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述文言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武阳县君程氏墓志铭?爱问)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武阳县君程氏墓志铭? 爱问

    【答案】 【小题1】D【小题2】A【小题3】B【小题4】(1)(3分)为什么甘心吃这样的粗食(意译为“甘心过这种粗茶淡饭的日子”亦可),难道不能够说一句话吗?(大意对、语句通顺得1分,“何为”、“独……乎”各1分)(2)(3分)你们如果能为正道而死,我也没什么忧愁悲哀的。

    (大意对、语句通顺得1分,“死直道”、“戚”各1分)(3)(4分)于是寻求生活困窘的族人和亲戚,都为他们嫁女娶妻,救济他们,使他们有产业。(大意对、语句通顺得1分,“穷”、定语后置句式、“振”各1分)【答案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没:同“殁”,死。

    从上下文来看,下文中说,夫人于嘉祐二年四月癸丑在家中去世,享年四十八岁。可见“没”应是去世的意思,是“殁”的通假字。

    全句意思是说,等到夫人逝世的时候,家中没有可供一年使用的财物储备。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试题分析:本题是信息的筛选,最好采用排除的办法。

    也就是根据题干要求,把不能表现程氏“孝恭勤俭”的句子排除掉,从而确定答案。如④写其持家之才,不符合题目要求,这样就可排除CD两项答案;⑤写其读书识义,也不符合题目要求,这样就可排除包含此信息的选择项,也就是CD两项;⑥写其善良助人,这样可排除BD两选项了,就可得出答案B。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小题3】试题分析:应为向自己的父母求得一些财物。

    原文中说得比较明白,或谓夫人曰:“父母非乏于财,以父母之爱,若求之,宜无不应者。何为甘此蔬粝,独不可以一发言乎?”夫人曰:“然。

    以我求于父母,诚无不可。万一使人谓吾夫为求于人以活其妻子者,将若之何?”卒不求。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4】试题分析:这一考点,是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所以要先理解句子的大意。 然后要做到规范翻译,那就要注意句子的特点,主要是句子的句式和句中的关键词。

    (1)句“何为”和“独……乎”都是固定句式,分别翻译成“为什么”“难道……吗”;(3)句“族姻之穷者”是定语后置句,释时应调整好语序,译成生活困窘的族人和亲戚。另外,还要把握好句中的关键词语,如(2)句中的“死直道”,词类活用,是为动用法,译成为正道而死,戚,忧愁悲哀;(3)句中的“穷”,指陷入困境,“振”,同“赈”,救济。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治平三年的夏天,府君苏洵在京城逝世,我前往吊唁。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边哭边说:“我们将护送先父的灵柩回四川安葬。

    四川人合葬的风俗是同一座坟冢而不同的墓穴。 从前,我母亲安葬时,没有为她写墓志铭,请您替我们为她写一篇墓志铭吧。”

    于是我说:“夫人的贤德,不是别人所能知晓的,希望你们能告诉我有关她的大概事迹。”苏轼、苏辙两兄弟便把记录母亲事迹的事实材料恭敬地拜送给我。

    我恭敬地接受,回到家中,撰述如下:夫人姓程,是眉山大理寺丞程文应的女儿,十八岁时嫁到苏家。 程家家境富裕而苏家极其贫穷。

    夫人嫁过来以后,秉持妇道,孝顺、恭谨、勤劳、节俭。同族人从各方面观察她,没发现她有丝毫不快、傲慢等可以指责的样子,因此大家都认为她很贤惠。

    有人对夫人说:“你父母并不缺少钱财,凭借你父母对你的疼爱,假若你去向他们请求资助,应该没有不答应的。 为什么甘心吃这样的粗食呢,难道不能够说一句话吗?”夫人说:“是的。

    如果我向父母请求资助,父母确实没有什么不能答应的。但万一有人说我的丈夫是向别人求取财物来养活妻儿的,那又将怎么办呢?”最终也没有向父母开口请求。

    当时苏洵的祖母尚在世,年老而性情严厉,家人经过堂下时,都非常小心谨慎,即便这样发出脚步声,他们也害怕被责怪。 唯独夫人能顺从迎合她的心意,祖母见到她就高兴。

    苏洵到二十七岁还不知道学习,有一天,感情激昂地对夫人说:“我看自己现在还是可以发愤求学的。然而全家要依赖我生活,如果我求学,将会断绝生活来源,怎么办呢?”夫人说:“我很早就想说这件事了,只是不想让你认为是因为我才学习的!你如果有志向,就让我来承受生活的劳累吧。

    ”于是拿出所有服饰器玩,卖掉它们来经营家业,谋求生计,没有几年就成了富裕之家。苏洵因此能够专心致志完成学业,最终成为一位学问渊博的人。

    夫人喜欢读书,能理解书中的大道理。苏轼、苏辙小时候,夫人亲自教导他们,经常告诫他们说:“你们读书,不要效仿同辈人仅仅想要让人知道自己是个读书人罢了。

    ”常常称述援引有关古人名誉节操的事例来勉励他们,她说:“你们如果能为正道而死,我也没什么忧愁悲哀的。”不久,二子同年考中进士,又同时考进贤良方正科。

    苏辙答辩语言尤其恳切率直,使人惊异,这都是夫人平时对他勉励的结果啊。先前,夫人看自家的财物已经有盈余,就感叹说:“这难道就是所说的福气吗?这种情况不停止的话,将会使我的子孙被钱财蒙蔽啊。

    ”于是寻求生活困窘的族人和亲戚,都为他们嫁女娶妻,救济他们,使他们有产业。对于有急难的同乡人,也时常周济他。

    2.文言文 “著”的意思都有哪些?

    释义:1、显著,突出,明显:著而男女有别。

    ——《礼记·大传》著不息者,天也。——《礼记·乐记》宋人有酤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县帜甚高著。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王氏门强,汝兄弟尚幼,不欲使此声著。——《世说新语·仇隙》此臣素著狂直于也。

    ——《汉书·朱云传》2、显现,显扬:其不善而著其善。——《礼记·大学》诚则形,形则著。

    ——《礼记·中庸》而日月之名久著于天地。——《韩非子·功名》病郑也。

    著 郑伯之罪也。——《谷梁传·僖公六年》信义著于四海。

    ——《三国志·诸葛亮传》3、写作;撰述,用文字显明地表述: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与元九书》仆诚已著此书。

    ——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著《灵宪》。——《后汉书·张衡传》著书之日。

    ——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4、画图:尧、舜所以昌, 桀、纣所以亡,皆著于堂。——《淮南子》5、明了:彼知丘之著于己也。

    ——《庄子》6、登记,记载:荆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论游户自实》7、标出:书其贾数而著其物,若今时题署物。

    ——《周礼》8、建立;引申为成就:故先王著其教焉。——《礼记》读音:【zhù 】 【zhuó】 【zhe】释义:1.显明,显出:~名。

    ~称。显~。

    昭~。卓~。

    2.写文章,写书:~述。编~。

    ~书立说。3.写作出来的书或文章:名~。

    巨~。遗~。

    译~。~作。

    4.古同“贮”,居积。5.附着,穿着。

    同“着(zhuó)”。6.助词。

    表示动作、状态的持续。同“着(zhe)”。

    组词:(1)编著[biān zhù] :将现有的材料及自己研究的成果加以整理写成书或文章(2)著作[zhù zuò] :撰述;古代专指撰写诗文,包括文学与学术作品(3)原著[yuán zhù]:最初的著作(对译本、缩写本、删节本、改编本而言)(4)著名[zhù míng] :有名,出名(5)卓著[zhuó zhù]:突出显著(6)撰著[zhuàn zhù] :写作;著作(7)专著[zhuān zhù] :专题论著(8)译著[yì zhù] :将用某种语言写成的著作译成另外一种语言的著作(9)著录[zhù lù] :载录;记述收录(10)论著[lùn zhù] :亦作“ 论箸 ”论议和著述;《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及稍定 汉 诸仪法,皆 叔孙生 为太常所论箸也”(11)著述[zhù shù] :撰写;编著(12)巨著[jù zhù] :篇幅长或内容丰富给人深刻印象的著作(13)土著[tǔ zhù] :世代居住本地的人;本地人,尤用来与入侵者或殖民者对比(14)昭著[zhāo zhù] :明显;显著(15)著者[zhù zhě] :作者,著书或作文的人(16)名著[míng zhù] :即杰作,最值得推崇的作品,尤指文学、艺术或音乐作品(17)较著[jiào zhù]:明显(18)显著[xiǎn zhù] :明显,引人注目(19)著雍[zhù yōng] :亦作“ 著雝 ”;岁阳名。十干中戊的别称。

    (20)著书[zhù shū] :撰写著作;《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关令 尹喜 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撰述,文言文

    3.关于文言文的一些知识

    他们叫文言虚词 。

    要想掌握文言虚词的作用,首先必须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才去判断虚词在这里所起的作用。

    常用的意思有:

    一、之

    1、代词:代人,代事,代物

    例:欲报之于陛下也 悉以咨之 先帝称之曰能 肉食者谋之 公与之乘 名之者谁 天下顺之 固以怪之矣 始指异之 故为之文以志 名之者谁 环而攻之而不胜 天下顺之 属予作文以记之 愿陛下亲之信之

    2、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这一类最多):如,宫中之事 以伤先帝之明 穷山之高而止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其高下之势 山间之四时也 山水之乐 宴酣之乐 而不知人之乐 三里之城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览物之情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前人之述备矣

    (2)用在主谓词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如,镜之新开 冷光之乍出于 人之学也不知日之入

    (3)补充音节(这一类很少):如,公将鼓之 怅恨久之

    3、动词(这一类初中课本中极少)

    如:辍耕之垄上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

    4、语法作用(这一类涉及到文言语法,初中生不要求掌握):如, 何陋之有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宋何罪之有

    二、其

    1、代词(这一类较多):代人 代物 代事 也可表远指相当于“那”

    如,以彰其咎 百姓多闻其贤 苦其心志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其乡人曰望其旗靡 故其文疏荡 今观其文章 听其议论之宏辩 日与其徒上高山

    2、表语气(这一类较少)

    如,其真不知马耶 其真不知马也

    三、以

    1、作介词,可解释为:用、靠、凭、凭借、因为、拿、把等等

    例,醒能述以文者(用) 以天下之所顺(凭、凭借) 不以物喜(因为) 悉以咨之(拿) 必以分人(把) 气可以养而致(凭、凭借)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凭) 咨臣以当世之事(拿) 先帝不以臣卑鄙(因为) 虽不能察,必以情(根据)

    2、连词

    (1)表目的:译为 来 用来

    例、属予作文以记之 杀之以应陈涉 以光先帝遗德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以彰其咎 以告先帝之灵 故为之文以志 以激怒其众 以知天地之广大 将以攻宋

    (2)表结果:译为 以致

    例、以伤先帝之明 以塞忠谏之路也(此类较少)

    3、其它

    (1)以为:译为 认为 例,或以为死

    (2)所以:

    a、用来之意,例,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所以动心忍性

    b、……的原因,例,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3)相当于“而”:如,醉则更相枕以卧

    (4)通假字:如,固以怪之矣(通“已”)(初中课本中只此一个)

    四、乎

    1、语气词(一般用在句未):例,死国可乎?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是亦不可以已乎!

    2、介词(一般用在句中): 例,在乎山水之间也 颓然乎其间者 然后知天下文章聚乎此也

    3、作词尾(一般用在形容词后):例,悠悠乎与灏气俱 洋洋乎与造物者游(相当于“……的样子”)

    五、虽

    1、即使之意。例,虽有千里之能 虽不能察 虽多何为 虽杀臣,不能绝也

    2、虽然之意。例,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 风力虽尚劲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六、然

    1、代词:这样的意思。例,吴广以为然 然,胡不已乎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2、作词尾:表……的样子。例,颓然乎其间者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满目萧然

    3、连词:表转折。例,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然文不可以学而能

    七、或

    1、有的人:如,今或闻无罪 或以为死 或以为亡

    2、有时候:如,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王命急宣

    3、或许:如,或异二者之为

    八、为

    1、介词(相当于“被”“替”):如,士卒多为用者 山峦为睛雪所洗 为我吊望诸君之墓

    2、动词:如,为坛而盟(筑) 酿泉为酒(酿造)

    4.滕王阁序的文言现象

    山市

    (清)蒲松龄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愈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暗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5.怎样写文言文

    1.理解和掌握常用实词的古今异义 古今汉语的同形词语,只有一些基本词(“天”、“地”、“山”、“水”等)和一些专有名词的意义没有发生变化,大多数都有了变化。

    或词义扩大,或词义缩小,或词义转移,或感情色彩不同。有的变得完全不同,如“汤”、“烈士”、“爪牙”(古代指武臣,无贬义);大多数情况则是,一些多义词语,只是其中一两个义项古今相同,其他义项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

    比如“伐”古今都有“砍伐”、“讨伐”的意义,但古代还有“功业”、“自我夸耀”的意义。另外,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双音词,古代都是一个词组,意义自然也就相差很大。

    如“祖父”、“形容”等。阅读文言文,如果不注意古今意义的差别,以今度古,望文生义,就很易出错。

    下面将常见的古今异义词语,按单音和双音两类分列于后,括弧内注明古义或古代才有的意义。对古代是词组现代是双音词的不再加以说明。

    单音词 被(遭受,覆,盖,通“披”) 兵(武器,军事) 除(建筑物台阶,任命官职) 床(一种坐具) 存(思念、爱抚) 党(古代居民组织,偏袒) 豆(古食器) 多(称赞) 伐(功业,自夸) 访(咨询) 坟(土堆,高大,古代名著) 讽(背诵,委婉劝告) 封(疆界,筑土为坛祭山神,分 封) 国(国都,城邑,封地,地方) 购(悬赏捉拿) 河 (专指黄河) 恨(遗憾) 集(栖止) 几(希望) 假(借 给,借助,宽容) 江(专指长江) 揭(高举) 就(靠近, 完成) 窃(表自谦) 穷(困窘,竭尽) 劝(勉励) 却 (退,推辞,回头) 去(离开,相距) 让(礼让,责备) 稍(渐渐) 少(稍微) 身(自身) 是(这) 适(前往) 树(种植,培养) 速(招来,邀请) 汤(热水,开水) 涕(眼泪) 偷(得过且过) 臭(气味) 厌(满足,吃饱) 再(两次,第二次) 造(到……去,成就) 贼(祸害,残害) 遮(拦住) 走(快行) 双音词 百姓(百官) 卑鄙(地位低微、见识鄙俗) 处分 (处置,安排) 从容(语言得体) 聪明(听力好与眼力好) 大块(自然界) 地方(土地的纵横) 独立(单独或孤独站立,超群不凡) 反复(改变以往局面,书信来往) 放心(散失了的志意) 非常(意外情况) 风流(有功绩而又有文采,流风余韵) 逢迎(迎接) 感激(感动奋发) 光景(光阴) 故事(往昔的事,旧例) 横 行(纵横于四方而无所阻挡) 交通(勾结,彼此相通) 结束(整装,装束) 经济(治理国家) 舅姑(公公与婆婆) 具体(具备形体) 绝境(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可怜(可爱,可惜) 烈士(有志于建功立业的人) 美人(妃嫔) 莫非(没有……不是) 南面(登上帝王之位) 便宜(因利乘便) 其实(它的果实,他[或它]的实际) 妻子(妻子和儿女) 亲戚(父母家人,族内外亲属) 秋天(秋季的天空) 青春(春天) 人民(百姓) 三尺 (指剑,指法律条文) 山东(崤山以东,太行山以东,华山以东) 身体(亲自实行) 首领(头和脖子) 书记 (主管文书的官员) 虽然(虽然这样,即使这样) 提纲 (抓住纲领) 同志(志向情趣相同) 突出(突然出现) 文法(法令或法令条文) 文章(法律条文,文彩) 无 赖(无所依恃,无聊) 无论(不要说) 无日(没多少日子)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家畜) 县官(指天子,指朝廷或官府) 消息(消失和生长) 行李(外交使者) 形容 (形体和容貌) 学者(学习的人) 颜色(容貌) 野人 (居住在郊野的种田人) 一贯(用同一原则、理论贯彻始终) 一再(一次和两次) 以为(把……看作,使……成为) 殷勤(诚挚而恳切) 因为(因此作……) 影响 (影子和声响) 鱼肉(残害与欺凌) 于是(在这……) 丈夫(成年男子,泛指男人) 丈人(对男性长者的尊 称) 爪牙(武臣,泛指辅佐之人) 政治(政事) 指示 (指出来让看) 智力(智慧和力量) 中国(泛指中原地区) 祖父(祖辈和父辈) 左右(侍从人员) 2.理解和掌握常用实词的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这种语言现象在古今汉语中都是存在的,但在文言文中表现得更为普遍,更为突出。理解文言文的词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能在上下文中准确把握多义词的特定含义。

    课本编者列出的340个常用文言实词都是多义词,应是学习的重点。在这340个实词中,出现频率更高所含义项较多的又是下面100个实词。

    拔、拜、暴、报、被、比、鄙、敝、兵、薄、策、察、乘、除、从、殆、当、度、恶、伐、访、放、封、覆、负、盖、固、顾、故、观、国、忽、华、会、或、几、羁、及、疾、济、假、兼、间、简、见、将、藉、就、咎、举、遽、觉、堪、克、旷、临、略、蒙、靡、莫、屏、窃、倾、穷、趋、却、再、身、审、实、适、属、数、徒、望、微、危、文、闻、向、相、谢、信、行、幸、许、恤、益、因、引、遇、援、责、直、至、致、质、著、卒、族。 3.识别和掌握常用通假字 识别和掌握常用通假字(含古今字),既关系到对文言文的确切认读,又关系到对词句的正确理解。

    因为所用通假字在文中所表达的意义不是该字本身的意义,而是所通“本字”的意义。只有识别其通假的身分,明了其所通的本字,才能作出恰当的解释。

    通假字之于本字,大部分是同音。

    撰述文言文

    * ......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