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求知文言文(知难文言文翻译)
1.知难文言文翻译
【译文】
做文章难呢?知道文章难呢?说到人的所谓相知,不是知道他的姓和名,也不是知道他的声音容貌就算啦;读他的书,知道他的文章,知道他所以做文章才算相知呢。知道他名字的是很多的,知道他的文章的,一千个中便得不到一百个;知道他的文章的已很少了,知道他所以做文章的,一百个人中得不到一个了。可是天下的人都说我知道文章,我知道所以做文章了:这是“知”的“难”啊。
大家都知道《易经》是占卜的书,孔子读了,却知道文王有忧患而作,这是圣人的知道圣人。人家知道《离骚》是辞赋的祖,司马迁读了,却知道悲伤他的志向,这是贤人的知道贤人。至于没有司马迁的志向,却要知道屈原的志向;没有孑L子的忧患,却要知道文王的忧患,那末差不多诬妄了。那末古时的人有他的忧患和他的志向的,后来的人不有能够忧着他的忧患,志着他的志向,却因此而埋没不显的,实在不少啦。
刘彦和说:“韩非子的《内外储》、《说难》等,方才出来,司马相如的《子虚赋》方才做成,秦始皇、汉武帝,恨不能同时遇见。既已同时遇到了,韩非却被囚着,司马却被看轻。”那是悲伤同时的知音靠不住啊。说到李斯的怕韩非子,武帝的看轻司马相如,是知道得深,处置得确当,而出于势的不得不这样。这是所谓形迹好像不相知,心里却相知的。贾谊很远的迁降到长沙,后来在宣室召对,文帝甚至于说,好久不看见爷;自己说超过他,看见了才知道不及他。君臣的中间,可以说相知了,可是文帝不知道贾生的治安策,却只知道他鬼神的回答:这是所谓形迹好像相知,心里却不相知。刘知几有了高超的学问,被时人所看轻,等到他三次做史臣,二次进东观编史,可称知遇了。可是论到史才,却千里降逐着,议到史事,却一语不合:这是所谓形迹相知,心里却不相知的。讲到形迹相知的,不是像贾生的相知了不用,就像刘知几的用了不相信。心里相知的,不是像司马相如的亲近了被看轻,就像韩非的被谗了遭到杀害。大丈夫求知于当世,能得像韩非、司马相如、贾谊、刘知几,也算好极了,可是他们得到的像那般,失掉的像这样。像可靠,像不可靠;像可以相知,像不可以相知:这是遇合的知,所以难说啊。
庄子道:“天下的治方术的,都把他所有的,当做不可增益了。说到耳目口鼻,都有所明,而不能相通。”却都把自己所治的,以为不可增益,这是不自知的过失。天下少自知的人,所以相知的很少。世上相传萧颖士能够识李华做的《(-di战场文》,便说他有真的赏识。讲到文词根据在心里,它的不同像面孔;颖士不能够一看见便知道是李华做的,却含糊说华可以做得到这样,这不能说是真的相知。可是世上的能够有颖士的见识的,已经一万个中间得不到一个;讲到人的学问,原有不止于李华的,在世上哪里去觅知音呢!凡是人不能没有特别的意趣,也不能没有争心。有了特别的意趣,那末挟了门户之见,入主出奴,党同伐异的弊端出来了。有了争心,那末挟着恐惧,被人攻击,妒忌毁谤的端开了。惠施道:“逃的人朝东走,追的人也朝东走;朝东走虽是相同,那朝东走的心理却不同。”现在同走的很多,也能知道同走的心么?像可靠,像不可靠;像可以相知,像不可以相知:这是同道的知,所以难言啊。
欧阳修曾经叹息《七略》同《四部》,书目有而书已散失,说是那作者的不幸,实在悲伤文章的不足靠。可是从获麟到现在,着作的事业,能得像司马迁、班固,可说是盛极了;司马迁那是藏在名山,传给那人;班固那是他的妹班昭续成他的《汉书》,而马融伏阁来受着;这些书,在现在好比日月一般。可是读《史记》、《汉书》,而考察徐、裴、服、应诸家的注释,那中间得不到司马迁、班固的意思的,常常十分中的四五。那专门攻习《史》、《汉》的人,还没有认识古人的精微,而况泛泛地看到,爱和恨随便自己的吗?讲到不传的文章,有“部目空存”的感慨;那传的,又有“推求失旨”的弊病,和“爱憎不齐”的命运。像可靠,像不可靠;像可以相知,像不可以相知:这是身后的知,所以难言啊。
人的所以同木石不同的,是情;情的所以可贵,在互相欣悦而谅解。贤人不能显达而相与行他的志向,也将要穷困而一同乐他的道。不能活着很盛地遇合在当时,也将死了等待后世的知已。可是有那道理的,不必有那事情;形迹接近的,心思未必接近。像可靠,像不可靠,像可以相知,像不可以相知。将来的看现在,也好比现在的看从前:这正是伯牙的所以绝了弦不弹,而卞和的所以抱了至悲痛号呼的缘由啊。
说到小雀啁啾地叫,和着的很多;茅草芦苇黄黄自白的,分散的很多。凤凰高飞在八千尺以上,梧桐孤生在八十丈的地方;知道他和着的少,没有同伴,却不能屈折来从众人的,也是势啊。所以君子发愤着述,忘记了吃;隐晦地自修,不知道老的要到,所以求适合我的事罢了。哪里能够拿有限的生涯,来追逐无穷的毁谤和名誉呢?
2.阅读下面的两则文言文,完成以下问题(6分) 余家贫,耕?
【答案】【小题1】B【小题2】B【小题3】D【小题4】(1)孔子说:“求!恐怕该责备你吧(2)因为这样,所以如果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就用仁、义、礼、乐招徕他们;已经来了,就让他们安心住下去。
【答案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①④“足以”为固定结构,其意义为“足够用来”,以,介词,用来;②“以……为”为固定结构,其意义为“把……当作”,以,介词,把;③以,连词,因为。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小题2】试题分析:题干例句属于宾语前置。
B项属于介词结构后置,ACD三项均为宾语前置。故应选B。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试题分析:D项“就盼望遇上丰年,便辞官归乡”理解错误,应为“仍然希望任职一年,便收拾行装连夜离去”。 考点:理解文中的重要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小题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翻译。
答题技巧: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
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 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翻译,要与上下文对应,这些字词是得分点。
注意词类活用、倒装、通假、偏义复词。复杂句子要作句子成分分析,抓住主干,注意句间关系,注意特殊句式。
意译词语根据上下文推导,不拘泥于原文结构,由实到虚。组合成句子,前后通顺。
一定要直译,一般不允许意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 ①先将句子中的每个字都落实为现代汉语的解释。
("信")②翻译个别字的最常用方法就是把古汉语中常用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双音节词。人名地名等专用名词不要翻译,无须自作聪明。
③再将这些字连成句,要求符合现代人说话习惯。(“达”)④连字成句时注意尽量多就少改,该补的一定要补出来,该调整顺序的也要落实。
使一句话完整通顺。⑤个别字词实在无法说通,试试看是否是通假或者活用。
本题翻译时应注意“乃”、“ 过”、“ 如是”、“ 故”、“以”等字词的解释。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季氏将要攻打附庸国颛臾.冉有、子路两人拜见孔子,说道:“季氏将对颛臾使用武力.”孔子说:“求!恐怕该责备你吧?颛臾,先王曾经任命他(的国君)主管祭祀蒙山,而且它处在我们鲁国的疆域之中.这正是国家的臣属,为什么要攻打它呢?”冉有说:“那个季氏要这么干,我们两人做家臣地都不想呢.”孔子说:“求!贤人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其才能则就其职位,不能这样做就不就其职位.’盲人走路不稳,辅助者不去扶持,跌倒了不去搀扶,那何必要用辅助者呢?况且你的话错了,凶恶的猛兽从笼子里出来为患,贵重的东西毁坏在匣子里,这是什么人的过错呢?”冉有说:“颛臾,城郭坚固,而且离季孙的封地费县很近,现在不把它占领,日后一定会给子孙留下祸害.”孔子说:“求!有品德的人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愿意去做而编个狂言来搪塞的态度.我听说过:无论是有国的诸侯或者有家(封地)的大夫,不怕(东西)少而怕分配不均匀,不怕贫困而怕不安定.若是财物平均分配则无所谓贫;上下能和好共处则无所谓寡;上下相安无事则国家就无倾覆之患.做到这样,本国以外的人还不归服,便发扬文教(礼乐)和德政(仁义之政)招致他们;他们来了,就得使归附的人民生活安定.如今仲由和冉求两人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用文治教化招致,国家支离破碎,却不能保全,反而想在国境以内发动战争.我恐怕季孙的忧愁不在颛臾,却在宫墙(鲁国内部)里面.”。
3.求伤感不得志的文言文加译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译文八月里秋深,狂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嘴唇干燥也喝止不住,回来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一下雨屋顶漏水,屋内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房顶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房子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是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4.需要求知这段文言文的译文
朱寿昌,是刑部朱侍郎巽的儿子。她的母亲地位很低,寿昌流落在穷人家,十几岁的时候才得以回到本家,从此失去了他母亲的踪迹。寿昌一直十分悲痛,思念着(母亲)(注:慕有思念的意思)。到年纪大了以后,(他)就辞去官位寻找母亲,走遍四面八方,经历了很多艰难困苦。见到他的人没有不同情他的。(他)听说佛经里有被称为“水忏”的(方法),这种方法说的是,想要见到父母的人诵读它,就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寿昌就日夜不停地坚持诵读,竟然割开(皮肤)用血写忏(剌作动词,有割开划开的意思),制成版印刷出来分发给众人,只求见到母亲。经过了很多年,忽然有一天(寿昌)来到河中府,就见到了他的母亲。(两个人)互相扶持着悲伤欲绝,(这种景象)让路过的人们感动。(寿昌)于是把母亲迎接回家,十分孝顺地对待母亲。(他)重新出来做官,现在是司农少卿。有很多士人为他作传,丞相荆公之后,都有几百篇《朱孝子诗》
别忘记给好评哟亲~
5.翻译古文
修(欧阳修)当初在滁州,号“口口”,晚年改为六一居士。
天生刚毅,见义勇为,就算眼前是机关陷阱,也不惜触发。多次被贬官流放,志向依然不改。
刚被贬到夷陵的时候,没有消遣的地方,就拿来以前的案件档案反复察看,发现里边冤假错案不计其数,于是仰天长叹说:“边远人稀的小城尚且是这样,天下的(冤假错案)就可想而知了”。从此,遇到案件就不敢大意了。
有求学的人请求会见,欧阳修与他们交谈,从来不谈文章,直说政事,说文章只能用来修身养性,政事才是根本。凡是去作过官的地方,没有杰出的政绩,不追求声誉,政策宽松不扰民,所以到过的地方人民都认为他平易近人。
有人问他:“您治理地方政策宽松简明但办事从不拖拉不理,为什么呢?”他回答说:“把放纵当成宽松,把简陋当成简明,那么政事酒会得不到及时处理因而人民受苦,我所说的宽松,是为了不苛刻武断;简明,是为了不繁琐罢了。”欧阳修幼年丧父,他的母亲经常对他说:“你父亲当官,经常熬夜审批文书,多次放下文书叹息。
我问他,他说:‘犯人犯了死罪,我想让他活命但是办不到啊。’我说:‘能让他不死吗?’他说:‘不能上他活下来,别的死者都跟我没有怨仇。
常常想让他活下来但是仍然判他死,而一般做官的人都是想让他判死刑啊。’他平时教导学生,经常说这些活,我都记熟了。”
欧阳修听说以后一生都信奉这些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