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大地的文言文典故(燕赵大地的文人墨客和将军.)
1.燕赵大地的文人墨客和将军.
文人墨客著名的有儒家代表人物荀子,还有元代的马致远将军有战国时期的乐毅,三国时期的袁绍都比较有名。
乐毅少年聪颖,喜好兵法。深得赵人推崇。
赵武灵王时,因避沙丘之乱来到魏国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当了大夫。 此时,燕昭王因为子之之乱而被齐国打得大败,燕昭王时刻不忘为燕国雪耻。
但燕国弱小又地处僻远,昭王自忖力量不足以克敌致胜,于是便屈己礼贤,延聘贤能之士相佐。首先礼待郭隗,借此招揽天下英才。
乐毅适于此时替魏出使到燕国,燕昭王用客礼厚待乐毅。乐毅谦辞退让,最后终于被昭王诚意所动,答应委身为臣,燕昭王封乐毅为亚卿(仅次子上卿的高宫)。
当是齐国非常强大,齐闵王率齐军南败楚相唐昧于重丘,西摧三晋的势力于观津,接着与三晋攻秦,助赵国灭中山,打败宋国。扩地千余里,诸侯各国在强大的齐国面前都表示臣服,齐闵王因此而骄矜自满。
由于齐闵王的骄横自恣,加上对内欺民而失其信,对外结怨于诸侯,造成齐国政治局势不稳,形势恶化。 燕昭王认为时机成熟,欲兴兵伐齐,遂问计于乐毅。
乐毅回答说;“齐国系霸主之余业,地广人多,根基较深,且熟习兵法,善于攻战。对于这样一个大国,虽有内患,仅由我们一国单独去攻打它,恐怕很难取胜。
如果大王一定要去攻伐齐国,必须联合楚、魏、赵、韩诸国,使齐国陷于孤立的被动地位,方可制胜。”这就是所谓“举天下而攻之”的伐齐方略。
燕昭王接受了乐毅的建议,便派乐毅去赵同惠王盟约攻齐,并请赵国以伐齐之利诱说秦国,予以援助。又派剧辛为使又分别到楚国和魏国进行联络。
当时各国都因厌恶齐闵王骄暴,听说联兵伐齐,均表赞同。 乐毅返燕后,燕昭王在公元前284年派乐毅为上将军,同时赵惠王也把相印交予乐毅,乐毅率全国之兵会同赵、楚、韩、魏、燕五国之军兴师伐齐。
齐闵王闻报,亲率齐军主力迎于济水(在今山东省济南西北)之西。两军相遇,乐毅亲临前敌,率五国联军向齐军发起猛攻。
齐闵王大败,率残军逃回齐国都城临淄(参见济西之战)。乐毅遣还远道参战的各诸侯军队,拟亲率燕军直捣临淄,一举灭齐。
谋士剧辛认为燕军不能独立灭齐,反对长驱直入。乐毅则认为齐军精锐已失,国内纷乱,燕弱齐强形势已经逆转,坚持率燕军乘胜追击。
乐毅率燕军乘胜追击齐军至齐都临淄。齐闵王见都城临淄孤城难守,遂率少数臣僚逃往莒城(今山东省莒县)固守。
乐毅用连续进攻,分路出击的战法,陷城夺地,攻人齐都临淄后,尽收齐国珍宝、财物、祭器运往燕国。燕昭王大为欣喜,亲自到济水前来犒赏、宴飨士兵,为酬谢乐毅的功劳,将昌国(在今山东省淄川县东南)城封给乐毅,号昌国君。
乐毅率燕军半年内连下齐国70余城,仅剩聊城、莒城、即墨(今山东省平度县东南)3城仍顽强抵抗,久攻不下。其余全部并人燕的版图,燕前所未有的强盛起来。
乐毅认为单靠武力,破其城而不能服其心,民心不服,就是全部占领了齐国,也无法巩固。所以他对莒城、即墨采取了围而不攻的方针,对已攻占的地区实行减赋税,废苛政,尊重当地风俗习惯,保护齐国的固有文化,优待地方名流等收服人心的政策,欲从根本上瓦解齐国。
乐毅攻燕齐五年,攻齐70余城,皆为燕地,唯独莒、即墨未攻下。前278年,燕昭王死,太子乐资即位,称燕惠王。
燕惠王作太子时,就与乐毅有隙,所以当他即位以后,对乐毅用而不信。齐国大将田单探知此种情况,乘机进行反间,派人到燕国散布说;“除莒城和即墨两处之外,齐国大片土地全在燕国军队手里。
乐毅能在短时攻下齐国70余城,难道用几年工夫还打不下莒城与即墨吗?其实他是想用恩德收服齐人之心,为他叛燕自立做准备。”燕惠王本来就猜疑乐毅,听了这些话信以为真,于是下令派骑劫为大将去齐接替乐毅。
乐毅深知燕惠王收回他的兵权,意味着听信谣言,欲加罪于自己。他认为“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决定拒绝回燕而西向去赵。
赵惠王见乐毅归赵,隆重地接待了他,并封他为望观津(在今河南省商丘东),号望诸君。赵王这样尊宠乐毅,是藉以警惕燕、齐,使他们不敢轻举妄动。
骑劫寡思少谋而又骄狂自大。乐毅奔赵后,他来到齐国,一反乐毅原来的战略部署和争取齐人的正确政策,而施之以残暴,激起了齐国军民的强烈反抗。
田单设谋诳骗燕军,在即墨城用火牛阵大破燕军,杀死骑劫,转而追歼燕军到黄河边上,收复齐国所失之城邑,将燕军逐出齐境,从莒迎齐襄王(闵王死,襄王立于莒)归临淄。 惠王后悔派骑劫代替乐毅,以致军队被打败,将军被杀死,曾经占领的齐国土地又丢失了,但又怨恨乐毅奔赵、恐怕赵用乐毅乘燕吃了败仗的时候进攻燕国。
于是惠王派人责难乐毅,而且向他道歉说:“先王曾以举国之兵托付将军,将军为燕大败齐军,报先王之仇,天下人为之震动,我也时刻记看你的功绩。可是刚逢先王去世,我又初立,听信于左右而误国。
我之所以派骑劫代替将军,为的是将军经年累月的暴露于荒郊野外,怕你太辛苦,所以请你回来调息,并想同你共议国事。将军却误听传言,和我产生怨隙,弃燕降赵。
将军为自己打算,这样做是合宜的,可你。
2.燕赵大地名字从何而来..?经常听到燕赵大地这个名字生活在燕赵大地
河北省地处华北、外绕渤海,内环京津,是中国著名的旅游资源大省。
早在五千多年前,中华民族的三大始祖黄帝、炎帝和蚩尤就是在河北由征战到融合,从而开创了中华文明史。春秋战国时期,河北地属燕国和赵国,故有“燕赵”之称。
元、明、清三朝定都北京,河北成为拱卫京师的畿辅之地。 悠久的历史使河北形成了浓厚的文化积淀。
春秋时期河北省北部属于燕国,南部属于赵国和魏国。保定市是当时的燕赵分界线,在保定市中心原存有“燕赵分界石”。
当年燕国太子丹送别荆轲去刺秦王就是在燕国国界易水河分别,现在易县的易水旁尚有古迹荆轲塔。 邯郸曾是赵国都城,现存有赵武灵王修建的“丛台”,市中还存在传说中赵国丞相蔺相如为避免和老将廉颇争执而让路的“回车巷”。
临漳县一带的漳河是魏国西门豹修建的最早的水利工程,因为“河伯娶妇”的故事而出名。 汉朝时在河北设立幽州和冀州,曹操曾在漳河畔修建“铜雀台”,夸口要迎娶“二乔”,现已不复存在。
唐代为河北道,安禄山曾任河北节度史,就是从这里起兵反唐。 宋代分为河北东路和河北西路。
北部属于辽国,是两国经常交战的地方。在世界各地博物馆享有盛名的辽代瓷大罗汉像就是从易县的山洞中被外国人盗走的。
林冲曾被发配沧州,卢俊义是大名府人。 元代河北为中央直属的中书省。
明代为北直隶省,仍属中央直辖,天津开始设县,徐光启开始将南方的稻向河北沿海移植。 清代仍为中央直辖的直隶省。
唐山修建了中国第一条铁路,第一座现代化煤矿。京张线是北京通往张家口的铁路,是第一条中国人自己设计施工的铁路,总工程师詹天佑有许多发明被世界各国铁路采用。
****时被分为察哈尔、热河、河北三省,河北省省会设在保定,现存有当时的都督府遗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三省合并,省会一度设在保定,1958年和天津市合并,省会迁往天津,1968年和天津分治,省会迁到保定,1971年迁到石家庄市。
燕赵大地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名人辈出,不仅有“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的美誉,而且还产生过众多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艺术家、学问家、科学家、医学家……以及许许多多的能工巧匠、才子佳人等等。 他们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历史上留下了一幅幅浓墨重彩的壮丽画卷;他们所演绎的故事,书写了浩繁史册中最动人的篇章,代代相传;他们的名字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星,在中国历史的天空中熠熠生辉。
这些历史名人是我们取之不尽的一种精神财富,是值得我们自豪的燕赵先贤,他们的贡献已成为中华文明历史宝库中的组成部分。
3.燕赵大地真的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么
源出韩愈《送董邵南序》:“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其中的"感慨"二字,后人改为“慷慨”.韩愈这句话的意思是:自古以来,人们便说燕赵(河北)一带多有慷慨悲歌的豪侠之士.的确,古燕赵之地,产生过一批享大名于中国历史的豪杰侠士,的确,这块土地上自古英雄辈出.有"千场纵博家仍富,几处报仇身不死"的邯郸游侠,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燕地刺客荆轲,有“当阳桥头一声吼,喝断了桥梁水倒流”的猛张飞,有刺配沧州道、雪夜上梁山的好汉林冲,有血染沙场、舍身报国的狼牙山五壮士……古往今来,唱出了一曲又一曲激烈、高亢的浩浩燕赵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