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章显志的文言文(卒章显志的意思)
1.卒章显志 的意思
卒章显志,是指在文章结尾时,用一两句话点明中心、主题的写作手法。
“志”就是指文章的主题、中心。“卒”为完毕。
这是一种常见的写作方法,恰当运用这种手法可以增加文章的深刻性、感染力和结构美,有“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 卒章显志是立意手法之一。
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大诗人白居易在《新乐府序》中说:“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在文章结束时,作者将要表露的胸怀、志向很自然地说出来,给人一种鼓舞和向上的力量。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就是运用这种手法的典范。开头先说写文章的缘由,再概括地描写巴陵胜景,然后再详细描写两景两情,最后以议论带抒情的方法收笔,突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主题。
文章题目虽是“岳阳楼记”,但不仅是记叙、说明,而又状景、抒情。在抒情的基础上,笔锋一转,写出对“古仁人之心”的求索,以“卒章显志”作结,一下子把文章提到一个很高的境界。
扩展资料 写作方法属于艺术表现方法(即: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也含表达手法)。也叫表现手法,是指在文学创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和技巧。
常见的有:悬念,照应,想象,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首尾呼应、衬托对比、托物言志、铺垫悬念、正面侧面、比喻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实写与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等。 1、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就是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托物言志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所谓托物言志,也称寄意于物,是指诗人运用象征或起兴等手法,通过描摹客观上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
2、欲扬先抑 在作文中,采用这种手法,先表达对所描写的事物或人的不满之情。然后,一般来说,总是在一两件小事中,突然转变了看法。
但在转变过程中,情感自然,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这种手法的好处是,能够很好的表达出作者充沛的感情,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3、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不同于托物言志。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自己的心情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通过景物来抒情,是一种写作手法。 它的特点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在文章中只写景,不直接抒情,以景物描写代替感情抒发,也就是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4、对比 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
对比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写作中的对比手法。
就是把事物、现象和过程中矛盾的双方,安置在一定条件下,使之集中在一个完整的艺术统一体中,形成相辅相成的比照和呼应关系。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5、前后照应 指文章中的前伏或交代与后文相照应。 如鲁迅的《为了忘却的记念》开头说:“我早已想写—点文字,来记念几个青年的作家。
这并非为了别的,只因为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我很想借此算是竦身一摇,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照直说,就是我倒要将他们忘却了。” 这里是一个伏笔。
后文有许多地方与这段文字相照应。这些前呼后应的文字,不仅使文章结构严密无隙,而且反复叹咏,强化了感情表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卒章显志。
2.卒章显志是什么意思啊
卒章显志(zú zhāng xiǎn zhì ):在文章结尾时,用一两句话点明中心、主题的手法就叫卒章显志,也叫“篇末点题”,“志”就是指文章的主题、中心。“卒”为完毕。恰当运用这种手法可以增加文章的深刻性、感染力和结构美,有“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 亦作“卒章见志”,很常见的一种写作方法,一般地说,几乎在所有文体中均有应用,在散文中使用较多,
卒章显志是立意手法之一。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大诗人白居易在《新乐府序》中说:“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在文章结束时,作者将要表露的胸怀、志向很自然地说出来,给人一种鼓舞和向上的力量。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就是运用这种手法的典范。
卒章显志-代表作品
《岳阳楼记》开头先说写文章的缘由,再概括地描写巴陵胜景,然后再详细描写两景两情,最后以议论带抒情的方法收笔,突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主题。文章题目虽是“岳阳楼记”,但不仅是记叙、说明,而又状景、抒情。在抒情的基础上,笔锋一转,写出对“古仁人之心”的求索,以“卒章显志”作结,一下子把文章提到一个很高的境界。
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在文章中用的也是卒章显志的写法。
英国劳伦斯的《鸟啼》中也出现过此词。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结尾也用到了“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来突出文章的主旨。
3.卒章显志 的意思
卒章显志,是指在文章结尾时,用一两句话点明中心、主题的写作手法。
“志”就是指文章的主题、中心。“卒”为完毕。
这是一种常见的写作方法,恰当运用这种手法可以增加文章的深刻性、感染力和结构美,有“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
卒章显志是立意手法之一。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大诗人白居易在《新乐府序》中说:“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在文章结束时,作者将要表露的胸怀、志向很自然地说出来,给人一种鼓舞和向上的力量。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就是运用这种手法的典范。开头先说写文章的缘由,再概括地描写巴陵胜景,然后再详细描写两景两情,最后以议论带抒情的方法收笔,突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主题。
文章题目虽是“岳阳楼记”,但不仅是记叙、说明,而又状景、抒情。在抒情的基础上,笔锋一转,写出对“古仁人之心”的求索,以“卒章显志”作结,一下子把文章提到一个很高的境界。
扩展资料
写作方法属于艺术表现方法(即: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也含表达手法)。也叫表现手法,是指在文学创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和技巧。
常见的有:悬念,照应,想象,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首尾呼应、衬托对比、托物言志、铺垫悬念、正面侧面、比喻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实写与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等。
1、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就是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托物言志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所谓托物言志,也称寄意于物,是指诗人运用象征或起兴等手法,通过描摹客观上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
2、欲扬先抑
在作文中,采用这种手法,先表达对所描写的事物或人的不满之情。然后,一般来说,总是在一两件小事中,突然转变了看法。但在转变过程中,情感自然,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这种手法的好处是,能够很好的表达出作者充沛的感情,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3、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不同于托物言志。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自己的心情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通过景物来抒情,是一种写作手法。
它的特点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在文章中只写景,不直接抒情,以景物描写代替感情抒发,也就是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4、对比
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对比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写作中的对比手法。
就是把事物、现象和过程中矛盾的双方,安置在一定条件下,使之集中在一个完整的艺术统一体中,形成相辅相成的比照和呼应关系。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5、前后照应
指文章中的前伏或交代与后文相照应。
如鲁迅的《为了忘却的记念》开头说:“我早已想写—点文字,来记念几个青年的作家。这并非为了别的,只因为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我很想借此算是竦身一摇,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照直说,就是我倒要将他们忘却了。”
这里是一个伏笔。后文有许多地方与这段文字相照应。这些前呼后应的文字,不仅使文章结构严密无隙,而且反复叹咏,强化了感情表达。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卒章显志
4.古诗文中采用卒章显志的诗句是
1、李白《蜀道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2113”
2、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5261云帆济沧海!”
3、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4102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然!”
4、范仲淹《岳阳楼1653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5、马致远《天净沙》:“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专!”
6、于谦《石灰吟》:“粉身属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5.卒章显志是什么意思
卒章显志是立意手法之一。
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大诗人白居易在《新乐府序》中说:“首旬标其目,卒章显其志。”在文章结束时,作者将要表露的胸怀、志向很自然地说出来,给人一种鼓舞和向上的力量。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就是运用这种手法的典范。 《岳阳楼记》开头先说写文章的缘由,再概括地描写巴陵胜景,然后再详细描写两景两情,最后以议论带抒情的方法收笔,突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主题。
文章题目虽是“岳阳楼记”,但不仅是记叙、说明,而又状景、抒情。在抒情的基础上,笔锋一转,写出对“古仁人之心”的求索,以“卒章显志”作结,一下子把文章提到一个很高的境界。
当代散文名家杨朔的《荔枝蜜》也巧妙地运用了这一技法。文章开头,写自己曾被蜜蜂螫了一下,因而看到蜜蜂心里就不舒服。
继而,作者描写了荔枝蜜的甜香,不觉动了情,由蜜想到酿蜜的蜜蜂,便到蜂场去参观。作者了解了蜜蜂的生活习性.感慨地说:“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在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
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看到这里,你会觉得作者是在歌颂蜜蜂,表现蜜蜂高尚品质,然而作品结尾却来了个大转弯,从歌颂蜜蜂转到歌颂勤劳勇敢的农民:“他们正用劳力建设自己的生活,实际也是在酿蜜——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着生活的蜜”。“为后世子孙酿造生活的蜜”跟《岳阳楼记》结尾写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样,正是作者要表达的主题。
文章结束了,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也点出来了。原来前边大篇幅地歌颂蜜蜂,正是为后边歌颂劳动人民作铺垫,这样的结尾显得自然、有力,也统贯了全篇要义,此即卒章显志之法的妙用。
一般地说,卒章显志手法常在散文中使用,当然在其他文体中也可使用。
6.卒章显志是什么
卒章显志:指在文章结尾时,用一两句话点明中心、主题的手法就叫卒章显志,也叫“篇末点题”,“志”就是指文章的主题、心。
“卒”为完毕。恰当运用这种手法可以增加文章的深刻性、感染力和结构美,有“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
亦作“卒章见志”,很常见的一种写作方法,一般地说,几乎在所有文体中均有应用,在散文中使用较多。卒章显志是立意手法之一。
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大诗人白居易在《新乐府序》中说:“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在文章结束时,作者将要表露的胸怀、志向很自然地说出来,给人一种鼓舞和向上的力量。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就是运用这种手法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