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执谊者文言文阅读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17分)叔文①,越州人,以?爱问)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17分)叔文①,越州人,以? 爱问
【答案】【小题1】C【小题2】D【小题3】B【小题4】(1)他们平常交结的人,相继得到提拔,以至于一天授予官职给好几个人(以至于一天提拔好几个人),日夜相聚在一起。
(所字结构、“相次”、“除”各1分,大意1分,共4分)(2)每天都召集他的同党,屏退他人窃窃私语,谋划夺取宦官手中的兵权,来控制四海之内的命令。(“引”“屏”“制”各1分,大意1分,共4分)【答案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期,赞许。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点评:古汉语以多义词为主,很多文言实词具有两个以上的义项。
一般来说,各义项之暗都有一定的联系。平时一要掌握一个词最常见的几个义项,建立这个词的词义系统,全面了解其意义,并把握好其意义的运用环境。
二要因文定义,根据词语所在的语言环境来确定其意义。可先对句子进行语法分析,了解这个词在句中的语法位置,明确其充当的成分,然后根据这个词和其他词构成的语法关系来推求它在句中的含义。
【小题2】试题分析:都是介词“因为”;A项第一个“因为”意为“趁机给”,第二个意为“于是创作”;B第一个转折关系的连词,“可是”,第二个因果关系的连词“因而”;C项都是副词,第一个“乃”意为“就”,第二个意为“竟然”。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
点评:文言虚词考查的重点是理解词语的意义,难点是理解词语的用法,即词性。学生在做此题时,多注重意义,而不注重用法,这极易导致判断的失误。
【小题3】试题分析:对王叔文言听计从错考点:本题学生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点评:对这类题,命题者一般把阅读材料整体切分为几个方面,然后以此为切入点来设置选项;在错误选项的设置上,为了增强试题的隐蔽性和迷惑性,往往在大体正确的文意概括和分析中,设置一两处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地方,将测试点放在时间的推移和地点、事件的变化上。
因为选项里所说的人和事是文中确实有的,只是因为试题移花接木、张冠李戴而隐含错误,所以,不细心推敲就很难发现。因此,做这类题应格外细心,不放过任何一个字。
【小题4】试题分析:第一小句要注意“所”字结构,所交结,应译成:结交的人。 除,授予官职。
第二个句子没有什么特别的句式与固定结构。把握住“引”“屏”“制”这几个关键词的翻译就可以了。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点评:要翻译句子,必须先理解句子。
理解文中的句子,要求能够根据语境读懂、领会每一语句的具体含意,并能对该句从内容和表达等方面作出输电网杂技。正确理解文中的句子,就要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特别是多义实词、重点虚词、相关句式,并且要把握某些句子的特殊含意。
【文言文阅读参考译文】王叔文是越州人,凭借棋艺被召入东宫。 经常说自己读过书,而且懂得治理国家的道理,经常找机会向皇上谈论百姓的疾苦。
皇帝将要对宫市的事情大加讨论,叔文的说法合乎了皇帝的心意,于是得到了宠幸。他趁机对皇帝说:“某人可以做大将,某人可以做宰相,希望以后能任用他们。”
秘密地结交韦执谊,和当时那些有名望,又想通过侥幸的机会迅速得到任用的陆质、吕温、李景俭、陈谏、刘禹锡、柳宗元等十几个人,互相之间定为生死之交;而凌准、程异等又因为是他们的同伙而得到任用,相互之间交游的踪迹非常诡秘,没有人知道其中的底细。 贞元十九年,补阙张正买上疏进谏别的事情,得到皇帝的召见。
正买与王仲舒、常仲孺互相交好,经常往来。正买得到皇帝召见,那些与他来往的人都前往道贺。
有与他关系不好的人,告诉王叔文、韦执谊,说:“正买上疏好像在说你们朋党的事,你们应该稍加注意。”韦执谊、王叔文相信了他的话。
韦执谊曾经担任翰林学士,父亲去世时罢了官职,这时候虽然仅仅是个散郎,却因为皇帝的恩宠常常被召入宫中询问宫外的事情。韦执谊趁机说成季等人结党宴会聚游没有节制,他们就都受到谴责而贬斥,人们都不知道什么原因。
王叔文得志以后,和王伾、李忠言等人专制独断宫外的大事,首先将韦执谊任命为宰相,他们平常所交结的人,相继得到提拔,以至于一天提拔好几个人,日夜相聚在一起。 王叔文很是以承担大事而自我赞许,也略略懂得一些文辞,喜欢向君王进谏议论政事,皇帝因此对他比较尊敬。
皇帝的病长期不能痊愈,朝廷内外的人都希望皇帝早日立下太子,王叔文默然不发议论。太子确立以后,天下人都很高兴,可是王叔文独独面带忧色。
常常吟诵杜甫《题诸葛亮庙》诗的末句,这样的时候就歔欷流泪,听到的人都私下里嘲笑他。 虽然他主管两使之事,但从来没有留意过簿书的事,每天都是召集他的同党,屏退他人窃窃私语,谋划夺取宦官手中的兵权,来控制四海之内的命令。
王叔文命令范希朝、韩泰总领京西诸城镇行营兵马,宦官还没有醒悟。恰逢边关上的各位将领都呈上状子向中尉辞官,并且说“将要归属于范希朝”,宦官们才明白兵权被王叔文夺走了,于是大怒道:“如果顺。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8.A
9.A
10.B
11. (1)至于那些礼乐教化,(就只有)来等待具有高尚德行的人了。
(2)管夷吾是为他的君主而行动。您如果宽恕他让他回到齐国,他也会像这样(忠诚于您)的。
(3)(3分)我们国君有个不好的臣子在您的国家,想要把他在群臣面前处死,所以请求把他交给我们。
8.“加”应为“给予,施加”。
9.A项“之”均为结构助词,可译为“的”;B项“于”均为介词,前“于”译为“在”,后“于”译为“对”;C.项前“为”为动词,可译为“成为”,后“为”为介词,可译为“替”;D项前“以”为连词,可译为“来”;后“以”为介词,可译为“按照”。
10.“目的是反映出鲍叔和管仲的深厚友谊”主观臆断,与原文意思不合。
11. (1)译出大意计2分,“俟”翻译正确计1分。
(2)译出大意计2分,“宥”“反”翻译正确各计1分。
(3)译出大意给2分,“令”翻译正确计1分。
参考译文:齐桓公从莒国回到齐国(当了国君后),就任命鲍叔牙当太宰,(鲍叔牙)谢绝说:“我,是国君的一个平庸的臣子,您给予我恩惠,不叫我挨冻受饿,就是国君对臣子的恩赐了。如果一定要治理国家,那不是我所能做到的;如果一定要治理国家,那大概就只有管夷吾了。我比不上管夷吾的地方有五点:宽厚仁慈,使人民感恩,我不如他;治理国家不违背它的准则,我不如他;用忠诚信义结交人民,我不如他;制定礼法道德规范成为全国人民的行为准则,我不如他;(两军交战)在营门前击鼓助威,使人民勇气倍增,我不如他。”桓公说:“那个管夷吾用箭射中我的衣带钩,因此(我)差点丧命。”鲍叔牙解释说:“管夷吾是为他的君主而行动;您如果宽恕他的罪过让他回到齐国,他也会像这样的。”齐桓公问:“那怎么办?”鲍叔牙回答说:“到鲁国去邀请他。”齐桓公说:“施伯,是鲁君有智谋的大臣,他知道我要任用管仲,一定不会给我,那可怎么办呢?”鲍叔牙说:“派人向鲁国请求,就说:‘我们国君有个不好的臣子在贵国,想要把他在群臣面前处死,所以请求贵国。’那么就会给我们了。”齐桓公就派使臣向鲁国请求,按着鲍叔牙说的做。
鲁庄公向施伯询问这件事,施伯回答说:“这不是想杀他,是想用他治理国家。管仲,是治理天下的有才之士,他所在的国家一定能在天下如愿以偿,让他在齐国,那必定长期成为鲁国的忧患啊。”鲁庄公问:“那怎么办?”施伯回答说:“杀了管仲然后把尸体交给齐国使臣。”鲁庄公准备杀管仲,齐国的使臣(向庄公)请求说:“我们的国君想亲眼看着处死他,如果不能把活的管仲在群臣面前杀了示众,还是没达到请求的目的呀,我们请求给我们活的。”于是鲁庄公吩咐捆绑管仲来交给齐国使臣,齐国使臣领回管仲便离开了鲁国。
3.初三文言文陈涉世家练习
1. 给加点字注音。
①阳夏( )②嗟( )乎 ③闾( )左 ④谪( )戍 ⑤皆次当行( )⑥ 陈胜王( ) ⑦罾( ) ⑧篝( )火 ⑨笞( )广 ⑩被( )坚执锐 2. 解释加点的词语。 ⑴今亡亦死 ( ) ⑵辍耕之龚上 ( ) ⑶若为佣耕 ⑷发闾左谪戍渔阳 ⑸念鬼 ⑹夜篝火 ⑺此教我先威众耳 ⑻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⑼比至陈 ⑽刑其长吏 3.本文的作者是 代著名的史学家、家 (人名)。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 体通史,鲁迅称之为“ ”。 4. 读完课文,陈涉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课堂探究] (一) 问题探究 1. 比较加点词语的不同用法。
(1),之 辍耕之龚上 ( ) 怅恨久之 ( )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 ) 楚人怜之 ( ) (2),死 等死 ( ) 死国可乎 ( ) (3),以 以激怒其众 ( ) 祭以尉首 ( ) 扶苏以数谏故 ( ) (4),而 夺而杀尉 ( ) 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 ) 2. 写出加点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1),固以怪之矣( ) (2),陈胜王( ) (3),将军身披坚执锐( ) (4),为天下唱( ) (5),乃丹书帛曰( ) (6),忿恚尉( ) 3. 下列对陈胜的语言描写分别表现了陈胜怎样的性格? (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2),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4.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找出句中的动词,并说说这些动词的表达作用。)
5. 秦末农民起义具有历史的必然性,请据课文内容加以说明。 6. 文章开头同时列出陈胜、吴广二人的姓名、籍贯、表字,文中写了二人合谋举事等内容,能否据此把本文看成是二人的合传,名为《陈涉吴广世家》? (二) 语段探究 阅读《陈涉世家》选段,回答文后问题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功,爱士卒,楚人怜之。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吴广以为然。(《陈涉世家》) 1.下列加点词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 公问其故 扶苏以数谏故 B. 宜多应者 宜乎众矣 C. 陈胜、吴广乃谋曰 聚室而谋 D. 或以为亡 国恒亡 2. 解释加点词语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次: 为天下唱 唱: 今或闻无罪 或: 会天大雨 会: 3.读下列语句,停顿不当的是( ) A. 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 B. 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C.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D.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3. 下面句中的“以”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扶苏以数谏故。 A.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B.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C.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4. 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句子的大意。
A.“失期,法皆斩”的大意是: B.“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的大意是: 6.下列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下苦秦久矣”道出了起义的深刻历史背景。 B.“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是起义的直接原因。
C.“死国可乎”表现出陈胜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D.这段文字大意应概括为:记叙了陈胜、吴广起义前对形势的分析。
[课外拓展]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后思考题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
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
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
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学。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
籍长八尺余,力有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1. 给下面文字加标点。
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2. 解释加点词语。 略知其意 梁以此奇籍 3. 翻译句子。
毋妄言,族矣。 4. 选文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特点? 5.项羽与刘邦争霸,史称 。
6.项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悲剧英雄。南宋词人李清照曾作诗怀念他,请写出其中的名句。
(三) 阅读下面一篇短文,回答文后问题 天凤①元年,琅邪海曲有吕母者,子为县吏,犯小罪,宰②论杀之。吕母怨宰,密聚客,规以报仇。
母家素丰,资产数百万,乃益酿醇酒,买刀剑衣服。少年来酤③者,皆赊与之,视其乏者,辄假衣裳,不问多少。
数年,财用稍尽,少年欲相与偿之。吕母垂泣曰:“所以厚诸君,非欲求利,徒以县宰不道,枉杀吾子,欲为报怨耳,诸君宁肯哀之乎!”少年壮其意,又素受恩,皆许诺。
其中勇士自号猛虎,遂相聚得数十百人,因与吕母入海中,招合亡命④,众至数千。吕母自称将军,引兵还攻破海曲,执县宰,诸吏啊头为宰请。
母曰:“吾子犯小罪,不当死,而为宰所杀。杀人当死,又何请乎!”遂斩之,以其首祭子冢⑤,复还海中。
……时吕母病死,其众分入赤眉、青犊、铜马中。 (《后汉书•刘玄刘盆子列传》) 注:①.天凤:王莽建立“新”朝后所用年号之一,公元14—20年。
②宰:官名,这里指。
4.2015年春季八年级语文 文言文复习专题一送东阳马生序测试题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 第23课 送东阳马生序 阅读《送东阳马生序》中两段文字,完成1—5题。
①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②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1.哪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或用法相同? ( )( ) A.是人多以书假余 B.不敢稍逾约 C矣 。
以中有足乐者 . D. . 之供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 ..E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 .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口技》 ..2.用现代汉语翻译“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答:3.第①段中《诗》《书》分别指 和 。
4.本文采用对比的方法阐明道理,请你在上述两段文字中找出一组对比,并说说其阐明了什么道理? 答:5.下面的诗句中哪一句不能揭示本文作者关于求学的观点? ( ) A.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B.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C.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D.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1.AE2.等到了成年,更加仰慕圣贤之道。
3.诗经、尚书4.示例:“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与“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相对比。通过对比说明处于优越条件下不能学有所成,只能说明其用心不专。
(其它对比也可以。)5.C 阅读《送东阳马生序》中的语段,回答6-10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览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 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6、下面句中加线字的意义不相同的两项是( )( ) A、走几欲先走 B、以 走送之俯身倾耳以请 C、色未尝稍降辞色 D、是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E、者以中有足乐者 京中有善口技者7、翻译下面的句子。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8、第一段中最能概括宋濂求学情形的两个词是?9、“嗜学”和“家贫”是一对矛盾,作者是如何解决的?(用文中原话回答)选文第一段作者吃的穿的都不如别人,他为什么“略无慕艳意”?(用原文回答)。
10.认为读书苦,几乎是所有中学生的共同感受。宋濂之苦,闻所未闻;诸生之福,过之不及。
当你深谙了宋濂之苦及宋濂之累时,你对读书之苦想必会有新的认识,结合课文,说一说你的认识。6、A F7、住在旅店,主人每天提供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滋味的享受8、勤 艰9、“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 “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10、言之有理即可。
阅读《送东阳马生序》中的一段文字,完成11-15题。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苦此。11.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是哪两组?A既加冠观 .. 而多髯者(《核舟记》)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 C深山巨谷中 .. 有五点明处(《山市》)于是。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况钟,
【答案】【小题1】A【小题2】D【小题3】C【小题4】(1)当即下令打死几个人,将属僚中贪贱暴虐庸暗懦弱的全都痛斥一番。
(斥,1分;定语后置句式1分;大意1分)(2)铲锄豪强,扶植良善,民间将他奉若神明。 (植,1分;良善,活用1分;大意1分)(3)况钟刚正廉洁,孜孜爱民,在他前后任苏州知府的都比不上他。
(莫,1分;及,1分;大意1分)【小题5】凡王者之德/在行之何若/设未得其当/虽十易之不为病/要于其当/不可使易也/而况以其戏乎?【答案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解释代入原文语境,以确定正误。 其中,A项的“奇”解释有误,应是意动用法,“以……为奇”。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紧扣题干中“全都表明况钟当官缜密严整的一组”这个要求,对题中所列举的六句话逐一仔细审查它们是否合乎要求。 不难发现,①讲的是“树正气”的问题,⑤讲的是“感恩”之事,⑥讲的是况钟的刚正:它们都不合题干要求,因此凡含此三句的选项都不是正确答案。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小题3】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部分进行认真比较,以发现异同,确定正误。 其中,C项错误在于,匿名信诋毁的不是况钟,而是是邹亮。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4】试题分析: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 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本题中,第(1)句中的“斥”即痛斥,严厉批评;“属僚之贪虐庸懦者”是定语后置句,翻译时应变为“贪虐庸懦的属僚”。第(2)句中的“植”是“扶植”之意;“良善”是形容词活用做名词,应译为“良善的人”。
第(3)句中的“莫”作不定代词,“没有谁”之意;“及”即“赶得上”之意。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小题5】试题分析:给文言断句,应在粗知大意的基础上进行。
然后主要依据语段中的动词(包括动词的宾语、补语和主语)及其他特殊词语。题中,动词“在”的主语是“王者之德”,补语是“行之何若”;动词“得”的宾语是“其当”;“ 虽十易之不为病”是个转折关系的句子;虚词“也”是句末标志;“而况……乎”是固定句式。
(译文:大凡君王道德的好坏,在于看他的行事怎样。假使不恰当,即使十次改变他的话也不算错。
关键在于恰当,不可轻易从事,又何况是凭着君王一句开玩笑的话呢?)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况钟,字伯律,是江西靖安人。 起初为尚书吕震属吏,吕震对他的才能感到惊异,推荐授予他仪制司主事之官。
后来又升为郎中。宣德五年,明宣宗因为感到各地郡守大多不能称职,又恰逢苏州等九府缺少知府,这九府都是重要难治之地,于是命令六部及都察院大臣推荐属下廉正有能力的官吏补各府的空缺。
况钟由于得到尚书蹇义、胡濙等人举荐,升任苏州知府,宣宗特赐诰敕而派遣他前往。苏州地区赋役繁重,豪强猾吏舞文弄墨以奸求利,是号称最难治理之地。
况钟乘驿站车马来到苏州府。他开始处理事务时,群吏围立在四周请他写下判牒。
况钟装作不懂,向左右请教询问,一切按照属吏们的意图去办。 群吏大喜,说知府昏暗好欺骗。
过了三天,况钟召集群吏责问他们道:“前某件事应该办,你们阻止我;某件事不该办,你们强让我去作。你们这群人,舞文弄墨已久,罪该处死。”
当即下令打死几个人,将属僚中贪贱暴虐庸暗懦弱的全都痛斥一番,全府上下大为震动,全都奉法行事。 况钟于是免除烦扰苛细的赋税,定立教民条文,事情有不便于老百姓的,立即上书朝廷讲明。
当时,多次下诏减轻苏州、松江的重赋。况钟和巡抚周忱精心计划,奏免赋税七十余万石。
凡是周忱所推行的善政,况钟都协助大力办成。所积累的济农仓存粟每年有几十万石,用来振济灾荒之外,还用来代交民间杂办赋役(或:代为支出平常的办事费用)和拖欠的租赋。
况钟为政,纤悉而且周密,他曾设置两本簿籍记录乡民的善恶,用来进行劝善惩恶;又设立通关勘合簿,防止出关入关时行奸作伪;设立纲运簿(纲:唐、宋时成批运输货物的组织。纲运:成批运送大宗货物。
每批以若干车或船为一组,分若干组,一组称一纲),防止运夫偷盗侵没;设立馆夫簿,防止无理的需求。 他兴利除害,不遗余力,铲锄豪强,扶植良善,民间将他奉若神明。
以前,太监奉使织造采办和购求花木禽鸟的接踵而至,府中僚佐以下官吏,动不动便遭他们绑打。又有卫所将士军卒,时常欺凌百姓。
况钟到任后,都收敛行迹不敢再放肆。即使是上级官员和其他省的官吏经过苏州的,也都从心里对况钟有所畏惧。
况钟虽然出身于刀笔吏,却重视学校教育,礼敬文人儒士,贫寒之家的读书人多有受到他帮助的。有个名叫邹亮的人,献诗给况钟,况钟想要推荐他,有人写了匿名书信诋毁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