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言文意思(文言文中“一”有什么意思?)
1.文言文中“一”有什么意思?
〈数词〉 1. 指事。
“一”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数词。
大写作“壹”。最小的正整数。
常用以表示人或事、物的最少数量。 2. 同本义 [one] 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
——《说文》 一也者,万物之本也。——《淮南子·诠言》 抱一而天下试。
——《老子》 故一人有事于四方。——《书·君奭》。
传:“天子也。”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汉·贾谊《过秦论》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公元九二年六月,李存莇妻刘皇后听信宦官诬告,杀死大臣郭崇韬,时谣言纷起,人心惶惶。
屯驻在贝州(现河北省清河县)的军人皇甫晖勾结党羽作乱,拥立指挥使赵在礼为帅,攻入邺都(现河南省安阳市)。邢州(现河北省邢台市)、沧州驻军相继作乱。)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3. 又如:一境(一个地方);一丝(一根蚕丝);一碗水往平处端(办事公正不偏袒);一拳正打在心窝(一下说到要害处);一人做一人当(敢做就敢于承认,绝不连累别人);一客不烦二主(托一人能办的事,就不再打扰第二个人);一动不如一静(动不如静好);一言抄百语(总而言之);一缘一会(天缘凑合);一路功名(仕途顺利,官运亨通);一盘一盒(礼物);一清如水(静悄悄地没有人影);一毫不爽(一点不差);一息恹恹(疾病缠身,气息微弱) 4. 序数的第一位 [first] 一战而举鄢、郢。(第一仗就攻下了楚国的重要城市鄢、郢。
一战,第一战。指楚顷襄王二十年即公元前279年,秦将白起攻下楚国的鄢、郢二都的战争。
举,攻下。鄢,地名,在今湖北省宜城县境。
郢,地名,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境。)——《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5. 又如:一紧二慢三罢休(指先紧后慢、最后不了了之的官场办事作风);一来二去(经过一段时间的周折);一品锅(一种里面杂放鸡鸭鱼肉、山珍海味的“砂锅”);一甲(科举殿试第一至第三名,赐进士及第);一更;一品(犹言一等;第一等);一等一(第一等中的第一名) 6. 若干份中的一份或整数以外的零头 [odd]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左传》 7. 又如:一脚(动物身体的四分之一,一条腿的部分);丈一、丈二;百一;一份(整体分为若干份的一部分);一杆子(方言。犹言一部分);一得(得到一件或一个);一端(指物件的一头) 8. 表示动作一次或短暂 [single;only one] 一至楚。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初一交战。——《资治通鉴》 抚尺一下。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口技》 9. 又如:一拿一个着(一下子就拿住);一气一个死(气得要命);一忽觉转(一觉醒来);一时半霎(指时间极短);一个眼闪(一会儿工夫);一之为甚(一次已经过分了。用来劝人不要重犯错误) 10. 某一个 [certain]。
如:忽见一个从前方来;一天;一次;一夜(指某夜);一能(某一项专长或技能) 11. 每;各 [every time;each]。如:一桌十人;一日三餐 12. 另;又 [another]。
如:蝉一名知了 〈形容词〉 1. 全;满 [whole;full] 一肌一容(一:全部。指宫女的整个肌肤容貌)。
——唐·杜牧《阿房宫赋》 传一乡。——宋·王安石《伤仲永》 洞庭一湖。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长烟一空。 欢动一城。
——明·高启《书博鸡者事》 通计一舟。——明·魏学洢《核舟记》 2. 又如:一罟(全部;一点不留);一是(全赁);一凭(任凭;完全凭仗);一抹(全部);一听(听任);一划(一派);一床(全部[乐器]);一力(竭力);一创(整个);一到处(到处;四处);一条提(全部;统统);一抹光(一律免除或不予追究);一到处(遍地里);一肩儿(所承担的全部责任) 3. 相同;一样 [same]。
如:一个稿子(一模一样);一便价(一式的;一律的);一似(好像;似同);一同(相同;一样);一理(同一准则) 4. 齐一;联合 [joint;combined]。如:一缴过儿(一起);一搭儿(一答里。
一起;一块儿);一合儿(一同;一起);一就(一并;一起);一心(同心;齐心);一堆(一起;一块);一淘(一道;一路;一派(一齐);一体(一起;一块) 5. 统一 [unified;unitary] 以一中外之心,以色觊觎之望。——《子谦全传》 六王毕,四海一。
——杜牧《阿房宫赋》 6. 又如:一正(统一法度政令);一匡(使得到匡正);一法(统一的法令);一是(犹言统一的标准);一量(统一度量);一统天下(统一全国) 7. 专一 [single-minded;concentrated] 用心一世。——《荀子·劝学》 8. 又如:一德无暇(一心一意,没有一点虚情假意);一心一计(一心一意) 9. 纯一不杂 [pure]。
如:一青(犹纯青);一抹黑(形容一团漆黑);一纯(心地纯一) 10. 独 [single;alone]。如:一目(独眼);一取(独取);一眼(一只眼睛。
特指独存一眼);一尊(独尊) 〈副词〉 1. 都,一概 [all] 一匡天下。——《史记·货殖列传》 2. 又如:一划(一律);一回(一概);一弄(一切;全体);一抹光(全都包括在内);一往(一概;一律);一括(犹言总括);一是(一概) 3. 很;甚 [very]。
2.“一”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有哪些?
“一”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有如下几种“
1 数之始“一而十 十而百 百而千 千而万”
2 数词“一人,一桌,一扇,一抚尺而已”(林嗣环 《口技》)
3 满;全“上下一白”(张岱《湖心亭看雪》)
4 统一“六王毕,四海一”(杜牧《阿房宫赋》)
5 作语助,以加强语气“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杜甫《石壕吏》)
6 同一;一样“所行者异,所归者一”(《淮南子 说山训》
7 专一“专心一意”(《论衡 感虚》)
8 用以指“道”“圣人抱一为天下式”(《老子》
9 指从无形的道派生出来的混沌之气“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
10 指对立面的统一体“不有两则无一”(张载《正蒙 太和》)
11 一概“一可以为法则”(《荀子 劝学》)
12 一下;才“一学就会”
13 一旦;一经 “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庄子 徐无鬼》)
14 另一;又“杜鹃,一名子规”
15 或“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孙子 谋攻》)
16 乃;竟“为法之弊,一至此哉”((《史记 商君列传》)
17 工尺谱中的音名之一
3.文言文中“一”有什么意思?
〈数词〉 1. 指事。
“一”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数词。
大写作“壹”。最小的正整数。
常用以表示人或事、物的最少数量。 2. 同本义 [one] 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
——《说文》 一也者,万物之本也。——《淮南子·诠言》 抱一而天下试。
——《老子》 故一人有事于四方。——《书·君奭》。
传:“天子也。”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汉·贾谊《过秦论》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公元九二年六月,李存莇妻刘皇后听信宦官诬告,杀死大臣郭崇韬,时谣言纷起,人心惶惶。
屯驻在贝州(现河北省清河县)的军人皇甫晖勾结党羽作乱,拥立指挥使赵在礼为帅,攻入邺都(现河南省安阳市)。邢州(现河北省邢台市)、沧州驻军相继作乱。)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3. 又如:一境(一个地方);一丝(一根蚕丝);一碗水往平处端(办事公正不偏袒);一拳正打在心窝(一下说到要害处);一人做一人当(敢做就敢于承认,绝不连累别人);一客不烦二主(托一人能办的事,就不再打扰第二个人);一动不如一静(动不如静好);一言抄百语(总而言之);一缘一会(天缘凑合);一路功名(仕途顺利,官运亨通);一盘一盒(礼物);一清如水(静悄悄地没有人影);一毫不爽(一点不差);一息恹恹(疾病缠身,气息微弱) 4. 序数的第一位 [first] 一战而举鄢、郢。(第一仗就攻下了楚国的重要城市鄢、郢。
一战,第一战。指楚顷襄王二十年即公元前279年,秦将白起攻下楚国的鄢、郢二都的战争。
举,攻下。鄢,地名,在今湖北省宜城县境。
郢,地名,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境。)——《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5. 又如:一紧二慢三罢休(指先紧后慢、最后不了了之的官场办事作风);一来二去(经过一段时间的周折);一品锅(一种里面杂放鸡鸭鱼肉、山珍海味的“砂锅”);一甲(科举殿试第一至第三名,赐进士及第);一更;一品(犹言一等;第一等);一等一(第一等中的第一名) 6. 若干份中的一份或整数以外的零头 [odd]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左传》 7. 又如:一脚(动物身体的四分之一,一条腿的部分);丈一、丈二;百一;一份(整体分为若干份的一部分);一杆子(方言。犹言一部分);一得(得到一件或一个);一端(指物件的一头) 8. 表示动作一次或短暂 [single;only one] 一至楚。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初一交战。——《资治通鉴》 抚尺一下。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口技》 9. 又如:一拿一个着(一下子就拿住);一气一个死(气得要命);一忽觉转(一觉醒来);一时半霎(指时间极短);一个眼闪(一会儿工夫);一之为甚(一次已经过分了。用来劝人不要重犯错误) 10. 某一个 [certain]。
如:忽见一个从前方来;一天;一次;一夜(指某夜);一能(某一项专长或技能) 11. 每;各 [every time;each]。如:一桌十人;一日三餐 12. 另;又 [another]。
如:蝉一名知了〈形容词〉 1. 全;满 [whole;full] 一肌一容(一:全部。指宫女的整个肌肤容貌)。
——唐·杜牧《阿房宫赋》 传一乡。——宋·王安石《伤仲永》 洞庭一湖。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长烟一空。 欢动一城。
——明·高启《书博鸡者事》 通计一舟。——明·魏学洢《核舟记》 2. 又如:一罟(全部;一点不留);一是(全赁);一凭(任凭;完全凭仗);一抹(全部);一听(听任);一划(一派);一床(全部[乐器]);一力(竭力);一创(整个);一到处(到处;四处);一条提(全部;统统);一抹光(一律免除或不予追究);一到处(遍地里);一肩儿(所承担的全部责任) 3. 相同;一样 [same]。
如:一个稿子(一模一样);一便价(一式的;一律的);一似(好像;似同);一同(相同;一样);一理(同一准则) 4. 齐一;联合 [joint;combined]。如:一缴过儿(一起);一搭儿(一答里。
一起;一块儿);一合儿(一同;一起);一就(一并;一起);一心(同心;齐心);一堆(一起;一块);一淘(一道;一路;一派(一齐);一体(一起;一块) 5. 统一 [unified;unitary] 以一中外之心,以色觊觎之望。——《子谦全传》 六王毕,四海一。
——杜牧《阿房宫赋》 6. 又如:一正(统一法度政令);一匡(使得到匡正);一法(统一的法令);一是(犹言统一的标准);一量(统一度量);一统天下(统一全国) 7. 专一 [single-minded;concentrated] 用心一世。——《荀子·劝学》 8. 又如:一德无暇(一心一意,没有一点虚情假意);一心一计(一心一意) 9. 纯一不杂 [pure]。
如:一青(犹纯青);一抹黑(形容一团漆黑);一纯(心地纯一) 10. 独 [single;alone]。如:一目(独眼);一取(独取);一眼(一只眼睛。
特指独存一眼);一尊(独尊)〈副词〉 1. 都,一概 [all] 一匡天下。——《史记·货殖列传》 2. 又如:一划(一律);一回(一概);一弄(一切;全体);一抹光(全都包括在内);一往(一概;一律);一括(犹言总括);一是(一概) 3. 很;甚 [very]。
如:一无性天(非常虚伪);一力价(极力地);一撮儿(极。
4.一文言文的翻译
程子说:“求学的人,应当以论语和孟子为本,论语孟子已经弄明白了,那么六经的学习不用特别花心思也能明白。读书人应当观察圣人之所以作经文的本意,和圣人用心的原因,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我们之所以没成为圣人,就是因为有没有做到的地方。一句句探索它的意思,早上读诵并且体会它,晚上想想它,让心平静下来,理清气,解决疑难,那么圣人的意思就可以显现,明白了。”
程子说:“凡是看文字,应该先明白它的意思,然后再明白含义,从来没有不明白字面意思就明白含义的人。”
程子说:“学习的人应当将论语中各位弟子的问题当做自己的问题,圣人回答的对方就像现在在我们耳边,自然就有所收获。即使是孔子孟子再生,也不过是这样教育人。如果能在论语孟子中深深探求体会,将来一定能培养出气质。”
程子说:“凡是看论语孟子的,一定要多读深究。一定要将圣人的言语记在心里,不可以只当耳边风。人只要看这两本书并且好好记住,终身就够用了。”
程子说:“论语孟子只要多读,便能够自己的明白其中的意思。学习的人一定要深究,如果只是从语言层面去解释,那么其中的深意就不够了。”
有的人问:“只要将论语孟子关键的地方看看,怎么样?”程子说:“这也是好的,但只不过是贯穿而已。”
程子说:“孔子的话句句都是自然,孟子的话句句都是事实。|”
程子说:“学习人先读论语孟子,就好象明白尺度权衡,用这些付出量度事物,自然就能够区分长短轻重。”
程子说:“读论语孟子而不明白道理的,称得上,虽然多,又有什么用?”
5.求一文言文全文意思
客有为周君画荚者,三年而成。
君观之,与髹(读音xiu一声,用漆漆物)荚者同状。周君大怒。
画荚者曰:“ 筑十版之墙,凿八尺之牖(读音you三声,窗),而以日始出时加之其上而观。” 周君为之,望见其状尽成龙蛇禽兽车马,万物之状备具。
周君大悦。 此荚之功非不微难也,然其用与素髹荚同。
翻译:有个人给周国国王在豆荚的薄膜上作画,用了三年的时间画好了。周国国王看了,(原来)跟油漆的豆荚 一样。
周王大怒。画荚的人说:“建一面十块板(长度单位)见方的墙,(在墙上)凿八尺见方的窗子,然后在太阳刚 刚出来的时候放在窗子上在看。”
周王做了那墙和窗,看见那荚上尽是龙蛇禽兽车马,万物的形象都有。周王特别高兴。
这个荚所耗费的人工不是一般的难啊,但是它的用途和没有画的油漆漆荚相同。
6.求一文言文的解释
蜃说 林景熙
尝读《汉·天文志》,载“海旁蜃气像楼台”,初未之信。
庚寅李春,予避寇海滨。一日饭午,家僮走报怪事,曰:“海中忽涌数山,皆未尝有。父老观以为甚异。”予骇而出,会颍川主人走使邀予。既至,相携登聚远楼东望。第见沧溟浩渺中,矗如奇峰,联如叠嘁,列如萃岫,隐见不常。移时,城郭台榭,骤变忽起,如众大之区,数十万家,鱼鳞相比,中有浮屠老子之宫,三门嵯峨,钟鼓楼翼其左右,檐牙历历,极公输巧不能过。又移时,或立如人,或散如兽,或列若旌旗之饰,瓮盎之器,诡异万千。日近晡,冉冉漫灭,向之有者安在?而海自若也。《笔谈》记登州海市事,往往类此,予因是始信。
噫嘻!秦之阿房,楚之章华,魏之铜雀,陈之临春、结绮,突兀凌云者何限,运去代迁,荡为焦上,化为浮埃,是亦一蜃也。何暇蜃之异哉!
译文:
我以前曾经读到汉书的天文志上有记载道:「海边有蜃吐气,形状很像楼台。」一开始时我并不相会有这样的事情。
后来在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三月,我为了躲避兵乱,暂住在海滨。有一天正在吃午饭时,家僮忙忙的跑过来报告外面发生了怪事:「大海里突然涌现几座大山,全是以前没见过的,父老们了觉得非常惊异,我听了以后十分惊诧,赶忙跑出去看,正巧遇到陈姓主人派人来邀我前往共赏此奇景。到了海边,我和陈姓主人一同登上聚远楼向东望去,只见在广大无边的海面上,直立的蜃景像奇特的山峰、连绵的蜃景像重叠的山峰、罪列成行的蜃景像高峻的山峰,时隐时现。过了一会儿,城墙亭阁忽然浮现,有如一座人口多、面积广大的城市,几十万幢房屋像是鱼鳞般整齐而密集地排列著,其中有佛寺、道观、三门,高大雄伟;钟楼和鼓楼分别在寺观的左右两侧,屋檐翘出如牙的建筑装饰,历历可辨,就是穷尽公输般的技巧也没有办法超越它。又过了一会儿,蜃景又起了变化,有的像飘扬的旌旗和瓮盎之内的器具,千姿万态,变幻不定,直到傍晚时分,蜃景才慢慢消失,先前所看到的景象在那里呢?大海还是一如往常。
沈括在梦溪笔谈上所记载的登州所出现的海市蜃楼,大概就像是这样吧!我是因为亲眼看过,所以才开始相信有这回事的。
唉!想来秦朝的阿房宫、楚国的章华台、曹魏的铜雀台、陈朝的临春阁和结绮阁,如此高耸入云的楼台殿阁,历代不知有多少,可是物换星移、朝代交替,这些宫殿楼阁都已经荡然无存,化为焦土、尘埃,这也算是一种海市蜃楼吧!想到这些,那里还有闲暇工夫去讨论这种蜃景的奇异现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