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战文言文翻译(翻译文言文谋战选自《百战奇法•谋战》)
1.翻译文言文谋战 选自《百战奇法•谋战》
原文:
凡敌始有谋,我从而攻之,使彼计衰而屈服。法曰:“上兵伐谋。”①春秋时,晋平公②欲伐齐,使范昭③往观齐国之政。齐景公④觞⑤之。酒酣,范昭请君之樽酌⑥。公曰:“寡人之樽进客。”
范昭已饮,晏子⑦彻⑧樽,更为酌。范昭佯醉,不悦而起舞,谓太师⑨曰:“能为我奏成周之乐⑩乎?吾为舞之。”太师曰:“瞑臣⑾不习。”范昭出。景公曰:“晋,大国也。来观吾政,今子怒大国之使者,将奈何?”晏子曰:“范昭非陋于礼者,且欲惭吾国,臣故不从也。”太师曰:“夫成周之乐,天子之乐也,惟人主舞之。今范昭人臣,而欲舞天子之乐,臣故不为也。”
范昭归报晋平公曰:“齐未可伐,臣欲辱其君,晏子知之;臣欲犯其礼,太师识之。”仲尼⑿〔闻之〕曰:“不越樽俎⒀之间,而折冲千里之外,晏子之谓也。”⒁
译文:
凡在敌人开始对我进行战争图谋的时候,我要及时运用谋略戳穿它,使其阴谋无法得逞而不得不屈服。诚如兵法所说:“用兵的上策是以谋略挫败敌人的战争图谋。”
春秋时期,晋平公打算进攻齐国,便派大夫范昭去观察齐国的政治动态。齐景公设宴进行招待,当酒喝得兴致正浓时,范昭竟提出用齐景公的酒杯斟酒喝。景公说:“那就用我的酒杯给客人进酒吧。”当范昭喝完自己杯中的酒,正想换杯斟酒时,晏子立即撤掉景公酒杯,仍用范昭所用之杯斟酒进客。范昭假装喝醉了,不高兴地跳起舞来,并对齐国太师说:“能为我演奏一支成周乐曲吗?我将随乐而起舞。”太师回答说:“盲臣未曾学过。”范昭无趣地离开筵席后,齐景公责备臣下说:“晋国,是个大国啊。派人来观察我国政局,如今你们触怒了大国的使臣,这可怎么办呢?”晏子理直气壮地说:“范昭并不是不懂礼法,他是故意羞辱我国,所以我不能服从您的命令,用您的酒杯给他进酒。”太师接着说:“成周之乐乃是天子享用的乐曲,只有国君才能随之而起舞。而今范昭不过是一大臣,却想用天子之乐伴舞,所以我不能为他演奏乐曲。”范昭回到晋国后,向晋平公报告说:“齐国是不可进攻的。因为,我想羞辱其国君,结果被晏子看穿了;想冒犯他们的礼法,又被其太师识破了。”孔子听到这件事后,赞叹说:“不越出筵席之间,而能抵御千里之外敌人的进攻,晏子正是这样的人。”
注释:
①上兵伐谋:语出《孙子兵法·谋攻篇》。
②晋平公:春秋晋国国君,悼公之子,名彪,在位二十六年。
③范昭:春秋晋国大夫。
④齐景公:春秋齐国国君,庄公之弟,名杵臼,在位五十八年。
⑤觞(shāng):古代盛酒器。这里作动词,以酒招待的意思。
⑥樽酌:樽(zǔn),本作“尊”,酒杯;酌,斟酒、饮酒的意思。
⑦晏子:即晏婴。春秋齐国大夫,夷维(今山东高密)人,字平仲。
⑧彻:通“撤”。
⑨太师:同“大师”中国古代乐官名。
⑩成周之乐:马本及诸本皆作“成周公之乐”,与史载不符,故据《晏子春秋·内篇杂上第五》校改。成周,古地名,即西周的东都。成周之乐,谓周天子之乐曲。
⑾瞑臣:谓眼睛失明之臣。春秋晋国著名乐师师旷生而目盲,善辨声乐。齐国乐官太师以“瞑臣”自称,自谦之意,未必也是盲人。
⑿仲尼:即孔子。春秋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名丘,字仲尼。春秋末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说创始者。
⒀樽俎:俎(zǔ),古代祭祀时用以载牲的礼器。樽俎,即盛酒肉的器具,这里指筵席。
这个还是自己试着翻译比较好,时间长了自然就会翻译了
2.求古文译文
学记有很多则,不知道你要哪3则,所以我把全部翻译了 译文:【谋攻第三】 1。
孙子说:战争的原则是:使敌人举国降服是上策,用武力击破敌国就次一等;使敌人全军降服是上策,击败敌军就次一等; 使敌人全旅降服是上策,击破敌旅就次一等;使敌人全卒降服是上策,击破敌卒就次一等;使敌人全伍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伍就次一等。 所以,百战百胜,算不上是最高明的;不通过交战就降服全体敌人,才是最高明的。
2。所以,上等的军事行动是用谋略挫败敌方的战略意图或战争行为,其次就是用外交战胜敌人,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
攻城,是不得已而为之,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制造大盾牌和四轮车,准备攻城的所有器具,起码得三个月。
堆筑攻城的土山,起码又得三个月。如果将领难以拟制焦躁情绪,命令士兵象蚂蚁一样爬墙攻城, 尽管士兵死伤三分之一,而城池却依然没有攻下,这就是攻城带来的灾难。
所以善用兵者,不通过打仗就使敌人屈服,不通过攻城就使敌城投降,摧毁敌国不需长期作战,一定要用“全胜”的策略争胜于天下,从而既不使国力兵力受挫,又获得了全面胜利的利益。 这就是谋攻的方法。
3。所以,在实际作战中运用的原则是:我十倍于敌,就实施围歼,五倍于敌就实施进攻,两倍于敌就要努力战胜敌军,势均力敌则设法分散各个击破之。
兵力弱于敌人,就避免作战。所以,弱小的一方若死拼固守,那就会成为强大敌人的俘虏。
4。将帅,国家之辅助也。
辅助之谋缜密周详,则国家必然强大,辅助之谋疏漏失当,则国家必然衰弱。所以,国君对军队的危害有三种:不知道军队不可以前进而下令前进,不知道军队不可以后退而下令后退,这叫做束缚军队;不知道军队的战守之事、内部事务而同理三军之政,将士们会无所适从;不知道军队战略战术的权宜变化,却干预军队的指挥,将士就会疑虑。
军队既无所适从,又疑虑重重,诸侯就会趁机兴兵作难。这就是自乱其军,坐失胜机。
5。所以,预见胜利有五个方面:能准确判断仗能打或不能打的,胜;知道根据敌我双方兵力的多少采取对策者,胜;全国上下,全军上下,意愿一致、同心协力的,胜;以有充分准备来对付毫无准备的,胜;主将精通军事、精于权变,君主又不加干预的,胜。
以上就是预见胜利的方法。 6。
所以说:了解敌方也了解自己,每一次战斗都不会有危险;不了解对方但了解自己,胜负的机率各半;既不了解对方又不了解自己,每战必败。 《礼记·学记》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文,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解:引发思虑,广求善良,只能做到小有名声,不足以感动群众。亲自就教于贤者,体念远大的利弊,虽能够感动群众,仍然不足以教化人民。
君子如果要教化人民,造成良好的风俗习惯,一定要从教育入手。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
」其此之谓乎! ◎解:虽然是质地美好的玉,如果不经过琢磨,也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皿;人虽然自称是万物之灵,如果不肯学习,也不会明白做人处世的道理。所以古时候的君主,建设国家,管理人民,都是以教育为最优先、最重要的工作。
《尚书·兑命篇》说:要自始至终常常想到学习。就是这个意思。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解:虽然有好菜摆在那里,如果不吃,也就不能知道它的美味;虽然有至善的道理(最好的义理),如果不去学习,也不能知道它的美好可贵。
所以说:学习过后才知道自己的学识不够,教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的学识不通达。知道不够,然后才能反省,努力向学。
知道有困难不通达,然后才能自我勉励,发奋图强。所以说:教与学相辅相成的。
《尚书·兑命篇》说:教别人能够收到一半学习的效果,教学互进。是这个意思。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进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记曰:「蛾子时术之。 」其此之谓乎学。
◎解:古时候教学的地方,一家中设有「私塾」,一党中设有「庠」(五百家为党),一个遂中设有「序」(一万两千五百家为遂),一国之中设有「太学」。每年都有新生入学,隔年考试一次。
入学一年之后,考经文的句读,辨别志向所趋;三年考察学生是否尊重专注于学业,乐于与人群相处;五年考察学生是否博学笃行,亲近师长;七年时考察学生在学术上是否有独到的见解,及对朋友的选择,这时候可以称之为小成。 九年时知识通达,能够触类旁通,遇事不惑而且不违背师训,就可以称之为大成。
这时候才能够教化人民,移风易俗,然后附近的人都心悦诚服,远方的人也都来归附。这是大学教育的方法与次第。
古书说:蚂蚁时。
3.谁可以给我秦晋肴之战的文言文翻译?秦晋肴之战的文言文翻译给我看
原文: 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秦我也。
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故,患生;违天,不祥。
必伐秦师!”栾枝曰:“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遂发命,遽兴姜戎。
子墨衰?,梁弘御戎,莱驹为右。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ィ癜倮锩厦魇印⑽髌蚴酢 滓冶怨椤K炷Ò栽嵛墓£谑鞘寄¡? 译文: 晋国的原轸说:“秦国违背蹇叔的意见,因为贪得无厌而使老百姓劳苦不堪,(这是)上天送给我们的好机会。
送上门的好机会不能放弃,敌人不能轻易放过。 放走了敌人,就会产生后患,违背了天意,就会不吉利。
一定要讨伐秦军!”栾枝说:“没有报答秦国的恩惠而去攻打它的军队,难道(心目中)还有已死的国君吗?”先轸说:“秦国不为我们的新丧举哀,却讨伐我们的同姓之国,秦国就是无礼,我们还报什么恩呢?我听说过:‘一旦放走了敌人,会给后世几代人留下祸患’。 为后世子孙考虑,可说是为了已死的国君吧!”于是发布命令,立即调动姜戎的军队。
晋襄公把白色的孝服染成黑色,梁弘为他驾御兵车,莱驹担任车右武士。这一年夏季四月十三日这一天,(晋军)在?ド酱虬芰饲鼐擦饲鼐厦魇印⑽髌蚴酢 滓冶亍S谑蔷痛┳藕谝路墓Ë驮幔哟艘院谝路ىシ? 原文: 文嬴请三帅,曰:“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公许之。
先轸朝,问秦囚。公曰:“夫人请之,吾舍之矣。”
先轸怒曰:“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不顾而唾。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
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译文: (晋文公的夫人)文嬴向晋襄公请求把秦国的三个将帅放回去,说:“他们的确是离间了我们秦晋两国国君的关系。
秦穆公如果得到这三个人,就是吃了他们的肉都不解恨,何劳您去惩罚他们呢?让他们回到秦国去受刑,以满足秦穆公的心愿,怎么样?”晋襄公答应了她。 先轸朝见襄公,问起秦国的囚徒哪里去了。
襄公说:“夫人为这事情请求我,我把他们放了。”先轸愤怒地说:“战士们花了很大的力气,才把他们从战场上抓回来,妇人几句谎话就把他们放走,毁了自己的战果而助长了敌人的气焰,亡国没有几天了!”不回头就(对着襄公)吐了口唾沫。
晋襄公派阳处父去追孟明等人,追到河边,(孟明等人)已登舟离岸了。阳处父解下车左边的骖马,(假托)晋襄公的名义赠给孟明。
孟明(在船上)叩头说:“贵国国君宽宏大量,不把我们这些俘虏的血涂抹战鼓,让我们回到秦国去受死刑,如果国君把我们杀死,死了也不会忘记(这次的失败)。 如果尊从晋君的好意赦免了我们,三年后将要来拜谢晋军的恩赐!” 原文: 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
不替孟明,曰:“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译文: 秦穆公穿着白色的衣服在郊外等候,对着被释放回来的将士哭着说:“我违背了蹇叔的劝告,让你们受了委屈,这是我的罪过。
”没有废弃孟明,(秦穆公)说:“这是我的错误,大夫有什么罪呵!况且我不会因为一次过失而抹杀他的大功劳。” 。
4.文言文《崤之战》的翻译
中国春秋中期,晋国为阻遏秦国图霸中原,发兵歼灭秦军于崤山(今河南陕县东南)隘道的一次伏击战。
秦穆公凭着日渐强盛的国力,早欲争霸中原,而东出道路却为晋国所扼。周襄王二十四年(公元前628),秦穆公得知郑、晋国君新丧,欲出兵越晋境偷袭郑国。主政大夫蹇叔认为,师出无名,且孤军远道袭郑,必为晋国所乘,不主张出兵。穆公不听,执意袭郑。晋襄公及其谋臣为维护霸业,决心乘机打击秦国。秦军往返必经崤山,而此山峻壁绝涧,唯东、西二崤间有一蜿蜒小道。晋国确定先不惊动秦军以骄其志,待其疲惫回师,于崤山险地设伏歼灭之。
十二月,秦将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率军出雍都(今陕西凤翔南),穿越崤山隘道,偷越晋国南境,于次年二月抵滑(今河南偃师东南)。恰遇郑国商人弦高赴周贩牛,弦高断定秦军必是袭郑,即假郑君之命,犒劳秦师。孟明视等见弦高犒师,以为郑已有备,不再前进,灭滑而还。
晋国侦知秦师返归,即命先轸率军秘密赶至崤山,并联络当地姜戎,埋伏于隘道两侧。晋军为主力,击秦军前部;以姜戎断其退路。秦军因东出途中未遇任何抵抗而傲慢松懈,孟明视等不作防范,率军径入崤山。四月十三,晋军见秦军全部进入设伏地域,突然发起猛攻,晋襄公身着丧服督战,全歼秦军,俘孟明视等三将。
此战,晋军针对秦军政治上的被动、作战指导上的侥幸,选择有利时机、有利地形实施攻击,取得阻遏秦国东向争霸的决定性胜利。
5.求 文言文 <谋攻>和<疱丁解牛>的翻译 谢谢
1.孙子兵法中的 此篇邓廷罗《集注》列为第二,樱田本作“攻篇第三”。
张注云:“计议已定,战具已集,然后可以智谋攻,故次《作战》. ”是。各家亦皆释“谋”字,文中亦有明文“此谋攻之法”,故当仍之。
所谓“谋攻”,或谓即“智取”之意。按:智取者,以智谋取胜而非以勇力取胜之谓,此固孙子之所重,故本篇一开始即有“上兵伐谋”。
然“谋攻”之义较此为广,乃泛指谋划攻战--主要是攻城之策。“谋”在此训“议”, 《周礼·春官·大卜》“四曰谋”,郑注:“谋,议也。”
曹注:“欲攻城,必先谋。”是。
本篇首先提出“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基本方针,以为其最高理想目标并受到学界的普遍重视。基于这条原则,孙子又提出“上兵伐谋”与“其下攻城”等策略原则。
他争取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但为了屈人之兵,也立足于“伐兵”,乃至“攻城”。而为了夺取“伐兵”的胜利,他又根据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的状况而采取“十围”、“五攻”与“倍战”、“敌分”等战术措施,并强调“知彼知己”之重要。
这些也都具有现实借鉴价值。(一)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译文:孙子说:大凡用兵打仗,其指导原则应是:迫使敌人举国降服的为上策;通过交兵接仗而攻破敌国的次之;能使敌人举军降服的为上策,攻破敌军的次之;能使敌人整卒降服的为上策,攻破敌伍的次之。
所以,百战百胜,还算不上高明的,不经交战就能使敌人屈服,才是高明中最高明的。(二)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 又三月而后已。
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译文:所以,用兵打仗,其策之上者,是在未战之前就挫败敌人的计谋;其次是从外交上挫败它,使它孤立无援;再次就是在战阵间打败它,最下策就是攻打敌人的城池了。
攻城的办法,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修造用以攻城的楼橹,和准备如飞楼云梯之类的攻城器械,需要数月的时间才能完成;构筑攻城的土山,又要花费数月的时间才能竣工。
将帅控制不住自己的忿怒情绪,而下令缘梯而上,蚁附乱进。结果,士卒伤亡三分之一,而城邑仍未攻破,这就是强攻城池所招致的灾难。
(三)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译文:所以,善于用兵打仗的人,能使敌人屈服而不依靠对垒交兵,拔取敌人的城邑而不依靠强攻,毁灭敌人的国家而不必旷日持久。一定要用全胜之策去与列国诸侯争胜于天下。
只有这样,才能既使兵力不受顿挫而又可使胜利圆满取得。这就是以谋略攻敌的法则。
(四)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战〕之,敌则能(战)〔分〕之,少则能(逃)〔守〕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译文:所以,用兵打仗的一般法则是:我若十倍于敌,就围而歼之;五倍于敌,则攻而取之;两倍于敌,亦可战而胜之;若与对方势均力敌,就分而削弱它,使之处于劣势;若兵力少于敌人,就坚壁固守;若实力弱于敌人,就避免与之决战。所以,弱小的军队,若不自量力而与敌硬拼,那就必然成为强大敌人的俘虏。
(五)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译文:将帅是国家的辅佐,辅佐得周密,国家就必然会强盛;辅佐得有缺陷,国家就必然会衰弱。(六)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
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
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译文:国君贻害于军队的情况大体有三种:不了解军队不可以前进而强令其前进;不了解军队不可以退却而强令其退却,这是牵制军队行动的所谓“縻军”。
不了解军队的事务而插手军队的管理,将士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不懂军队的权变之道而干预军队的指挥,将士就会产生疑虑。三军将士既惑且疑,他国诸侯乘机来犯的灾难就会降临。
这就叫做自乱其军和自取其败。(七)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此五者,知胜之道也。译文:预知胜利,可有如下五条:知道自己可以打和不可以打的胜;懂得根据兵力多寡而恰当配备使用的胜;全军上下同心同德的胜;以有备之师而对疏懈之敌的胜;将帅有指挥才能而君主不加干预的胜。
这五条就是预知胜利的方法途径。(八) 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译文:所以说,既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那就常胜不败;不了解敌人,而只了解自己,那就胜负各半,没有全胜把握;既不了解敌人,又不了解自己,那就每战必危了。2.这个寓言故事选自《庄子·内篇·养生主》。
它说明世上事物纷繁复杂,只要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