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烛文言文翻译(古文《银烛》的翻译)
1.古文《银烛》的翻译
翻译:
明朝天顺年间,丰庆担任河南布政使一职,按照程序巡察各县。有一个地方的县令是个大贪官,听说丰庆要来了,十分害怕,就把银子熔铸成蜡烛的样子送给丰庆。丰庆先前没有察觉,后来侍者告诉他。
丰庆故意说:“点燃蜡烛。”侍者说:“点了,可是不能燃烧。”丰庆笑着说:“不能燃怎么能当蜡烛呢?”(于是)仍旧把它装在先前的筐子中。
第二天,全部还给县令,并对县令说:“你送的蜡烛不燃,换成能燃的吧,从今以后千万别再这样了。”县令出来后,更加害怕了,就辞官走了。丰庆也没有把这事告诉别人。
原文:
明天顺间,丰庆为河南布政使,按部行县,县令某墨吏也,闻庆至,恐,饰白银为烛以献。庆初未之觉也。既而执烛者。庆佯曰:“试爇之。”曰:“爇而不能燃也。”
庆笑曰:“不能燃乌用烛为?”贮以故筐,明日尽还之。顾谓令曰:“汝烛不燃,易可燃者。自今慎勿复尔。“令出,益大恐,辄解印绶而去。庆亦终不以银烛事语人。
扩展资料:
一、文章的主题:
选文写了两个人物:
1、丰庆这个人为官清廉,为人所敬仰;
2、某县令是个贪官,人们对贪官当然是嗤之以鼻。
人生在世,都会面临很多诱惑。无论做官,还是经商,还是做学问,它们都会不期而遇。所以,只有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远离那些容易让自己蒙受诽谤的事情和人物,才能保持自己的名誉。
丰庆不直接揭发县令的行贿之举,反而给对方留下了面子,让他主动辞职,也不失为是做事讲究方法的表现。
二、出处:
明代人物传记资料选编。一百二十卷。明焦竑(1540~1620)撰。《国朝献徵录》约于万历中叶编成,搜集从洪武至嘉靖的十二朝的训录、方志、野史、神道碑、墓志铭、行状、别传等原始史料,
以宗室戚畹、勋爵、内阁、六卿以下各官分类标目,无官者以孝子、义人、儒林、艺苑等目分别记载的体例编辑,从大臣到地方官吏,几乎莫不有传。
2.古文《银烛》的翻译
《银烛》
朝代:明代
作者:焦竑
明天顺间,丰庆为河南布政使,按部行县,县令某墨吏也,闻庆至,恐,饰白银为烛以献。庆初未之觉也。既而执烛者以告,庆佯曰:“试爇之。”曰:“爇而不能燃也。”庆笑曰:“不能燃乌用烛为?”贮以故筐,明日尽还之。顾谓令曰:“汝烛不燃,易可燃者。自今慎勿复尔。”令出,益大恐,辄解印绶而去。庆亦终不以银烛事语人。
译文
明朝天顺年间,丰庆担任河南布政使一职,按照程序巡察各县。有一个地方的县令是个大贪官,听说丰庆要来了,十分害怕,就把银子熔铸成蜡烛的样子送给丰庆。丰庆先前没有察觉,后来侍者告诉他。
丰庆故意说:“点燃蜡烛。”侍者说:“点了,可是不能燃烧。”丰庆笑着说:“不能燃怎么能当蜡烛呢?”(于是)仍旧把它装在先前的筐子中。第二天,全部还给县令,并对县令说:“你送的蜡烛不燃,换成能燃的吧,从今以后千万别再这样了。”县令出来后,更加害怕了,就辞官走了。丰庆也没有把这事告诉别人。
《银烛》出自《国朝献徵录》。
扩展资料:
《银烛》选文写了两个人物:
一是丰庆这个人为官清廉,为人所敬仰;二是某县令是个贪官,人们对贪官当然是嗤之以鼻。
人生在世,都会面临很多诱惑。无论做官,还是经商,还是做学问,它们都会不期而遇。所以,只有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远离那些容易让自己蒙受诽谤的事情和人物,才能保持自己的名誉。丰庆不直接揭发县令的行贿之举,反而给对方留下了面子,让他主动辞职,也不失为是做事讲究方法的表现。
明代人物传记资料选编。一百二十卷。明焦竑(1540~1620)撰。
《国朝献徵录》约于万历中叶编成,搜集从洪武至嘉靖的十二朝的训录、方志、野史、神道碑、墓志铭、行状、别传等原始史料,以宗室戚畹、勋爵、内阁、六卿以下各官分类标目,无官者以孝子、义人、儒林、艺苑等目分别记载的体例编辑,从大臣到地方官吏,几乎莫不有传。
3.古文《银烛》的翻译是什么?
译文:明朝天顺年间,丰庆担任河南布政使一职,按照程序巡察各县。
有一个地方的县令是个大贪官,听说丰庆要来了,十分害怕,就把银子熔铸成蜡烛的样子送给丰庆。丰庆先前没有察觉,后来侍者告诉他。
丰庆故意说:“点燃蜡烛。”侍者说:“点了,可是不能燃烧。”
丰庆笑着说:“不能燃怎么能当蜡烛呢?”(于是)仍旧把它装在先前的筐子中。第二天,全部还给县令,并对县令说:“你送的蜡烛不燃,换成能燃的吧,从今以后千万别再这样了。”
县令出来后,更加害怕了,就辞官走了。丰庆也没有把这事告诉别人。
出自:明代焦竑《国朝献征录》,原文:明天顺间,丰庆为河南布政使,按部行县,县令某墨吏也,闻庆至,恐,饰白银为烛以献。庆初未之觉也。
既而执烛者以告,庆佯曰:“试爇之。”曰:“爇而不能燃也。”
庆笑曰:“不能燃乌用烛为?”贮以故筐,明日尽还之。顾谓令曰:“汝烛不燃,易可燃者。
自今慎勿复尔。”令出,益大恐,辄解印绶而去。
庆亦终不以银烛事语人。扩展资料:主题:选文写了两个人物:一是丰庆这个人为官清廉,为人所敬仰;二是某县令是个贪官,人们对贪官当然是嗤之以鼻。
人生在世,都会面临很多诱惑。无论做官,还是经商,还是做学问,它们都会不期而遇。
所以,只有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远离那些容易让自己蒙受诽谤的事情和人物,才能保持自己的名誉。丰庆不直接揭发县令的行贿之举,反而给对方留下了面子,让他主动辞职,也不失为是做事讲究方法的表现。
作者介绍:焦竑(1540-1620年),字弱侯,号漪园、澹园,生于江宁(今南京),祖籍山东日照(今日照市东港区西湖镇大花崖村),祖上寓居南京。关于迁到南京的事,焦竑在《与日照宗人书》中说道:“我祖武略公自国初以官游留南京,二百余年矣!德、靖间,饥疫相仍,一门凋谢,只余吾父骑都尉一人耳。”
他父亲焦文杰,号后渠,活到82岁。兄伯贤,曾做过广东灵已知县。
明神宗万历十七年(1589年)会试北京,得中一甲第一名进士(状元),官翰林院修撰,后曾任南京司业。明代著名学者,著作甚丰,著有《澹园集》(正、续编)《焦氏笔乘》《焦氏类林》《国朝献徵录》《国史经籍志》《老子翼》《庄子翼》等。
焦竑,他承接与发展了晚明“泰州学派”的思想革新运动,打破了程子朱子“理学”死守教条,把圣人看成不可企及的“圣人思想至上”对人们思想的束缚。焦竑提出:“学道者当扫尽古人刍狗,从自己胸中辟出一片天地。”
“刍狗”,是古人扎制的用以祭祀的泥、木偶。祭祀时,作为神圣之物,祭祀完,则弃之不用。
焦竑认为,古人的学说,作用如同刍狗,那是在当时需要下杜撰出来的,随着事过境迁,而后人将这些无用之物当作宝贝,只能蔽固自己的聪明……泰州学派是“中国封建制社会后期的第一个启蒙学派”。它所倡导的“人皆可以为尧舜”“人皆可为圣人”,把“百姓”和“圣人”放在等同的地位,维护大众利益(“百姓日用是道”说)。
尊重、重视人的价值,人人平等(“格物说”)……鸦片战争以后的洋务运动、维新运动、改良运动,无不受到“泰州学派”思想的影响。他的呐喊,为人们的思想打开了一扇窗户,走向了那个时代思想与文化的顶峰!焦竑以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与同一时代的海瑞、黄宗羲及其后的顾炎武、蒲松龄等人当选,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银烛。
4.银烛 译文
白话译文:
明朝天顺年间,丰庆担任河南布政使一职,按照程序巡察各县。有一个地方的县令是个大贪官,听说丰庆要来了,十分害怕,就把银子熔铸成蜡烛的样子送给丰庆。丰庆先前没有察觉,后来侍者告诉他。
丰庆故意说:“点燃蜡烛。”侍者说:“点了,可是不能燃烧。”丰庆笑着说:“不能燃怎么能当蜡烛呢?”(于是)仍旧把它装在先前的筐子中。
第二天,全部还给县令,并对县令说:“你送的蜡烛不燃,换成能燃的吧,从今以后千万别再这样了。”县令出来后,更加害怕了,就辞官走了。丰庆也没有把这事告诉别人。
原文:明天顺间,丰庆为河南布政使,按部行县,县令某墨吏也,闻庆至,恐,饰白银为烛以献。庆初未之觉也。既而执烛者以告,庆佯曰:“试爇之。”
曰:“爇而不能燃也。”庆笑曰:“不能燃乌用烛为?”贮以故筐,明日尽还之。顾谓令曰:“汝烛不燃,易可燃者。自今慎勿复尔。”令出,益大恐,辄解印绶而去。庆亦终不以银烛事语人。
出处:出自明代官员焦竑《国朝献征录》的《银烛 》。
扩展资料:
作者简介:
焦竑(1540-1620年),字弱侯,号漪园、澹园,生于江宁(今南京),祖籍山东日照(今日照市东港区西湖镇大花崖村),祖上寓居南京。
关于迁到南京的事,焦竑在《与日照宗人书》中说道:“我祖武略公自国初以官游留南京,二百余年矣!德、靖间,饥疫相仍,一门凋谢,只余吾父骑都尉一人耳。”他父亲焦文杰,号后渠,活到82岁。兄伯贤,曾做过广东灵已知县。
明神宗万历十七年(1589年)会试北京,得中一甲第一名进士(状元),官翰林院修撰,后曾任南京司业。明代著名学者,著作甚丰,著有《澹园集》(正、续编)《焦氏笔乘》《焦氏类林》《国朝献徵录》《国史经籍志》《老子翼》《庄子翼》等。
5.文言文《银烛》译解
明朝天顺年间,丰庆担任河南布政使一职,按照程序巡察各县。
有一个地方的县令是个大贪官,听说丰庆要来了,十分害怕,就把银子熔铸成蜡烛的样子送给丰庆。丰庆先前没有察觉,后来侍者告诉他。
丰庆故意说:“点燃蜡烛。”侍者说:“点了,可是不能燃烧。”
丰庆笑着说:“不能燃怎么能当蜡烛呢?”(于是)仍旧把它装在先前的筐子中。第二天,全部还给县令,并对县令说:“你送的蜡烛不燃,换成能燃的吧,从今以后千万别再这样了。”
县令出来后,更加害怕了,就辞官走了。丰庆也没有把这事告诉别人。
满意请采纳。
6.古文银烛的翻译
明天顺间,丰庆为河南布政使,按部行县,县令某墨吏也,闻庆至,恐,饰白银为烛以献。
庆初未之觉也。既而执烛者。
庆佯曰:“试爇之。”曰:“爇而不能燃也。”
庆笑曰:“不能燃乌用烛为?”贮以故筐,明日尽还之。顾谓令曰:“汝烛不燃,易可燃者。
自今慎勿复尔。“令出,益大恐,辄解印绶而去。
庆亦终不以银烛事语人。 翻译 明朝天顺年间, 丰庆担任河南布政使一职,按照成例巡察各县,有一个地方的县令是个大贪官,听说丰庆要来了,十分害怕,就把银子熔铸成蜡烛的样子送给丰庆,丰庆先前并不知道这是银子,后来才知道不是,一会,侍者来拿蜡烛,丰庆故意说:"点燃蜡烛."侍者说:"点了,可是不能燃"丰庆笑着说:"不能燃怎么能当蜡烛呢?"仍旧把它装在先前的筐子中,第二天,全部还给县令,并对县令说:"你送的蜡烛不燃,换成能燃的吧,从今后千万别再这样了."县令出来后,更加害怕了,就辞官走了,丰庆也没有把这事告诉别人.。
7.银烛文言文翻译
翻译:明朝天顺年间,丰庆担任布政使一职,巡察各县。
有一个地方的县令是个贪官,听说丰庆来了,很害怕,把银子熔铸成蜡烛送丰庆。丰庆未察觉,后来侍者告诉他。
丰庆故意说:“点燃蜡烛。”侍者说:“可是点不着。”
丰庆笑着说:“不燃怎么能当蜡烛?”将它装在先前的筐子中。 第二天,全部还给县令,并对县令说:“你送的蜡烛不燃,换成能燃的吧,以后别再这样了。”
县令出来后,更加害怕了,辞官走了。丰庆没有把这事告诉别人。
原文如下:银烛明天顺间,丰庆为河南布政使,按部行县,县令某墨吏也,闻庆至,恐,饰白银为烛以献。 庆初未之觉也。
既而执烛者以告,庆佯曰:“试爇之。”曰:“爇而不能燃也。”
庆笑曰:“不能燃乌用烛为?”贮以故筐,明日尽还之。顾谓令曰:“汝烛不燃,易可燃者。
自今慎勿复尔。”令出,益大恐,辄解印绶而去。
庆亦终不以银烛事语人。注释:1、为:担任。
2、部:规定,程序。3、行:巡视,考察。
4、墨:贪墨,贪财。5、爇:点燃,焚烧。
6、辄:就。
8.银烛文言文读音庆佯曰试什么之
试爇【ruò】之,参考原文注释及翻译如下:银烛明天顺间,丰庆为河南布政使,按部①行②县,县令某墨③吏也,闻庆至,恐,饰白银为烛以献。
庆初未之觉也。既而执烛者以告,庆佯曰:“试爇④之。”
曰:“爇而不能燃也。”庆笑曰:“不能燃乌用烛为?”贮以故筐,明日尽还之。
顾谓令曰:“汝烛不燃,易可燃者。自今慎勿复尔。
“令出,益大恐,辄解印绶而去。庆亦终不以银烛事语人。
[注释]:①部:规定,程序。②行:巡视,考察。
③墨:贪墨,贪财。④爇[ruò]:点燃,焚烧。
译文:明朝天顺年间,丰庆担任河南布政使一职,按照成例巡察各县,有一个地方的县令是个大贪官,听说丰庆要来了,十分害怕,就把银子熔铸成蜡烛的样子送给丰庆。丰庆先前并没发现这是银子(后来才知道)。
一会,侍者来拿蜡烛,丰庆故意说:“点燃蜡烛。”侍者说:“点了,可是不能燃。”
丰庆笑着说:“不能燃怎么能当蜡烛呢?”仍旧把它装在先前的筐子中,第二天,全部还给县令,并对县令说:“你送的蜡烛不燃,换成能燃的吧,从今后千万别再这样了。”县令出来后,更加害怕了,就辞官走了,丰庆也没有把这事告诉别人。
9.韦庆智退银烛文言文翻译
明朝天顺年间,河南布政使丰庆为官清廉,经常到下面的各个州县走访,调查百姓生计,看看地方官员是不是称职。
有一回,丰庆来到一个县巡视,知县是一个大贪官,当他得知丰庆来访时,大为不安,深怕对方会查办他,于是想到要贿赂丰庆,便打算给丰庆送一箱子银子。
但这个知县又深知丰庆向来清廉,若是硬给他送,他肯定是不会收的,于是知县心生一计——他把白银全做成蜡烛的样子,外面再用一层不透明的纸包裹好。
见了丰庆,县官拍马道:“您就像这一根根为百姓照明的蜡烛,卑职实在是敬佩不已,特奉上这份薄礼,以示敬仰之情呀!”
由于外面有纸包裹着,丰庆一时便没有察觉出这一箱子的蜡烛是用银子做的,他觉得反正又不是什么贵重东西,更何况寓意还很好,便欣然收了下来。
可没过几天,丰庆的一个侍从发现了蜡烛有异样,于是赶紧向丰庆汇报:“这些蜡烛应该不是真蜡烛,更像是银棒。”
丰庆心中一惊,立即明白了过来,但他立刻镇定下来,淡淡说:“那咱们点一点,不就知道这是不是真蜡烛了吗?”
侍从疑惑地问:“大人,这些蜡烛全都是用银子做的,怎么可能点得燃呢?”
丰庆便顺势说:“既然蜡烛无法点燃,那要它还有何用?谁送来的,就通知让谁来领回去吧。”
第二天,那知县灰头土脸地来领“银蜡烛”。丰庆告诉他:“你送的蜡烛我很喜欢,可惜是它们点不着,照不了明。你若真敬佩我,拿回去再换一箱能燃着的蜡烛来吧!”县令听后顿时羞得恨不得钻到地缝里去。
顺着对方的套路来,将计就计,绵里藏针,往往是战胜对手的最好也是最轻松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