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文言文魏诚甫行状(求古文:归有光的《魏诚甫行状》翻译)
1.求古文:归有光的《魏诚甫行状》 翻译
呜呼!我娶了诚甫的妹妹为妻,因而了解诚甫算是深刻的。谁说诚甫的贤能,仅仅是这样的啊!原来是诚甫病得太久了。从我妻子过门起,有时说起她哥哥,就担忧他将不久于人世,以至于潸然落泪。不久我妻子去世,时至今日已有八年,诚甫的三个堂兄弟,都身体强壮健硕,没有疾病,他们都死了,然后诚甫才死,对于诚甫来说也算是幸运了。然而,以诚甫的贤能,老天就不该让他生病,又最终让他死去,真是可悲啊!
诚甫名希明,姓魏,世族是苏州人。诚甫为人,早前精明强悍,有所作为,凡是从他心里生出的意愿,就没人能阻挠。他小时候很暴戾、狂妄,没有人能制止他。不久得到伯父的教导,忽然有所感悟,就立志于学,用礼仪匡正自己的言行。这时诚甫做县学秀才,和同辈的四五人,每天早上跑到学舍去。四五人常常结为一群,都宽衣博带,规规矩矩地走路,端端正正地拱手站立。博士、众学生都看着他们,认为他们很奇怪,有的上前戏弄侮辱他们,诚甫不被他们动摇。每次行走市集中,孩童们站在市集两边吵闹喧哗,然而诚甫依然端端正正地拱手站立,神态自若。
诚甫生平就没有纨绔子弟的嗜好,唯独购买几千卷书籍,以及古代书法名画,如果想得到它,就不计算费用多少。他乐于行善仰慕正义,常常流露出神情愉悦的神情。因此,郡中名士大多都喜欢与诚甫交往。(他)每次到郡中去,跟从他一起游玩的人,大多是文人雅士这类人。距离他家几里远的地方,有一处地方叫高墟,诚甫喜欢它的幽静及优美,在那里修筑了别墅。祝枝山写了一篇《高墟赋》,用来表明诚甫的志趣。诚甫补录为太学生,多次参加在京城举行的考试都落第了,后来因为生病了,自己中止了应试。他卧病在家,仍然每天收集图史典籍。我常常前往诚甫家住宿,诚甫早晨起来,把书移动放置得很杂乱。我躺在床上看他,笑他不 让自己清闲。诚甫也回过头来看着我笑,然而却不停止翻书。虽然生病,和人吃喝说话也如平常一样。有客人来,拿出所藏书籍给客人翻阅,等到客人翻看完离开,不曾有疲倦的容色。终其一生都没有改变他的爱好。至于谋生之业储存积蓄等事,(他)完全不放在心上。(他能够如此)固然是凭借继承祖上父辈(留下的产业的原因),也是他的本性中有这种品行才使他这样的。
诚甫死于嘉靖十九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年龄三十九岁。
【谢谢采纳】
2.文言文《峨眉山行纪》翻译?
范成大《峨眉山行纪(节选)》乙未,大霁。
……过新店、八十四盘、娑罗平。娑罗者,其木叶如海桐,又似杨梅,花红白色,春夏间开,惟此山有之。
初登山半即见之,至此满山皆是。大抵大峨之上,凡草木禽虫悉非世间所有。
昔固传闻,今亲验之。余来以季夏,数日前雪大降,木叶犹有雪渍谰斑之迹。
草木之异,有如八仙而深紫。有如牵牛而大数倍,有如蓼而浅青。
闻春时异花尤多,但是时山寒,人鲜能识之。草叶之异者亦不可胜数。
山高多风,木不能长,枝悉下垂。古苔如乱发鬖鬖,挂木上,垂至地,长数丈。
又有塔松,状似杉而叶圆细,亦不能离,重重偃蹇如浮图,至山顶尤多。又断无鸟雀,盖山高,飞不能上。
自娑罗平过思佛亭、软草平、洗脚溪,遂极峰顶光相寺。亦板屋数十间,无人居,中间有普贤小殿。
以卯初登山,至此已申后。初衣暑绤,渐高渐寒,到八十四盘则骤寒。
比及山顶,亟挟纩两重,又加毳衲驼茸之裘,尽衣笥中所藏,系重巾,蹑毡靴,犹凛栗不自持,则炽炭拥炉危坐。山顶有泉,煮米不成饭,但碎如砂粒。
万古冰雪之汁不能熟物,余前知之。 自山下携水一缶来,财自足也。
移顷,冒寒登天仙桥,至光明岩,炷香。小殿上木皮盖之。
王瞻叔参政尝易以瓦,为雪霜所薄,一年辄碎。后复以木皮易之,翻可支二三年。
人云佛现悉以午,今已申后,不若归舍,明日复来。逡巡,忽云出岩下旁谷中,即雷洞山也。
云行勃勃如队仗,即当岩,则少驻。云头现大圆光,杂色之晕数重。
倚立相对,中有水墨影,若仙圣跨象者。一碗茶顷,光没,而其旁复现一光如前,有顷亦没。
云中复有金光两道,横射岩腹,人亦谓之“小现”。日暮,云物皆散,四山寂然。
乙夜灯出“,岩下遍满,弥望以千百计。夜寒甚,不可久立。
丙申,复登岩。眺望,岩后岷山万重,少北则瓦屋山,在雅州;少南则大瓦屋,近南诏,形状宛然瓦屋一间也。
小瓦屋亦有光相,谓之“辟支佛现”。此诸山之后,即西域雪山。
崔嵬刻削,凡数十百峰。初日照之,雪色洞明,如烂银晃耀曙光中。
此雪自古至今未尝消也。山绵延入天竺诸蕃,相去不知几千里,望之但如在几案间。
瑰奇胜绝之观,真冠平生矣。复诣岩殿致祷。
俄氛雾四起,混然一白。僧云:“银色世界也。”
有顷,大雨倾注,氛雾辟易。僧云:“洗岩雨也,佛将大现。”
兜罗绵云复布岩下,纷郁而上,将至岩数丈,辄止。云平如玉地。
时雨点有余飞。俯视岩腹,有大圆光偃卧平云之上,外晕三重,每重有青、黄、红、绿之色。
光之正中,虚明凝湛铋,观者各自见其形现于虚明之处,毫厘无隐,一如对镜,举手动足,影皆随形,而不见旁人。僧云:“摄身光也。”
此光既没,前山风起云驰。风云之间,复出大圆相光。
横亘数山,尽诸异色。合集成采,峰峦草木,皆鲜妍绚蒨,不可正视。
云雾既散,而此光独明,人谓之“青现”。凡佛光欲现,必先布云,所谓“兜罗绵世界”,光相依云而出。
其不依云,则谓之“清现”,极难得。食顷,光渐移,过山而西。
左顾,雷洞山上复出一光,如前而差小加。须臾,亦飞行过山外。
至平野间转徒,得得与岩正相值,色状俱变,遂为金桥。大略如吴江垂虹,而两圯各有紫云捧之。
凡自午至未,云物净尽,谓之“收岩”。独金桥现至酉后始没。
译文 乙未日,雨停了。……经过新店、八十四盘、娑罗平。
娑罗树,它的叶子象海桐,又象杨梅,花的颜色红中透白,春夏之间开,只有这座山上有。开初登到山腰就看见了,到这里满山都是。
大盖大峨山上,凡是花草树木禽兽昆虫都不是平常土地上所有的。以前就听说过这种传闻,现在亲身验证了。
我六月份到这里来,几天前这里下过大雪,树叶上还有雪水浸润的斑迹。这里花草树木奇异,有的象八仙花,但是比八仙花的颜色要深一些,紫一些。
有的象牵牛花,但是比牵牛花要大几倍。有的象蓼花,但是比蓼花的颜色要浅一些,青一些。
听说春季异花奇草更多,但是那个季节山上寒冷,人们很少能识别出来。花草叶子奇异的很多,数也数不完。
这里山高风大,树木不能向上升长,枝条都向下垂着。古苔象下垂的乱发,挂在树上,又垂到地上,有好几丈长。
还有塔松,形状象杉树,叶子又圆又细,也不能向高处生长,(随着山势)重重耸立,就象一座座宝塔一样,到了山顶上就更多了。另外,这里绝对没有鸟雀,因为山高,它们飞不上来。
从娑罗平出发,经过思佛寺、软草平、洗脚溪,最后到达峰顶光相寺。这里有几十间木板房子,没有人居住,中间有一座小型的普贤殿。
从卯时初开始登山,到这里已经是申时以后了。开始登山的时候穿着盛夏穿的粗葛布单衣,山渐渐高了,天气也渐渐寒冷了,到了八十四盘就更寒冷了。
等到了山顶,就赶紧穿上两件丝棉衣裤,又罩上毳衣、衲衣、驼茸之类衣服,把衣箱里所有的衣服都穿上,系上几层头巾,穿上毡靴,还是冷得发抖,使人受不了,就围着旺旺的炉火端坐着。山顶上有泉水,煮米做不成饭,煮过后米散碎得象砂粒一样。
万古冰雪化成的水不能把食物煮熟,这个道理我以前就知道。从山下带来一罐水,才够自己用。
过了不长时间,冒着严寒登上天仙桥,来到光明岩,烧了一炷香。小殿顶盖着树。
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禹偁
【答案】【小题1】A【小题1】B【小题1】C【小题1】未知明年又在何处 / 岂惧竹楼之易朽乎 / 幸后之人与我同志 / 嗣而葺之/庶斯楼之不朽也!(1处1分)【小题1】(1)(4分)夏天适宜听落得很急的雨,有像瀑布一样的声音;冬天适宜听下得很密的雪,有像碎玉洒落一样的声音。
(2)(4分)。我听竹工说:“用竹做瓦,只可以用十年。
如果铺两层,就可以用二十年了。”【答案解析】【小题1】比屋:挨家挨户。
【小题1】①写小楼的构造,②写作者的穿戴,③写作者默坐时排除世俗杂念。 【小题1】竹楼外所见的优美景色是略写【小题1】本题考查断句,除了把握句意之处,虚词也可帮助断句。
译文:不知明年又在什么地方,难道还怕竹楼容易朽坏吗?希望后来的人跟我志向相同,能接着修整它,希望这座竹楼永远不会朽坏。 【小题1】本题考查翻译能力。
(1)得分点:其中“宜”字应该译为“适宜”“适合”之意(1分)。“有瀑布声”“有碎玉声”译为比喻句(1分),有“听”之意(1分)。
全句翻译通顺(1分)。(2)其中“闻……云”译为“听……说”(1分)。
“竹之为瓦”译为“用竹做瓦”(1分)。“重”译为“两层”(1分),全句通顺1分。
【附录·文言文译文】黄冈竹楼记王禹偁黄冈地区盛产竹子,大的像椽子那么粗。竹工破开它,刮去竹节 用来代替陶瓦。
家家户户都这样, 因为竹瓦既便宜又省工。在月城的西北角,女墙塌毁,野草丛生,我利用(那里的空地),盖了两间小竹楼,跟月波楼接通。
(登上小楼)远望山色一览无余,平视江波,幽静辽远,(实在)无法一一描述出来。夏天适宜听落得很急的雨,有像瀑布一样的声音;冬天适宜听下得很密的雪,有像碎玉洒落一样的声音。
(这里)最适宜弹琴,琴声和谐流畅;最适宜吟诗,诗韵清新绝妙,最适宜下棋,棋声丁丁悦耳;最适于投壶,箭声铮铮动听。这些乐趣,都是竹楼给予的。
在办完公事后的闲暇时间,披着鸟羽编织的大氅,戴上华阳巾,手拿一卷《周易》,焚香默坐,排除世俗杂念。 这时,水色山光之外,眼前只有风帆沙鸟、烟云竹树罢了。
等到酒醒之后,茶尽烟消,送走夕阳,迎来皓月,这也正是谪居生活中的快乐之处啊!那齐云楼,落星楼,高确实是高!井干楼、丽谯楼,华丽确实是华丽!但它们只不过是用来贮藏妓女,陈列歌舞罢了,这不是诗人应做的事情,我也不屑于去做。 我听竹工说:“用竹做瓦,只可以用十年。
如果铺两层,就可以用二十年。”唉,我在至道乙未年,由翰林学士被贬到滁州,丙申年又转到广陵,丁酉年又调入中书省。
戊戌年的除夕,奉命调到齐安。己亥年闰三月来到齐安郡。
四年之间,奔走不停,不知明年又在什么地方,难道还怕竹楼容易朽坏吗?希望后来的人跟我志向相同,能接着修整它,希望这座竹楼永远不会朽坏。 咸平二年农历八月十五记。
4.苏廷评行状译文
祖父,名序,字仲先,眉州眉山人。
幼年时豁达开朗,不拘礼法,读书只求大体了解文中的要旨,就放弃不读。他为人谦逊,乐善好施,急人所困,甚于对待自己。
衣食稍微有了结余,就增加日常开支,或者把财物施给他人,立即用完。因为这个多次在饥饿寒冷中过着穷困的生活,然而始终不后悔。
不久又有了盈余,就说:“我本来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困住人(或:使人受困)。”更加不再吝惜(钱财)。
灾荒之年,(他)卖掉自己的田地来救济饥饿的人,丰收后,那些被救济的人准备偿还他,祖父说:“我本来自己就有卖掉它的想法,并不是因为你们的缘故啊。” 不管是了解的还是不了解的人(或:人不管是了解的还是不了解的),(祖父)都径自(或:随性地)与他们谈笑,且敞开心扉,相谈甚欢。
小人有时侮辱欺负他,祖父终没有惩治他们,人们也不能揣测他的心理。 李顺叛乱,围攻眉州。
祖父当年二十二岁,每天拿着兵器登上城楼。恰逢他的父亲病逝,叛贼围攻更加紧急,城里的居民彼此看着对方哭泣,没有再活下去的念头。
可是祖父独自办理丧事执守礼节,竭尽哀思就像平常一样。太夫人非常担忧,祖父打起精神慢慢宽慰她说:“朝廷终究不会放弃我们,蜀州的叛贼将要被打败了。”
庆历年间,(朝廷)才下诏在州郡设立学馆,读书人欢快地谈论(这件事),朝廷将根据这个选拔人才,他们争着希望到学馆里尽职(或,学习)。祖父笑着说:“这是件好事,官员把这个当着美观罢了。”
祖父告诫子孙,不要和别人争着进学馆读书。郡中的官吏一向残暴苛刻,因为这个(百姓)受到严重的侵扰,祖父(就)写诗来讥刺官吏。
庆历七年五月十一日在家中去世,享年七十五岁。 (我)听说,自从五代动乱以来,蜀州求学的人减少,又因都留恋家乡,不愿意出来做官。
祖父才让他的儿子苏涣到学馆读书,他用来劝导苏涣成材的方法,没有不用到的。等到苏涣凭进士的身份得到官位回到家乡,眉州的百姓争相观看,把这作为荣耀的事,都效仿苏氏的方法教导他们的子孙。
从这以后,眉州求学的人,一天天的增加,增到千余人。然而我的父亲小时候独独不愿学习,到了壮年以后,还不能熟知诗书。
祖父从来没有过问(他的学习)。有人拿这件事问他,祖父没有回答,过了很长时间,他说:“我的儿子还要担心他不学习吗?”不久,(我的父亲)果然自己发愤努力学习,最终在世上名声显扬。
祖父见解精确,有远大的器量,在家中施行的、在家乡出名的事,如此等等。假使(他)稍微能够在世上任职,他的功名难道还会少吗?不幸被埋没,直到老死,在当时还没有声望。
然而古代的贤人君子,也有没有获取功名而有传记的人,只是因为世上有了解他(为他作传)的人啊。祖父的声名、事迹(之所以)没有流传,不只是(因为)一生自我放逸(或:洒脱不羁)、远离功名,也是他的子孙没有把他的声名、事迹告诉他人的过失。
所以分条记下他一生行事的大概情况,来告知当世君子。恭谨陈述。
5.《周亚军夫细柳》的解释,译文
一、译文
汉文帝后元六年,匈奴大规模侵入汉朝边境。于是,朝廷委派宗正官刘礼为将军,驻军在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驻军在棘门;委派河内郡太守周亚夫为将军,驻军细柳,以防备匈奴侵扰。
皇上亲自去慰劳军队。到了霸上和棘门的军营,驱驰而入,将军及其属下都骑着马迎送。随即来到了细柳军营,只见官兵都披戴盔甲,手持锋利的兵器,开弓搭箭,弓拉满月,戒备森严。皇上的先行卫队到了营前,不准进入。
先行的卫队说:“皇上将要驾到。”镇守军营的将官回答:“将军有令:‘军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天子的命令。’”过了不久,皇上驾到,也不让入军营。于是皇上就派使者拿符节去告诉将军:“我要进营慰劳军队。”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军营大门。
守卫营门的官兵对跟从皇上的武官说:“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驱车奔驰。”于是皇上的车队也只好拉住缰绳,慢慢前行。到了大营前,将军周亚夫手持兵器,双手抱拳行礼说:“我是盔甲在身的将士,不便跪拜,请允许我按照军礼参见。”
皇上因此而感动,脸上的神情也改变了,俯身扶着横木上,派人致意说:“皇帝敬重地慰劳将军。”劳军礼仪完毕后辞去。
出了细柳军营的大门,许多大臣都深感惊诧。文帝感叹地说:“啊!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先前的霸上、棘门的军营,简直就像儿戏一样,匈奴是完全可以通过偷袭而俘虏那里的将军,至于周亚夫,岂是能够侵犯他吗?”长时间对周亚夫赞叹不已。
二、原文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呼,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三、出处
《史记》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司马迁在元封三年(前108年)接替其父担任太史令,从太初元年(前104年)开始创作《太史公书》(后来称为《史记》)。
后因向汉武帝为李陵战败投降匈奴之事辩护而被捕入狱并处以腐刑,在形体和精神上遭受巨大的创伤。出狱后任中书令,忍辱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大约在征和二年(前91年),终于完成了全书的撰写和修改工作。
二、作品赏析
史记独特的叙事艺术,非常注重对事件因果关系的更深层次的探究,综合前代的各种史书,成一家之言,纵向以十二本纪和十表为代表,叙写了西汉中期以前的各个历史时代,横向以八书、三十世家和七十列传为代表,统摄各个阶层、各个民族、各个领域和行业,形成纵横交错的舒适结构。
另外,《史记》的章法、句式、用词都有很多独到之处,别出心裁,不循常规,以其新异和多变而产生独特的效果。
三、作者简介
司马迁(前145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细柳营
6.请问这段古文如何翻译
勉强试下: 李广跟随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已在塞外,卫青抓获了俘虏,得知了单于的居住地,就自己率领精兵向单于驻地进发,而命李广和右将军从东道进发.东道路途艰险遥远,部队庞大但粮草、水源很少,形式不利于边驻扎边前行。
李广自己向卫青请示:“我率领的部队本是先头部队,现在大将军却支使我从东道走。而且我自刚成年就和匈奴打仗,现在如果一个单于对阵,我愿做先锋,先去击杀单于。”
大将军卫青收到过皇上的警告,以为李广老了,数奇(不明白),不应让他与单于对阵,恐怕不能达到(汉军)的目的。而这时候公孙敖刚失去了侯爵爵位,跟随大将军当中将军,大将军也想让公孙敖和自己一起去和单于打仗,所以支开了前将军李广。
李广当时知道了,就象大将军辞职,大将军不听,让长史给李广的莫府(不明白)写了封信,说:“紧急命令你的部队,(详情)见(信中写的)。”李广没有谢大将军(一种礼节吧,就象是领了皇上的旨后谢恩),站起来就走,非常生气地率领部队,领兵将们和右将军汇合去东道。
大军没有了向导,或着迷失了道路,落后于大将军。大将军和单于交战,单于逃跑了,没能抓回来。
南绝幕(不明白),遇见了前将军(李广)和右将军。李广已经看见大将军了,却又进了军帐。
大将军派长史□〔繁体“备”字,“亻”换“米”旁〕醪给李广,因问广、食其失道状(不明白),卫青准备向天子上书报告军队的情况。李广什么也没说,大将军派长史紧急责问李广的部众核对情况。
李广说:“各位校尉没有罪,是我自己的错。我现在自己给天子报告。”
回到莫府,李广对自己的部众说:“李广我和匈奴大大小小打过七十多场仗,现在有幸跟大将军出兵去和单于打仗,而大将军又支使我的部队走远路,又迷失了道路,这不是天意吗!而且,李广现在已经六十多岁了,最终还是不能应对那些舞文弄墨的文官。”接着就举刀自杀。
李广的士兵文官等全军人员都哭了,百姓听说后,不管知不知道情况的,无论老幼,都为之掉泪。而右将军独下吏(不明白),本应死罪,通过赎金贬为了百姓。
非常辛苦,仅供参考。
7.翻译下面一段古文
李允则,字垂范。
小时候就因其才气和谋略而闻名,后来以其祖荫被补授为衙内指挥使,又改为左班殿直。多次升迁为供备库副使、潭州知州。
将要动身,真宗对他说:“朕在开封时(宋时称开封府之官署为南衙),毕士安曾对我说起你的家世,所以现在把湖南交给你去掌管。”湖南一带大多是山田,可以种植粟米,但山民由于懒惰而不愿耕种。
于是李允则命令农户每月供给官府马匹的草料,都要交纳真正的马草料,不得用其他财物折算顶替,于是山田全都得到了开垦。湖南发生饥荒,李允则想先发放官仓里的粮食去赈灾然后再奏报朝廷,转运使坚决(执:持有某种主张。
坚执,犹坚持。如“固执己见”。
掌握?控制?)不同意。李允则说:“报批最少得一个多月,灾民可等不及。”
第二年仍是灾年,李允则又想发放官粮先赈灾后上奏,转运使仍是坚持不答应,李允则请求用自家的财产作为抵押,才得以开仓贱价卖粮赈济灾民。于是招募能够服役的饥民隶属于军队,共计得一万人。
转运使要求将新招募的这些士兵派去抵御邵州蛮夷,李允则说:“现今蛮族并没有兴兵来扰乱,没有名目增加戍守的士兵,这样做是滋长边患。况且这些士兵都是新招募来的,由于饥饿,身体瘦弱不堪,故不能担任出戍的任务。”
于是奏请免除。陈尧叟任湖南安抚使,百姓列举李允则治理情状请求让其留任,陈尧叟将此事上奏朝廷。
皇上将李允则召回京师,与他接连应对讨论了三天,最后皇帝说:“毕士安不愧为知人者。”后又迁任洛苑副使、沧州知州。
上任后李允则巡视州境,整治疏通浮阳湖,修葺营垒,并在官舍间开挖水井。不久。
契丹兴兵来犯,老老少少都进入了小城而用水却不缺乏,并凿冰代替炮石攻击敌人,契丹因而退兵。真宗又召李允则回京廷对并对他说:“以前有人说你浚湖凿井修房屋都是劳民伤财的事,等到契丹来犯,才见得你是善于防备啊。”
曾在军中饮宴,这时军械库着了火。李允则仍然不停地喝酒作乐,副使请求去救火,李允则不回答。
不久火熄灭了,李允则命令将焚烧掉的物资全部埋掉,又暗中派人拿着文书到瀛州,用装茶叶的笼子装运武器甲胄。不到十天,兵械都已如数运达完毕,并无人知晓。
枢密院请求弹劾他不救火的罪状,真宗说:“允则对此一定有话要说(必有说法),不妨先问一问他。”李允则回答说:“兵械所藏,禁火甚严(兵械库一向戒备甚严),宴席方开而火起,必定是奸人所为。
如果离开宴席去救火,恐怕会有所不测。”李允则不讲究做官的威仪(没有什么官架子),间或步行外出,遇到可交谈的人,就请坐下来交谈,因此能洞悉民情。
有诉讼来,案件无论大小,他都当面讯问并当场判决。他很善于安抚士兵,使他们很好地发挥作用(物尽其用)。
盗案一发生,随即就被破获,人们都不知道原因所在。他身上穿的没有两件以上的衣服(没有多重衣服),桌上吃的没有两种以上的美味,从不蓄积财产。
晚年定居京城,有从契丹逃来归顺的人,朝廷都让他们住在李允则家里。李允则死后,才让他们住到枢密院大程官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