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2012文言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A.请发济南仓储减价以粜 )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A.请发济南仓储减价以粜
1。
A2。D3。
C4。D5。
(1)①(贫民们)即使得到了食物,最终免不了倒地而死,请借给他们布匹和棉花(来御寒)。②到这次(他)遭到祸患,(人们)都知道他是被汪直诬陷的,却没有为他辩白冤情的人;(2)①牟俸巡察云南时,南宁伯毛胜镇守金齿,牟俸列举了他违法放纵的罪行,将吏们都被震惊;②牟俸任苏州、松江巡抚时,故意打击压制当地的世家大族,禁止他们收缴私租,并让富户们拿出大量粮食用来赈灾;③牟俸在江西时,与人一起造成了许聪的冤案,人们大多非议他利用法律条文给许聪加罪。
1。1】试题分析: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A项,发:打开(粮仓,赈济灾民)。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2。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考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使用。对于文言虚词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
解答此题时,需要结合具体句子进行分析。1.所给句子与上文“俸又檄发东昌、济宁仓粟十万余石为军士月粮,而以德州、临清寄医疗库银易米振济”结构相同,上文用了表示并列的“而”,故本句根据语境也应用“而”;2.“且”与“而”确实都可以表并列,但“且”的语气明显更强,此处宜用“而”。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3。试题分析:回答本题,需要注意:1.先将句子中“俸又言”删去,可见A.B明显节奏不合。
2.“乞开纳粟例”中,“纳”的宾语是“粟”,“开”的宾语是“例”,现代汉语中有“开……(先)例”之说,如果不在“例”之后断,则于句法不合;3.“令胥吏得就选/富民授散官”一句中,“令”是“使”的意思,“胥吏”与“富民”对举,故在“富民”前断开——全题得解。 此题需综合运用句法结构、文化常识答题,是全卷中最难的选择题。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4。4】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
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D项,“到九江迎接牟俸,两人一起乘船东下”错误。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5。
5】试题分析:第一问,考查句子翻译,本题中,要掌握以下关键字词的翻译:(1)“僵死”“贷”各l分,大意1分。“僵死”如译为“冻僵而死”也可;(2)“被”1分,“为直诬”被动句式1分,“白”1分,大意1分;第二问,考查文意理解,需要结合句中“牟俸巡察云南时”、“牟俸任苏州、松江巡抚时”、“牟俸在江西时”等加以分析概括即可。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参考译文】牟俸,是巴州人。
景泰初年中进士,被授予御史的职务,巡察云南。南宁伯毛胜镇守金齿,牟俸列举了他违法放纵的罪行,将吏们都被震惊。
天顺元年,他出京担任福建佥事。成化初年,晋升为副使。
不久,调任江西按察使。成化八年,牟俸以左佥都御史的身份担任山东巡抚。
当年年成不好,他请求打开济南仓库储备的粮食,降价卖给百姓,又让临清收关税时收米和麦子来救济百姓。他的意见都被采纳。
当时发生了大饥荒,百姓们虽然得到赈济,可是饥民太多,辗转迁移的人越来越多。牟俸请求朝廷下令邻近的巡抚和巡按根据灾民所到的地方加以安置,秋天收成的时候发路费给他们回家恢复从事的职业。
他又请求全部免除州县欠交的赋税。朝廷下诏同意了他的请求,又下令移用临清仓库储备的十万石粟米赈济灾民。
到当年七月,牟俸又进言说,公家和百姓都已陷入困境,救灾没有办法,请求放开私人捐粟买官的旧例,让小吏能被选为官员,富人能被授予没有具体事务的散官,并且截留漕运的粮食以备赈灾。十月又进言:“现在救灾只解救贫民的饥饿,没有考虑他们受冻。
贫民们即使得到了食物,最终免不了倒地而死,请借给他们布匹和棉花来御寒。 ”皇帝都赞许并采纳了他的意见。
牟俸又发文书散发东昌、济宁的仓库十万石粟米作为军士每月的口粮,用德州、临清寄存的库银买米赈济灾民,他上书承认自己犯了擅自行事的罪行。皇帝特别宽恕了他。
不久,移用河南交纳的边粮救济山东,另外拨给银两作为边饷,山东应该交纳的租粮二十万石留给本地赈灾用。 成化十年又发生饥荒,他请求打开仓库借出粮食。
他担任山东巡抚五年,为赈灾之策尽心尽力,救活的饥民不计其数。牟俸以右副都御史的身份改任苏州、松江巡抚。
牟俸性情严苛。因为管辖的地方有许多世家大族,牟俸想故意打击压制他们,于是就禁止收缴私租,劝说富户拿出稻谷以备赈灾,数量动辄以千石计算,怨恨和非议声很多。
宦官汪直到南京办事,有人诬陷。
2.济南高中语文(山东版)必背文言文是什么?
必修一劝学(节选)/荀子 师说/韩愈 赤壁赋/苏轼必修二六国论/苏洵 阿房宫赋/杜牧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必修三《指南录》后序/文天祥 (我们要求的是最后几段,很少考)五人墓碑记/张溥 (我们要求的是第二(?还是第三,记不太清了,呵呵,反正是有“。
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那段)谏太宗十思疏/魏徵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司马迁 (最后一段) 鸿门宴/司马迁 (名句)必修四寡人之于国也/孟子蜀道难/李白登高/杜甫琵琶行并序/白居易*锦瑟/李商隐虞美人/李煜*蝶恋花/晏殊雨霖铃/柳永声声慢/李清照滕王阁序并诗/王勃(要求的应该是背二三段,但是最后几段也出现过题目,所以我建议你最好全背,反正写的挺好的)必修五陈情表/李密项脊轩志/归有光(第一段)长亭送别/王实甫(三首曲目)报任安书(节选)/司马迁(有那个什么“。 。
韩非囚秦,《说难》。
”
那段,和一些名句)渔父/《楚辞》(“渔夫和屈原那两段”)逍遥游(节选)/庄子(第一二段)兰亭集序/王羲之还有些篇目没有补出来,因为课本删去了。 。
我也不知道你们老师会不会要求,但是大纲上好像有。
比如说《氓》,《采薇》,《短歌行》,《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还有一些现代文,但是考得很少,特别是山东,基本没考过。
3.(6分)(2012•济南)小明调查了本地区四月份每天的天气情况,? 爱问
答案:(1)9天;(2)40%;12天.解析:试题分析:(1)首先弄清四月份有30天,多云占20%,阴天占10%,雨天的天数正好等于多云、阴天天数的和,所以雨天占20% 10%,即30%,用四月份的天数乘雨天占得分率,就是阴天的天数.(2)把四月份的天数看作单位“1”,用1减去多云、阴天和雨天等各种天气占得百分比就是晴天的天数占这个月总天数的百分之几,用四月份的天数乘晴天占得分率就是晴天的天数.解:(1)30*(20% 10%),=30*,=9(天);答:这个地区四月份的雨天有9天.(2)1﹣20%﹣10%﹣(20% 10%),=1﹣60%,=40%;30*40%=12(天);答:晴天的天数占这个月总天数的40%,是12天.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如何观察扇形统计图并且从统计图中获取信息,然后再进行计算、解答即可.。
4.2012年济南市中考语文试题
绝密★启用前济南市2012年初三学业水平考试一、积累与运用(20分)1.按要求默写。
(共7分,每小题1分)A.沉舟侧畔千帆过, B. ,长河落日圆。C.无可奈何花落去, 。
D.此夜曲中闻折柳 。E.鸡声茅店月, 。
F.一鼓作气, 。G.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 2.下列词语中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A.绮丽( qǐ ) 窥伺(cì) 涟漪( yī ) 相形见绌(zhuō) B.荒谬(niù) 拮据(jié) 阴霾(mái) 义愤填膺(yīnɡ) C.沉湎(miǎn) 告罄(qìnɡ) 羸弱(léi) 根深蒂固( dì ) D.恣睢(suī) 嗔视(zhēn) 冗杂(rǒnɡ) 叱咤风云(chà)3..下列词语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A.荡然无存 大庭广众 无动于忠 巧妙绝伦 B.迥乎不同 日薄西山 恪尽职守 春华秋实C.吹毛求疵 顶礼摩拜 通霄达旦 望眼欲穿D.骇人听闻 随声附合 更胜一筹 因地治宜4.语境下修改病句和仿写。
(4分)(略)5.名著阅读。(5分) ①问②曰:“此是何意?”②大笑曰:“周瑜死日近矣!这等计策,小儿也瞒不过!”①又问如何,②曰:“此乃假途灭虢之计也。
虚名牧川,实取荆州。等主公出城劳军,乘势拿下,杀入城来,攻其不备,出其不意也。”
①曰:“如之奈何?”②曰:“主公宽心,只顾准备窝弓以擒猛虎,安排香饵以钓鳌鱼。等周瑜到来,他便不死,也九分无气。”
A.上段文字选自《三国演义》中的精彩情节 ,人物①是 ,人物②是 。(3分)B.结合选段内容,简要分析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分)二、古诗文阅读。(16分) (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6.“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中“忽如”二字用得巧妙,不禁写出了大雪来 得急骤,而且表现出诗人 的心情。
(2分)7.“雪上空留马行处”一句让人回味无穷,请合理想象,描绘这一情景。(50字左右)(二)《桃花源记》选段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寻向所志,遂密,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8.下面各项句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其人视端容寂 其真无马耶 B.闻之,欣然规往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C.而安陵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D.学而不思则罔 则玉成雪岭际天而来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10.渔人“处处志之”,后来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3分)(三)远公讲论远公在庐山中,虽老,讲论不辍。弟子中或有惰者,远公曰:“桑榆之光,理无远照,但愿朝阳之晖,与时并明耳。”
执经登坐,讽诵朗畅,词色甚苦。高足之徒,皆肃然增敬。
(节选自《世说新语》)【注】桑榆:“桑树和榆树。日落时,阳光照射在桑树树梢,因此借指日暮。
讽诵:朗诵;诵读。1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
(2分) 讲论不辍 辍: 执经登坐 坐: 12.远公曰:“桑榆之光,理无远照,但愿朝阳之晖,与时并明耳。”他用 的 劝说方式,教育弟子要 。
(2分)三、现代文阅读(34分) 阅读下面的两篇文章,分别回答文后的问题。 (一)什么样的行星“宜居生命” 到目前为止,人类只知道地球上有生命的存在,但科学家相信:在宇宙中凡是具有生命诞生条件的天体上,都有可能出现生命。
必须先要寻找到与地球类似的“宜居行星”。 不久前,美国宇航局已经借助开普勒望远镜确认首颗位于太阳系外、处于“宜居带”内的行星。
这颗被命名为“开普勒-22b”的行星体积约为地球的2.4倍,表面温度约为21℃,这个温度适宜生物生存。此外,这颗行星上还可能有液态水。
这是目前被证实的在大小和运行轨道最接近地球形态的行星,它也像地球围绕太阳运转一样,每290天围绕一颗类似于太阳的恒星运转一圈。 也许你会问,“开普勒-22b”是“宜居行星”吗?“宜居行星”要满足哪些条件呢? ④首先,宜居行星必须是类地行星。
太阳系有两类行星:一类叫类地行星,一类叫类木行星。类地是具有岩态表面,类木行星具有气态表面。
对于地球生命来说,类木行星不适宜居住,因为它是气态的,生命没有落脚点。目前科学家还不确定“开普勒-22b”这颗行星的组成主要是岩石还是气体或液体,因此不能确定它就是类地行星。
如果它不是类地行星,就更谈不上是“宜居行星”。 ⑤其次,这个行星必须与地球大小相似。
如果行星太小, 会因为引力太小而使大气四散逃逸, 还会留不住足够的水。行星太大了也不行,因为太大的行星会把过多的氢气、甲烷和氨气留下来,同样使生命无法诞生或生存。
⑥再次, 。在行星科学中,行星距离恒星远近合适的区域称为“宜居带”。
例如,太阳系共有8颗行星,只有地球上存在宜人的气温,使水能以液态形式长期存在于地表之上。其根本原因在于,地球到太阳的距离既不太近,也不太远,接受到的太阳辐射刚刚好。
天文学家计算的结果表明,如果地球的轨道比现在的实际轨道只要小5%的话,那么在地球形成的早期阶段,就会发生无法控制的温室效应,就像现在金星上那样,地球上的高温将会把所有。
5.济南高中(山东版)所有必背的文言文及诗歌
人教版一年级至六年级必背古诗词及名句 1一年级上册 1一去二三里 1咏鹅 骆宾王 1画 唐 王维 1画鸡 明 唐寅 1静夜思 唐 李白 1悯农 唐 李绅 1一年级下册 1春晓 唐 孟浩然 1村居 清 高鼎 1所见 清 袁枚 1小池 宋 杨万里 2二年级上册 2赠刘景文 宋 苏轼 2山行 唐 杜牧 2回乡偶书 唐 贺知章 2赠汪伦 唐 李白 2二年级下册 2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 白居易 2宿新市徐公店 宋 杨万里 2敕勒歌 北朝民歌 2望庐山瀑布 唐 李白 2绝句 唐 杜甫 2三年级上册 3小儿垂钓 唐 胡令能 3夜书所见 南宋 叶绍翁 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3望天门山 唐 李白 3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 苏轼 3三年级下册 3咏柳 唐 贺知章 3春日 宋 朱熹 3游子吟 唐 孟郊 3乞巧 唐 林杰 3嫦娥 唐 李商隐 4四年级上册 4题西林壁 宋 苏轼 4游山西村 宋 陆游 4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 李白 4送元二使安西 唐 王维 4过故人庄 唐 孟浩然 4四年级下册 4独坐敬亭山 唐 李白 4望洞庭 唐 刘禹锡 4忆江南 唐 白居易 4乡村四月 宋 翁卷 4四时田园杂兴 宋 范成大 5渔歌子 宋 张志和 5五年级上册 5泊船瓜洲 宋 王安石 5秋思 唐 张籍 5长相思 清 纳兰性德 5七律·长征 毛泽东 5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5五年级下册 5浪淘沙 唐 刘禹锡 5凉州词 王翰 5牧童 唐 吕岩 5舟过安仁 宋 杨万里 6清平乐·村居 宋 辛弃疾 6六年级上册 6诗经·采薇 6春夜喜雨 唐 杜甫 6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 辛弃疾 6天净沙·秋思 元 白朴 6马诗 唐 李贺 6伯牙绝弦 6六年级下册 6元日 宋 王安石 6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唐 皮日休 6七步诗 三国 魏 曹植 7鸟鸣涧 唐 王维 7芙蓉楼送辛渐 唐 王昌龄 7江畔独步寻花 唐 杜甫 7石灰吟 明 于谦 7竹石 清 郑燮 7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 杜甫 7己亥杂诗 清 龚自珍 7浣溪沙 宋 苏轼 7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宋 王观 7江南 汉乐府 8登鹳雀楼 王之涣 8风 李峤 8凉州词 唐 王之涣 8出塞 王昌龄 8鹿柴 王维 8古郎月行 李白 8早发白帝城 李白 8别董大 高适 8绝句 杜甫 8枫桥夜泊 张继 9江雪 柳宗元 9塞下曲 卢纶 9池上 白居易 9寻隐者不遇 贾岛 9清明 杜牧 9江南春 杜牧 9乐游原 李商隐 9蜂 罗隐 9江上渔者 范仲淹 9书湖阴先生壁 王安石 9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 10惠崇春江晓景 苏轼 10夏日绝句 李清照 10示儿 陆游 10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陆游 10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10题临安邸 林升 10游园不值 叶绍翁 10墨梅王冕 10人教版初中语文必背古诗词 13七年级上册 13观沧海 曹操 东汉 13次北固山下 王湾 唐 13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唐 13西江月 辛弃疾 南宋 13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元 13龟虽寿 曹操 东汉 13过故人庄 孟浩然 唐 13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唐 1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唐 14夜雨寄北 李商隐 唐 14泊秦淮 杜牧 唐 14浣溪沙 晏殊 宋 14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 南宋 14如梦令 李清照 南宋 14观书有感 朱熹 南宋 14七年级下册 14木兰诗 北朝民歌 14山中杂诗 吴均 南朝 15竹里馆 王维 唐 15峨眉山月歌 李白 唐 15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唐 15逢入京使 岑参 唐 15滁州西涧 韦应物 唐 15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唐 15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 唐 15约客 赵师秀 南宋 15论诗 赵翼 清 16八年级上册 16望 岳 杜甫 16春 望 杜甫 16石 壕 吏 杜甫 16归园田居 (其三) 陶渊明 东晋 16使至塞上 王维 唐 16渡荆门送别 李白 16游 山 西 村 陆游 南宋 16长 歌 行 汉乐府 16野 望 王绩 唐 16早寒江上有怀 孟浩然 唐 17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17黄 鹤楼 崔颢 唐 17送 友 人 李白 17秋 词 刘禹锡 唐 17鲁山山行 梅尧臣 北宋 17浣 溪 沙 苏轼 北宋 17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17八年级下册 17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唐 17赤壁 杜牧 唐 17过零丁洋 文天祥 南宋 18水调歌头 苏轼 北宋 18山坡羊 潼关怀古 张养浩 元 18饮酒 其五 陶渊明 东晋 18行路难 李白 唐 1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唐 18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唐 18己亥杂诗 龚自珍 清 18赠从弟 刘桢 东汉 19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唐 19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唐 19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唐 19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19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19无题 李商隐 唐 19相见欢 李煜 五代南唐 19登飞来峰 王安石 北宋 19清平乐 村居 辛弃疾 南宋 20九年级上册 20望江南 温庭筠 唐 20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北宋 20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北宋 20武陵春 李清照 南宋 20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南宋 20观刈麦 白居易 唐 20月夜 刘方平 唐 20商山早行 温庭筠 20卜算子 咏梅 陆游 21破阵子 晏殊 宋 21浣溪沙 苏轼 21醉花阴 李清照 21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南宋 21山坡羊 骊山怀古 张养浩 元 21朝天子 咏喇叭 王磐 明 21九年级下册 21关雎 诗经 21蒹葭 诗经 21从军行 杨炯 唐 22月下独酌 李白 唐 22羌村三首 杜甫 唐 22登楼 杜甫 唐 22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李白 唐 22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唐 22望月有感 白居易唐 22雁门太守行 李贺 唐 22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宋 22别云间 夏完淳 明 23最新高考必背古诗词&文言文 24初中文言文(16篇 ) 24论语 孔子 24鱼我所欲也《孟子》 24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孟子》 24曹刿论战 《左传》 25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25出师表 诸葛亮 25桃花源记 陶渊明 26三峡 郦道元 26杂说《马说》韩愈 26陋室铭 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