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的文言文
1.求大神来多句描述台湾的文言文,要关于台湾的
《阅府志 山川》有云:“大海环绕台郡,其山皆向内地。
北路之后垄港与兴化南日对峙。后垄而上有竹堑,与海擅对峙。
竹堑而上有南嵌社,与福州闽安镇关潼对峙。自南嵌至上淡水,与北茭相望。
淡水至鸡笼城,与沙埕烽火门相望。南路凤山县之弥陀港、万丹港、岐后东港、茄藤港则与漳州之古螺、铜山、悬钟等处相望,惟鹿耳门居府治之西北,澎湖又居鹿耳门之西北,与泉州府同安县厦门东南斜对”。
又附载诸罗志云:“凡水皆东流,邑治之水独西,台海在西,三邑攸同也。闽粤间水源自山,汇流扬波,谓之溪。
溪渐于海,潮汐应焉,谓之港。海淡无源,潮流而猪,随其所到,以为远近,亦谓之港”。
数语并能简括。惟山溪名目,分疆胪列,不异市井簿记,大嫌非体。
又搜辑旧闻,不分隶各目之下,而皆附列于后,如大冈山顶蛎房壳甚多;赤山之顶不时裂,涌泥如火,取薪刍置其上则火;南仔汕山没,火出石畔;玉案山后小山泉涌,火出水中;茄老网社石湖大里许,将雨辄涨;剑潭有树名茄冬,高耸障天,相传荷兰人插剑于树,树皮合剑在其内,因以远望为小鸡笼屿。循此而上至山朝社,又上至蛤仔难诸社,深箐鸟道,至者鲜矣」。
二说详尽,爽若列糜,此古今不异者也。又载稗海纪游云:“鸡笼山下,实近弱水,秋毫不载,舟至即沉”。
或云:“名为万水朝东,势倾舄卷入地底,滔滔东逝,流而不返”。今访诸久客于此者,不闻有弱水湛舟之事,当更考之。
(来源:台湾文献丛刊)《台游日记》卷二。
2.谁能给我一些诗词写台湾的,最好是雄壮,豪放的~~~~~~~~~~ 爱问知
满江红---何事难平(台海时局感赋) 何事难平?归台计,浑无消息。
凭海望,水迷星黠,陆沉云积。百载听涛期梦醒,一番去国惊为敌! 岂堪见,母子抗分庭,刀兵逼! 炎黄骨,埋九域。
尧舜土,终完璧。 怕秦王功业,血漂千邑。
萁豆相煎谁所愿?阋墙御务真情织!须有日,执手共中华,摩天立! 满江红(夜雨凉甚,忽动从戎之兴。 ) 金甲雕戈, 记当日辕门初立。
磨盾鼻一挥千纸, 龙蛇犹湿。 铁马晓嘶营壁冷, 楼船夜渡风涛急。
有谁怜猿臂故将军, 无功级。 平戎策, 从军什, 零落尽, 慵收拾。
把茶经香传, 时时温习。 生怕客谈榆塞事, 且教儿诵《花间集》。
叹臣之壮也, 不如人, 今何及。 满江红——黄华江怀古思今 明月清辉,黄华江,怒涛争涌。
忆三国,山河破碎,群雄四起,才冀挥师定北方。问中原谁是主人?叹天堑,烟火连赤壁,梦断矣。
一人呼,万人随。三顾庐,终归魏。
大陆与台湾一衣带水。千秋功业海峡情怀,峥嵘岁月后人还顾。
荣辱华夏炎凉世界,一起负。 借我三千虎贲、复我浩荡中华………… 剑指天山西、马踏黑海北;贝加尔湖面张弓、库页岛上赏雪;饮马恒河畔、碎叶城揽月;中南半岛访古、东京废墟内遥祭华夏先祖…… 汉旗指处、望尘逃遁………… 敢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唯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永不那忘! 天苍苍,野茫茫, 山之上,国有殇! ------于右任 遥望东南心惚恍,台澎孤悬狭夷洋。
不思血统忘炎黄,空抛热泪祭二蒋。 英雄愧说郑延平,目断残山一角青。
何日天戈竟东指?海上誓师更留铭。 谁能赤手斩长鲸?不愧英雄传里名。
撑起东南天半壁,人间还有郑延平 孽子孤臣一稚儒, 填膺大义抗强胡。丰功岂在尊明朔,确保台湾入版图 三百年前逐荷夷,国人奉祀延平祠。
于今后裔多忘祖,感慨无穷涕泪垂 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
3.你知道“龟笔”吗
请见 1月3日17:12 Step 3: “……?笔(用?懋??的小毛笔,文具舖有售)……” “……龟笔用来画眉和描指甲花,……” 还有 我不知为什么叫龟笔。
猜想也许与比较适合中小学生的“LOGO语言”系统有关?在用该语言编制的程序中,可显示一只能绘画、写字的小海龟,它的运动轨迹就像一支小笔在写、绘,又叫做龟笔。是不是因此就把绘画的小毛笔也叫做龟笔了?请您看看: 还有很多…… 您在网上搜索“龟笔”、“小海龟”、“LOGO”等等,就能调研。
非常不值得感谢。相反,是您在领着我想这件事,还不知道我想得对不对呢。
4.台湾在文言文中的别名
台湾,别名很多。
比如《尚书》中的“岛夷”、《汉书》中的“东鲲”、《三国志》中的“夷洲”、《隋书》中的“流求”等,都是指台湾。 四五百年前,葡萄牙人占据澳门之后,继续作东北之行,航船经过台湾海峡时,望见台湾翠绿如画,雄伟瑰丽,便誉之为“福摩萨”,意思是“美丽之岛”,后来 ,欧美各国就以此作为台湾的称呼。
荷兰人占据台湾后,就称台湾为“福摩萨”,不过,这名字我们是避而不用的,因为它含有殖民主义色彩。 台湾,随着历史的发展,出现了很多不同的称号。
据台湾史学家连横在《台湾通史》上说:“台湾为岛上荒岛,古者谓之‘毗舍耶’,梵语也。毗为稻土,舍耶庄严之义,故又谓‘婆娑世界’。
就是把台湾描写成一个安乐窝的说法。但另外也有一个不雅人名称:‘埋冤’,为中国人最早移徙到台开垦的,多是福建漳州、泉州人,他们入台之初,每每不能适应当地气候,或被土人杀害(当时有猎头风俗),不能生还,所以称之‘埋冤’,后来,才谐其声易为台湾。”
台湾名称的由来,又据《台湾杂志》上说:“荷兰人初到台湾,筑城而居,城以砖石砌成,制若崇台,外沙环水,濒临海湾,故名台湾。”此一说法,未尽可靠。
其实,早在周婴所著《远游篇》中即已称台湾为“台员”。“员”字与闽南的“湾”字谐音所以台湾这个名称在我国福建一带流传已久。
到今日,这名称已经固定,并且以这块美丽土地永远属中国的一部分,就象福尔摩沙(Formosa),是葡萄语中“美丽(之岛)”的意思。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台湾有过如下称呼:岛夷(战国)——夷洲,东鲲(三国)——流求(隋唐)——琉球(元)——小琉球(明)——台湾(清)。
还有东宁,东鲲,鲲洋,台阳等称呼。 另外,根据台湾的种种特点,又得到了“宝岛”,“美丽岛”,“多岛之省”,“珊瑚王国”,“温泉之岛”,“樟脑王国”,“蝴蝶王国”,“水果之乡”等美称。
台湾自古是我国的领土,东汉称夷洲,隋时改称流求,明代又称北港、东蕃。元明设巡检司于澎湖,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光绪十一年(1876年)建为台湾省。台湾一词最早见于官方文献的是明崇祯八年(1635年)何楷等人的奏疏中,从清初建府始一直沿用至今。
然而“台湾”这一名称由何而来?它的含义又是什么?学术界仍持不同看法,尚难定论。 有人说“台湾”是古代神话传说“岱屿”和“员峤”首字联名“岱员”转变而来的;也有人说“台湾”是因盛行于闽台地区的台风而得名;还有人说“台湾”原作“埋冤”,后因其词不详才改称为“台湾”的。
意即“明代漳泉人入台者,每为天气所虐,居者辄病死,不得归,故以埋冤名之,志惨也。其后以埋冤不祥,乃改今名”(连横:《台湾通史·开辟篇》)。
更多的人则主张“台湾”之名来源于陈第所著《东番记》中的“大员”、周婴《远游篇》中的“台员”和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中的“大湾”。“台湾”则由“大员”、“台员”、“大湾”等或因语音相同转译,或以当地部落名称谓转化而来的。
例如《辞海》等都持这种看法。谭其骧等在《我国省区名称的来源》台湾省条中,阐明了“台湾”名称的演变过程和各个时期的地域所指。
文中说,十六世纪时有“大员”之称,本指今台南安平镇附近一带,是当地高山族部落名译音。进入十七世纪“大员”又改写成台湾。
其时荷兰侵略者在该地所筑的热兰遮(ZeeIandia)城,华人即称之为台湾城。1662年郑成功驱逐荷兰侵略者收复全岛后,“台湾”所指大致在今台南市一带。
清初建立台湾府后,台湾一名所指地域才包括整个岛屿。另一种看法,认为因荷兰人在海湾修城筑台,故名“台湾”。
道光重刻本康熙《台湾县志》云:“荷兰设市于此,筑砖城,制若崇台,其海滨沙环水曲曰湾,又泊舟处概谓之湾,此台湾所由名也。” 此外,成书早于《东番记》的《日本一鉴》的《穷河话海》和《桴海图经》两册中,都把台湾称作“大惠”。
吴壮达认为“大惠”与《东番记》的“大员”及后出现的“台员”、“大湾” 都是对同一地理对象的名称从闽南方言转化。他从安平古海湾“大湾”的转化论证“台湾”一名由来于“大湾”。
又据康熙《台湾县志》所筑城堡“制若崇台”,“台湾”的“台”与“湾”两字联称的含义才成立。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台湾”一名才被人们采用。
邵秦在《台湾名称由来考略》(载《历史研究》1982年第2期)一文中不同意这种看法,认为台湾闽音称谓大员、台员、大湾等,在荷兰人侵台前早已存在,在修城筑台前荷兰人也随中国人称安平为“大员”;也不同意把“台湾”之称来源于大海湾的“大湾”一名转化而来,因为《东番记》并未记成大湾而写成大员,《远游篇》作台员。“大员”、“台员”在字义上不能表示出海湾之意。
“台湾” 应由来于原安平地区土著台窝湾族,以其族名称其地,据调查确认台南城的大湾庄为台窝湾族原住地。“大湾”即“台窝湾”的同音异字。
荷兰文献中对安平一带有时写成Tayo***n(台窝湾),有时写成Tyovon(梯窝湾)、Teijoan(大员)、Toyouan(台员)等。 中荷两国的两种不同民族语言对该地。
5.形容宝岛台湾的词语
一叶迷山、江山如画、高山流水、湖光山色、风光旖旎
一、一叶迷山
白话释义:意指一叶蔽目,不见泰山。
朝代:清
作者:文康
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五回:“世上这般双瞳如豆、一叶迷山的,以至糊涂下人,又有几个深明大义的呢!”
翻译:世上这般双瞳如豆、一叶蔽目,不见泰山的,以至糊涂下人,又有几个深明大义的呢
二、江山如画
白话释义:山川、河流美如画卷。形容自然风光美丽如图画。
朝代:宋
作者:苏轼
出处: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翻译:江山风光美丽如图画;一时多少豪杰
三、高山流水
白话释义:也说流水高山。
朝代:战国·郑·
作者:列御寇
出处:战国·郑·列御寇《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翻译: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四、湖光山色
白话释义:湖和山相映衬的秀丽景色。
朝代:宋
作者:吴自牧
出处:宋·吴自牧《梦梁录》:“杭城湖光山色之美;钟为人物;所以清奇杰特;为天下冠。”
翻译:杭城湖和山相映衬的秀丽景色。;钟为人物;所以清奇杰特;为天下冠。
五、风光旖旎
白话释义:形容景色柔和美好。
朝代:现代
作者:秦牧
出处:秦牧《花市》:“人们怎能不热爱这个风光旖旎的南国花市,怎能不从这个盛大的花市享受着生活的温馨呢!”
翻译:人们怎能不热爱这个景色柔和美好的南国花市,怎能不从这个盛大的花市享受着生活的温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