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文言文quot其quot字(";之";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1.";之";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中,“之”比较多,用法也较复杂,有作代词用的,也有作助词、动词用的;区分起来也比较费劲。若死记硬背,耗时多而效果不佳。笔者在教学中摸索出一套有效的辨析“之”的用法的方法,与大家共享。
一、“之”作代词用
“之”作代词的用法在教材中有很多,如下列加点的“之”字:
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名之者谁?山之僧智仙也。(《醉翁亭记》)
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4、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小石潭记》)
5、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6、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
分析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动词的后面,“之”的用法为代词,作它前面动词的宾语。
二、“之”作动词用
请看下面的例子:
1、吾欲之南海,何如?(《劝学》)
2、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孟浩然之广陵》)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分析以上例子,我们知道“之”用作动词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动词“之”的后面一般会跟一个地点名词,如例句中的“南海”、“广陵”、“蜀州”、“垄上”;前面有人名或人称代词,如例句中的“吾”、“孟浩然”、“杜少府”,例4中虽没直接出现人名,但很明显是承前省略了陈涉。整个句子合起来应为“某人去某地”的句式。
三、“之”作助词用
“之”作助词的用法比较复杂一些,在初中阶段出现的大致有以下三种:
1、“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如:①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童趣》)
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③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关雎》)
④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⑤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公输》)
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由以上例子分析可知,当“之”后面的一个词是名词(如“趣”、“洲”、“狱”、“意”、“地”)或名词性短语(如“一毛”)时,“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2、“之”用于主谓之间,不译。
如: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④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⑤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一个名词或代词(主语)和一个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之间时,“之”不译。
3、“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这种用法,在初中阶段并不多见,如: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②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③④⑤⑥
可以看出,这种“之”多用于时间副词后面,作用为调节音节,不译。
其实,只要我们平时在学习中多思考、多总结,文言文的学习并不难。
2.在古代汉语中";以";字的用法
【“以”字的用法】
"以"是文言使用频率很商的一个虚词,仅诸葛亮《出师表》一文就有18处之多,表意复杂、现对其辨析如下。
一、作介词。"以"作介词是其最常见的用法,情况也比较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种:
1.引进动作、行为的工具、凭借。可译为"用"、"拿"、"根据"等。
例如:
①不用.则以纸帖之。(《活扳》)
②今以蒋氏现之,犹信。((捕蛇者说))
例①用"以"引进"帖"的工具"纸","以"译为"用"。例②介词"以"引进"观"的凭借"蒋氏"(的遭遇),可译为"根据"。
2.引进动作行为的原因。作"因为"、"由于"解释。
例如:
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岳阳楼记》)
例①"以"引进"存"的原因"捕蛇","以"译为"由于"。例2"喜"、"悲"的原因是"物"、"己","以"可译作"因为"。
3 .引进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把"。
例如:
①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例①是"把大事寄托给我";例②"以"的宾语省略,可译为"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二、作连词,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词或动词性短语,表示它后边的行为是它前边行为的目的或结果。表目的时,有点像现代汉语里意义很虚的"来"字;表结果时,有"以至"的意思。
例如,
①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②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
例①"开张圣听"的目的是"光先帝遗德"。"以"可作"来";例②"妄自菲薄,引喻失义"的结果是"塞忠谏之路","以"译为"以至"。
三、作副词,同"己"。
例如: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以"通"已",意即"已经"。"固以怪之"也即本来已经感到奇怪。
四、助词。和"上"、"下"、"东"、"西"、"往"、"来"等方位词连用,表示时间、方位、范围等,为现代汉语沿用,可以不译。
例如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出师表〉)
可译为:接受遗嘱以来.早早晚晚忧愁叹息
3.文言文中虚词";属";有哪些意思
属 shǔ 基本字义 1. 同一家族的:亲~。
眷~。烈~。
2. 类别:金~。吾~。
3. 有管辖关系的,归类:~于。~下。
~地。归~。
直~。附~。
隶~。 4. 生物群分类系统上,“科”下有“属”,“属”下有“种”。
5. 系,是:~实。纯~谣言。
6. 用十二生肖记生年:~相。 1. 形声。
从尾,蜀声。“尾”与身体相连 2. 种类。
亦特指牲类 [category]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左传·庄公十年》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3. 又如:金属;属禽(分别飞禽的种类) 4. 亲属 是疾易传染,遘者虽戚属,不敢同卧起。——清· 方苞《狱中杂记》 5. 又如:家属(户主外的家庭成员);军属;眷属;属从(指按亲属关系而从其丧服);属党(亲属);属姓(同宗);属疏(宗族关系疏远) 6. 侪辈。
指同一类人 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项羽本纪》 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
—— 汉· 贾谊《过秦论》 7. 官属;部属 [subordinate] 徒属皆曰:“敬受命”。——《史记·陈涉世家》 六卿分职各率其属。
——《书·周官》 台谒当以属礼。——《明史·海瑞传》 8. 又如:下属(部下);属名(南北朝时,壮丁为了逃避繁苛的赋役,多投身于豪门势族为附隶,称为属名);属别(下属的类别);属官(属下的官吏);属佐(指下属佐助人员);属役(仆役,佣人);属部(部下,部属) 9. 生物分类系统上所用的等级之一。
动植物分类以种为单位,相近的种合为属,相近的属合为科 10. 特指在十二属相中的归属。如:属相 属 zhǔ 基本字义 1. 连缀,接连:~文。
~和(hé)。 2. (意念)集中于一点:~仰(注视仰望)。
~望。~意。
3. 古同“嘱”,嘱咐,托付。 4. 倾注,引申为劝酒:“举酒~客”。
5. 恰好遇到:~京师乱。 详细字义 〈动〉 1. 继续;连接(侧重于互相衔接) [join;combine] 亡国破家相随属。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冠盖相属。——《史记·魏公子列传》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水经注·江水》 挽炮车者,络绎相属。——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2. 又如:属纩(用新棉放在临死病人鼻前,验其是否有气);属界(毗连地带);属连(相连缀);属志(犹连心);属引(连续不断);属文(连缀字句为文章);属读(连读);属聚(聚集);属丝(连续之丝);属好(结好);属怨(结怨);前后相属 3. 缀辑;撰写 [compose] 屈平属草稿未定。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衡少善属文。——《后汉书·张衡传》 4. 又如:属文(撰写文章。
属句;属章;属笔);属辞(撰写诗文。属咏);属书(著作);属对(诗文对仗);属缀(著作);属稿(起草文稿);属诗(作诗) 5. 使聚集在一起;集合 [gather] 齐师将兴, 陈成子属孤子,三日朝。
——《左传》 6. 又如:属民(聚集民众);属兵(调集士兵);属役(聚集下役);属神(会聚群神);属游(聚游);属行(集结军队) 7. 通“嘱”。托付;委托 [entrust] 属孟尝君。
——《战国策·齐策四》 属予作文以记之。——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属巡盐御史。
——《明史》 8. 又如:属请(请托);属调(寄托的情调);属累(托付);属国(委托国事);属邦(付托国事);属任(委任,任用);属寓(寄托);属吏(交给执法官吏处理);属命(委身托命);属情(寄情) 9. 叮嘱;告诫。后作“嘱” [enjoin] 属儿善藏之,勿遣俗子见。
——陆游《北窗试笔》 10. 又如:属付(叮嘱);属令(告戒) 11. 推托;借口 [excuse] [房法乘]常属疾不治事。——《资治通鉴》 12. 又如:属国(委弃国家;委托国事);属疾(托病;生病) 13. 通“瞩”。
关注 [concentrate one's attention on] 师属之目。——《左传·定公十四年》 则恐国人之属耳目于我也。
——《国语·晋语五》 坐者皆属目卑下之。——《汉书·盖宽饶传》 14. 佩带 [wear] 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橐鞬,以与君周旋。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15. 关连 [be related with]神情与 苏、黄不属。—— 明· 魏学洢《核舟记》 16. 跟随 [follow] 项王渡 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史记·项羽本纪》 17. 通“注”( zhù)倾注。 [pour] 酌玄酒,三属于尊。
——《仪礼·士昏礼》 水属不理孙。——《周礼·考工记·匠人》。
郑玄注:“属,读为注。” 是时天雨,虹下属宫中。
——《汉书·燕剌王旦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