往焉,陈王以众宾待之,长揖不拜。妻之父怒曰:“怙乱僭号,而傲长者,不能久矣!”不辞而去。陈王跪谢,遂不为顾。客出入愈益发舒,言陈王故情。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专妄言,轻威。”陈王斩之。诸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陈王以朱防为中正,胡武为司过,主司群臣。诸将徇地至,令之不是,辄系而罪之。以苛察为忠;其所不善者,弗下吏,辄自治之。诸将以其故不亲附,此其所以败也。
(节选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6.翻译古文
这可是我一个一个字认真打出来的啊 不是搜索出来,可能有些小毛病,但绝大部分都没问题楼主一定得采纳啊 不然很打击积极性的。呵呵
译文:
郑弘的字是巨君,他是会稽山阴(浙江绍兴 山阴路) 人,他的从组(估计是高祖父)在汉宣帝时是西域都护,郑弘年少时是农民,太守第五伦在春游时,看到他后深以为奇,就命令督邮把他任命为孝廉。
郑弘的老师是郡河太守焦贶,楚王刘英想要谋反被皇帝查觉,他就上了一道疏把焦贶给牵扯进来了。于是焦贶被抓走。他在半路上生了病 然后就死了。他的妻子儿女以及关系密切的亲属都被抓到牢里。被严刑拷打了很久。焦贶的很多学生和以前认识的好友怕被他牵连到,都改变了自己的姓名,以避免被牵连的灾祸。只有郑弘披散着头发并且拷着枷锁,给皇帝上疏,为焦贶辩讼,汉显宗终于觉悟过来,就释放了焦贶的家属。郑弘亲自为焦贶送葬并且把焦贶的妻子儿女送回老架,因为这件事郑弘的名声得到了彰显,
后来他被任命为县令。他所施行的政令很多都使百姓受惠匪浅。于是他就被升职为淮阴太守。后面他又升了四次官,在建初(年号)初年,被任命为尚书令(即宰相), 在原有的制度下,尚书郎任满后可以有机会被候补任命为县长令史丞尉。郑弘上奏说虽然县长令史丞尉得职位很显赫但是薪酬很少,导致公开选举时大多数人都不乐意去担任,郑弘建议让尚书郎有机会候补千石(担)令,而让令史为县里最大的官。皇帝听从了郑弘的建议。郑弘前前后后所有上奏的事情对于皇帝的施政有益的都被记载在《南宫》上,这些也被后来人传为典故。
不再担任宰相后郑弘被任命为平原相,官拜侍中。建初八年,代替郑众被任命为大司农,以前交址(今天的越南)七郡对达朝廷进贡从东边沿海上到到,海上的风浪艰难险阻。经常发生翻船 人溺水而死的事情。郑弘上奏建议开同零陵到桂阳的山路。于是蛮夷和汉朝就相同了。直到现在还是人们经常使用的道路。
他在位的两年所省下的开支高达三亿钱。有一年国家遭受了旱灾,边境上也通报了战争的消息。百姓饭都吃不饱。而国库却囤积了很多钱。郑弘有建议应该减少地方的上贡,减少徭役和税收,以让那些受饥饿的人得到好处。皇帝也听从了他的意见。
元和元年,郑弘代替郑彪担任太尉的职位,那时第五伦刚好担任司空的职位,他的官位在郑弘下面,每当半月一次的朝见时郑弘都很恭谨谦逊,皇帝问他原因,得知是因为当初第五伦举荐郑弘为孝廉的缘故后,就在他们两个中间安放了一个云母屏风。把他们分隔开仪让郑弘不用太过恭谨。这件事情后来也被传承成典故。在他担任太尉的第四年,他上奏说尚书张林依附于侍中窦宪,而张林的行为举止非常腐败,又上奏说洛阳令杨光,窦宪的宾客,在位时十分贪污腐败,并不适合担任洛阳令的职位,上书奏请后,有个官吏与杨光是旧相识,就把郑弘告发他们的事情告诉了杨光,杨光又把这事告诉了窦宪 ,于是窦宪就报复性的上奏说郑弘作为一个大臣却泄露国家机密 ,于是皇帝就责问郑弘,并把他的官印给收缴了,郑弘自己上奏说想担任廷尉的职务,皇帝却把他直接驱逐走了,于是郑弘就上书说希望能够告老还乡,皇帝却还是不答应。后来他生病快死了,他就上书感谢皇帝的以前的圣恩,奏折中还揭示了窦宪的罪行,皇帝这才醒悟,并派太医去医治郑弘,但是还没等太医到时他已经死了。临死时他把皇帝所赐给的东西都还给皇帝,命令妻子儿女要把他简便安置他的葬礼并把骨头带回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