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级下册文言文知识(七年级下语文文言文整理)

    1.七年级下语文文言文整理

    文言文虚词用法之一、代词1、人称代词,译作“他”、“她”、“他们”①公与人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④醒侯故使之问之。

    (《扁鹊见蔡醒公》)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译作“它”、“它们”或直译事物名称。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狼》)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十则》)④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

    (《宋定伯捉鬼》)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二、助词:1、结构助词,译作“的”①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扁鹊见蔡桓公》)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④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读孟尝君传》)⑤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2、结构语气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②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③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愚公移山》)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观沧海》)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3、语气助词,凑足音节。①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狼》)③怅恨久之。

    (《陈涉世家》)④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大铁椎传》)4、结构助词,提前宾语的标志。

    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爱莲说》)②何陋之有?(《陋室铭》)③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而一、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可译为“又”“而且”“也”等,有时也可不译。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③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2、表示承接关系的连词,译作“然后”“就”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②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③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陈涉世家》)3、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译作“但是”“然而”“却”“可是”。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4、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

    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①以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

    (《冯婉贞》)②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③敏而好学。

    (《<论语>十则》)5、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愚公移山》)②吾恂恂而起,视其缶。(《捕蛇者说》)③睨之,久而不去。

    (《卖油翁》)6、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译作“因此”“所以”“因而”。①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醉翁亭记》)②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他。(《资治通鉴.赤壁之战》)③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黄生借书说》)以一、介词1、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可译为“在”“从”等。 ①介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2、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①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岳阳楼记》)②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土,士以故归之。(《读孟尝君传》)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④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3、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用、按照”等。

    ①不用则以纸贴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马说》)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马说》)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④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愚公移山》)二、连词1、表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狼》)②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出师表》)③故为之说,以俟夫人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④诚直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出师表》)2、表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3、表并列或承接,因果关系。

    ①属予作文以记之。三、动词:译为“认为”。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文言文实词用法1、人不知而不愠(怨恨)《论语十则》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迷惑)(疑惑)(同上)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导)(同上)4、择其善者而从之(长处;优点)(同上)5、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渐渐地)《扁鹊见蔡桓公》6、醒侯故使人问之(特意)(同上)7、使人索扁鹊(寻找)(同上)8、桓侯遂死(于是就)(同上)9、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胁迫,攻击)《狼》10、顾野有麦场(回头看,看见)《同上》11、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放松,这里指卸下)(同上)12。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七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归纳,七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梳理

    2.七年级上下册文言文归纳

    文言文 1、加点词义 项为之强 凹者为壑 作青云白鹤观 徐喷以烟 鞭数十 方出神 鹤唳云端 为之怡然称快 以丛草为林 时有物外之趣 心之所向 驱之别院 舞于空中 拔山倒树而来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蹲其身 必细察其纹理 盖一癞虾蟆 不亦说乎 人不知而不愠 吾日三省吾身 传不习乎 可以为师矣 不思则罔 不学则殆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诲女知之乎 是知也 必有我师焉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其恕乎 己所不欲 士不可以不弘毅 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幸甚至哉 次北固山下 行不足 听取蛙声一片 恒不一见 无何 始悟 居然城郭 莽莽然 乌有 危楼 裁如星点 黯然缥缈 或凭或立 人烟市肆 俄而雪骤 差可拟 与友期 去后乃至 尊君在否 相委而去 下车引之 入门不顾 智子疑邻 不筑 大亡其财 塞翁 亡而入胡 何遽 将胡马 人皆吊之 居一年 此独以跛之故 2、句子翻译: (1)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能睁大眼睛对着太阳,非常细小的东西也看得很清楚。

    或:能睁大眼睛对着太阳,目力足以看清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 (2)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心里这样去想,那么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像变成鹤一样。

    或:心时想的是鹤,那么呈现在眼前或是成千,或是上百飞舞的都是鹤了。 (3)故时有物外之趣:所以常常有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4)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定下神来,抓住了癞虾蟆,用鞭子打了几十下,把它赶到其它院里去了。 (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几个人在一起行路,一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师的人在中间;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的短处,自己如果有,就要改掉它。

    (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光读书学习,却不知道思考,就迷惑不解;光思考却不去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7)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8)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了以后时时温习它,不也是快乐的吗? (9)吾日三省吾身:我每天多次地检查我自己。 (10)士不可以不弘毅: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

    (11)己不所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的事,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12)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公子孙禹年和同业朋友在楼上喝酒。

    (13)念近中无禅院:想想附近没有这样的寺院。 (14)或凭或立,不一状:有的靠着,有的立着,姿态各不相同。

    (15)然数年恒不一见:但经常几年也不出现一次。 (16)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其中,有的像楼台,有的像殿堂,有的像牌坊,清清楚楚地呈现在眼前,数量有亿万个。

    (17)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真接霄汉:不久,风住天清,一切都没有了,惟独有一座高楼,上与天接。 (18)撒盐空中差可拟: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19)未若柳絮因风起:不如比作风吹柳絮满天飞。 (20)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谢道韫)就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21)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真不是人!跟别人约好一块走,却丢下我走了。 (2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计信用;对着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23)暮而果大亡其财: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的财物。 (24)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这家人很赞赏儿子聪明,却怀疑是隔壁的老人干的。

    (25)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家里有的是好马,他儿子喜欢骑着玩,从马上摔下来,摔断了大腿。 (26)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过了一年,胡人大举进攻,进了长城,壮年男子都拿起武器作战。

    .cn/czyw/xszx/tbjxzy_1/dzikb/qs/。

    文言文,下册,七级,知识

    3.七下语文文言文

    伤仲永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木兰诗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jì)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jiang,第一声);阿姊(zi,第三声)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bin,第四声),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é)?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口技京中有善口技者。

    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

    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

    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

    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夸父逐日夸父与日/逐走①,入日②。渴,欲得饮,饮于河、渭③;河、渭/不足,北饮/大泽④。

    未至⑤,道/渴而死⑥。弃/其⑦杖,化为/邓林⑧。

    翻译:夸父与太阳竞跑,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很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边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他喝,就到北方的大湖去喝水。

    还没有到,就在路上因口渴死了。夸父将他的手杖丢弃了,化作了一片桃林。

    两小儿辨日 原文: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吾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4.七年级下册所有文言文

    5 伤仲永 (王安石)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隶:属于; 2.世隶耕:世代从事农业生产; 3.未尝:不曾; 4.求:要求 5.异:对……感到诧异 6.借旁近:就近借来; 7.与:给; 8.书:写; 9.为:题写; 10.以……为意:把……作为诗的主旨; 11.观:看; 12.自是:从此; 13.是:这、此; 14.就:完成; 15.者:。

    的地方; 16.稍稍:渐渐; 17.或:有人; 18.宾客:用宾客之礼款待,名词动用(请客); 19.邑人:同县的人; 20.乞:求取,这里指花钱求仲永提诗; 21.利其然:贪图这样(以此有利可图); 22.扳:通“攀”,牵,引; 23.环谒:四处拜访; 24.使:让; 25.从:跟从; 26.称:相当; 27闻:名声 28.泯然:完全消失。指原有的特点完全消失了。

    29.不至:没有达到(要求)。 30.王子:王安石的自称。

    31.夫:句首发语词,不译。 32.固:本来。

    33.文理:文采和道理。 34.利:认为……有利可图。

    意动用法. 35.可:值得。 36.秀才:这里指一般学识优秀的士人。

    37.谒:谒见,拜访 10 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貉,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至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唧唧:织布机的声音。

    复:又。 当户织:对着门织布。

    机杼:织布机,杼:织布梭子。 唯:只。

    何所思:想什么。 忆:思念。

    军帖:军中的文告。 可汗:我国古代一些少数民族的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军书:征兵的名册。 十二:虚数,表示多数,不是确指。

    爷:父亲。 市:买。

    鞍马:泛指马和马具。 市:集市。

    旦:早晨。 去:离开。

    但:只。 溅溅:水流声。

    不闻:听不见。 啾啾:马叫的声音。

    戎机:战争。 度:跨过。

    朔气:北方的寒气。 铁衣:铠甲。

    天子:指可汗。 明堂:古代帝王举行大典的朝堂。

    策勋:记功。 转:勋级。

    强:有余。 不用:不愿做。

    儿:木兰自称。 郭:外城。

    扶将:扶持。 红妆:指女子的艳丽装束。

    著:穿。 云鬓:形容好看的头发。

    火伴:同伍的士兵。 扑朔:动弹。

    迷离:眯着眼。 15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é)!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3、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你。 4、当涂掌事:当道,当权。

    涂,通“途”。掌事,掌管事务。

    5、辞:推托。 6、务:事务。

    7、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8、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经:指《易》《诗》《书》《春秋》《礼》等书。 9、博士:古代专掌儒家经典传授的学官。

    10、邪(Yé):通“耶”,语气词,吗。 11、涉猎:粗略地阅读。

    12、见往事:了解历史。见,了解。

    13、乃:于是,就。 14、及:到了…的时候。

    15、过:到。 16、寻阳:县名,吴县,现在湖北黄梅西南。

    17、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18、非复:不再是。

    19、更:重新。 20、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刮目,擦擦眼。 21、大兄: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

    22、见事:认清事物。 23、但:只,仅。

    24、孰若:哪个比……更……。 25、谓:对……说。

    26、就:从事。 27、遂:于是,就 28、士别三日:有抱负的人离别几日。

    三,代词,指一些日子。 29、何:为什么。

    30、更:。

    5.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全文翻译和重点字词解释

    一、导入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

    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二、检查预习1、检查预习一: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指正。2、检查预习二:由学生提出,师生共同指正。

    学生齐声朗读。可能出现的句子停顿[根据需要投影]:1、仲永/生五年 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4、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传/一乡秀才/观之 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7、余闻之也/久 8、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请一位朗读比较好的学生范读一遍课文,教师随时指正。

    全班齐读全文。三、作者作品简介问:这是王安石的作品。

    哪位同学了解王安石以及他的作品,来给大家谈谈?(学生讲述)[投影]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四、题解本文是一篇随笔。[投影]: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

    是散文的一种。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

    短小活泼,意境隽永。问:谁能说说题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明确:哀伤,叹息。

    表达了作者的感情。五、自读课文,掌握大意问: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呢?由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一)、学生自由诵读。(二)、学生自读课文。

    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老师补充注释(可四人小组探讨),掌握大意。教师补充课文注释[幻灯投影](1)理解几个用法特殊的词1、“即书诗四句”书: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3、“邑人奇之”奇: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奇。

    4、“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宾客招待。5、“父利其然也”利:名词活用为动词,认为有利。

    (2)理解几个词语1、“养父母”养:赡养。 2、“传一乡秀才观之”一乡:全乡。

    3、“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 4、邑人:同县的人5、“从先人还家”从:跟从。

    6、“前时之闻”:以前听到的名声。7、“卒之为众人”卒:最终。

    众:普通。 8、“如此之贤也”贤:(有)才能。

    9、“且为众人”且:尚且。 10、“固众人”固:本来。

    (3)理解下列句式1、“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2、“还自扬州”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 从扬州回家。

    3、“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学生质疑,教师点拨。)

    (三)检测自读效果。四个大组口答竞赛。

    (要求学生合上书本) [幻灯](1)朗读下列句子,要求读准句中的停顿1、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3、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4、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父异焉 5、环谒于邑人2、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6、泯然众人矣3、稍稍宾客其父 7、贤于材人远矣4、或以钱币乞之 8、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四)翻译课文。要求一人一句,注意词义正确(五)初步感知课文:掌握了文章大意之后,我们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哀叹”仲永了吗?(学生回答)一、检查预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投影]1、方仲永的天资过人,表现在哪里?在课文中找出原句。

    2、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用原句回答。你还有什么新的、独到的见解吗?4、最后一段作者讲了什么道理?明确:1、“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第一阶段:幼时天资过人第二阶段: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第三阶段:又过七年后变成平庸之人3、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其父“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其受于人者不至”。4、天资好的人,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变成普通的人,那些天资平常的人,如不接受教育,连普通人都赶不上了。

    二、揣摩语言[讲述]文言文一般都很简洁,本文语言尤为精练。文章前两段叙述方仲永由“指物作诗立就”的神童到“泯然众人”的过程及原因,仅用了158个字,没有一句废话,每一句甚至每个字都有其丰富的表现力。

    [例] 1、“世隶耕”:三字交代了身份、家世,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2、“啼”:一个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

    学生讨论,自由发表意见。明确:1、“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2、“奇之”“宾客其父”“乞之”:三言两语就从旁衬托出方仲永的杰出才华。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愚昧无知的形。

    6.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

    1. 《伤仲永》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世称(临川先生),(北宋)朝代人(政治)家(思想)家,他是“唐代八大家”之一,他的诗句写的很好,名句有(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2 .隶:属于;

    .世隶根:世代从事农业生产;

    未尝:不曾;

    .求:要求

    异:感到奇怪;.借旁近:就近借来;

    与:给;

    书:写;

    为:写;

    .以……为意:把……作为诗的内容;

    观:看;

    .自是:从此;

    .是:这、此;

    .就:完成;

    或:有人;

    .宾客:用宾客之礼款待;

    .邑人:同乡人;

    .乞:讨;

    利其然:贪图这样;

    .扳:强要;

    .环谒:到处拜访;

    .使:让;

    .从:跟从;

    称:符合;

    泯然:消失的样子。

    3、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到“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具有诗作才能。

    第二阶段:写十二三岁时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第三阶段:“写方仲永又过七年后完全变成了一个平庸之人。

    4、因为仲永的父亲只贪图眼前的利益,目光短浅,并没有让仲永在后天接受教育

    5、议论 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6、他家世代都是耕田种地的 这说明了方仲永的天赋不是人教他的,而是确实天才,因为家里人都是没学问的农民,借此显示他的才华,与后来的泯然众人矣形成鲜明的对比 效果就出来了

    7、天才出于勤奋。-------高尔基

    天才就是九十九份汗水加一份灵感.-------爱迪生

    区别是:后天没有受到教育

    8、伤,是“怜惜”的意思。伤仲永,即怜惜方仲永这个幼时天资聪颖的神童由于没有学习,以致成年后竟成为默默无闻的庸人。

    7.7年级下语文学常识和古诗及古文复习资料

    七年级下古诗词 古诗鉴赏类的试题,首先要把握整首诗表达的主题和作者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其次是理解其中关键词句的含义。

    另外,要注意多读、多思考、多积累优美的古诗词,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并注意同类型诗歌的比较。目录:七下《题破山寺后禅院》《登岳阳楼》《蝉》《孤雁》《鹧鸪》《木兰诗》《观刈麦》《破阵子》《使至塞上》《黄鹤楼》《归园田居》一、名句回放:1、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2、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3、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4、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1、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2、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3、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

    4、移舟水溅差差绿,倚槛风摆柄柄香。5、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6、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7、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

    8、零落黄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9、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10、当窗理云鬓, 对镜帖花黄 。11、双兔傍地走, 安能辨我是雄雌 ?12、足蒸暑土气 ,背灼炎天光。

    13、吏禄三百石 ,岁晏有余粮。14、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15、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16、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17、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8、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19、晨兴理荒秽 ,带月荷锄归。

    二、古诗探幽(一)、《归田园居》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表明隐居之地和劳动结果的诗句: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2、本诗的点睛之笔: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3、反映劳作艰辛,但躬耕田园的志向不改,表达作者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句子: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4、诗人对和平宁静生活不懈追求的句子: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二)、《观刈麦》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⒈表明全家人艰辛劳动的诗句: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⒉表明劳作艰辛的诗句: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三)、《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闻钟罄音。

    ⒈既写出自然之景,又写出心灵之境的诗句: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⒉既是写景的过程又是悟性的过程的诗句: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⒊拓展:吴均《与朱元思书》陶冶心灵意境相同的诗句"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4、写出了禅院幽静的环境,以及这幽景给人生的启示的句子:"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四)、《黄鹤楼》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悉。

    ⒈李白如何称颂崔颢的《黄鹤楼》: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⒉感慨古人不可见,世事茫茫难预料,具有伤感惆怅之情的句子: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3、用来表达人们吊古思乡情怀的诗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悉。 4、、崔颢的《黄鹤楼》:以写景出名的诗句是: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5、表现游子的悲苦心情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与此诗句有相同意境的《天净沙?秋思》中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五)、《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⒈写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景象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⒉不仅显示了大漠景象奇特,而且巧妙的把自己孤寂情绪融化在自然之中的句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⒊暗示诗人因为受到排挤而激愤和抑郁的内心的句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4、王维的《使至塞上》:诗中写塞外奇特美丽风光的千古名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5、写出《红楼梦》中香菱所评论的《使至塞上》的两句描写塞上风光的是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六)、关于《木兰诗》 ⒈写木兰矫健雄姿的诗句: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⒉写边塞夜景表现军旅的苦寒生活的句子: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⒊写战争的激烈悲壮的诗句: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4、南北朝乐府北方民歌《木兰诗》中木兰从军的原因是: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5、面对可汗大点兵,木兰作出的决定是: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6、木兰出征前紧张准备的句子是: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7、木兰奔赴前线思。

    8.七年级下册语文古文的一词多义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一词多义

    为:①因 项为之强 ②当做,作为 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③被 二虫尽为所吞 ④成为 方为秋田之害 ⑥担任 尝奏荐某人为某官

    去:①离开 相委而去 ②距离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以:①用,拿 则以钳缚之 ②因 岁以大穰 ③凭借 可以为师矣 ③因为 人不得上,以实奇

    下:①下面,底部 下临江流 ②由高到低 一壑旋下

    蔽:①遮盖 其喙有钳,千万蔽地 ②隐蔽,躲藏 蔽林间窥之

    及:①等到 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 ②到,至 及其日中如探汤 ③到了……的时候 及鲁肃过寻阳

    乃:①才 太祖乃悟 ②于是,就 蒙乃始就学

    止:①同“只”,仅仅 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②动词,停下 一狼得骨止

    敌:①动词,攻击 恐前后受其敌 ②名词,对方 盖以诱敌

    前:①前面的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② 向前,上前,动词 狼不敢前

    意:①神情 意暇甚 ②打算 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

    植:①栽种 上植果子松数棵 ②树立 亭亭净植

    自:①自己 并自为其名 ②从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当:①掌管 当涂掌事 ②应当,应该 但当涉猎

    见:①知道 见往事耳 ②认清,识别 大兄何见事晚乎

    七级下册文言文知识

    * ......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