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龚遂字少卿(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15分,每小题3分)龚遂字少卿,?)
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15分,每小题3分)龚遂字少卿,?
1.A 2.D 乃:才。
3.A 4.C 解析:1.征:征召。 2. 乃:才。
(A以:因为/在 B于:被/在 C诸:众/之于)3.(遂) 4.C项“不追究作乱者”的说法无根据;“开仓济贫”应在乱平民安之后。 故C为错项。
参考译文龚遂字少卿,山阳南平阳人。因通晓经术被选为官,官至昌邑王的郎中令,事奉昌邑王刘贺。
刘贺举止多不正派,龚遂为人忠厚,刚直坚毅,坚守节操,一方面对昌邑王进行规谏,一方面也批评昌邑王左右大臣,引述经义,陈说祸福,有时甚至到了落泪的地步,十分忠诚正直。 不久汉昭帝去世,无子,昌邑王刘贺继皇帝位,其官属也都跟着他征召入朝。
昌邑王即位仅二十七天,最终因荒淫昏乱而被废掉了。跟他入朝的那些官吏也因犯有“陷王于恶不道”的罪过,入朝的官吏被处死的,总计有二百多人,只有龚遂和中尉王阳因多次劝谏刘贺而免死,被剃去头发服徭役。
汉宣帝即位后,过了很长时间,渤海郡及其相临地区闹饥荒,盗贼四起,太守不能制止。宣帝要选一个能胜任的人,丞相御史推荐了龚遂,皇帝任命龚遂为渤海太守。
当时龚遂已七十多岁,皇帝召见时,见他身材矮小,宣帝见到后,认为龚遂并非像人们说的那样,不免对他有轻视之感。 宣帝问龚遂:“渤海郡一片荒乱,我十分担忧,你准备用什么方法平息那里的盗贼,而使我不再忧虑呢?”龚遂回答:“渤海郡地处偏远,没有沾沐圣上的恩惠教化,那里的百姓为饥寒所迫,地方官不知加以救济,致使陛下的子民偷盗陛下的兵器,在池塘岸边需弄耍弄罢了。
您打算让我去剿灭他们,还是去安抚他们?”宣帝听了龚遂的回答很高兴,说:“选贤良之臣前去,本来就是想对他们进行安抚。”龚遂又说:“我听说治理不守秩序的百姓,如同理顺乱绳一样,不能着急,只能慢慢来,才会达到目的。
我希望到任后,丞相御史们对我的工作暂时不要按常规加以限制,一切事要允许我见机行事。 ”宣帝答应了这一要求,并特别赐给龚遂黄金,还为他增派了驿车。
龚遂进入渤海郡的地界后,郡府的官吏们听说新上任的太守已到任了,便派兵迎接,而龚遂让他们都回去,并命令所属的县把专管追捕盗贼的官吏都撤除。那些手拿农具的人都是良民,官吏不得对他们问罪,携带兵器的人,才属于盗贼。
接着龚遂独自一人乘车来到郡府,很快郡中就安定了下来,盗贼也停止了活动。渤海郡中还有一些结伙抢劫的人,听到龚遂的教令后,便自动解散,放下了手里的兵器而拿起了锄头和镰刀。
这样偷盗抢劫之事便都平息了,老百姓开始安居乐业。龚遂于是打开粮仓,把粮食借给贫民,还选任了一些好官吏对百姓实施安抚管理。
龚遂发现齐地的民俗好追求奢侈的生活,喜欢从事工商之类的末技,不重视耕种田地。于是他便以身作则,追求俭仆的生活,鼓励老百姓务农,命令每人都种一棵榆树、一百棵薤、五十棵葱、一畦韭菜,每家养两头母猪、五只鸡。
老百姓有持刀带剑的,龚遂就让他们卖掉,购买耕牛,并说:“为什么不带牛佩犊呢!”于是春夏之季老百姓都要下地劳作,秋冬之季检查督促老百性收获,鼓励人们多积蓄农副产品。(龚遂)还巡视劝勉百姓努力耕作,(自此)渤海郡内,家家有积蓄,官民都富裕起来。
老百姓也就不再打官司了。 。
2.《“交州都督遂安公寿以贪得罪”阅读答案及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
(19分)交州都督遂安公寿以贪得罪,上以瀛州刺史卢祖尚才兼文武,廉平公直,征入朝,谕以“交趾久不得人,须卿镇抚。”祖尚拜谢而出,既而悔之,辞以旧疾。
上遣杜如晦等谕旨曰:“匹夫犹敦然诺,奈何既许朕而复悔之!”祖尚固辞。 戊子,上复引见,谕之,祖尚固执不可。
上大怒曰:“我使人不行,何以为政!”命斩于朝堂,寻悔之。它日,与侍臣论“齐文宣帝何如人?”魏徵对曰:“文宣狂暴,然人与之争,事理屈则从之。
有前青州长史魏恺使于梁还,除光州长史,不肯行,杨遵彦奏之。文宣怒,召而责之。
恺曰:‘臣先任大州长史,使还,有劳无过,更得小州,此臣所以不行也。’文宣顾谓遵彦曰:‘其言有理,卿赦之。
’此其所长也。”上曰:“然。
向者卢祖尚虽失人臣之义,朕杀之亦为太暴,由此言之,不如文宣矣!”命复其官荫。徵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人主意,每犯颜苦谏;或逢上怒甚,徵神色不移,上亦为霁威。
尝谒告上冢,还,言于上曰:“人言陛下欲幸南山,外皆严装已毕,而竟不行,何也?”上笑曰:“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故中辍耳。”上尝得佳鹞,自臂之,望见徵来,匿怀中;徵奏事固久不已,鹞竟死怀中。
……初,上令群臣议封建,魏徵议以为:“若封建诸侯,则卿大夫咸资俸禄,必致厚敛。 又,京畿赋税不多,所资畿外,若尽以封国邑,经费顿阙。
又,燕、秦、赵、代俱带外夷,若有警急,追兵内地,难以奔赴。”礼部侍郎李百药以为:“运祚修短,定命自天,尧、舜大圣,守之而不能固;汉、魏微贱,拒之而不能却。
今使勋戚子孙皆有民有社,易世之后,将骄淫自恣,攻战相残,害民尤深,不若守令之迭居也。 ”中书侍郎颜师古以为:“不若分王宗子,勿令过大,间以州县,杂错而居,互相维持,使各守其境,协力同心,足扶京室;为置官寮,皆省司选用,法令之外,不得擅作威刑,朝贡礼仪,具为条式。
一定此制,万世无虞。”十一月,丙辰,诏:“皇家宗室及勋贤之臣宜令作镇藩部贻厥子孙非有大故无或黜免所司明为条列定等级以闻。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九》)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匹夫犹敦然诺 敦: 敦厚、淳厚B。
上亦为霁威 霁:止、收敛C。 运祚修短 祚:福分D。
不若守令之迭居也 迭:交替、轮换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若尽以封国邑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B。
文宣怒,召而责之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C。 我使人不行,何以为政 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D。
为置官寮,皆省司选用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因卢祖尚居功自傲违背皇命,太宗下令立斩于朝堂;魏徵援引齐国文宣王纳谏的事例规劝,最终太宗幡然醒悟,下令让卢祖尚官复原职以荫庇其子孙。 B.在魏徵告假去祭扫祖墓期间,太宗曾有临幸南山的打算,后因怕受魏徵责备而取消了南山之行,可见直谏之臣对当国者的影响之大。
C.一次太宗正在把玩鹞鸟,望见魏徵前来,将鸟藏于怀中。魏徵上奏朝政大事,经久不停,结果鹞憋死怀中。
从中可见太宗对魏徵的敬畏。D.群臣对封建之事各抒己见,或忧经费短缺,或患子孙相残为害,或主张有序地分封亲王宗子,他们从不同层面为皇上的决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皇家宗室及勋贤之臣宜令作镇藩部贻厥子孙非有大故无或黜免所司明为条列定等级以闻。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1)徵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人主意,每犯颜苦谏。
(4分)(2)若封建诸侯,则卿大夫咸资俸禄,必致厚敛。(3分)。
3.文言文翻译龚遂治勃海
译文:
龚遂,字少卿,是山阳郡南平阳县人。因为通晓儒学做了官,做到昌邑王国的郎中令,为昌邑王刘贺效力。
……
汉宣帝刘询即位,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渤海及其邻郡年成不好,盗贼纷纷出现,当地郡守无法捉拿制服。皇上想选拔善于治理的人,丞相御史推荐龚遂可以胜任,皇上任命他做渤海郡太守。当时龚遂已经70多岁了,被召见时,由于他个子矮小,宣帝远远望见,觉得跟传闻中的龚遂不相合,心里有点轻视他,对他说:“渤海郡政事荒废,秩序紊乱,我很担忧。先生准备怎样平息那里的盗贼,使我称心满意呢?”龚遂回答说:“渤海郡地处海滨,距京城很远,没有受到陛下圣明的教化,那里的百姓被饥寒所困,而官吏们不体贴,所以使您的本来纯洁善良的臣民偷来您的兵器,在您的土地上玩玩罢了。您现在是想要我用武力战胜他们呢,还是安抚他们呢?”宣帝听了龚遂的应对,很高兴,就回答说:“既然选用贤良的人,本来就是想要安抚百姓。”龚遂说:“我听说治理秩序混乱的百姓就如同解紊乱的绳子,不能急躁;只能慢慢地来,然后才能治理。我希望丞相御史暂时不要用法令条文来约束我,让我能够根据实际情况,不呈报上级而按照最有效的办法处理事情。”宣帝答应了他的要求,格外赏赐他黄金物品派遣他上任。
龚遂乘坐驿车来到渤海郡边界。郡中官员听说新太守来 了,派出军队迎接。龚遂把他们都打发回去了。然后下达文件命令所属各县:全部撤销捕捉盗贼的官吏;那些拿着锄头、镰刀等种田器具的都是良民,官吏们不得查 问;拿着兵器的才是盗贼。龚遂独自乘车来到郡府,郡中一片和顺的气氛,盗贼们也都收敛了。渤海郡又有许多合伙抢劫的,听到龚遂的训诫和命令,当即散伙了, 丢掉他们手中的兵器弓箭,而拿起了锄头镰刀,盗贼这时都平息了,百姓安居乐业。龚遂于是就打开地方的粮仓,赈济贫苦百姓,选用贤良的地方官吏,安抚养育百姓。
龚遂看见渤海一带风俗很奢侈,喜欢从事那些不切于民用的行业,而不爱从事农业生产,就亲自带头实行勤俭节约的作风,鼓 励百姓从事耕作和养蚕种桑。他下令:郡中每个人种一株榆树、100棵薤菜、50丛葱、一畦韭菜;每家养两头母猪、5只鸡。百姓有佩带刀剑的,让他们卖掉刀 剑买牛犊,他说:“为什么把牛和犊佩带在身上!”春夏季节不允许不到田里劳动生产,秋冬时督促人们收获庄稼,又种植和储藏瓜果、菱角、鸡头米等多种经济作 物,劝勉人们照规定办事,遵守法令,郡中人们都有了积蓄,官吏和百姓都很富足殷实,犯罪和打官司的都没有了。
原文:
龚遂字少卿,山阳南平阳人也。以明经为官,至昌邑郎中令,事王贺。 ……
宣帝即位,久之,渤海左右郡岁饥,盗贼并起,二千石不能禽制。上选能治者,丞相、御史举遂可用,上以为渤海太守。时,遂年七十余, 召见,形貌短小,宣帝望见,不副所闻,心内轻焉,谓遂曰:“渤海废乱,朕甚忧之。君欲何以息其盗贼,以称朕意?”遂对曰:“海濒遐远,不沾圣化,其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中耳。今欲使臣胜之邪,将安之也?”上闻遂对,甚说,答曰:“选用贤良,固欲安之也。”遂曰:“臣闻治乱民犹治乱绳,不可急也;唯缓之,然后可治。臣愿丞相、御史且无拘臣以文法,得一切便宜从事。”上许焉,加赐黄金,赠遣乘传。
至渤海界,郡闻新太守至,发兵以迎,遂皆遣还,移书敕属县悉罢逐捕盗贼吏。诸持锄钩田器者皆为良民,吏毋得问,持兵者 乃为(盗)贼。遂单车独行至府,郡中翕然,盗贼亦皆罢。渤海又多劫略相随,闻遂教令,即时解散,弃其兵弩而持钩锄。盗贼于是悉平,民安土乐业。遂乃开仓廪 假贫民,选用良吏,尉安牧养焉。
遂见齐俗奢侈,好末技,不田作,乃躬率以俭约,劝民务农桑,令口种一树榆,百本薤、五十本葱、一畦韭,家二母彘、五 鸡。民有带持刀剑者,使卖剑买牛,卖刀买犊,曰:“何为带牛佩犊!”春夏不得不趋田亩,秋冬课收敛,益蓄果实菱芡。劳来循行,郡中皆有蓄积,吏民皆富实。 狱讼止息。
4.文言文翻译 晆夸
眭(suī)夸,赵郡高邑人。
他的祖父眭迈,是晋东海王越(人名)手下的一名军谋掾(官名),后来降了石勒(人名)做了徐州刺史,其父名邃,字怀道,是慕容宝手下的一名中书令。睦夸少年时气度很大,不拘小节,沉溺于阅览书传,从不精心于世俗事务。
喜欢饮酒,超脱于世事之外,有正大刚直之气。眭夸二十岁时父亲去世,哀伤悲痛使他鬓须都白了,每次悲伤哭号,使人听了都为之泪下。
眭夸性情高傲而不肯出仕,终日寄情于山泉丘壑。同郡人李顺想要和他交结,睦夸却拒绝与他往来。
国中老幼没有不惧怕他的。 眭夸年轻时与崔浩结成莫逆之交。
崔浩任司徒时,曾上奏朝廷要征召睦夸任他的中郎,睦夸推辞有病而不赴任。州郡官府强行派遣,他才不得已去到京师。
睦夸在京与崔浩相见,停留了几天,仅仅同他一起饮酒,谈叙平生,全不涉及世利之事。崔浩每每想要说服他就官职,竟然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他受人敬畏的情况可见一斑。崔浩后来只得把皇帝的诏书丢在眭夸怀中,也不开口说话。
眭夸对崔浩说道:“桃简,你已经当上了司徒,为什么非要以这种事情来劝勉国中的士人呢!我就在此和你告别了。”桃简,是崔浩的小名。
崔浩考虑到睦夸就要回家。当时睦夸骑的是一匹骡子,没有别的坐骑,崔浩就把睦夸的骡子藏在马厩里,想要用这个方法把他留住。
【【睦夸于是请托家乡到京城送租的人,谎称自己是驾车的,混出京城。】】崔浩得知后感叹地说:“眭夸是一个志节高尚的士人,本来就不应该用微小的官职去侮辱他。
又逼得他拄着拐杖赶路回家,我应当用什么言辞去向他谢罪呢?” 当时朝廷法度非常严峻,睦夸既然私自回归乡里,将会受到私归的罪责。崔浩多次请求朝廷左右帮忙,才使得他免于定罪。
过了一年,崔浩把睦夸原来所骑的骡子还给他,又把自己所乘的马赠送给他,并写了一封书信表示道歉。眭夸却不接受他送来的骡马,也不给他回信。
到后来崔浩被杀,眭夸为他身着素服,并接受乡里人的吊唁,过了一段时间才停止。睦夸感叹地说“崔公既死,谁能更容眭夸?”于是写下《朋友篇》,文章中的言辞意义受到当时人的称赞。
眭夸的岳父知鹿人魏攀,是当时的名达之士。与睦夸两人从不讲究翁婿之礼,相互之间情投意合,就像是一对好朋友。
有人对睦夸说:“我听说极有才能之人必定身居贵官,你为什么独独要在乡间山居呢?”眭夸因此写下了《知命论》来加以解释。眭夸去世时七十五岁。
下葬那天,参加葬礼的人多得像赶集一样。眭夸没有子嗣。
5.乌蜂文言文翻译
译文:
杞离对熊蛰父说:“先生可知道有一种乌蜂么?黄色的蜂竭尽其力来酿蜜,乌蜂不能酿蜜,而止是吃蜜,因此要封闭蜂巢的时候,蜂王派遣亲信根据黄蜂酿蜜的多少征收赋税,一定彻底驱除那些乌蜂,那些不离开的,大家叫着去杀死它。现在站在朝堂上的人无论贵贱,没有不胼手胝足地为王做事,都是有益于楚国的人啊。可唯有先生游荡着吃饭,提前于星星出现时睡觉,看见太阳升起却还没起床,这是无益于楚国的人呐。早晚就要考核了,我担忧先生会像乌蜂的遭遇一样啊。”
熊蛰父说:“先生没看到人的脸么?眼睛与鼻子、嘴巴都是每天必须用的,唯独眉毛没事干,好像可以去掉啊。可是人都有眉毛而唯独你你没眉毛。这还能看么?以楚国之大,却不能容纳一个悠游吃闲饭的人,我怕这个国家成了没有眉毛的人,让看到的人嘲笑啊。”楚王听到了,更加善待熊蛰父了。
6.凿壁偷光文言文翻译
凿壁借光《西京杂记》 【原文】 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译文】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
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
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
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