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文言文赏析(经典文言文句子赏析)
1.经典文言文句子赏析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讲解】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讲解】君子,吃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讲解】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讲解】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故知新)
【讲解】: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6.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
【讲解】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7.朝闻道,夕死可矣。
【讲解】早上懂得了真理,晚上就死去,也是可以的。
8.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讲解】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得不到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
9.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讲解】发奋时候竟忘记吃饭,快乐时候就忘记了忧愁,把自己就要老了这件事也不放在心上,如此罢了。”
1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讲解】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1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讲解】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1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讲解】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
1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讲解】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14.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讲解】直到每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落叶的。
品德篇
15.巧言令色,鲜矣仁。
【讲解】花言巧语,装出和善的面孔。这种人,心里不会有多少“仁德”(这种人不会有真正的爱人之心)。
16.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讲解】有了过错,别人都能看到;改了,人们都会敬仰他。
17.德不孤,必有邻。
【讲解】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
18.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讲解】: 一个人的高尚的品质和外在的表现一致,然后才能成为君子。
19.君子不器。
【讲解】君子不要像器具一样(指作用仅仅限于某一方面。用于赞美别人多才多艺)
20.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讲解】人格高尚的人不可用小事情考验他,却可以委以重任;人格低下的人不可委以重任,却可用小事情考验他。
21.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 (杀身成仁)
【讲解】志士仁人,没有贪生怕死而损害仁的,只有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成全仁的。
2.经典古文以及解析
你好,楼主: 战舞*&灵★为你解疑答难。
一般初中古文经典并且常考的会是以下几则:一:原文(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 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é)!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 当初,吴王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辞。
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管经学传授的学官吗! 只是要粗略的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你事务繁忙,谁比得上我的事务多呢?我常常读书,认为读书非常有益。”
于是吕蒙便开始学习。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论议,鲁肃非常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已不再是当年吴县的那个吕蒙了!”吕蒙说:“有抱负的人分别多日,就要重新用新眼光来看待,兄长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后就告别了。
朗读节奏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é)!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这篇文章更加的生动 词语翻译: 1、初:当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
2、权:指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现在浙江富阳县)人,三国时吴国的创建者。 3、谓:告诉,对……说,常与“曰”连用。
4、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5、今:现在。
6、涂:同“途”。当涂掌事:当涂,当道,即当权的意思。
掌事,掌管政事(异议:当涂:地名)。 7、辞:推托。
8、务:事务。 9、孤:古时候王侯的自称。
10、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等书。
11、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12、涉猎:粗略地阅读。
猎,本意猎取,本文为阅读。 13、见往事:了解历史。
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14、乃:于是,就。
15、及:到了…的时候。 16、过:到。
17、寻阳:县名,现在湖北黄梅西南。 18、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19、非复:不再是。 20、更:更新。
22、大兄: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 23、见事:认清事情。
24、但:只。 25、孰若:哪里比得上。
孰:谁,若:比得上。 26、就:从事。
27、遂:于是,就。 28、士别三日:有抱负的人分别几天。
三:几天,这里指“少”(与常见的“多”的解释不同)。 29、何:为什么。
30、吕蒙(178-219):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曾经杀掉天水。 31、耳:表示限制,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
32、吴下:指吴县,现在江苏苏州 。 33、始:开始。
34、与:和。 35、论:讨论。
36、议:评议。 37、大:非常,十分。
38、惊:惊奇。 39、今:现在。
40、者:用在时间词后面,无翻译。 41、复:再。
42、即:就。 43、拜:拜见。
44、待:等待。 45、吴下阿蒙: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才干的人。
46、当:掌管。 47、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看待。
刮目:擦擦眼 48、更:重新。 49、阿蒙:名字前加“阿”,有亲昵的意味。
通假字 邪(yé)通“耶”,语气词,表反问;“涂”同“途” 一词多义 当:但当涉猎(助动词,应当) 当涂掌事(动词:正) 见:见往事耳(了解)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 就:蒙乃始就学(从事) 指物作诗立就(完成) 古今异义 博士:古,当时古代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一种学位。
往事:古:指历史。今:过去的事。
古今异义字 更 古:重新。 。
今:更加,越发 及 等到。
时候。
大 很,非常。 岂 难道。
就 本意靠进,此为去做。 士 人物的通称。
过 到,经过。 但 【但当涉猎】 古:只 。
.今: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耳 古:语气词,译为“罢了” 。
今:耳朵 博士 古:当时专管传授经学的学官 。
今:求学的高学位。
见 古:知道 。
今:看见 【见往事耳】:了解。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事物。
翻译:起初,吴王孙权对大将吕蒙说道:“你现在身当要职掌握重权,不可以不去学习呀!”吕蒙以军营中事务繁多为理由加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成为精通儒家书籍、传授经学的学官吗?你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了解历史。
你说你军务繁忙,哪能比得上我繁多的事务呢?但我常常读书,并自己感到获得了很大的收益。”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等到东吴军师鲁肃路过寻阳的时候,与吕蒙讨论事情,鲁肃听到吕蒙的见解后非常惊奇地说:“你如今的才干谋略,已不再是过去的吕蒙了!”吕蒙说:“对于有志气的人,分别了数日后,就应当擦亮眼睛重新看待他的才能,老兄你为。
3.求10篇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1、黄琬巧对 黄琬幼而慧。
祖父琼,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
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
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注释】①建和:汉桓帝年号。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
②京师不见: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况。 【文化常识】 “太后”及其他。
自从秦朝起,天子称“皇帝”,皇帝的妻子称“皇后”。“太后”(或皇太后)指皇帝的母亲(周朝诸侯王的母亲也称“太后”),皇帝的父亲称“太上皇”。
皇帝的祖母称“太皇太后”,皇帝的祖父叫“太上太皇”。“太”有至高至大的意思,因此皇帝的医生叫“太医”,皇帝的老师叫“太师”,皇帝的祖庙叫“太庙”。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诏 ②奇 2、翻译:①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②即以其言应诏 3、选择:“琼以状闻”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①黄琼因此听说了这情况;②黄琼把这情况报告皇上;③黄琼把这情况让皇上听到。 4、理解:黄琬说的日食后的样子到底是怎样的? 2、神童庄有恭 粤中庄有恭,幼有神童之誉。
家邻镇粤将军署,时为放风筝之戏,适落于将军署之内宅,庄直入索取。诸役以其神格非凡,遽诘之曰:“童子何来?”庄以实对。
将军曰:“汝曾读书否?曾属对否?”庄曰:“对,小事耳,何难之有!”将军曰:“能对几字?”庄曰:“一字能字,一百字亦能之。”将军以其方之大而夸也,因指厅事所张画幅而命之对曰“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
庄曰:“即此间一局棋,便可对矣。”应声云:“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
【注释】①粤中:今广东番禺市。②庄有恭:清朝人,官至刑部尚书。
③神格:神条与气质。④曾属对否:曾经学过对对子吗?⑤厅事:指大堂。
⑥火卒:军中伙夫。 【文化常识】 象棋。
围棋与象棋是中国的两大棋类活动。多数专家认为,先有围棋后有象棋。
“象棋”一词最早出现在《楚辞·招魂》中,自秦汉至唐初,象棋中只有将、车、马、卒四个兵种。唐时加了“炮”,到北宋时加了“偏”、“禅”,相当于“士”、“象”。
至北宋末南宋初,中国象棋才真正定型:一副象棋32枚子,分将、士、象、兵、车、马、炮。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署 ②适 ③弈 ④对 ⑤夸 2、翻译:①诸役以其幼而忽之 ;②遽诘之曰 ;③庄以实对 ;④何难之有! 3、曹植聪慧 曹植年十余岁,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
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请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请人?”时邺笔立成,可观。
太祖甚异之。 【注释】①《诗》、《论》:指《诗经》和《论语》。
②赋:古代的一种文体。③太祖:指曹操。
④论:议论。⑤邺: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内。
⑥铜雀台:曹操在邺城所建的亭台。 【文化常识】 文学家曹植。
曹植是曹操的儿子,字子建。他从小颖悟,从上文看,十多岁时读过的书已相当多,而且文章也写得不错了。
因富于才学,早年曾受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于是引起了其兄曹丕的忌恨。曹丕称帝后,曹植更受猜忌,郁郁而死。
他的诗歌多为五言,前期少数伤口反映了社会的动乱与自己的抱负,后期则表现自己的苦闷心情。今有《曹子建集》。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顾 ②悉 ③将 ④诸 ⑤援 2、翻译:善属文 ;②奈何请人 ;③太祖甚异之 3、理解:“可观”的意思是什么? 4、默写《七步诗》。 4、鲍子难客 齐田氏祖于庭,食客千人。
有献鱼、雁者,田氏视之,乃吧曰:“天之于民厚矣!殖五谷,生鱼鸟,以为之用。”众客和之。
有鲍氏之子,年十二,亦在坐,进曰:“不如君言。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
类无贵贱,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彼此相食,非相为而生。人取可食者食之,岂天本为人生之?且蚊蚋囋肤,虎狼食肉,非天本为蚊蚋生人、虎狼生肉者也!” 【注释】①田氏:齐国姓田的(贵族)。
②祖:古人出远门设宴祭路神叫“祖”。③繁:毓。
④非相为而生:不是为了对方的生存而生存的。⑤蚋:一种吸血的小虫。
⑥囋:叮咬。 【文化常识】 食客。
春秋战国时期凭一技之长投靠贵族的人叫“食客”。权贵人家为了网罗人才及显示实力,多的有食客三千,少的也有数百。
在食客中有的善出谋划策,有的善外交辞令,那些擅长于偷鸡摸狗的有时也能成为食客。食客中凭才能大小区分等级。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和 ②亦 ③并 ④类 2、翻译:①天之于民厚矣 ②不如君言 ③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 3、题目“鲍子难客”中的“难”,解释为 。 5、曹绍夔捉“怪” 洛阳有僧,房中有罄,日夜辄自鸣。
僧以为怪,惧而成疾。求术士百方禁之,终不能已。
绍夔与僧善,来问疾,僧俱以告,俄,击斋钟,罄复作声。绍夔笑曰:“明日可设盛馔,当为除之。”
僧虽不信绍夔言,然冀其有效,乃具馔以待之。夔食讫,出怀中锉,锉罄数处,其响遂绝。
僧苦问其所以,绍夔云:“此罄与钟律合,击彼此应。”僧大喜,其疾亦愈。
【注释】①罄:一种打击乐器。和尚用来作佛事。
②术士:有。
4.文言文经典名篇80篇及翻译
文言文经典名篇及翻译 《观潮》原文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译文 钱塘江的海潮是天下间最壮观的。
从每年的八月十六至八月十八,这期间海潮最盛大。当海潮从远方海口出现的时候,只像一条白色的银线一般,过了一会儿慢慢逼近,白浪高耸就像白玉砌成的城堡、白雪堆成的山岭一般,波涛好像从天上堆压下来,发出很大的声音,就像震耳的雷声一般。
波涛汹涌澎湃,犹如吞没了蓝天、冲洗了太阳,非常雄壮豪迈。杨诚斋曾在诗中说:“海水涌起来,成为银子堆砌的城市;钱塘江横着,潮水给系上一条白玉的腰带。”
就像这样一般。 每年临安府的长官到浙江亭外检阅水军,巨大的战舰数百艘分别排列于江的两岸,一会儿全部的战舰都往前疾驶,一会儿分开;一会儿聚合,形成五种阵势,并有人骑着马匹耍弄旗帜标枪,舞弄大刀于水面之上,就好像步行在平地一般。
忽然间黄色的烟雾四处窜起,人物一点点都看不见,水中的爆破声轰然震动,就像高山崩塌一般。过一会儿烟雾消散,水波平静,看不见任何一条大船,只有演习中充当敌军战船的军舰被火焚烧,随着水波而沉于海底。
浙江一带善于游泳的健儿数百人,每个人都披散着头发,身上满是刺青,手里拿着十幅长的大彩旗。大家奋勇争先逆着水流踏浪而上在极高的波涛之中,忽隐忽现腾越着身子,姿势变化万千,然而旗尾一点点也没有被水沾湿,以此来夸耀自己的才能。
而有钱的巨富、尊贵的官吏,争先赏赐银色的彩绸。在江岸南北上下十余里之间,满眼都是穿戴着华丽的手饰与衣裳的观众,车马太多,路途为之阻塞。
所贩卖的饮食物品,比平时价格高出一倍。而游客租借观赏的帐篷,即使容纳一席之地的空间也没有,非常拥挤。
注释 第一段 浙江②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③为盛。
方其远出海门④,仅如银线⑤;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⑦,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⑧。
注释: ①节选自《武林旧事》(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卷三,略有删改。周密(1232—1298),字公谨,宋代湖州(现在浙江湖州)人。
②〔浙江〕就是钱塘江。 ③〔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从农历(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
既望,农历十六日(十五日叫望)。 ④〔方其远出海门〕当潮远远地从浙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
方,当……时。其,指潮。
出,发、起。海门,浙江入海口,那里两边的山对峙着。
⑤〔仅如银线〕几乎像一条(横画的)银白色的线。仅,几乎,将近。
⑥〔玉城雪岭际天而来〕玉城雪岭一般的潮水连天涌来。玉城雪岭,形容泛着白沫的潮水像玉砌的城墙和大雪覆盖的山岭。
际天,连接着天。 ⑦〔沃日〕冲荡太阳。
形容波浪大。沃,用水淋洗。
⑧〔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杨万里 诗中说的“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就是指这样的景象。这两句诗是《浙江观潮》一诗里的句子,意思是,海水涌起来,成为银子堆砌的城郭;浙江横着,潮水给系上一条白玉的腰带。
“……是也”的意思是:“就是指这样的景象”。 第二段 每岁京尹①出浙江亭教阅水军②,艨艟③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④,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⑤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⑥,水爆⑦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⑧,仅有“敌船⑨”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⑩ 注释: ①②〔每岁京尹(yǐn)出浙江亭教阅水军〕每年(农历八月)京都临安府长官来到浙江亭教阅水军。京尹,京都临安府(现在浙江杭州)的长官。
浙江亭,馆驿名,在城南钱塘江岸。 ③〔艨艟(méngchōng)〕战船。
④〔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意思是,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尽,穷尽。
五阵,指两、伍、专、参、偏五种阵法。 ⑤〔乘骑(jì)弄旗标枪舞刀〕乘马、舞旗、举枪、挥刀。
骑,马。弄,舞动。
标,树立、举。 ⑥〔略不相睹〕彼此一点儿也看不见。
⑦〔水爆〕水军用的一种爆炸武器。 ⑧〔一舸(gě)无迹〕一条船的踪影也没有了。
舸,船。 ⑨〔敌船〕指假设的敌方战船。
⑩〔逝〕去,往。 第三段 吴儿善泅者数百①,皆披发文身②,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③,出没于鲸波万仞④中,腾身百变⑤,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注释: ①〔吴儿善泅(qiú)者数百〕几百个善于。
5.经典文言文 有翻译并且有注释和讲解
传说有一种虫子,叫做“怪哉”五官皆有,是怨气所化。
东方朔的解释并不科学,不足为信。但他这样说,实际上是借古讽时,婉谏汉武帝要施仁政,不要残害无辜,引起民众的怨恨和反抗。
秦朝之所以二世而亡,正因为“众庶愁怨”,应引以为鉴。 更加具体的解释: 东方朔与“怪哉”故事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四十,《鉴戒录》条下曾云: “蜀何光远撰。
东方朔辨怪哉虫事(案:小说已佚,此条见《太平广记》四百七十三),已为附会”。 这里提到的“小说”,当为南梁殷芸编纂的《小说》,虽然早佚,但我们却能看到辑本。
除鲁迅、余嘉锡外,周楞伽也有辑本。在周楞伽辑本中,“怪哉”故事本自《说郛》,原注为“出朔传”,我估计是指《东方朔别传》: 武帝幸甘泉宫,驰道中有虫,赤色,头目牙齿耳鼻悉尽具,观者莫识。
帝乃使朔视之,还对曰:“此‘怪哉’也。昔秦时拘系无辜,众庶愁怨,咸仰首叹曰:‘怪哉怪哉’!盖感动上天,愤所生也,故名‘怪哉’。
此地必秦之狱处。”即按地图,果秦故狱。
又问:“何以去虫?”朔曰:“凡忧者得酒而解,以酒灌之当消。”于是使人取虫置酒中,须臾,果糜散矣。
(《殷芸小说》卷二第60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初版) 这个“怪哉”故事,是东方朔故事的极品之一,由此可见,其编纂者殷芸着实了得。周楞伽辑注《殷芸小说》前言引《南史》等,说他“性情洒脱,不拘细节”,从这则小品看,殷芸还有难得的想象力,超群的讽刺力,才能把它编写得这么精彩。
或许,正缘于此,它在多次在别的书中出现吧。目前,我搜集到的仅这五种版本: 1.汉武帝幸甘泉,驰道中有虫,……帝乃使东方朔视之,还对曰:“此虫名怪哉,昔时拘系无辜,……此地必秦之狱处。”
即按地图,信如其言。……取虫置酒中,须臾糜散。
(《太平广记》卷第四百七十三,出《小说》) 2.东方朔别传曰:武帝幸甘泉,长平阪道中有虫覆地,如赤肝。朔曰:“必秦狱处也。
夫愁者,得酒而解。”乃取虫置酒中,立消麋。
赐帛百匹。后属车上盛酒,为此故也。
(《太平御览》卷八百一十八·布帛部五) 3.东方朔别传曰:武帝幸甘泉,长平坂道中有虫,赤如肝,头目口齿悉具,先驱驰还以报,上使视之,莫知也,时朔在属车中,令往视焉,朔曰:此谓怪气,是必秦狱处也,上使按地图,果秦狱地,上问朔何以知之,朔曰:夫积忧者,得酒而解,乃取虫置酒中,立消,赐朔帛百匹,后属车上盛酒,为此也。(《艺文类聚》卷七十二·食物部,《太平御览》卷八百四十五·饮食部三亦引,辞稍异) 4.《郡国志》曰:雍州咸阳县北十五里长平坂,汉武帝幸甘泉,驰道有虫覆地,赤如生肝。
问东方朔,朔曰:“秦狱地冤气也。臣闻酒能消愁。”
以酒浇之,果销矣。(《太平御览》卷五十三·地部十八·阪) 5.《广五行记》曰:汉武帝幸甘泉宫,驰道中有虫,赤色头,目鼻尽具。
观者莫识,帝使东方朔视之,对曰:“此秦时拘系无辜,众庶愁死,咸仰首叹曰怪哉,故明逯哉。此必秦之狱处。”
朔又曰:“凡忧者得酒而解,以酒沃之当消。”於是取虫致酒中,须臾糜散。
(《太平御览》卷九百四十四·虫豸部一) 其中,第一种本《小说》,字词差异不大。第二、三种皆本《东方朔别传》,彼此却有些差异:前者说“有虫覆地”,后者不提“覆地”二字;前者说“夫愁者”,后者说“夫积忧者”。
第四种所本的《郡国志》,大概是晋司马彪《续汉书》中的《郡国志》。如此,是书对“怪哉”的记载要比《异苑》早多了。
第五种所本的《广五行记》,不知何人所撰,文字比以上各种都要文一些。《太平广记》卷第二百二十有一篇《异疾绛州僧》,亦引自是书,全文如下: 永徽中,绛州有一僧病噎,都不下食。
如此数年,临命终,告其弟子云:“吾气绝之后,便可开吾胸喉,视有何物,欲知其根本。”言终而卒。
弟子依其言开视,胸中得一物,形似鱼而有两头,遍体悉是肉鳞。弟子致钵中,跳跃不止。
戏以诸味致钵中,虽不见食,须臾,悉化成水。又以诸毒药内之,皆随销化。
时夏中蓝熟,寺众于水次作靛,有一僧往,因以少靛致钵中,此虫恇惧,绕钵驰走,须臾化成水。世传以靛水疗噎疾。
永徽乃唐高宗李治年号(永徽元年为650年),此书又被《广记》征引,必为唐人作品。从这篇《异疾绛州僧》看,文笔同样不畅。
绛州僧胸中物惟靛可化的情节,与酒消怪哉的情节类似,说不定该书专收药水治病之事呢。 现在,就以最早的《郡国志》为本,看“怪哉”故事后来是怎么变化的: 《郡国志》曰:雍州咸阳县北十五里长平坂,汉武帝幸甘泉,驰道有虫覆地,赤如生肝。
问东方朔,朔曰:“秦狱地冤气也。臣闻酒能消愁。”
以酒浇之,果销矣。(《太平御览》卷五十三·地部十八·阪) 从这里,居然看不到“怪哉”的名字,自然也没有仰首叹怪哉的描写,讽刺艺术效果大打折扣,也不知原文是否真就没有。
“长平坂”,在《殷芸小说》、《广五行记》中都找不到; “虫覆地,赤如生肝”的细节,则被《殷芸小说》、《广五行记》简化或改写:《殷芸小说》仅说“有虫,赤色”,更加晚出的《广五行记》说“有虫,赤色头”,认为“。
6.文言翻译与名著赏析
来信本应及时答复,刚巧我侍从皇上东巡回来,后又为烦琐之事所逼迫,同您见面的日子很少,我又匆匆忙忙地没有些微空闲来详尽地表达心意。现在您蒙受意想不到的罪祸,再过一月,临近十二月,我侍从皇上到雍县去的日期也迫近了,恐怕突然之间您就会有不幸之事发生,因而使我终生不能向您抒发胸中的愤懑,那么与世长辞的灵魂会永远留下无穷的遗怨。请让我向您略约陈述浅陋的意见。隔了很长的日子没有复信绐您,希望您不要责怪。
2.陆逊人如其名,为人谦逊,性情稳重,既是一个胸怀大局的谋士,又是一个精忠报国的忠臣 火烧连营情节分析:刘备为报吴夺荆州、关羽被杀之仇,率大军攻吴。吴将陆逊为避其锋,坚守不战,双方成对峙之势。蜀军远征,补给困难,又不能速战速决,加上入夏以后天气炎热,以致锐气渐失,士气低落。刘备为舒缓军士酷热之苦,命蜀军在山林中安营扎寨以避暑热。陆逊看准时机,命士兵每人带一把茅草,到达蜀军营垒时边放火边猛攻。蜀军营寨的木栅和周围的林木为易燃之物,火势迅速在各营漫延。蜀军大乱,被吴军连破四十余营。陆逊火烧连营的成功,决定了猇亭之战蜀败吴胜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