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山记文言文翻译(古文翻译)

    1.古文翻译

    水经江水注 郦道元

    江水又东,迳广溪峡,斯乃叁峡之首也。峡中有瞿塘、黄龛二汉滩,其峡盖自

    禹凿以通江,郭景纯所谓巴东之峡,夏后疏凿者也。

    江水又东,迳巫峡,杜宇所凿以通江水也。江水历峡东,迳新崩滩。此山汉和

    帝永元十二年崩,晋太元二年又崩。当崩之日,水逆流百馀里,涌起数十丈。今滩

    上有石,或圆如箪,或方似屋,若此者甚众,皆崩崖所陨,致怒湍流,故谓之“新

    崩滩”。其颓崖所馀,比之诸岭,尚为竦桀。其下十馀里,有大巫山,非惟叁峡所

    无,乃当抗峰岷、峨,偕岭衡、疑。其翼附群山,并概青云,更就霄汉,辨其优劣

    耳。西,即巫山者也。其间首尾百六十里,谓之巫峡,盖因山为名也。

    自叁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 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

    不见曦月。至於夏水襄陵,沿 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

    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青倒影。绝 多生柽柏,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

    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叁峡巫峡长,猿鸣叁

    声泪沾裳!”

    江水自建平至东界峡,盛弘之谓之空泠峡。峡甚高峻,即宜都、建平二郡界也。

    其间远望,势交岭表,有五六峰,参差互出。有奇石,如二人像,攘袂相对。俗传

    两郡督邮争界於此。江水历峡,东迳宜昌县之插下。

    江水又东,迳流头滩。其水并峻急奔暴,鱼 所不能游,行者常苦之,其歌曰:

    “滩头白勃坚相持,倏忽沦没别无期。”袁山松曰:“自蜀至此,五千馀里;下水

    五日,上水百日也。”

    江水又东,迳宜昌县北,—县治,江之南岸也。北临大江,与夷陵相对。江水

    又东,迳狼尾滩,而历人滩。袁山松曰:“二滩相去二里。人滩,水至峻峭。南岸

    有青石,夏没冬出,其石 ,数十步中,悉作人面形,或大或小;其分明者,须

    发皆具:因名曰人滩也。”

    江水又东,迳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

    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 既高,加以江

    湍纡洄,虽途迳信宿,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叁朝叁

    暮,黄牛如故。”言水路纡深,回望如一矣。

    江水又东,迳西陵峡。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

    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十许丈,其石采色形容,

    多所像类。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所谓叁峡,

    此其一也。山松言:“常闻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

    美也。及余来践跻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其叠 秀峰,奇构异形,

    固难以辞叙。林木萧森,离离蔚蔚,乃在霞气之表。仰瞩俯映,弥习弥佳,流连信

    宿,不觉忘返。目所履历,未尝有也。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於

    千古矣。”

    整篇大意:

    (一)自“江水又东迳广溪峡”至“夏后疏凿者也”

    记叙三峡之首乃广溪峡。

    (二)自“江水又东迳巫峡”至“盖因山为名也”

    记叙巫峡因山为名。

    (三)自“自三峡七百里中”至“猿鸣三声泪沾裳”

    记叙三峡四时山景。

    (四)自“江水自建平至东界峡”至“东迳宜昌县之插灶下”

    记叙东界峡有奇石。

    (五)自“江水又东迳流头滩”至“上水百日也”

    描写流头滩上水之难。

    (六)自“江水又东迳宜昌县北”至“因名曰人滩也”

    记叙人滩石景。

    (七)自“江水又东迳黄牛山”至“回望如一矣”

    记叙黄牛山、滩附近江水纡洄。

    (八)自“江水又东迳西陵峡”至“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

    记叙西陵峡山水之美。

    清白堂记文言文翻译,独坐轩记文言文翻译,象记文言文翻译及答案

    2.文言文隋文帝狮子骢译文

    《太平广记·卷第四百三十五·畜兽二·隋文帝狮子骢》原文:

    隋文皇帝时,大宛国献千里马,鬃曳地,号狮子骢。上置之马群,陆梁,人莫能制。上令并群驱来,谓左右曰 :“谁能驭之?”郎将裴仁基曰 :“臣能制之。” 遂攘袂向前,去十余步,踊身腾上,一手撮耳,一手抠目,马战不敢动,乃鞴乘之。朝发西京,暮至东洛,后隋末不知所在。唐文武圣皇帝敕天下访之,同州刺史宇文士及访得其马,老于朝邑市面家,挽硙,骏尾焦秃,皮肉穿穴,及见之悲泣。帝自出长乐坡,马到新丰,向西鸣跃。帝得之甚喜,齿口并平。饲以钟乳,仍生五驹,皆千里足也。后不知所在。

    翻译如下:

    隋文帝时,大宛国(今属乌兹别克共和国)进献千里马,马的鬃毛很长一直拖到地上,称为“狮子骢”。皇上将它放在马群之中,它很暴躁,没有人能够制服。皇上下令让放那一群马一起冲过来,对身边的人说:“谁能驾驭它?”有一个郎将叫裴仁基的说:“我能制服它。”于是就挽起袖子上前,离马十余步远突然腾身上马,一只手抓住它的耳朵,一只手按住它的眼睛,那匹马战战兢兢不敢乱动,就把鞍辔等套在马身上骑上了它。早晨从长安出发,晚上就到了洛阳。后到了隋朝末年再也不知道那马的去向。唐太宗李世民命令天下人寻找,同州刺史宇文士及找到了这匹马,已经很老,在城里一家买面的人家里,被主人用来拉磨,马的尾巴焦秃,皮肉上都有了腐烂的小洞,宇文士及见到这种样子哭了。皇帝亲自从长乐坡出来迎马,马到了新丰,向西面鸣叫跳跃。皇帝得到它很高兴,但此时的马已经“齿口并平”(很老)。用钟乳石的粉末(中药)喂养,仍然生下了五只小马,都有千里马的足力。再后来就不知它们的去向。

    罗山,文言文,翻译

    3.求《钴鉧谭记》的原文以及翻译

    钴鉧潭在西山西。其始盖冉水自南奔注,抵山石,屈折东流;其颠委势峻,荡击益暴,啮其涯,故旁广而中深,毕至石乃止。流沫成轮,然后徐行,其清而平者且十亩余,有树环焉,有泉悬焉。

    其上有居者,以余之亟游也,一旦款门来告曰:不胜官租、私券之委积,既芟山而更居,愿以潭上田贸财以缓祸。予乐而如其言。则崇其台,延其,行其泉于高者而坠之潭,有声潀然。尤与中秋观月为宜,于以见天之高、气之迥。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

    钴鉧潭,在西山的西面。钴鉧潭水由冉水自南向北奔流如注,碰到山石阻隔,曲折向东流去;冉水的上游和下游水势峻急,撞击更加激荡,侵蚀钴姆潭的潭岸边,潭边广阔而中间水深,水流冲荡到山石才停止。水流形成车轮般的漩涡,然后才缓缓而流。潭水清澈而平缓,而且十亩有余,钴姆潭四周有树木环绕,有瀑布垂悬而下。

    山上有居住者,因我多次来游玩,刚一敲门就来告诉我:“(我因为)无法负担越欠越多的官租私债,(没办法),想在山上锄草开荒,并愿意卖掉我潭上的田,暂时缓解一下债”。我很高兴答应了他的话。我就加高台面,延伸栏杆,疏导高处的泉水使泉水坠落入潭中,发出了悦耳的声音。特别是到了中秋时节赏月更为合宜,可以看到天空更高,视野更加辽远。

    是什么使我乐于住在这夷人地区而忘掉故土?难道不是因为这钴鉧潭?

    4.板桥诵书这篇文言文的翻译

    板桥小的时候跟随他的父亲,并没有其他的老师。

    小的时候没有特别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稍微长大了些,虽然长大了,但容貌丑陋,人们都看不起他。但是他读书能够自己刻苦,自己愤激,从浅的地方到深的地方,从低到高,从近到远,来探求古人创造的深奥学问,酣畅地表现他的没有全部显示出来的性格、才能。

    人们都说他读书善于记忆,却不知道他不是善于记忆,而是善于背诵。他每次读一本书,一定要读千百遍。

    有的时候在船上,马上,被子里,有的时候在吃饭的时忘记了勺子筷子,有的时候对着客人不听他们的话,并且还忘记了他自己说的话,都在记忆书并且默默的背诵。书还有不被记住的地方吗?。

    5.山记古文译文

    石钟山记·译文 《水经》说:“鄱阳湖口有石钟山。”

    郦道元认为下面对着深潭,微风鼓动波浪,水和石互相碰撞,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

    现在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到了唐代,李渤才去探寻它的遗迹,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打它们,听它们的声音。南边那块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那块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敲击,声音还在传扬,余音慢慢地消失。

    他自己认为找到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了。但是这个说法,我更加怀疑它。

    山石被敲打时铿锵作响,到处都这样,可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为什么呢?元丰七年六月丁丑日,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大儿子苏迈将要去就任饶州德兴县的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因而能够观察这座称为“石钟”的山。庙里的和尚叫小孩拿着斧头,在乱石中间选一两处敲打它,发出的响声,我本来就觉得可笑,并不相信。

    到了晚上,月光明亮,我独自和苏迈坐着小船来到绝壁下面。巨大的山石在旁边耸立着,高达千尺,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阴森森地要向人扑过来;山上宿巢的老鹰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来,在云霄中磔磔地鸣叫;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边咳边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

    我正心惊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噌地响着像钟鼓的声音连续不断。船夫非常害怕。

    我慢慢地观察,原来山脚下都是石头的洞穴和裂缝,不知它们的深浅,微微的水波涌进洞穴和裂缝,激荡撞击便产生这样的声音。船绕到两山之间,将要进入港口,有块大石头挡在水流的中央,上面可坐百来个人,中间是空的,而且有许多窟窿,把风浪吞进去又吐出来,发出窾坎镗的声音,同先前噌的声音相互应和,好像音乐演奏。

    我于是笑着对苏迈说:“你知道吗?那噌的响声,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窾坎镗的响声,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古时的人没有欺骗我啊!” 凡事不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却凭主观想像去推断它的有无,可以吗?郦道元见到和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说得不详细;士大夫终究不愿夜晚乘着小船停靠在悬崖绝壁下面,所以不能知道真相;而渔夫船工,虽然知道却又不能用文字表达。

    这就是石钟山得名的由来在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的缘故啊。而浅陋的人,竟用斧头敲打山石的办法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它的真相。

    我因此记下这件事,叹惜郦道元记叙的简略,讥笑李渤的浅陋。================================ 《游褒禅山记》译文 褒禅山也叫华山。

    唐代和尚慧褒开始在山麓筑屋定居,死后葬在这里;因为这个缘故,从那以后人们称这座山为“褒禅”。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的弟子在慧褒墓旁盖的屋舍。

    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的南面而这样称呼它。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块石碑倒在路旁,那上面的碑文已经模糊不清,只有从它残存的字还可以辨认出“花山”的名称。

    现在把“华”念做“华实”的“华”,原来是读音错了。华山洞下边平坦空旷,有泉水从旁边涌出,题字记游的人很多,这是人们所说的“前洞”。

    顺山而上走五六里,有个洞穴幽暗深远,走进洞穴十分寒冷,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览的人也不能走到尽头,人们叫它“后洞”。我和同游的四个人拿着火把走进去,进洞越深,前进越困难,然而见到的景象也越奇特。

    有松气懈怠想要退出的伙伴说:“如果不出去,火把将要烧完。”于是跟他们一起退出洞来。

    大约我走到的地方,比起那些喜欢游览的人来说,还不到十分之一,然而看那左右的洞壁,来到这里题字记游的已经少了。大概洞更深,那么到达那里的人就更少了。

    正当决定从洞中退出的时候,我的体力还足够继续前进,火把也还足够继续照明。我们已经出洞了,便有人责怪那要求退出来的人,我也后悔自己随从他们,以至不能尽那游览的乐趣。

    对于这种情况,我有感慨了。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的时候,往往有心得,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非常深入而且无处不在。

    地方平坦并且路程近,到达的人就多;地势险峻并且路程远,到达的人就少。但世上的奇妙雄伟、珍贵奇特、不同寻常的景象,常常在那险阻僻远的地方,因而人们很少到达那里,所以,不是有志向的人是不能到达的。

    有了志向,也不随从别人而中止,然而力量不足,也不能到达。有了志向和力量,而且又不随从别人而松懈,到了那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外力来辅助他,也不能到达。

    但是力量足够到达那里,结果却没有到达,在别人看来是可以嘲笑的,在自己看来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努力却不能到达的人,就可以没有悔恨了,难道谁还会讥笑他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心得。我对于那倒在地上的石碑,又因此叹惜那古代书籍的失传,后代人弄错了它流传的文字,而没有人能够说明白的事情,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今天治学的人不可不深入地思考、谨慎地选取的缘故了。

    同游的四个人: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安上,字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人王某记。

    罗山记文言文翻译

    * ......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