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文言文课外阅读短篇(初中课外文言文15篇(原文+题目+答案+译文)我要超短的大哥大姐帮)

    1.初中课外文言文15篇(原文+题目+答案+译文)我要超短的 大哥大姐帮

    1.执竿入城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

    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翻译:鲁国有个拿着长长的竿子进入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实在想不出办法来了。

    一会儿,有个老人来到这里说:“我并不是圣贤,只不过是见到的事情多了,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进入城门呢?”那个鲁国人于是依从了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2.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翻译: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

    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

    他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船靠岸后,那楚人立即从船上刻记号的地方跳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

    捞了半天,仍不见宝剑的影子。其实他又怎么找得到宝剑呢?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

    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3.叶公好龙叶公好龙,室中雕文尽以为龙。

    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拖尾于堂。叶公见之, 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神无主。

    是叶公非好龙也,夫似龙而非龙也。翻译:从前有个叫叶公的人非常喜欢龙。

    在他的家里,墙上画着龙,柱子上雕着龙,穿的盖的上面都绣着龙。天上的真龙听说叶公喜欢龙,就来到叶公家拜访他,长长的尾巴伸在堂上,把头探进窗户里张望。

    叶公看到天上的真龙后,吓得魂飞胆破,脸色都变色了,急忙躲起来。原来,叶公喜欢的不是真龙,而是那些画的、绣的、刻的假龙。

    4.郑人买履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翻译:郑国有个人想去买双鞋,他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脚,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於在座位上。他匆忙去到集市上,忘了带那尺码。

    他已经拿到鞋子,却说:「我忘记带尺码来了。」又转回家去取。

    等到他赶回来,集市已散,他终於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他说:「你为什麽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鞋子的大小呢?」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5.自 相 矛 盾楚人有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翻译:楚国有个既卖盾又卖矛的人。

    (他)称赞他自己(的盾)说:“我这盾牌的坚固,没有东西能使它被刺穿。”(他)又称赞他的矛说:“我这矛的锋利,对于任何东西没有不能被它刺穿的。”

    有人说:“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牌,会怎么样?”这个卖东西的人不能够回应了。那不能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不能刺穿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6.守株待兔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得得,而身为宋国笑。翻译:宋国有个农夫种着几亩地,他的地头上有一棵大树。

    一天,他在地里干活,忽然看见一只兔子箭一般地飞奔过来,猛的撞在那棵大树上,一下子把脖子折断了,蹬蹬腿就死了。这个农夫飞快的跑过去,把兔子捡起来,高兴地说:“这真是一点劲没费,白捡了个大便宜,回去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顿了。”

    他拎着兔子一边往家走,一边得意地想:“我的运气真好,没准明天还会有兔子跑来,我可不能放过这样的便宜。”第二天,他到地里,也不干活,只守着那棵大树,等着兔子撞过来。

    结果,等了一天什么也没等到。他却不甘心,从此,天天坐在那棵大树下等着兔子来撞死。

    他等呀等呀,直等到地里的野草长得比庄稼都高了,连个兔子影也没有再见到。7.画蛇添足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

    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我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取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翻译:楚国有个贵族,祭过祖宗以后,便把一壶祭酒赏给前来帮忙的门客。门客们互相商量说:“这壶酒大家都来喝则不够,一个人喝则是足够的。

    让咱们各自在地上比赛画蛇,谁先画好,谁就喝这壶酒。” 有一个人最先把蛇画好了。

    他端起酒壶正要喝,却得意洋洋地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继续画蛇,说:“我能够再给它添上几只脚呢!”可是没等他把脚画完,另一个人已把蛇画成了。那人把那壶酒抢过去,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能给它添上脚呢?”说罢,便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

    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没有喝到酒。8.狐假虎威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地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吾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以为畏狐也。翻译:。

    初中文言文课外阅读书籍,初中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149篇及答案,初中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

    2.求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10篇

    1.芒山盗 宣和间,芒山有盗临刑,母亲与之诀(jué)。

    盗对母云:“愿如儿时一吮母乳,死且无憾。”母与之乳,盗啮断乳头,流血满地,母死。

    盗因告刑者曰:“吾少也,盗一菜一薪,吾母见而喜之,以至不检,遂有今日。故恨杀之。”

    呜呼!异矣,夫语“教子婴孩”,不虚也!翻译下面的句子。(1) 吾少也,盗一菜一薪,吾母见而喜之,以至不检,遂有今日(2) 夫语“教子婴孩”不虚也!对下列句中的加点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芒山有盗临刑 (3)愿如儿时一吮母乳(2)盗一菜一薪 (4)母与之乳 A、(1)与(2)相同,(3)与(4)不同 B、(1)与(2)不同,(3)与(4)也不同 C、(1)与(2)相同,(3)与(4)也相同 D、(1)与(2)不同,(3)与(4)相同 这个故事留给我们的启示是?2.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翻译文中句子。

    1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2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臣闻之 B、如日出之光 C、默而识之 D、学而时习之 这则短文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3.衰溺 永之氓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

    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

    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

    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

    吾哀之。且若是,得不有大货之溺大氓者乎? 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中济,船破,皆游。2.且若是,得不有大货之溺大氓者乎? 这个故事留给我们的启示是?4.七录 溥幼好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

    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翻译下面的句子。1.如是者六七始已2.后名读书这斋曰“七录” 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②名之者谁 ③不能名其一处也 ④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B.①与②不相同,③与④也不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相 D.①与②不相同,③与④相同5.害群之马 黄帝将见大隗乎具茨之山,方明为御,昌寓骖乘,张若、謵朋前马,昆阍、滑稽后车;至于襄城之野,七圣皆迷,无所问涂。

    适遇牧马童子,问涂焉,曰:“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若知大隗之所存乎?”曰:“然。”

    黄帝曰:“异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请问为天下。”

    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若此而已矣,又奚事焉!予少而自游于六合之内,予适有瞀病,有长者教予曰:‘若乘日之车而游于襄城之野。’今予病少痊,予又且复游于六合之外。

    夫为天下亦若此而已。予又奚事焉!”黄帝曰:“夫为天下者,则诚非吾子之事。

    虽然,请问为天下。”小童辞。

    黄帝又问。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

    翻译下面的句子。1.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2.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

    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A.适遇牧马童子(适合) B.问涂焉(通“途”,路) C.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罢了) D.黄帝再拜稽首(第二次) 读了这篇文章你得到什么启示?6.曾参教子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解释下列句子。1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2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曾子对妻子说的话,主要阐述了什么观点?7.盲人坠桥 有盲子道涸溪,桥上失坠,两手攀楯,兢兢握固,自分失手必堕深渊矣。过者告之曰:“勿怖,第放下,即实地也。”

    盲子不信,操楯长号,久之,力惫,失手坠地。乃自哂三声,曰:“嘻!蚤知即实地,何久自苦耶?” 夫大道甚夷,沉空守寂,执一隅以自矜严者,视此省哉!解释下列句子。

    1.蚤知即实地,何久自苦耶?2.夫大道甚夷,沉空守寂,执一隅以自矜严者,视此省哉!读了这篇文章你得到什么启示?8.外科医 有医者,自称善外科。一裨将阵回,中流矢,深入膜内,延使治。

    乃持并州剪,剪去矢管,跪而请谢。裨将曰:“簇在膜内者须亟治。”

    医曰:“此外科事,不意并责我。” 解释下列句子。

    1.乃持并州剪,剪去矢管,跪而请谢。2.此外科事,不意并责我。

    本文写外科医生的可笑,讽刺了什么?9.苛政猛子虎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吾子又死焉。”

    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

    文言文,课外阅读,初中

    3.短篇初中的课外文言文有注释(不少于十个)有翻译,有启示或人物性

    《老马识途》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

    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之,遂得水。

    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原文字词义注释: 1.伐:讨伐 2.往:出征 3.反:通“返”,返回 4.孤竹:指孤竹国,相传为神农氏的后裔,春秋时的古国,在今河北卢水 5.反:通假字同“返”,返回 6.迷惑:分辨不清方向,今指心神迷乱,辨不清是非 7.失道:迷失归途。道:归途 8.放:放开,指解脱羁绊让马自己随便走 9.随:跟随,跟着。

    随之,跟着它,跟着老马,之字是代词。 10.遂:终于 11.得:找到 12.行:走 13.居:住,处于 14.以:凭借 15.阳:山之南水之北 16.阴:山之北水之南 17.蚁壤一寸而仞有水:据说蚁封(蚁穴周围防雨水的高出地面浮土)高一寸,其下八尺之处有水 仞:古代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18.掘:挖 19.管仲、隰(xi)朋:都是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的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霸业 20.圣:精明通达 21.不难:不以。

    ..为难 22师:学习,请教,向……学习。 师于老马:就是以老马为师,意动用法,学习,效仿。

    23.过:过错 24.得:找到 25.孤竹:古国名 译文: 管仲、隰朋跟随齐桓公去讨伐孤竹国,春季出征,冬季返回,迷失了道路。管仲说:“可以利用老马的才智。”

    于是放开老马前行,大家跟随在后,终于找到了路。 走到山里没有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

    地上蚁封有一寸高的话,地下八尺深的地方就会有水。”于是挖掘地,终于得到了水。

    凭借管仲的精明通达和隰朋的智慧,碰到他们所不知道的事,不惜向老马和蚂蚁学习;现在的人带着愚蠢的心却不知道学习有智慧的人的才智,这不也是很大的错误吗?编辑本段故事寓意,启示: 文言文《老马识途》脍炙人口,文中故事正是成语(老马识途)的来历,现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某个方面起指引、引导的作用。常用来比喻富于经验堪为先导。

    他们不被现实所局限,不被名利而蒙蔽的精神正值得我们学习,不是吗? 《幽王击鼓》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天义》 幽王与诸侯约:为高堡于王路,置鼓其上,远近相闻,即戎寇至,传鼓相告,诸侯之兵皆至救天子。戎寇尝至,幽王击鼓,诸侯之兵皆至。

    人喧马嘶,褒姒视之大说,喜之。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

    诸侯兵数至而无寇。至其后,戎寇真至,幽王击鼓,诸侯兵不至。

    幽王之身乃死于骊山之下,为天下笑。本段注释 : ①周宅丰、镐:西周的都城在丰、镐一带(今陕西长安县内)。

    ②近戎人:接近西戎人。戎,西戎,西方的少数民族。

    ③为高葆于王路:在大路上修建碉堡。为,修建;葆,同堡;王路,大路。

    ④褒姒:周幽王的宠妃,后立为皇后。 ⑤即:如果 ⑥当:同尝,曾经。

    ⑦丽山:今陕西临潼东。 ⑧幽王:西周末代君主,因身前昏庸,死后被谥为“幽” ⑨说:通“悦”,高兴 ⑩宅:居住,这里指处于 本段译文 周朝定都酆、镐,接近西戎人 (所以周王就)与诸侯约定:在大路上修建碉堡,在(碉堡)上边摆放战鼓,(鼓响的时候)远近都能听到,假如戎人来到(丰镐),击鼓相告,诸侯的兵马都来救天子。

    戎寇曾经侵入,幽王击鼓,诸侯的兵马全都来到,褒姒非常高兴,对这情景感到欢喜。幽王想让褒姒笑起来,于是几次击鼓,诸侯的兵马几次来到而没有见到戎寇。

    到了后来,戎寇真的到了,幽王击了鼓,(可是)诸侯的兵马没有到来,幽王死在骊山之下,被天下人耻笑。“这就是因为没有敌人的时候的错误,导致了真正敌人到来的时候失于防御啊!编辑本段周幽王及其他 周朝分西周与东周两个时期,周幽王是西周的末代君主。

    姓姬,名宫涅,因为生前昏庸,死后被谥为“幽”,故称周幽王。古代君主死后,都要根据他生前的业绩行事、品德好恶给他一个谥号。

    如周朝开国君主姬昌,治国有功,故谥为“文”,也称周文王。又姬发,因灭商朝,武功卓著,故谥为“武”,世称周武王。

    又,隋朝杨广,因生前残酷暴虐又阴险,故死后谥为“炀”,世称隋炀帝。道理∶自古以来,凡有所成,善为人者必为诚信之人。

    齐桓公听从管仲的劝谏,以信义为本,不食前言,取信于天下,终为春秋五霸之首;晋文公言出必随,退避三舍,取信于诸侯,终成一世霸业;商鞅城门立木,法令行于天下。

    他们之所以成功,能有所作为,言而有信是诚信的关键因素。当然历史上也不乏言而无信,失信于人,终至亡国的反面教材,最典型的莫过于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

    周幽王为讨爱妃一笑,一次次点燃烽火,戏弄诸侯,久而久之,失信于诸侯,终于亡国。周幽王拿诚信开玩笑,最终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编辑本段启示 我们应该培养诚恳待人的良好品质。

    4.初中课外精短文言文大全

    (一)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译文】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

    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

    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阅读训练】1.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①书遂大进 ②平生于书 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④或答人简札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5.初中课外精短文言文大全

    曹植聪慧 曹植年十余岁,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

    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请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请人?”时邺笔立成,可观。

    太祖甚异之。 【注释】①《诗》、《论》:指《诗经》和《论语》。

    ②赋:古代的一种文体。③太祖:指曹操。

    ④论:议论。⑤邺: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内。

    ⑥铜雀台:曹操在邺城所建的亭台。 【文化常识】 文学家曹植。

    曹植是曹操的儿子,字子建。他从小颖悟,从上文看,十多岁时读过的书已相当多,而且文章也写得不错了。

    因富于才学,早年曾受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于是引起了其兄曹丕的忌恨。曹丕称帝后,曹植更受猜忌,郁郁而死。

    他的诗歌多为五言,前期少数伤口反映了社会的动乱与自己的抱负,后期则表现自己的苦闷心情。今有《曹子建集》。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顾 ②悉 ③将 ④诸 ⑤援 2、翻译:善属文 ;②奈何请人 ;③太祖甚异之 3、理解:“可观”的意思是什么? 4、默写《七步诗》。 鲍子难客 齐田氏祖于庭,食客千人。

    有献鱼、雁者,田氏视之,乃吧曰:“天之于民厚矣!殖五谷,生鱼鸟,以为之用。”众客和之。

    有鲍氏之子,年十二,亦在坐,进曰:“不如君言。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

    类无贵贱,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彼此相食,非相为而生。人取可食者食之,岂天本为人生之?且蚊蚋囋肤,虎狼食肉,非天本为蚊蚋生人、虎狼生肉者也!” 【注释】①田氏:齐国姓田的(贵族)。

    ②祖:古人出远门设宴祭路神叫“祖”。③繁:毓。

    ④非相为而生:不是为了对方的生存而生存的。⑤蚋:一种吸血的小虫。

    ⑥囋:叮咬。 【文化常识】 食客。

    春秋战国时期凭一技之长投靠贵族的人叫“食客”。权贵人家为了网罗人才及显示实力,多的有食客三千,少的也有数百。

    在食客中有的善出谋划策,有的善外交辞令,那些擅长于偷鸡摸狗的有时也能成为食客。食客中凭才能大小区分等级。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和 ②亦 ③并 ④类 2、翻译:①天之于民厚矣 ②不如君言 ③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 3、题目“鲍子难客”中的“难”,解释为 。 曹绍夔捉“怪” 洛阳有僧,房中有罄,日夜辄自鸣。

    僧以为怪,惧而成疾。求术士百方禁之,终不能已。

    绍夔与僧善,来问疾,僧俱以告,俄,击斋钟,罄复作声。绍夔笑曰:“明日可设盛馔,当为除之。”

    僧虽不信绍夔言,然冀其有效,乃具馔以待之。夔食讫,出怀中锉,锉罄数处,其响遂绝。

    僧苦问其所以,绍夔云:“此罄与钟律合,击彼此应。”僧大喜,其疾亦愈。

    【注释】①罄:一种打击乐器。和尚用来作佛事。

    ②术士:有法术的人。③斋钟:寺庙里开饭的钟。

    ④律合:指频率相同。 【文言知识】 说“彼”。

    “彼”有两个含义:一、指“那”、“那个”。上文“击彼此应”,意为敲击那个,这个就呼应。

    成语“此起彼伏”,意为这里起来,那边下去。二、指“他”、“他们”。

    成语“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意为了解他们(对方)也了解自己,那么一百次战斗也不会有危险。又,“纵彼不言,吾不愧于心乎”,意为纵然他(他们)不批评,我在心里能不感到惭愧吗?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已 ②善 ③俄 ④作 ⑤盛馔 ⑥冀 ⑦具 ⑧讫 2、翻译:①僧俱以告 ②当为除之 ③僧苦问其所以 杨亿巧对 寇莱公在中书。

    与同事戏作对子:“水底日为天上日”,未有对,而会杨大年适来白事,因请其对,大年应声曰:“眼中人是面前人。”一坐称为好对。

    【注释】①寇莱公:即寇准,北宋著名政治家,封莱国公。②中书:即中书省。

    寇准时任宰相。③杨大年:杨亿,当时的文学家。

    【文化常识】 对“对子”。对“对子”是古代启蒙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如“黑”对“白”,“天”与“地”。“白萝卜”对“紫葡萄”,其中“白”与“紫”均为表示色彩的形容词,而“萝卜”与“葡萄”又都是连绵词,所以这样对是合格的。

    若将“紫茶壶”对“白萝卜”就不行,因为一则“茶壶”不是连绵词,二则“茶壶”不能吃。对好“对子”,有利于日后作诗填词中运用对偶句。

    如文天祥在《过零丁洋》诗中说:“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吧零丁。”这对偶句写得极好。

    对“对子”现在还有用,如写春联、鉴赏楹联等。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为 ②应声 2、翻译:会杨大年适来白事 3、理解:杨大年对的对子好在哪里? 解缙敏对 解缙尝从游内苑。

    上登桥,问缙:“当作何语?”对曰:“此谓后边又高似前边。”上大说。

    一日,上谓缙曰:“卿知宫中夜来有喜乎?可作一诗。”缙方吟曰:“君王昨夜降金龙。”

    上遽曰:“是女儿。”即应曰:“化作嫦娥下九重。”

    上曰:“已死矣。” 又曰:“料是世间留不住。”

    上曰:“已投之水矣。”又曰:“翻身跳入水晶宫。”

    上本欲诡言以困之。既得诗,深叹其敏。

    【注释】①解缙:明朝人。②内苑:御花园。

    ③上:指明成祖朱棣。 【文言知识】 说“卿”。

    “卿”本是古代高级长官及爵位的称谓。西周、春秋时天子及诸侯下属的高级长官均称“卿”,如“卿大夫”(“卿”与“大夫”)。

    战国时作为爵位的称谓,有上卿、亚卿等。另外,它也是君对臣、长辈对晚。

    6.初中课外文言文及翻译(越短越好)

    1.鲁人徙越 鲁人身善织屦①,妻善织缟②,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③之也,而越人跣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 【注释】①屦:麻鞋。②缟:白绢,周人用缟做帽子。③履:鞋,这里用作动词,指穿鞋。④跣:赤脚。 译文:鲁国有个人(他)自己善于用麻、葛编织鞋子,(他的)老婆善于织缟(生绢),(他)想移民到越国去。 有人对他说:“您(去越国)必然会穷的。”(那)鲁国人说:“为什么?”(回答)说:“屦是用来穿的,但是越人 赤脚走路;缟是用来做帽子的,但是越人披发。以您的所长,去到不使用(你的产品)的国家,想让(自己)不穷,这 可能吗?” 2.樊重树木 樊重欲作器物,先种梓漆,时人嗤之。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咸来求假焉。引种植之不可已出。谚曰:“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此之谓也。 注解:樊重:人名。梓漆:梓树和漆树。 【译文】樊重曾经想制作器物,他就先种植梓材和漆树。 当时的人们都对他的做法嗤之以鼻。但是在几年之后,梓树和漆树都派上了用场。过去那些耻笑他的人,现在返过来都向他借这些东西。这说明种植树木是不可以停止的啊!俗谚说:“一年的计划,不如种谷子;十年的计划,不如种树木.”说的就是这件事呀!

    3.月攘一鸡 今有人日攘(rǎng) ①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②”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注释:①攘:窃取,偷。 ②君子:这里指行为端正的人。道:此处指行为道德。

    译文:现在有一个人每天偷邻居家的鸡,有人对他说:“这不是君子的行为。”他说:“那就让我少偷点,每个月偷一只鸡,等到明年,然后就不偷了。”如果知道那是不对的,应该马上停止,为什么还要等来年?

    初中文言文课外阅读短篇

    * ......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