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古人说文言文(学文言文有什么实际意义)

    1.学文言文有什么实际意义

    学习古文可以提高文学水平,尤其是韵文和骈文,一定要读美文,最好以骈赋为主

    可以提高人的思想水平,最好读诸子百家

    可以培养人的风度,背过五十篇以上古文的人举手投足都与别人不同,明显风度超人

    学习古文还可以提高现代汉语的水平,因现代汉语直接脱胎于古代汉语,还保留了很多古代汉语的表达结构

    学习顾问还有实际的用途:写正式书信、贺词等

    平时说话能引用出一两句古文能让人觉得这个人很有学问和修养

    古人都说文言文吗,古人为什么说文言文,古人真的说文言文吗

    2.古人为什么用古文 他们就是这么说话的么 好难学啊 有什么学好古文的

    古人为什么用古文?这个问题似乎很无厘头,但又很值得思考。任何语言文字都需要有表达的方式,口头和书面的。而古文是适应当时的中国大地上人类发展的语言文字。不过,语言是不断发展的,由简单到复杂,但书面的文字却是固定的,仿佛化石。

    我们可以推测,最初的口语和书面语应该是差不多的,就像现在的白话口语和白话书面语,怎么说就怎么写,差别不会很大。文字的最初期,不会有很多词汇和复杂的表达。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人类的繁衍,口语表达越来越繁复,而书面语则相对进化得比较迟缓,这样就和书面语脱节了。这样,古人们说着和现代很相近的白话,但书面语仍然使用古文形式。

    我们看朱子语录,是宋人整理的朱熹讲话,保留了很多口头的表达。再读一下元曲,里面的道白都是白话的。再读一下明清的白话小说,那绝不是白话文兴起后才改写的产物。

    如何学好古文?是一个很多人问的问题。这就和如何学好英语一样,但又和英语不一样。英语是活的语言,很多人都会,听说读写,多管齐下。而古文是一种死的书面语言,只能通过多读多看。建议从小短文开始,比如聊斋志异和先秦寓言开始,辅以半文言的三国演义。

    文言文,古人说

    3.关于古人好学的古文

    凿壁借光《西京杂记》

    【原文】

    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译文】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启示:文言文‘凿壁借光’表现了匡衡人穷志坚,发奋读书的精神

    悬梁刺股

    xuán liáng cì gǔ

    〖解释〗形容刻苦学习。

    〖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东汉·班固《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

    悬梁刺股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 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 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这就时孙敬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 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4.古代人说文言文吗

    古人说的是文言文,还记得史记上的记的陈胜说的那句话吗?“嗟呼,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这里是引用陈胜做平民时的原话。越是古老的时候平民说的话越是难懂,《木兰辞》是南北朝时期的民歌,《三国》和《水浒》就是明时的白话文,就跟现在的语言差不多了。

    其实,现在所说的文言文,是远古时期人们说话,成文当然与口语稍有不同,但差别应该不大。后来,在文章中沿用下来,而口语变化较大。到唐宋时代,文言与白话的差别就比较大了。后来在一些文学作品中就用了当时的白话。白话文的普遍使用是在近现代。

    其实现在还有一此地方方言中残留古人说话的影子,以厦门话为例,“吃了没有?”,厦门话只说“食未?”。“有没有?”只需说“有无?”如果问得详细些:“到底是有还是没有?”厦门话则说“到底有抑无?”

    学古人说文言文

    * ......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