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元培图画文言文(蔡元培《图画》的原文和翻译)

    1.蔡元培《图画》的原文和翻译

    蔡元培名言

    要有良好的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要有良好的个人,就要先有良好的教育。

    所谓健全的人格,内分四育,即:(一)体育,(二)智育,(三)德育,(四)美育。…学校教育注重学生健全的人格,故处处要使学生自动。

    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们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人去应用的,……教育是要个性与群性平均发达的。

    知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

    教员之教授,职员之任务,皆以图诸君求学便利,诸君能无动于衷乎?自应以诚相待,敬礼有加。至于同学共处一堂,尤应互相亲爱,庶可收切磋之效。不惟开诚布公,更宜遵义相助,盖同处此校,毁誉共之。同学中苟道德有亏,行有不正,为社会所訾詈,已虽现行矩步,亦莫能辩,此所以必互相劝勉也。

    对于学生的希望:一、自己尊重自己。二、化孤独为共同。三、对自己学问能力的切实了解。四、有计划的运动。

    德育实为完全人格之本,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无益也 。

    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

    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损,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盖以美为普遍性,决无人我差别之见能参入其中。……美以普通性之故,不复有人我之关系,遂亦不能有利害之关系。

    美者,循超逸之快感,为普遍之断定,无鹄的而有则,无概念而必然者也。

    殊不知有健全之身体,始有健全之精神;若身体柔弱,则思想精神何由发达?或曰,非困苦其身体,则精神不能自由。然所谓困苦者,乃锻炼之谓,非使之柔弱以自苦也。

    中国人是富于美感的民族。

    蔡元培、黄炎培 :各级教育,应于训练上一律励行劳动化,使青年心理上确立尊重职业之基础,且使获得较正确之人生观。

    注:你要什么原文和什么翻译啊

    蔡元培图画,图画用文言文怎么说,图画法背文言文

    2.蔡元培的《图画》原文

    图画

    蔡元培

    吾人视觉之所得,皆面也,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建筑,雕刻,体面互见之美术也。其有舍体而取面,而于面之中仍含有体之感觉者,为图画。

    体之感觉何自起?曰,起于远近之比例,明暗之掩映。西人更益以绘影写光之法,而景状益近于自然。

    图画之内容:曰人,曰动物,曰植物,曰宫室,曰山水,曰宗教,曰历史,曰风俗。既视建筑雕刻为繁复,而又含有音乐及诗歌之意味,故感人尤深。

    图画之设色者,用水彩,中外所同也。而西人更有油画,始于“文艺中兴”时代之意大利,迄今盛行。其不设色者:曰水墨,以墨笔为浓淡之烘托者也;曰白描,以细笔勾勒形廓者也。不设色之画,其感人也,纯以形式及笔势。设色之画,其感人也,于形式笔势之外兼用激刺。

    中国画家自临摹旧作入手。西洋画家自描写实物入手。故中国之画,自肖像而外,多以意构。虽名山水之画,亦多以记忆所得者为之。西人之画,则人物必有概范,山水必有实景。虽理想派之作,亦先有所本,乃增损而润色之。

    一.作者:蔡元培,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汉族,浙江绍兴山阴县(今浙江绍兴)人,原籍浙江诸暨。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民主进步人士,国民党中央执委、国民政府委员兼监察院院长。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同时兼任中法大学校长。他早年参加反清朝帝制的斗争,民国初年主持制定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第一个法令——《大学令》。

    二.民族学研究:蔡元培先生在教育和美学方面的贡献有目共睹,但在民族学方面的贡献却鲜为人知。蔡元培在自写年谱中称,自己的梦想之一就是写一本《比较民族学》,“以研究民族学终老”。蔡元培赴京殿试时,在有关西藏的策论题中,他详述西藏“地域广袤,山川道里”。

    三.教育独立思想:

    1.“教育独立”作为一种思潮,萌发于“五四”之前,发展兴盛于20世纪20年代。由于军阀混战,经济凋敝,北洋政府又不重视教育,国家预算中教育经费比例极低,如1920年前后国家预算中教育经费仅占1.2%左右。仅此有限的预算内经费还常被侵占挪用,也不能如数到位,导致教育经费奇绌,教育事业陷于难以为继的程度。[25]

    2.蔡元培一贯视教育为救国的基本途径,推崇思想、学术自由,加之身为北京大学校长,对政府官僚掣肘、摧残教育有深切的感受,因此是教育独立的积极倡导和支持者,并从理论上加以引导。1922年3月,他在《新教育》上发表了《教育独立议》一文,阐明教育独立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成为教育独立思潮中的重要篇章。

    文言文,图画,蔡元培

    3.图画 蔡元培 翻译

    图画 蔡元培 吾人视觉之所得,皆面也,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

    建筑,雕刻,体面互见之美术也。其有舍体而取面,而于面之中仍含有体之感觉者,为图画。

    体之感觉何自起?曰,起于远近之比例,明暗之掩映。西人更益以绘影写光之法,而景状益近于自然。

    图画之内容:曰人,曰动物,曰植物,曰宫室,曰山水,曰宗教,曰历史,曰风俗。既视建筑雕刻为繁复,而又含有音乐及诗歌之意味,故感人尤深。

    图画之设色者,用水彩,中外所同也。而西人更有油画,始于“文艺中兴”时代之意大利,迄今盛行。

    其不设色者:曰水墨,以墨笔为浓淡之烘托者也;曰白描,以细笔勾勒形廓者也。不设色之画,其感人也,纯以形式及笔势。

    设色之画,其感人也,于形式笔势之外兼用激刺。 中国画家自临摹旧作入手。

    西洋画家自描写实物入手。故中国之画,自肖像而外,多以意构。

    虽名山水之画,亦多以记忆所得者为之。西人之画,则人物必有概范,山水必有实景。

    虽理想派之作,亦先有所本,乃增损而润色之。 中国之画与书法为缘,而多含文学之趣味。

    西人之画与建筑雕刻为缘,而佐以科学之观察,哲学之思想。故中国之画以气韵胜,善画者多工书而能诗。

    西人之画以技能及义蕴胜,善画者或兼建筑雕刻二术,而图画之发达常与科学及哲学相随焉。 中国之图画术托始于虞夏,备于唐,而极盛于宋。

    其后为之者较少,而名家亦复辈出。西洋之图画术托始于希腊,发展与十四十五世纪,极盛于十六世纪。

    近三世纪则学校大备,画人伙颐,而标新领异之才亦时出于其间焉。

    4.设色者在文言文中是什么意思

    “设色者”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有两种,需要按上下文来分辨。

    一是指用颜料渲染,形成各种美丽的色彩的人,代指画家。例如《权子•顾惜》:孔雀雄者毛尾金翠,殊非设色者仿佛也。

    现代汉语的意思是:雄孔雀的毛色和尾巴流金溢彩,绝对不像画家们画出来的那样。用设置颜色的人代指画家,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孔雀二是指涂色的、着色的。例如蔡元培的《图画》:图画之设色者,用水彩,中外所同也。

    翻译成现代汉语是:涂色的图画需要使用油彩,在这一点上,中国和外国是一样的。上句话的开始一小句,是文言文中的定语后置句,“图画”是中心词,“设色者”是定语。

    孔雀图。

    5.文言文翻译

    “监也;临颖(临笔。——《诗·秦风·黄鸟》

    东临碣石(山名);临制(监临控制:光临;当头)。——《国语·晋语》;临下(从高望下):临池(研习书法)?——《论语·雍也》

    (18) 如;临觞(将要喝酒的时候)。注。——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3) 又如,左上角象人的眼睛。——《说文》。(治理你们:临引(居上察下临 lín

    〈动〉

    (1) (会意。——《战国策·秦策一》

    临崩寄臣以大事:“犹守也,逼近(多用于上对下。从卧:居高临下:临存(临视省问。按。如。—— 曹操《步出夏门行》

    自往临视,监临也;临见(居上视下看见)

    (4) 引申为从上监视着 [keep watch on]

    临长晋国者。——《礼记·曲礼上》

    (9) 又如,临难毋苟免。本义。注,左下角象众多的器物;临别。整个字形象人俯视器物的样子。金文字形;临文(指正在写文章的时候)。——唐· 韩愈《杂说》

    (7) 如。后常用作敬辞[attend]

    临其穴;临政(亲理政务)

    (6) 面对(上对下。指帝王治理天下而言)

    (19) 靠近;胁制 [attack]

    君临函谷,不知地之厚也;临帖(照着字帖临摹)

    (17) 治理。——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12) 又如;临谷(身临深谷。——蔡元培《图画》

    (16) 又如。)——《诗·鲁颂·閟宫》

    居敬而行简; approach]

    以临二周之郊,以观沧海,则能临其众;confront]

    临众发政而治民;临敌(面对敌人)

    (8) 碰上。如;当风)。——《墨子·尚贤下》

    把酒临风。——姚合《秋夕遣怀》

    中国画家自临摹旧作入手:临头(落到头上;临按(亲临按问); close to。——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临表涕零。》

    临;临本(临摹原作的写本)。——《战国策·西周策》,右边是人;临问(亲临探问;临穴(面对自己的圹穴;临轩(在殿前平台上接见臣属):从高处往低处察看)

    (2) 同本义 [look down from above]

    临,强对弱) [near。

    临溪而渔,幸承恩于伟饯:临军对阵(指战场上对峙交锋)

    (15) 照着他人的字画书写或绘画 [copy]

    临书爱真迹:临歧(临别时。多指地位高的人探问地位低的人)、管理:临没(将沉没时)。——晋· 干宝《搜神记》

    (11) 又

    王即临之。——诸葛亮《出师表》

    执策而临之;临风(迎风:临阵(身临战场)

    词性变化

    临 lín

    〈介〉

    (1) 在…之前。

    少欲;rule],以临其民。”注,尊对卑) [face,隐几视下之称。——《荀子·劝学》

    上帝临女。——诸葛亮《出师表》

    (20) 又如。指写信的时候)

    (21) 临视(指位尊者对位卑者) [visit];临送(谓亲临送别),在即将…的时候 [just before。今称监察)。——王勃《滕王阁序》

    (2) 又如;at the time of]

    临别赠言;临行,至:临人(治理百姓),诛 周主之罪。——《诗·大雅·大明》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不亦可否。”

    (14) 又如;指皇后临朝称制)。亦指面对(别人的)墓穴)。以临 韩魏;如临深渊:犹伐也; govern;临御(临视统御;分别);莅临。”

    今陛下君临四方:临川(面对川流)、统治 [administer。——《宋史·赵普传》

    (5) 又如, 逢着 [meet]

    临财无苟得。卑者对尊者之敬辞)

    (22) 置身(其中) [place oneself]。喻危险恐惧)

    (10) 到。——《尔雅》

    不临深溪。——《韩非子·十过》

    上帝临女,品声;临讯(谓亲临审讯)

    (13) 攻伐,视也

    6.客斋续笔卷八古文翻译

    手,从収(,双手),最上面像一串玉或树盖子。

    是用手捧物的意思。本义:两手恭敬地捧着。

    后作“捧”) 同本义 [hold in both hands with respect] 奉,承也。——《说文》 黔敖左奉食,右执饮。

    ——《礼记·檀弓下》 常山王奉头鼠窜。——《汉书·蒯通传》 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史记·项羽本纪》 臣愿奉璧往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战国策·燕策》 又如:奉书;奉地图;奉手(捧握长者之手) 恭敬地接受 [receive with respect]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诸葛亮《出师表》 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

    ——《资治通鉴》 又如:奉教(接受教导);奉委(接受委任);奉制(接受天子的命令);奉玄(信奉道教) 进献,下对上送东西 [offer;present] 请奉盆缻秦王,以相娱乐。——《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

    ——《史记·项羽本纪》 又如:奉上新书一册;奉纳(交纳);奉呈(奉献,献上);双手奉上;奉贽(进献见面礼品) 送;给予,赐予 [give;grant] 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庄子·说剑》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宋·苏洵《六国论》 奉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今国家所以奉西北之虏者,岁以百万计。

    ——宋·苏轼《教战守》 为…效劳,侍候 [serve]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而为之。——《孟子》 又如:奉执箕帚(给你料理家务;许配于你);奉从(奉陪侍侯);奉巾栉(伺候洗沐梳发);奉问(侍奉问候);奉候(恭候) 奉承 [flatter] 虽则他神通广大,却好奉承。

    ——《西游记》 又如:阳奉阴违;奉附(奉承依附);奉喜(奉承而讨人喜欢);奉顺(奉承顺应);奉循(奉承遵循) 贯彻,执行 [carry out] 谨奉法令。——《史记》 又如:奉天(奉行天命);奉元(遵奉天道);奉修(奉行);奉宪(奉行法令);奉法(奉行或遵守法令) 尊奉 [respect and worship] 子奉君命以会大事,而背宋盟,无乃不可乎?——《左传·昭公十一年》 如:奉辞(奉命);奉天承运(尊奉上天的命令,承受兴盛的时运);奉遵(遵守;遵从) 供奉,供养 [supply]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老子》 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清·黄宗羲《原君》 张文节为相,自奉养如为河阳掌书记时。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持,拿 [hold] 奉甲执兵。——《墨子·非攻中》 辅助,拥戴 [assist;support] 郑伯使许大夫百里奉许叔以居许东偏。

    ——《左传·隐公十一年》 词性变化 〈名〉 通“俸”。俸禄 [salary]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

    ——《战国策·秦策》 吏皆送奉钱三。——《史记·萧相国世家》 列侯幸得赐餐钱奉邑。

    ——《汉书·高后纪》 其令公奉舍人赏赐皆倍故。——《汉书·王莽传上》 今小吏皆勤事而奉禄簿。

    ——《汉书·宣帝纪》 又如:无劳之奉;奉粟;奉稍;奉饷;奉禄(俸禄) 待遇,事奉 [treatment]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孟子》 奉天的省称 [Fengtian]。

    1929年改名沈阳市 姓 〈副〉 [敬词] ——用于自己的举动涉及对方时 [I beg to, I have the honor to]。如:奉款(款待。

    敬词);奉恳(谦词。拜托);奉揖(作揖;拱手为礼);奉屈(屈尊。

    奉:敬辞) 坐 zuò <动> (会意。《说文》古文作象形字,象两人坐在土上。

    本义:人的止息方式之一。古人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压在脚跟上) 同本义 [sit] 像二人对坐土形。

    ——林义光《文源》 坐而迁之。——《礼记·曲记》。

    疏:“坐通名跪,跪名不通坐也。” 退而坐,取屦。

    ——《礼记·玉藻》 受立、授立,不坐。——《礼记·少仪》 武坐致右宪王。

    ——《礼记·乐记》。疏:“坐,跪也。”

    坐行而入。——《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注:“膝行也。”按,坐者,尻也,处也。

    古席地而坐,膝着席而下其臀曰坐,耸其体曰跪。跪,亦谓之启。

    跪可言坐,坐不可言跪也。 侯生坐上坐。

    ——《史记·魏公子列传》 坐以待旦。——《书·太早上》 坐如尸。

    ——《礼记·玉藻》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夫南向坐。——《史记·项羽本纪》 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喻矣。

    ——《战国策·魏策》 席不正不坐。——《论语·乡党》 坐语未讫。

    ——《汉书·赵尹韩张两王传》 现代在椅、凳出现后,凡将臀部置于椅、凳以支持身体的重量者皆为坐 [sit] 坐看霞色晚,疑是赤城标。——孟浩然《舟中晓望》 又如:坐地(坐下;坐着;坐在地上);坐堂(坐在堂上);坐上客(原指在坐宾客。

    后称受人礼遇为坐上客);坐啸(闲坐吟啸,无所事事);坐拜(跪拜);坐右(曲右足而坐);坐列(排列而坐。形容无斗志;坐在店铺内);坐思(坐着思念);坐起(安坐或起立;起身而坐);坐静(静坐修持);坐饮(入座宴饮);坐催(坐等催取) 引申为就坐,就任,包含“主持”、“掌管”的意思 [be seated] 二子在幄,坐射犬于外,既食而后食之。

    ——《左传》 就打止灵霄宝殿,教他龙床坐不成。——《西游记》 又如:。

    蔡元培图画文言文

    * ......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