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言文翻译五字诀(文言文翻译口诀)

    1.文言文翻译口诀

    古文翻译口诀

    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

    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

    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

    若有省略,补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贯例,

    "吾""余"为我,"尔""汝"为你。省略倒装,都有规律。

    实词虚词,随文释义,敏化语感,因句而异。

    译完之后,还须仔细,逐句对照,体会语气,

    文言文翻译口诀

    首览全篇,掌握大意。句不离段,词不离句。

    难解句子,前后联系。跳跃句子,补出本意。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省略倒装,都有规律。

    常见虚词,因句而异。实词活用,考查全句。

    领会语气,句子流利。对照原文,尽量直译。

    忠实原文,不违原意;

    掌握实词,活用虚词;

    辨析词义,弄清语序;

    遇到难句,前后联系;

    固有名词,前后翻译。

    理解并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是语文高考大纲中明确规定的一个重要考点。专家介绍说,能翻译浅易的文言文,是高中生学习古诗文的重点和难点。

    虽然在教学中老师会讲授翻译的一些原则和方法,但因为种种原因,学生在翻译时仍会出现各种问题。有的学生缺乏相应的文言文知识储备,对文言实词和18个文言虚词、词类活用和文言特殊句式等知识掌握不牢固,例如不会翻译“已而”等常见的时间名词。

    有的学生缺乏相应的历史知识。2007年高考安徽卷《古砚说》中有这样一句:已而有识者曰:“此五代、宋时物也,古矣,宜谨宝藏之,勿令损毁。”有个学生竟然把五代翻译成“五个朝代”,让人哭笑不得。

    有的学生翻译时不结合语境。《宋史?薛奎传》——奎出俸钱与之,戒曰:“若复失养,吾不贷汝!其母子遂如初。”中间一句应翻译为“如果再不赡养你的母亲,我就不宽恕你了!”有个学生把赡养翻译成抚养,虽然二者都为动词,但“赡养”是供给生活所需,特指对父母在物质上和生活上给予帮助,而抚养是爱护并教养,常和子女搭配。有的学生翻译时写错别字,常会把“俸禄”中的“禄”偏旁多写一点,影响翻译的质量。

    翻译句子时语句不通顺也是常见问题。通顺在句子翻译5分中占2分,不可小觑。例如有的学生把“再次”的“次”写掉了,造成句子不通顺。

    为什么会出现以上种种情况呢?专家分析说,文言文本身离我们年代久远,存在语言理解障碍是不可避免的。在现实生活中,文言文除了作为考试内容似乎实用价值不大。并且,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这方面的训练缺少精心设计,教学效果不太好。

    那么,怎样才能学好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不多的文言文,在考试中正确翻译文言文呢?专家建议同学们要有相应的文言文知识储备,具备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同时掌握文言文翻译方法。专家将其总结为一个口诀:“忠实原文,不违原意;掌握实词,活用虚词;辨析词义,弄清语序;遇到难句,前后联系;固有名词,前后翻译”。

    文言文翻译五字诀在统编教材,文言文翻译五字诀出处,文言翻译的五字诀有

    2.怎样拿握古文翻译五字诀?

    换。

    就是把古文换成现代文。运用这种译法,要着重理解原文中疑难的词语。

    例:“燕辟废其学。”句中要着重理解的疑难词语是“燕”和“辟”。

    燕,解为玩弄或狎 玩;辟,解为邪僻或不正经的事。译为:“玩弄不正经的事就会荒废他的学业。”

    原句 中的五个词都换成了现代词语。 补。

    即对原文缺少或省去的成分在译成现代文时予以适当的补充。运用这种 译法,要注意分析原句的结构是不是省略句。

    例:“治乱,非天也。”这个句子也是个 省略句,即()治乱,非天()也。

    译为:“国家的治乱,不是天造成的。”译文中的 “国家”、“造成”都是补充进去的。

    调。就是把原文结构是倒装句的调动为符合现代文结构的句式。

    运用这种译 法,要分析这个句子是否倒装。例:“谁与,哭者?”分析原句结构,是个谓语前提的 倒装句。

    译为:“哭的是谁呀? ”原句“谁与”是个谓语,译时调到主语后。再如:“戌 狄是膺,荆舒是惩。

    ”原句中的两个分句都是宾语提前的倒装。“戌狄”、“荆舒”是宾 语,“膺”和“惩”是谓语,“是”是提前宾语的标志词。

    把它们的位置调动一下,译 为:“打击戌狄,惩罚荆舒。” 留。

    就是把原文中无法译出或不必译出的词保留下来不翻译。采用这种译 法,要看清哪些词是古代的专有名词。

    例:“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 将耳。”译为:“秦国所忌怕的,只不过怕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担任统帅罢了。”

    译 文中的“秦国”、“马服君”、“赵奢”、“赵括”都是古代的人名、国名、官名,在原文中 是专有名词,不必翻译,也无法翻译,所以保留下来。 删。

    就是把原文中不需要翻译的词语删去,译文才会通顺,如果勉强译出,译 文就会显得别扭。例如:“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译为:“如果粮食多,财富 有余,干什么事不能成功?”原文中两个“而”字都删去不译,所以译文显得简洁通 顺;反之,如果把“而”保留下来,译为“而又”,就显得多余和别扭了。

    换、补、调、留、删五种翻译古文的方法,往往要综合运用,须按实际情况而定。 例如:“夫星之坠,木之鸭,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

    译为:“天上星星 的陨落,林间发出的响声,这是天地的变化,气候的化育,很少出现的现象罢了。”译 文中的“天上”、“发出”是补;“陨落”、“响声”、“气候”、“现象”、“少”、“出现”是换; “夫”、“之”在译文中被删;“星”、“变”是留;“物之罕至者”译为“很少出现的现象 (罕至之物者)”是调。

    文言文,字诀,翻译

    3.文言文翻译的要诀有哪些?

    文言文翻译应该字字落实,以直译为 主,意译为辅。

    其具体操作方法可概括为 “六字诀" (1) “留”字诀 “留”字诀为保留文言文中古今词义完全相同的词,如国名、地名、人名、官 名、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如: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 皆良实,志虑忠纯。

    《出师表》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跌丽。《邹忌讽齐王纳谏》 句中“侍中、侍郎”是官名,“郭攸 之、费祎、董允、邹忌”是人名,“尺”是古 代度量单位,“等”古今意义相同,因此 都可保留不需翻译。

    (2) “换”字诀 “换,,字诀为用现代汉语词汇替换古 代汉语词汇,变单音词为双音词。 我们可 以把“吾、余、予、尔”替换成“我、你”, 把“美”替换成“美丽”,把“形容”替换 成“形体、容貌”等。

    如: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

    《苏武传》 句中“以、功、拜、大、喜、如、语”宜 分别替换成“因为、功劳、授予、十分、鼓 欢、按照、责备”。 (3) “补”字诀 “补”字诀为增补出省略句中对语义 表达有影响的省略成分或语句。

    文言文 中省略现象很普遍,如省略主语、宾语和 介词“于”等。为使译文明白通顺,不产 生歧义,我们必须补充译文中被省略的成 分,译文补充部分宜用括号标示。

    如: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鸿门宴》 皆白衣冠以送之。

    《荆轲刺秦王》 句中“告、皆”后省略了宾语“之”(指张良)和谓语“穿”,翻译时要补充 出来。 (4) “调”字诀 “调”字诀为调整词序或句序,即 把文言文中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句子, 翻译时调整为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的句式。

    如: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赋》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张衡传》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氓》 “安在”应调为“在安(在哪里)”, “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应调为“利之爪 牙,强之筋骨”,“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 形”应调为“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饰”,“ 二三其德”应调为“其德二三(他的品行 不专一 )"。

    (5) “删”字诀 “删”字诀为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 词语或多余的词语。这类词常见的有发 语词、衬音助词、一些连词、表敬称和谦 称的词语、重复出现的词等,它们在句中 只起语法作用,无实际意义,故可删去不 译。

    如: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逍遥游》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 函之固,自若也。

    《过秦论》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说》 “之”位于主语“鹏”和谓语“徙”之 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且夫”,句首发 语词,无实际意义;“也”在句中表停顿。

    它们都可不译。 (6) “贯”字诀 “贯”字诀为贯通文意,即遇到活用 词,固定格式及句子运用了比喻、借代、引申、委婉等修辞手法的情况,就宜灵活 变通,辅以意译。

    如: 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 矣! 《廉颇蔺相如列传》 通五经,贯六艺。 《张衡传》 句中“以颈血溅大王”是“要和大王 你拼命”的委婉说法;“通、贯”是互文同 义,“通五经,贯六艺”可整合为“精通 五经六艺”。

    总之,我们翻译时要注意领悟原文, 把握重点词语,了解特殊句式等,灵活运 用多种方法,把文言翻译真正做到“信、达、雅”。 。

    4.高考文言文翻译的技巧~

    文言文翻译的技巧和方法:

    1)、要把文言语句放到上下文中理解。

    要译好一个句子,同样要遵从“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要把文言语句放到上下文中来理解,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斟酌。判定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一字多义的实词到底是哪个义项,文言句式是如何选用的,怎样准确断句,意译如何进行,这些都要依托上下文。离开了一定的语言环境,句子往往很难准确理解,也就很难能翻译好。有些考生不注重推敲上下文,两眼只盯着要求翻译的句子本身,结果是“欲速则不达”,翻译中出现偏差甚至错误,这就是没有语境意识造成的。

    2)、翻译最基本的方法是将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

    古汉语与现代汉语的最大区别在于,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即一个字就是一个词;而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即由两个字构成一个词。将古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在多数情况下就是把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理解并掌握了这一方法,许多翻译题做起来就不难了。

    例8:自以不能广施,至使此人颠沛,乃于所植竹处沟上立小桥,令足通行。

    译文:自己认为不能够广泛施恩,以至使得这个人跌倒了,于是就在种植竹子处的水沟上建立一座小桥,让人足以能够通行。

    原句中的“自”“以”“广”“施”“至”“使”“此”“乃”等都是由单音节词换成了双音节词。

    3)、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换”“调”“留”“增”“补”“删”五字诀。

    五字诀是译文语言组织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举例简述如下:

    (1)“换”。对那些词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说法已经不同的词,在译文中替换为现代汉语。

    例9: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09安徽卷)

    译文:老人知道了我们的心思,说:“我不需要(它们)了。(于是我们)各自揣着书出来了。

    “叟”换成“老人”,“识”换成“知道”,“意”换成“心思”,“怀”换成“揣着”。

    (2)“调”对文言语句位置与现代汉语不同之处,主要是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倒装现象,译文依据现代汉语的语言规范,对成分位置作必要的移位调整。如例5中的定语后置,例6中的状语后置,例7中的宾语前置。

    (3)“留”。保留古今词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保留特定的专名术语,如人名、地名、民族名、官号、谥号、年号、特殊称谓、特殊的学术或专业术语,现在已经消失的事物等。

    例10;与郡丞元宝藏深相交结,前后令长,未有不受其指麾者。(09年全国一卷)

    译文:与郡丞元宝藏结交很深,前前后后的县令县长,没有不受到他指挥的。

    (4)“增”。文言文省略现象较为突出,如省略句中的主、谓、宾成分,介词,数词后面的量词,甚至还有省略一个分句的现象,翻译时应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律增补必要的语言成分。如例1中的省略宾语,例2中的省略主语,例6中的介词省略,例7中的动词省略等。

    (5)“补”,就是将文中省略掉部分补充出来。

    (6)“删”。文言语句中有些虚词的用法,现代汉语没有类似用法的词语,也没有类似的句法结构,翻译时只能删除削减。如发语词“夫”“维”,起提宾作用的助词“之”经及一些凑足音节的助词。如例9中的“也”“而”。

    4、增强文言功底,培养文言语感。

    这是做好翻译题乃至做好所有文言文题目最根本的一点。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决非一朝一夕之功。以上所讲的方法和技巧说到底都还是“末技”;其实,根本的技巧还是来自功底,来自内力。为了增强文言功底和文言阅读的内力,考生一要做好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方面的知识储备;二要注重平时积累。文言知识点很多,考生要养成积累的习惯,随时随地、一点一滴地积累,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三要注意复习以前学习过的课文,因为做高考题许多就是对平时学习过的课文知识和能力的迁移,甚至有些考查的知识点就直接来自学习过的课文。因此要回归课本,尤其是对于文言文阅读能力较弱的同学;四要多练习,通过练习来掌握500字左右的文言文段的阅读套路,培养文言语感,增强解题能力。

    5.高考语文有哪些文言文翻译技巧

    高考语文文言文,有十种常用的技巧:

    1.留:

    专有名词、国号、年号、地名、人名、物名、职称、器皿等,可照录不翻译。比如: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将军和都尉都是官名,照录不翻译。

    2.删:

    删去不需要翻译的词。比如《曹刿论战》“夫战,勇气也。”这里的“夫”为发语词,翻译时应该删去。《狼》:“肉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这里的“之”起补足音节的作用,没有实意,应该删去。

    3.补:

    翻译时应补出省略的成分。比如《两小儿辩日》:“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翻译时在“如盘盂”前补出形容词性谓语“小”。

    4.换:

    翻译时应把古词换成现代词。如《观潮》:“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校阅水军。”这里的“岁”应换成“年”。

    5.调:

    翻译时,有些句子(谓语前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介宾结构后置等)的词序需要调整。如《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可以调整为“汝之不惠甚矣”的形式。

    6.选:

    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比较常见,因此选用恰当的词义进行翻译,已经成为文言文翻译的难点。如《出师表》:“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这里的“顾”是一个多义词,有多种解释:回头看、看、探问、拜访、顾惜、顾念、考虑,在本句中用“拜访”最为恰当。

    7.译:

    译出实词、虚词、活用的词和通假字。如《核舟记》:“石青糁之。”这里的“糁”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翻译时必须译出。

    8.意:

    意译。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等意义,直译会不明白,应用意译。如《鸿门宴》:“秋毫不敢有所近。”直译:连秋天里野兽的毫毛也不敢接近。意译:连最小的东西都不敢占有。

    9.缩:

    文言文中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用了繁笔,翻译时可以将其凝缩。

    10.扩:

    一是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词扩为同义的双音词或多音词,二是对一些言简意丰的句子,翻译时,要扩展其内容,才能把意思表达清楚。

    6.怎样可以更快知道文言文意思

    古文翻译五字诀

    就是把古文换成现代文。运用这种译法,要着重理解原文中疑难的词语。例,“燕辟废其学。”句中要着重理解的疑难词语是“燕”和“辟”。燕,解为玩弄或押玩;辟,解为邪僻或不正经的事。译为:“玩弄不正经的事就会荒废他的学业。”原句中的五个词都换成了现代词语。

    即对原文缺少或省去的成分在译成现代文时予以适当的补充。运用这种译法,要注意分析原句的结构是不是省略句。例:“治乱,非天也。”这个句子也是个省略句,即()治乱,非天()也。译为:“国家的治乱,不是大造成的。”译文中的“国家”、“造成”都是补充进去的。

    就是把原文结构是倒装句的调动为符合现代文结构的句式。运用这种译法,要分析这个句子是否倒装。例:“谁与,哭者?”分析原句结构,是个谓语前提的倒装句。译为:“哭的是谁呀?”原句“谁与”是个谓语,译时调到主语后。再如:“戌狄是膺,荆舒是惩。”原句中的两个分句都是宾语提前的倒装。“戌狄”、“荆舒”是宾语,“膺”和“惩”是谓语,“是”是提前宾语的标志词。把它们的位置调动一下,译为:“打击戌狄,惩罚荆舒。”

    就是把原文中无法译出或不必译出的词保留下来不翻译。采用这种译法,要看清哪些同是古代的专有名词。例:“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译为:“秦国所忌怕的,只不过怕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担任统帅罢了。”译文中的“秦国”、“马服君”、“赵奢”、“赵括”都是古代的人名、国名、官名,在原文中是专有名词,不必翻译,也无法翻译,所以保留下来。

    就是把原文中不需要翻译的词语删去,译文才会通顺,如果勉强译出,译文就会显得别扭。例如:“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译为:“如果粮食多,财富有余,干什么事不能成功?”原文中两个“而”字都删去不译,所以译文显得简洁通顺;反之,如果把“而”保留下来,译为“而又”,就显得多余和别扭了。

    换、补、调、留、删五种翻译古文的方法,往往要综合运用,须按实际情况而定。例如:“夫星之坠,木之鸭,是大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译为:“天上星星的陨落,林间发出的响声,这是天地的变化,气候的化育,很少出现的现象罢了。”译文中的“天上”、“发出”是补;“陨落”、“响声”、“气候”、“现象”、“少”、“出现”是换;“夫”、“之”在译文中被删;“星”、“变”是留;“物之罕至者”译为“很少出现的现象(罕至之物者)”是调。

    7.如何攻克文言文翻译

    文言翻译五字诀 对文言文来说,翻译就是阅读理解。

    如何才能既快又好地形成翻译能力呢?根据现代文和文言文的继承、发展、变化关系,我们可以用五个字来总结文言文翻译的方法,那就是“留、补、换、删、调”。然后,用这五个字的方法,迎难而上,字字有落实的用笔去直译一定量的文言文,就能很快地并且牢固地形成文言文翻译能力。

    (一) 留 “留”就是在翻译时保留那些古今意义相同的词汇,即翻译时对原词保留。这是根据现代文和文言文的继承的关系而定的。

    1、保留原文中的基本词汇。如:人、口、手、不、有等。

    2、保留原文中的专有词汇。如人名、地名、官名、皇帝年号名、器物名等。

    3、在应试时,对却是搞不懂的难点可原位保留。 (二)补 “补”是文言文翻译的重点,它使用的频率最高,这是根据现代文和文言文的发展关系而定的。

    1、补语素 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要把有些单音词变成双音词,就要采取补语素的方法。 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翻译成“诚信却被怀疑,忠诚反被诽谤”,其中的“信”“疑”“忠”“谤”等词,都是采取补语素的方法补成双音词的。

    2、补成分 文言文是书面语言,省略的成分较多,所以翻译时就要把一些省略的成分补出来。如“度我至军中,公乃入”,要补出前句的主语“公”;“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狱门外”,要补出后句的谓语“伺”;“扬州城下,进退不由”,要补出宾语“己”;“竖子不足与谋”,要补出介词“与”的宾语“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要补出补语的介词“于”。

    3、补句子 文言文也省略分句,翻译时也要补出。如“项伯杀人,臣活之”,救活的是前句的主语还是宾语,弄不清,只有补出两句之间的原因“按律当斩”,才明白救活的应该是主语“项伯”。

    (三) 换 就是对那些古今词语意义不同的文言词用现代汉语词去替换,即以今词换古词。 如“天有十日”中的“日”就要用今词“太阳”去换。

    还有就是通假字要用本字去换。 “换”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翻译,这是文言文翻译的难点。

    (四) 删 就是删去那些古汉语中有,现代汉语又不需要的词语、成分等,即“删去不译”。如“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中的“之”,“咸与唯新”中的“唯”,“夫战,勇气也”中的“夫”等。

    (五) 调 就是调整古汉语一些倒装的句序或词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 1、宾语前置句 :是古人有意把宾语前置到谓语或介词前的句子。

    翻译时,把前置的谓语挪回到谓语或介词后。 ①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前置 时人莫之许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 时不我待 ②疑问句中代词做宾语前置(包括介词宾语) 大王来何操? 沛公安在? 微斯人,吾谁与归? 何以战? ③“之”“是”提宾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夫晋,何厌之有? 唯才是举 唯利是图 ④其它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一以当十 夜以继日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2定语后置句:是古人有意把定语后置到中心词之后的句子。

    翻译时,把后置的定语挪到中心词之前。 石之铿然有声者。

    ——“之”“者”定语后置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而”“者”定语后置 求人可使报秦者。

    ——有“者”无“之”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有“之”无“者” 3、介宾后置:是古人习惯用介宾短语做补语的句子。

    翻译时,把后置的介宾短语补语挪到今人习惯的状语位置上来。 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余。

    以其无理于晋 。 佚之狐言于郑伯。

    “换”“删”“调”是根据现代文和文言文的变化关系而定的。 这五个字,体现了现代汉语和古汉语的关系,用这五字诀能准确地、容易地、快速地翻译文言文。

    训练的时候一定要笔译,这样就不会绕过难点走了,难点解决了,能力就形成了,就可以“心译”文言文了。 请运用五字决的方法字字有落实地笔译下面古文。

    甘茂亡秦,且之齐。出关,遇苏子(苏代)。

    曰:“君闻夫江上之处女乎?”苏子曰: “不闻。”曰:“夫江上之处女有家贫而无烛者,处女相与语,欲去之。

    家贫而无烛者将 去矣,谓处女曰:‘妾以无烛故,常先至,扫室布席,何爱余明之照四壁者?幸以赐妾, 何妨于处女乎?妾自以有益于处女,何为去我?’处女相与语,以为然,而留之。 今臣 不肖,弃逐于秦而出关。

    愿为足下扫室布席,幸无我逐也!”苏子曰:“善,请重公于齐。” 。

    文言文翻译五字诀

    * ......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