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俊卿传文言文答案(陈俊卿传文言文翻译)
1.陈俊卿传文言文翻译
陈俊卿,字应要求,兴化人。
小庄重,不随便言笑。父亲的死,执丧如成人。
绍兴八年,登进士第,授泉州观察推官。辛勤工作职责,同事宴会,永远感谢不去。
一天,郡中失火,在汪藻跑去看的,各位掾属正在喝我所,俊卿舆士卒也代理的行为,在这例因迟到被盘问,俊卿不但摧毁道歉。不久知道实情,问其原因,俊卿说:“我不能阻止同僚的行为,又凭借他的仆人,怎么能说没有错。
当时你正发怒,他的残忍到解释,重视人的罪过吗?“藻叹服,认为不可及。秩满,秦桧当国,察其不附已,以为南外睦宗院教授。
寻添通判南剑州,未上而桧死,乃以校书郎召。孝宗时为普安郡王,高宗命择端厚静重者辅导之,除著作佐郎兼王府教授。
讲经辄寓规戒,正色特立。王好鞠戏,因诵韩愈谏张建封书以讽,王敬纳之。
任期满,秦桧当权,考察其不归附自己,认为南外睦宗族院教授。不久加通判南剑州,不上而秦桧死去,于是任命校书郎召集。
孝宗时为普安郡王,高宗命令选择端厚静重的辅导的,任著作佐郎兼王府教授。讲经总是寄寓规劝告诫,严肃地独立。
王好鞠游戏,通过背诵韩愈劝谏张建封信来暗示,王采纳了。累迁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
首言:“人主以兼听为美,必本至公;人臣以不欺为忠,必达大体。御下之道,恩威并施,抑骄将,作士气,则纪纲正而号令行矣。”
遂劾韩仲通本以狱事附桧,冤陷无辜,桧党尽逐而仲通独全;刘宝总戎京口,恣掊克,且拒命不分戍;二人遂抵罪。汤思退专政,俊卿曰:“冬日无云而雷,宰相上不当天心,下不厌人望。”
诏罢思退。多次升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
首先对:“君主任命兼听为美,一定本到您;以人臣而不欺骗为忠诚,必须懂得大道理。使用下面的方法,恩威并施,抑制骄横的将领,作士气,那管家正而号令行了。”
于是弹劾韩仲通本以案件依附秦桧,冤枉陷害无辜,秦桧同党全部驱逐而仲通保全;刘宝总领京,任意克扣,而且抗命不分戍;二人于是犯罪。汤思退专政,俊卿说:“冬天无云而打雷,宰相上不合天意,下不满足人们的期望。
下诏罢想退”。时灾异数见,金人侵轶之势已形。
俊卿乃疏言:“张浚忠荩,白首不渝,窃闻谗言其阴有异志。夫浚之得人心、伏士论,为其忠义有素。
反是,则人将去之,谁复与为变乎?”入,未报,因请对,力言之,上始悟。数月,以浚守建康。
又言:“内侍张去为阴沮用兵,且陈避敌计,摇成算,请按军法。”上曰:“卿可谓仁者之勇。”
除权兵部侍郎。当时灾异多次出现,金军侵犯的形势已经形成。
俊卿于是上疏说:“张浚忠心耿耿起来,老不变,我听说谗言说他暗中怀有异心。要疏通它得人心、被人议论,为他的忠义有素。
相反的,,那人将要离开的,谁又和为变化吗?”进入,没有回复,并请回答,语言的力量,皇上这才明白。几个月,以疏通守卫建康。
又有人说:“内侍张去为暗中阻止战争,而且陈躲避敌人计策,摇成计算,请按军法。”上说:“你可以说是仁人的勇敢。”
除代理兵部侍郎。金主完颜亮渡过淮河,俊卿接受诏令整顿浙西水军,李宝于是他便有胶西的胜利。
诸葛亮死,下诏俊卿治理淮东堡寨屯田,所到之处安抚流亡。金主褒新立,申旧好,朝廷大臣多依附和讨论。
俊卿奏:“和戎本不是不得已,如果以得到旧疆为实际利益,得到的不一定能守住,这也不过是一纸空文而已。现在不如先正名,名称端正国家权威,岁币可以减少。”
于是陈选将练兵、屯田减少租的策略,选择文章我有胆识的人作为参佐,使观察军政、熟悉军事以储备将材料。孝宗受禅,言:“为国之要有三:用人、赏功、罚罪,所以行之者至公而已,愿留圣意。”
迁中书舍人。时孝宗志在兴复,方以阃外事属张浚。
以俊卿忠义,沈靖有谋,以本职充江、淮宣抚判官兼权建康府事。奏曰:“吴璘得孤军深入,敌悉众拒战,久不决,危道也。
两淮事势已急,盍分遣舟师直捣山东,彼必还师自救,而璘得乘胜定关中。我及其未至,溃其腹心,此不世之功也。”
会主和议方坚,诏璘班师,亦召俊卿。奏陈十事:定规模,振纪纲,励风俗,明赏罚,重名器,遵祖宗之法,蠲无名之赋。
孝宗即位,说:“作为国家的主要有三种:用人、赏功、罚罪,是行的到你而已,请特别留意。迁任中书舍人。
当时孝宗志在兴复,方法以外地事归属张浚。
以俊卿忠义,沉静有计划,以本官职充任江淮宣抚判官兼代理建康府事。上奏说:“吴瞒能够孤军深入,敌人全部军队抵抗,久不决,很危险的。
两淮情势已急,为什么不分别派遣水师直捣山东,他们必定回师自救,而鲜艳得乘胜平定关中。我和他未到,崩溃的心腹,这是不寻常的效果。
“会主议和才变得,诏令吴瞒撤军,也请俊卿。上奏陈述十件事:定规模,振纪纲,激励风俗,明赏罚,大名器,遵循祖宗之法,免除无名的赋。
隆兴初元,建都督府,俊卿除礼部侍郎参赞军事。张浚初谋大举北伐,俊卿以为未可。
会谍报敌聚粮边地,诸将以为秋必至,宜先其未动举兵,浚乃请于朝出师。已而邵宏渊果以兵溃,俊卿退保扬州。
主和议者幸其败,横议摇之。浚上疏待罪,俊卿亦乞从坐,诏贬两秩。
谏臣尹穑附思退,议罢浚都督,改宣抚使治。
2.《宋史·贾黄中传阅读练习及答案》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 宋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阅读答案,完成10~13题。
贾黄中,沧州南皮人。六岁举童子科,七岁能属文,触类赋咏。
父常令蔬食,曰:“俟业成,乃得食肉。 ”十五举进士,授校书郎,迁著作佐郎。
开宝八年,通判定州,判太常礼院。黄中多识典故,每详定礼文,损益得中,号为称职。
岭南平,以黄中为采访使,廉直平恕,远人便之。还奏利害数十事,皆称旨。
知宣州。岁饥,民多为盗,黄中出己俸造糜粥,赖全活者以千数,仍设法弭盗,因悉解去。
太宗即位,迁礼部员外郎。太平兴国二年,知升州。
时金陵初附,黄中为政简易,部内甚治。一日,案行府署中,见一室扃钥甚固,命发视之,得金宝数十匮,计直数百万,乃李氏宫阁中遗物也,即表上之。
上览表谓侍臣曰:“非黄中廉恪,则亡国之宝,将污法而害人矣。”赐钱三十万。
有荐黄中文学高第,召试中书,拜驾部员外郎、知制诰。端拱二年,兼史馆修撰。
凡再典贡部,多柬拔寒俊,除拟官吏,品藻精当。黄中素重吕端为人,属端出镇襄阳,黄中力荐于上,因留为枢密直学士,遂参知政事。
当世文行之士,多黄中所荐引,而未尝言,人莫之知也。 然畏慎过甚,中书政事颇留不决。
至道初黄中构疾诏令归阙会建储宫择大臣有德望者为宾友黄中在选中以久疾改命李至、李沆兼宾客黄中亦特拜礼部侍郎。黄中素嗜文籍,既居内阁,甚以为慰。
二年,以疾卒,年五十六。上闻其素贫,别赐钱三十万。
在翰林日,太宗召见,访以时政得失,黄中但言:“臣职典书诏,思不出位,军国政事,非臣所知。 ”上益重之,以为谨厚。
及知政事,卒无所建明,时论不之许。 (节选自《宋史·贾黄中传》) 10。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仍设法弭盗 弭:消除 B。
案行府署中 案:巡视 C。凡再典贡部 典:主管 D。
属端出镇襄阳 属:嘱托 1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①将污法而害人矣 ②夫列子御风而行 B。①因留为枢密直学士 ②不如因而厚遇之 C。
①人莫之知也 ②不知老之将至 D。①访以时政得失 ②教以慎于接物 12。
对文中画曲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至道初/黄中构疾/诏令归阙/会建储宫择大臣/有德望者为宾友/黄中在选中/以久疾/改命李至、李沆兼宾客/黄中亦特拜礼部侍郎。
B。至道初/黄中构疾/诏令归阙/会建储宫/择大臣有德望者为宾友/黄中在选中/以久疾改命/李至、李沆兼宾客/黄中亦特拜礼部侍郎。
C。至道初/黄中构疾/诏令归阙/会建储宫/择大臣有德望者为宾友/黄中在选中/以久疾/改命李至、李沆兼宾客/黄中亦特拜礼部侍郎。
D。至道初/黄中构疾/诏令归阙/会建储宫择大臣/有德望者为宾友/黄中在选中/以久疾改命/李至、李沆兼宾客/黄中亦特拜礼部侍郎。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贾黄中天资聪颖,幼年即能诗善文,其父经常让他吃粗茶淡饭,以此来激励他致力于学业。 B。
岭南平定后,贾黄中担任采访使,他回朝上奏的几十个事项,都符合皇上的心意。 C。
贾黄中非常廉洁,他发现了旧朝遗留的大量财宝,悉数上交,受到皇帝嘉奖,赐钱三十万。 D。
贾黄中特别看重吕端的人品,极力向皇上推荐,让镇守襄阳的吕端担任了枢密直学士。 答案 10。
D(属:适逢) 11。 D(介词,拿,用。
A项,①连词,表并列;②连词,表修饰。B项,①连词,于是,就;②介词,趁机 。
C项,①代词,他;②助词,主谓之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12。
C 13。 D(“镇守襄阳的吕端”的表述错误) 【参考译文】 贾黄中,沧州南皮人。
六岁举童子科,七岁能写文章,能赋诗吟咏。父亲经常让他粗茶淡饭,说:“等到学业完成,才能吃肉。
”十五岁进士及第,授校书郎,升为著作佐郎。开宝八年,通判定州,判太常礼院。
贾黄中通晓典故,每次审定礼文,增减适当,人们称他称职。岭南平定后,任贾黄中为采访使,他廉洁正直宽厚,远方的人为此感到安逸。
回朝上奏利弊数十项,都符合旨意。选任宣州知州,这一年闹饥荒,百姓大多成为强盗,贾黄中拿出自己的俸米煮成粥,赖以保全性命的数以千计,又设法禁盗,于是流民全部散去。
太宗即位,升为礼部员外郎。太平兴国二年,作了升州知州。
当时金陵刚归附,贾黄中为政简单平易,州内秩序井然。一天,巡视州府,见到一个房间锁得非常牢固,命令打开察看,得到金银珠宝数十柜,价值数百万,是李氏宫廷中遗留之物,马上写表章献上。
皇上阅读表章对侍臣说: “不是贾黄中廉洁谨慎,亡国的财宝,就要玷污法典而害人了。 ”赐钱三十万。
有人举荐贾黄中博学能文,召赴中书考试,授为驾部员外郎、知制诰。端拱二年,兼任史馆修撰。
共两次掌管贡部,大量选拔寒门才俊,任免官吏,鉴定精当。贾黄中早就看重吕端的为人,适值吕端出朝镇守襄阳,贾黄中极力向皇上推荐,因而留在朝中任枢密直学士,于是参知政事。
当世能文有德的贤士,多是贾黄中所举荐提拔,然而他未曾说出,人们并不知道这些。但是他小心谨慎太过,中书政事常拖延不决。
至道初年,贾黄中患病,诏令返回朝廷。适逢立太子时,选择大臣中有道德威望的人做宾客僚友,贾黄中入选。
因久病,改命李至。
3.李焘字仁甫文言文答案
《宋史•李焘传》译文 (原文见《宋史》卷三百八十八·列传第一百四十七·李焘传)【原文】李焘,字仁甫,眉州丹棱人,唐宗室曹王之后也。
父中登第,知仙井监。焘甫冠,愤金仇未报,著《反正议》十四篇,皆救时大务。
绍兴八年,擢进士第。调华阳簿,再调雅州推官。
改秩,知双流县。仕族张氏子居丧而争产,焘曰:“若忍坠先训乎?盍归思之。”
三日复来,迄悔艾无讼。又有不白其母而鬻产者,焘置之理,豪强敛迹。
于是以余暇力学。焘耻读王氏书,独博极载籍,搜罗百氏,慨然以史自任,本朝典故尤悉力研核。
仿司马光《资治通鉴》例,断自建隆,迄于靖康,为编年一书,名曰《长编》,浩大未毕,仍效光体为《百官公卿表》。史官以闻,诏给札来上。
制置王刚中辟干办公事。知荣州。
荣因溪为隍,夏秋率苦水潦,焘筑防捍之。除潼川府路转运判官,入境,劾守令不职者四人。
县多聚敛,焘括一路财赋额,通有无,酌三年中数,定为科约,上之朝,颁之州县。乾道三年,召对,首举艺祖治身、治家、治官、治吏典故,以为恢复之法,乞增置谏官,许六察言事,请练兵,毋增兵,杜诸将私献,核军中虚籍。
除兵部员外郎兼礼部郎中。会庆节上寿,在郊礼散齐内,议权作乐,焘言:“汉、唐祀天地,散斋四日,致斋三日,建隆初郊亦然。
自崇宁、大观法《周礼》祭天地,故前十日受誓戒。今既合祭,宜复汉、唐及建隆旧制,庶几两得。”
诏垂拱上寿止乐,正殿为北使权用。正除礼部郎中,言中兴祭礼未备,请以《开宝通礼》、《嘉祐因革礼》、《政和新仪》令太常寺参校同异,修成祭法。
四年,上《续通鉴长编》,自建隆至治平,凡一百八卷。时《乾道新历》成,焘言:“历不差不改,不验不用。
未差无以知其失,未验无以知其是。旧历多差,不容不改,而新历亦未有大验,乞申饬历官讨论。”
五年,迁秘书少监兼权起居舍人,寻兼实录院检讨官。子垕试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
焘素谓唐三百年不愧此科者惟刘去华,心慕之,尝以所著《通论》五十篇见蜀帅张焘,欲应诏,不偶尔止。其友晁公溯以书勉之,焘答以当修此学,必不从此举。
既不克躬试,于是命二子垕、塾习焉。至是,吏部尚书汪应辰荐垕文行可应诏,故有是命。
左相陈俊卿出知福州,右相虞允文任恢复事,更张旧典。宰相以焘数言事,不乐,焘遂请去。
除直显谟阁、湖北转运副使,陛辞,以欲速变古为戒。又奏:“《禹贡》九州,荆田第八,赋乃在三,人功既修,遂超五等。
今田多荒芜,赋亏十八。”上命之条画。
既至,奏:“京湖之民结茅而庐,筑土而坊,佣牛而犁,籴种而殖,谷苗未立,睥睨已多,有横加科敛者。今宜宽侵冒之禁,依乾德诏书止输旧税,广收募之术,如咸平、元丰故事,劝课有劳者推恩。”
诏从之。总饷吕游问入奏焘摄其事。
岁饥,发鄂州大军仓振之,僚属争执不可,焘曰:“吾自任,不以累诸君。”寻如数偿之。
游问返,果劾焘专,上止令具析,不之罪也。八年,直宝文阁,帅潼川兼知泸州,首葺石门堡以扼夷人,奏乞戒茶马司市叙州羁縻马毋溢额,戒官民毋于夷、汉禁山伐木造舟,奏移锁水于开边旧池,皆报可。
淳熙改元,被召,适城中火,上章自劾。提刑何熙志奏焚数不实,且言《长编》记魏王食肥彘,语涉诬谤,上曰:“宪臣按奏火数失实,职也,何预国史?”命成都提刑李蘩究火事,诏熙志贬二秩罢,焘止贬一秩。
焘及都门,乞祠,除江西运副,且许临遣。或劝以方被谗,无及时事,焘曰:“圣主全度如此,竭忠所以为报。”
遂奏:“日食、地震皆阴盛,主敌国小人,不可不虑。”且申“无变古、无欲速”两言,又上《快箴》,引太祖罢朝悔乘快决事以谏,上曰:“朕当揭之座右。”
进秘阁修撰、权同修国史、权实录院同修撰。焘为左史时,尝乞复行明堂礼,谓“南郊、明堂初无隆杀,合视圜坛,特免出郊浮费。”
至是申言之,诏集议,嬖幸沮止。其后周必大为礼部尚书,申其说,始克行。
权礼部侍郎。七月壬戌,雷震太祖庙柱,坏鸱尾,有司旋加修缮。
焘奏非所以畏天变,当应以实。上谕大臣:“焘爱朕,屡进谠言。”
赐金紫。尝请正太祖东向之位。
四年,驾幸太学,以执经特转一官。焘论两学释奠:从祀孔子,当升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苏轼,黜王安石父子;从祀武成王,当黜李绩。
众议不叶,止黜王雱而已。真拜侍郎,仍兼工部。
《徽宗实录》置院已久,趣上奏篇,焘荐吕祖谦学识之明,召为秘书郎兼检讨官。夜直宣引,奏:“近者蒙气蔽日,厥占不肖者禄,股肱耳目宜谨厥与。”
赐坐。欲起,又留赐饮、赐茶。
寻诏监视太史测验天文。九月丁酉,日当夜食,焘为社坛祭告官,伐鼓礼废,特举行。
垕既中制科,为秘书省正字,寻迁著作郎兼国史实录院编修检讨官。父子同主史事,搢绅荣之。
焘感上知遇,论事益切,每集议,众莫敢发言,独条陈可否无所避。近臣复举其次子塾应制科,以阁试不中程黜。
垕偶考上舍试卷,发策问制科,为御史所劾,语连及焘,垕罢,焘亦知常德府。初,政和末,澧、辰、沅、靖四州置营田刀弩手,募人开边,范世雄等附会扰民,建炎罢之。
乾道间,有建请复置者,焘为转运使,尝奏不当复,已而提刑尹。
4.善应孝母文言文的答案
赵善应孝母 【原文】 赵汝愚,字子直,汉恭宪王元佐七世孙,居饶之余干县。
父善应,字彦远,官终修武郎、江西兵马都监。性纯孝,亲病,尝刺血和药以进。
母畏雷,每闻雷则披衣走其所。尝寒夜远归,从者将扣门,遽止之曰:“无恐吾母。”
露坐达明,门启而后入。家贫,诸弟未制衣不敢制,已制未服不敢服,一瓜果之微必相待共尝之。
母丧,哭泣呕血,毁瘠骨立,终日俯首柩傍,闻雷犹起,侧立垂涕。既终丧,言及其亲,未尝不挥涕,生朝必哭于庙。
父终肺疾,每膳不忍以诸肺为羞。母生岁值卯,谓卯兔神也,终其身不食兔。
闻四方水旱,辄忧形于色。江、淮警报至,为之流涕,不食累日;同僚会宴,善应怅然曰:“此宁诸君乐饮时耶!”众为失色而罢。
故人之孤女,贫无所归,善应聘以为己子妇。有尝同僚者死不克葬,子佣食他所,善应驰往哭之,归其子而予之赀,使葬焉。
道见病者必收恤之,躬为煮药。岁饥,旦夕率其家人辍食之半,以饲饥者。
夏不去草,冬不破坏,惧百虫之游且蛰者失其所也。晋陵尤袤称之曰:“古君子也。”
既卒,丞相陈俊卿题其墓碣曰:“宋笃行赵公彦远之墓。”(《宋史·卷三百九十二·列传第一百五十一·赵汝愚传》) 【译文】 赵汝愚字子直,汉恭宪王赵元佐的七世孙,居住在饶州余干县。
赵汝愚的父亲赵善应,字彦远,官职至修武郎、江西兵马都监。他性格纯朴孝顺,父亲生病时,曾刺出自己的血和药给父亲吃。
母亲害怕雷鸣,他每次听到雷声就披衣到母亲房间陪母亲。曾经在一个寒冷的夜晚他从远处回家,随从们将要扣门,赵善应于是阻止说:“不要吓着我母亲。”
他露天坐在门外到天亮,门开后才进家。家里贫穷,几个弟弟没做新衣服他就不敢制新衣,弟弟们有新衣但未穿他也不敢穿,一个瓜果这样的小东西必定大家共同品尝。
母亲死后,赵善应哭得吐血,身体瘦骨伶仃,终日伏在灵柩旁,一听到雷声就起来,侧立在灵柩旁流泪。丧事已经结束了,一讲到他的母亲,未曾不流泪的,母亲生日那天,他必定在庙中大哭一场。
赵善应的父亲死于肺病,他每次吃饭不忍心以各种肺为食物。母亲的生辰正值卯时,视卯兔为神,赵善应终生不吃兔子。
他听说四方水旱灾害,就会忧形于色。江淮地区传来敌人入侵的警报,他就为这流泪,数日不吃东西;同僚宴会,赵善应不悦地说:“这难道是各位娱乐、饮酒之时!”大家深感不妥而罢除了酒宴。
故人的孤女,贫困无家可归,赵善应把她聘为自己的儿媳妇。有个曾与他是同僚的人死了家人无力埋葬,其子到另处受雇求食,赵善应跑去哭奠,并把他的儿子带回家又给他钱,让他葬父。
赵善应在路上看见生病的人必定带回家救济,亲自为他煮药。遇到饥年,每天早晚带领全家人省下食物的一半,给饥饿的人吃。
赵善应夏天不除去庭院的草,冬天不挖土,怕百虫游荡及蛰身者失去其所。晋陵尤袤称赞他:“是古代的君子。”
赵善应死后,丞相陈俊卿在其墓碑上题字为“宋笃行赵公彦远之墓”。
5.任忠传文言文答案及其解析
任忠,字奉城。小名蛮奴,汝阴人。任忠从小孤单,地位低下,被乡里人看不起。长大以后,他很狡诈,主意很多,体力过人,特别善于骑马、射箭,州里的年轻人都归附他。梁鄱阳王萧范任合州刺史时,听说了任忠的情况,将他安排在自己身边。
侯景之乱时,任忠率领乡中几百人众,跟随晋阳太守梅伯龙去寿春讨伐侯景手下的将领王贵显,每次作战都能打败敌人。本地人胡通聚众为寇大肆掳掠时,萧范派任忠与主帅梅思立共同去讨平胡通。后来任忠仍跟随萧范的世子萧嗣率军入京救援,但京城陷落,不久他们便去守卫晋熙。侯景www.slkJ.oRg之乱被平定后,任忠被授任荡寇将军。
王琳立萧庄为梁王,委任任忠为巴陵太守。王琳失败后,任忠回到朝廷,官授明毅将军、安湘太守,仍然跟随侯王真进讨巴、湘之地。后来他多次升迁为豫宁太守,衡阳内史。华皎发动兵变,任忠事先参与了预谋,后来华皎被讨平,陈宣帝认为任忠事先将兵变之事密告朝廷,因此将任忠释放了而没有问罪。
6.文言文阅读宋史·列传周尧卿答案
周尧卿(994-1045),字五俞,道州永明(今江永县城下乡叠楼村)人。生于宋太宗至道元年,卒于仁宗庆历五年,年五十一岁。警悟强记,以学行知名。天圣二年,(公元1024年)第进士,历知高安、宁化二县。积官至太常博士。范仲淹荐其经行,未及用而卒。尧卿的著作,有文集二十卷,诗、春秋说各三十卷,均《宋史本传》并行于世。
周尧卿,天圣二年举进士,历任连衡二州司理参军、桂州司银,高安、宁化二县和知县,饶州通判,积官至太常博士。以学问、品行闻名。尧卿治学,以不欺为本,求真务实,不拘泥于传注,释文阐意,有独到见解。研究《诗经》,以孔子所谓“一言以蔽之”和孟子所谓“以意逆志”为主旨,主张既重义理,又讲情感,用自己的切身体会与推测作者的本意,不搞繁琐的旁征博引,他认为《毛传》缺乏义理,虽简洁却不能“一言以蔽之”;而《郑笺》缺乏情感,虽详尽却不能“以意逆志”。研究《春秋》,独辟蹊径,不取“三传”的异同,从《左传》的详述中咀嚼出《春秋》的写作旨意。读庄子、孟子的书后,他评论说:“庄子善于说理,但他本人并未穷究事物之理;孟子善于说性,但他自己还不能尽量发挥自己的本性;有关理和性,就连孔子也以‘不能辞命’为托辞,从不对人谈论”。他的论述见解不凡,不落窠臼。
后范仲淹以其经学、品德堪为人师表,向皇上举荐,尚未录用,即于庆历五年(1045)病逝,享年51岁,葬于县西紫微冈。欧阳修为他撰墓志,彰其学行,示之后世。尧卿生七子,有五子举进士,子孙世代居住叠楼村。
7.任忠传文言文答案及其解析
任忠,字奉城。
小名蛮奴,汝阴人。任忠从小孤单,地位低下,被乡里人看不起。
长大以后,他很狡诈,主意很多,体力过人,特别善于骑马、射箭,州里的年轻人都归附他。梁鄱阳王萧范任合州刺史时,听说了任忠的情况,将他安排在自己身边。
侯景之乱时,任忠率领乡中几百人众,跟随晋阳太守梅伯龙去寿春讨伐侯景手下的将领王贵显,每次作战都能打败敌人。本地人胡通聚众为寇大肆掳掠时,萧范派任忠与主帅梅思立共同去讨平胡通。
后来任忠仍跟随萧范的世子萧嗣率军入京救援,但京城陷落,不久他们便去守卫晋熙。侯景www.slkJ.oRg之乱被平定后,任忠被授任荡寇将军。
王琳立萧庄为梁王,委任任忠为巴陵太守。王琳失败后,任忠回到朝廷,官授明毅将军、安湘太守,仍然跟随侯王真进讨巴、湘之地。
后来他多次升迁为豫宁太守,衡阳内史。华皎发动兵变,任忠事先参与了预谋,后来华皎被讨平,陈宣帝认为任忠事先将兵变之事密告朝廷,因此将任忠释放了而没有问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