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言文断句技巧课件(文言文断句的方法)

    1.文言文断句的方法

    “文言文断句”并没有万能的方法,只要能读懂,就能较为准确地断句;如果没看懂,断句就肯定出错。也就是说,“读懂”是前提。

    做到“读懂”又需要以平时掌握的虚词实词、词的用法、词的活用、特殊句式等基本文言文知识为基础,同时还要具备相对的历史知识,大概知道原文牵涉的官职、人物、事件、典故等。这些完全靠平时多度原作打基础。

    具体说来,怎样为文言文断句呢?

    当你拿到一则没有标点符号的文言文原文后,先反反复复地试读,直至自己认为“懂”了,再试着标点,然后反复检查、品味,改正错误处。遇到吃不准的字词时,要查找字典,从多项字词义中比较最合适的意义。并善于发现倒装句、词类活用等情况,直至准确无误为止。

    下面用一段《耳食录》的原文举例。

    在《耳食录·衣工》中,有一段文字:

    杭州吴山俗呼城隍山上有八卦石倚城瞰江风涛千里凤皇秦望而外此其大观也初坦斋从其尊人南昌相国衡文两浙时画舫青骢探奇剔胜而独未尝一至所谓八卦石者

    先按上面的要求,反复读。基本读懂后,可以试着标点。

    1、先将地名、人名,句尾助词等,用逗号从后面点出来:

    杭州吴山,俗呼城隍山,上有八卦石,倚城瞰江风涛千里凤皇秦望而外此其大观也,初坦斋从其尊人南昌相国衡文两浙时画舫青骢探奇剔胜而独未尝一至所谓八卦石者。

    2、检查两个逗号之间的内容,按文言文语言习惯来分句,继续用逗号标点:

    杭州吴山,俗呼城隍山,上有八卦石,倚城瞰江,风涛千里,凤皇秦望而外,此其大观也,初坦斋从其尊人南昌相国衡文两浙时,画舫青骢,探奇剔胜,而独未尝一至所谓八卦石者,

    3、对文中确实弄不懂的词语,查找资料:

    凤皇秦望——凤皇山和秦望山。可用顿号隔开;

    初坦斋——查阅资料,“坦斋”是人名,彭坦斋,字翔履。著有《大清州县名急就章》。这时,可将人名前面的“初”分出来。

    于是得到:杭州吴山,俗呼城隍山,上有八卦石,倚城瞰江,风涛千里,凤皇、秦望而外,此其大观也,初,坦斋从其尊人南昌相国衡文两浙时,画舫青骢,探奇剔胜,而独未尝一至所谓八卦石者,

    4、继续品读,将完整句子后面的逗号改为句号,最后完成断句:

    杭州吴山,俗呼城隍山。上有八卦石,倚城瞰江,风涛千里。凤皇、秦望而外,此其大观也。初,坦斋从其尊人南昌相国衡文两浙时,画舫青骢,探奇剔胜,而独未尝一至所谓八卦石者。

    这段文字的意思是:

    杭州吴山,俗称城隍山。上有八卦石,倚城俯瞰钱塘江,风涛千里。除凤皇山、秦望山之外,这里是最著名景点。以前,彭坦斋跟从父亲南昌相国彭文勤督学两浙时,游画舫跨青骢,探奇揽胜,而独独不曾去过所谓八卦石。

    高中文言文断句技巧课件,高考文言文断句课件,高中文言文断句课件

    2.求文言文断句解题技巧?

    读文段: 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

    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平时教学中,我们就重视文言文的诵读,目的就在于能通过熟读培养学生文言文学习的语感。

    而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诵读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碰到断句篇段,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找虚词: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至于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之而于以者,乃札札句之旧体,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由此可见,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出现在句中的虚词有:于、为、则、而、以等等。 当然,还有些复音虚词(包括一些复句中的关联词)也是我们的好“帮手”。

    它们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

    例〔1〕、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游褒禅山记》) 我们通过熟读语段可知,本语段中可置于句末的虚词有:焉、也、焉、也;置于句首的有:夫;分句首的有:以、则、则、而、而、故。

    这一语段,共有18处标点,可依据虚词来断句的就有11处之多,如果不考虑中间两处并列词语“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与“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这道断句题基本上可以根据找虚词的方法一次性解决了。 例〔2〕、襄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 (《新序?刺奢》) 这一语段中的位于句首的虚词有:而、焉、然;句末的虚词有:也、也、也。

    找出这些虚词,本题差不多就解决了。 察对话: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 例〔3〕、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 依总分: 例〔4〕、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论语?卷八》) 熟读这句话,我们可发现句中提到了“益者三乐”“损者三乐”这两个总说的句子,继而分别阐述各是哪三乐,也就是说这是一种总分关系,这样问题就好办了。 据修辞: 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

    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

    比如: 顶真: 例〔5〕、具告沛公∕沛公大惊。 (《鸿门宴》) 例〔6〕、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廉颇蔺相如列传》) 这两个例句中都有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我们就可以根据顶真这一修辞来考虑句读。 对称: 例〔7〕、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餐得士二人。”

    (《战国策?中山策》) 例句中出现了多个对称句。 “与不期众少”与“怨不期深浅”:“其于当厄”与“其于伤心”:“以一杯羊羹亡国”与“以一壶餐得士二人”,我们只要注意到了这些对称句,断句就迎刃而解了。

    反复: 例〔8〕、“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 这几句在文章中间隔反复出现,抓住这一特点,自然有助于断句。 辨句式: 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

    比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有些省略“者” 或“也”的判断句,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都可以为我们断句提供帮助):“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反问句式:“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还有“如……何”“况……乎”“何(以)……为”等固定句式。 这些都是我们断句时很好的“帮手”。

    例〔9〕、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 句子中的“不……乎”这一句式显而易见地帮我们做好了这一题。 例〔10〕、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祭十二郎文》) 这个句子中的“其……邪”句式很清楚地为我们解答了问题。

    当然,这些所谓的断句方法并不能孤立运用,而应该是多管齐下,综合运用,才能奏效。 例〔11〕、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

    断句,文言文,课件,技巧

    3.文言文断句有哪些技巧

    文言文断句技巧. 有以下六个大方面:

    1、根据注解标点弄懂文意,把握句子内部的自然停顿;

    2、掌握文言文的词语特点(例如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双音节词在文言文中是两个单音节词,需要分开读),读对单词;

    3、借助语法知识,分析句子结构,以读对停顿,

    a、主谓间需稍停顿,

    b、动宾短语中,动宾间应稍停顿,

    c、介宾后置时,其前应稍停顿,

    d、宾语前置时,其后于主语间应稍停顿,

    e、转折连词前稍停顿,

    f、承接指示代词后要停顿,

    g、根据语气助词确定停顿节奏;

    4、一些表示议论、推断、反问语气的句子中,如果前面有“夫”、“盖”、“其”等词时,这些词后应稍加停顿;

    5、偏正短语和介宾短语一般不停顿,否则会影响文章大意;

    6、特殊说明,

    a、了解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地名以及人名,以免停顿错误,

    b、停顿应体现出省略部分,

    c、表示时间和方位的词之后也应该稍作停顿。

    需要注意的是:

    1、在具体划分节奏停顿时,不要太琐碎;

    2、不能生搬硬套,要结合语境,反复研读,在充分正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才能找到正确的停顿位置。

    文言文断句技巧课件

    * ......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