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用高中文言文知识梳理(高中文言文知识点)

    1.高中文言文知识点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梳理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梳理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梳理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梳理 第一册文言文知识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 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古今异义 1.贰于楚也 古:从属二主,动词; 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7.南至于句无 句,通“勾”。 8.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帅,通“率”,率领。

    9.令壮者无取老妇 取,通“娶”,娶妻。 10.将免者以告 免,通“娩”,分娩。

    11.三年释其政 政,通“征”,征税。 12.而摩厉之于义 摩厉,通“磨砺”,切磋。

    13.无不铺也 铺,通“哺”,给人食物吃。 14.无不歇也 欼,通“啜”,给人水喝。

    15.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5.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古:像爪和牙一样,指帮助者或得力助手; 今:比喻坏人的党羽。

    6.将不可改于是矣 古:对这种局面;今: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 7.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古:原野;今: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8.丈夫二十不取 古:男子;今: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邹忌讽齐王纳谏》 16.徐公来,孰视之 孰,通“熟”,仔细。

    9,今齐地方千里 古:土地方圆;今:指某一区域。 《触龙说赵太后》 17.少益耆食 耆,通“嗜”,喜爱。

    18.必勿使反 反,通“返”,返回。 《季氏将伐颛臾》 19.无乃尔是过与 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寡人之子国也》 20.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不要。 2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花白。

    2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涂,通“途”,道路。 《劝学》 23.虽有槁暴 有,通“又”,又,再。

    暴,通“曝”,晒。 2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才智。

    25.君子生非异也 生,通“性”,资质,禀赋。 《秋水》 26。

    泾流之大 泾,通“径”,直。 27.不辩牛马 辩,通“辨”,分辨。

    《过秦论》 28.合从缔交 从,通“纵”。合从,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

    29.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通“敝”,困顿,失败。 30.陈利兵而谁何 何,通“呵”,呵问。

    31.始皇既没 没,通“殁”,死。 32.而倔起阡陌之中 倔,通“崛”,崛起,兴起。

    33.赢粮而景从 景,通“影”,影子。 《鸿门宴》 34.距关 距,通“拒”,把守。

    35.毋内诸侯 内,通“纳”,接纳,使进来。 36.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

    37.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违背,背叛。 38.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39.令将军与臣有郤 郤,通“隙”,嫌怨,隔阂。 40.因击沛公于坐 坐,通“座”,座位。

    4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不,通“否”,如果不这样。 《兰亭集序》 42.虽趣舍万殊 趣,通“趋”,往,取。

    43.亦由今之视昔 由,通“犹”,犹如,如同。 《归去来兮辞》 44.景翳翳以将入 景,通“影”,日光。

    45.曷不委心任去留 曷,通“何”,为什么。 古今异义 《烛之武退秦师》 《勾践灭吴》 《邹忌讽齐王纳谏》 《触龙说赵太后》 10.太后明谓左右 古:近臣、属下、侍奉在身边的人员等;今:左和右两方 面,或用在数目字后面表示概数。

    11.年几何矣 古:多少;今:指数学的一门学科。 12,至于赵之为赵 古:是动词“至”与介词“于”的连用,译为“到,上推到”; 今: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外提起一事。

    《季氏将伐颛臾》 13.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古:把……当做,让……做;今:认为。 14.是社稷之臣也 古:此,这,代词;今 15.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古:诸侯的封地称 今:“国”指国家, 《寡人之于国也》 16.河内凶 古:谷物收成不好, 17.弃甲曳兵而走 古:跑,逃跑;今:行 18.是使民养生丧死无, 古:供养活着的人; 《劝学》 19.金就砺则利。

    高中教材文言文知识梳理,高中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庖丁解牛文言文知识梳理

    2.高中语文必修1—必修4文言文的知识整理,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

    (1)通假字(例) 1)举酒属客 (通“嘱”,劝酒)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通“凭”) 3)山川相缪 (通“缭”) 4)?,通“戮”,这里是遭贬调的意思。 5)趣,通“趋”,往。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2)古今异义(例) 而未始知西山这怪特 古义 未尝 今义 没开始 攒蹙累积 古义 重叠、积压 今义 积累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古义 这样以后 今义 转折连词

    游于是乎始 古义 从此,从这时 今义 递进连词

    醉则更相枕以卧 古义 更换交替 今义 更加

    到则披草而坐 古义 拨 今义 覆盖在肩背上。

    颓然就醉 古义 接近 今义 就是

    然后知吾向之末始游 古义 从前 今义 朝

    故为之文以志 古义 记 今义 志气、志向

    是岁元和四年也 古义 代词,这 今义 判断动词

    (3)一词多义(例)

    1)如

    A 纵一苇之所如 (往) B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好象)

    C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比得上) D 如期完成 (按照)

    2)属

    A 举酒属客(通“嘱”,劝酒) B 属予作文以记之 (通“嘱”,嘱咐)

    C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隶属) D 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亲属)

    E 举匏樽以相属 (通“嘱”,劝酒) F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类)

    3)固

    A 固一世之雄也 (本来) B 雍州之地, yao函之固,自若也(险固)

    C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使动) D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顽固)

    4)适

    A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享有) B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到)

    C 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女子出嫁)D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山丘 (适合)

    E 适得君府书明日来临汝(刚,才) F 适大病,不能行 (适逢)

    5)逝

    A 逝者如斯,而未尝为也 (流逝) B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通“誓”,发誓)

    C 淑尔远逝,往来翕忽 (去,消失) D 时不利兮骓不逝 (跑)

    6)曾

    A 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副词,用来加强语气,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

    B 曾不知老之将近 (副词,用来加强语气,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

    7)苟

    A 苟非吾之所有 (假如) B 欲苟顺私情 (假如)

    8)虽

    A 虽一毫而莫取 (即使) B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虽然)

    9)异

    A 始指异之 (称奇) B 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独特)

    10)特

    A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特别) B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超出一般)

    11)为

    A 余自为像人 (成为) B 故为之文以志 [为(表目的)]

    12)而

    A 觉而起,起而归 (表顺承,译为“就”、“然后”)

    B 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表修饰,译为“地”、“着”)

    C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表因果,译为“因而”、“所以”)

    13)乎

    A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表反问语气,译为“吗”、“呢”)

    B 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形容词、副词词尾,译为“的”、“地”)

    C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用于句中,起调节音节的作用,不译)

    (4)词类活用(例)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名作状) 2)顺流而东也 (名作动)

    3)侣鱼虾而友麋鹿 (意动)

    (5)特殊句式(例)

    1)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状语后置)

    2)何为其然也 (宾语前置)

    3)而今安在哉 (宾语前置)

    文言文,梳理,高中,实用

    3.高中文言文常识整理

    阅读《小石潭记》,复习下列题型 一、文学常识 本文的作者是___ _,字_________,河东人,___ _代文学家,他和_________一起倡导古文运动,列 之首。

    本文是《 》中的一篇。 二、注音 清洌( ) 俶( )尔 篁( )竹 卷( )石底以出 为坻( ) 嵁( ) 翕( )忽 ( ) 然不动 寂寥( )无人 悄( )怆( ) 幽邃( ) 参( )差( ) 犬牙差( )互 三、重点词语解释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 下见小潭( ) 隔篁竹( ) 水尤 清冽( )( ) 为坻为屿为嵁( )( )( )全石以为底( ) 皆若空游无所依( ) 蒙络摇缀( )( ) 参差披拂( ) 往来翕忽( )影布石上( ) 其岸势犬牙差互( ) 佁然不动( ) 俶尔远逝( )似与游者相乐( )斗折蛇行( )( ) 凄神寒骨( )( ) 环合( ) 寂寥无人( ) 悄怆( ) 幽邃( ) 崔氏二小生( ) 记之而去( ) 不可久居( ) 隶而从者( ) 2、①全石以为底( ) ②卷石底以出( ) ③以其境过清( )不以物喜 ①全石以为底( ) 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 ) ①水尤清冽 ( ) ②以其境过清( )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 ②不可知其源( ) 五、重点语句翻译 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3、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4、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5、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6、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7、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8、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9、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实用高中文言文知识梳理

    * ......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