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睿字洛诚文言文阅读(解答文言文)

    1.解答文言文

    孔文举十岁时,跟随父亲到洛阳。

    当时李元礼很有名望,担任司隶校尉。登门拜访的都是杰出的人才、享有清名的人,以及他的中表亲戚,只有这些人才被允许通报进门。

    孔文举到了他门口,对守门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通报后,孔文举进去坐在前面。

    李元礼问道:“你和我是什么亲戚啊?”孔文举回答说:“从前我的先人孔仲尼和您的先人李伯阳有师友之亲,这样说来,我与您不是世代通家之好吗?”李元礼和宾客们对他的回答没有不感到惊奇的。这时,太中大夫陈韪刚进来,有人把孔文举的话告诉了他。

    陈韪说:“小时聪明伶俐,长后大未必会怎么样。”孔文举说:“照您这样说,您小时候一定是聪明伶俐的了!”陈韪非常尴尬。

    2.文言文翻译

    程门立雪①

    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幼颖异,能属②文,稍长,潜心经史。熙宁九年,中进士第③。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④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⑤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⑥,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

    〔注释〕①选自《宋史·杨时传》。②属(zhǔ):撰写。

    ③进士第:进士,隋唐科举考试设进士科,录取后为进士。明清时称殿试考取的人。进士第,既考取进士,又叫进士及第。④翕(xī)然:形容一致,翕,也可以讲聚集。⑤南:方位词做动词用,意思是向南。⑥瞑(míng)坐:闭着眼睛坐着。

    〔译文〕

    杨时字叫中立,是剑南将乐地方的人。小的时候就很聪颖显得与众不同,善写文章。年稍大一点既潜心学习经史,宋熙宁九年进士及第,当时,河南人程颢和弟弟程颐在熙宁、元丰年间讲授孔子和孟子的学术精要(即理学),河南洛阳这些地方的学者都去拜他们为师,杨时被调去做官他都没有去,在颍昌以学生礼节拜程颢为师,师生相处得很好。杨时回家的时候,程颢目送他说:“吾的学说将向南方传播了。又过了四年程颢去世了,杨时听说以后,在卧室设了程颢的灵位哭祭,又用书信讣告同学的人。程颢死以后,又到洛阳拜见程颐,这时杨时已四十岁了。一天拜见程颐,程颐正闭着眼睛坐着,杨时与同学游酢(音zuò)就侍立在门外没有离开,程颐已经察觉的时候,那门外的雪已经一尺多深了。

    本文赞扬了杨时尊师重道的品质

    文言文,阅读,王睿,字洛诚

    3.《宋史·列传第九十五》文言文翻译

    司马光 子康 吕公着 子希哲 希纯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

    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

    年甫冠,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

    司马光,字君实,是陕州夏县人。他的父亲司马池,在天章阁等待录用。

    司马光七岁的时候,就像大人一般,听到讲解《左氏春秋》,很喜欢,回到家里向家里人讲,就能够知道大概。从这以后就手不释卷,达到不知饥饱冷热的程度。

    一群小孩在庭院玩耍,一个小孩爬到缸上,不小心跌入水中,其他的小孩都跑了,司马光拿着石头把水缸砸破,水涌出来,小孩得以活命。之后,这件事在京城、洛阳被画成了图。

    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长大后,不喜欢奢侈萎靡,只要是喜宴就不戴花,一同的人对他说:“这是皇上赐的不能违背”,才别上了一朵花。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小题1:D

    小题2:D

    小题3:C

    小题1:

    试题分析: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猜测出词义,即文言猜读法。D 解释不正确,由原文内容上下句“雍门生故友居州县者”大意可知,贻:送给。贻书:给……写信。所以选D。

    小题2:

    试题分析:解答这类题的思路是,将所给例句逐句进行分析,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然后再对照编组情况进行判断选择,答题时也可以用排除法。①表明邵鄘读书勤奋;④讲的是许多贤人敬重邵鄘。这两句均不能表现其隐士风范。所以选D。

    小题3: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C “为自己建造了一个房子”表述不正确,原文说的是“以候其至”,他是为邵鄘建造的。所以选C。

    参考译文:

    邵雍,字尧夫。他的祖先是范阳人,他的父亲邵古带着家人来到衡漳,后来又迁到共城邵鄘三十岁那年,到河南游历,将他的双亲埋葬在伊水旁,于是成为河南人。

    邵雍年少的时期,也是自称有雄才大志的人,慷慨激扬的欲求取功名。他读书没有什么不读的,开始治学时,坚毅刻苦自励,冬天不生炉子,夏天不打扇子,夜里不上床就寝有好几年。在苦读中他叹息道:“ 过去的古人们,为求学尚好访友拜师的,而唯独我还没有周游四方。”在这种情况之下,他就越过黄河、汾河、越过淮水、汉江。周游在齐、鲁、宋、郑等古国的遗址,游历了很长时间,然后幡然归来感叹地说道:“道已经在我这里了。”于是不再出行远游。

    邵雍初到洛阳的时候,非常的贫寒,所居住的房屋四面用蓬草做成的,不能挡风避雨。他亲自打柴、烧火做饭来侍奉自己的父母。虽然总是很穷苦,什么也没有,但他很安然自得其乐的样子,周围的人不能理解。(人们不知道这样一个人在这样的环境里怎么就这样的安然生活的原因何在。)到了他主持双亲丧礼的时候,极尽礼仪,异常悲伤,以致伤了身体。

    富弼、司马光、吕公著等退居洛中,敬重邵雍的儒雅高深的学问,经常与他交往,为邵雍置办了田宅。从此,邵雍依据时节耕种收获,收成仅能满足生活之需。他为自己的宅院起名叫“安乐窝”,于是自己起个道号叫“安乐先生”。 邵雍时常早上就焚香安适地坐着(思考问题),到吃晚饭时总要喝三四瓯酒,微醉就不再喝了,常常不至于大醉,兴起的时候就自己吟咏作诗。春秋农闲时节,常出入城乡游历、风雨天常不出门,出门就乘坐小车,一个人驾行,随意所行。士大夫家听到他那独特熟悉的车音,争相迎候,儿童仆役都欢呼相告“我家先生来到了。”不再直呼他的姓名。有时候留下连住两三天才离开。有好事者仿照邵鄘的住所另外为他建造了一个房子,等候他的到来,名字叫“行窝”。

    熙宁时颁行新法,官吏认为新法紧迫难以推行,有的就递上引咎辞职的呈文离去。邵雍居住在州县的门生旧友纷纷致信询问邵雍,邵雍说:“这是有才德的人应当尽力的时候,新法固然苛严,能尽己之力宽厚一分,老百姓就会受一分恩赐。上书求去有什么用呢?”

    嘉祐时,皇帝下诏访求隐逸贤才,西京留守王拱辰把邵雍上荐应诏,任命他为将作监主簿,后来朝廷又让推举杰出才能的人,补任颍州团练推官,都坚决推辞之后才接受任命,最后还是称病不赴任。熙宁十年,去世,终年六十七岁,追赠他秘书省著作郎。元祐时又赐予他谥号康节。

    王睿字洛诚文言文阅读

    * ......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