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文言文整理ppt(人教版7年级上册语文言文实词归纳,通假字)
1.人教版7年级上册语文言文实词归纳,通假字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古文 《世说新语》古今异义1:儿女古义:子侄辈,指家中的年轻一代人今义:指子女2:因 古义:趁,乘,凭借今义:因为3:文义古义:诗文 今义:文章的意思4.去 古意:离开 今意:到、往5.委 古意:丢 下、舍弃 今意:委屈、委托6.顾 古意:回头看 今意:照顾7.引 古义:拉 今义:领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古文《世说新语》通假字1、尊君在不 “不”通“否” 读fou(二声)表示否定。
相当于“吗?”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古文《世说新语》词类活用1、友人惭 意动用法,感到惭愧2、门外戏:名词作状语,在门外3、寒雪日内集,内:名词作状语,在家里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古文《世说新语》一词多义1、则:A.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就是) B.学而不思则罔(就)2、信:A.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守信) B.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3、日:A.谢太傅寒雪日内急(日子)B.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太阳)4、是:A.日中不至,则是无信(是,判断词)B.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代词)5、时:A.元方时年七岁(当时)B.故时有物外之趣(时常)6、乃:A.去后乃至(才)B.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是)7、而:A相委而去(然后,就) 《论语十二章》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古文《论语十二章》通假字1、不亦说乎:“说”“悦”的古字,愉悦,高兴。2、吾十有五而至于学: “有"通“又”,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
3、学而不思则罔:“罔”通“惘”,迷惑。[3]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古文《论语十二章》古今异义 学而时习之:“时”:古义:按一定的时间,今义:时间。
“习”:古义:复习,今义:学习。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每日,今义:一日。
“三”古义:泛指多数,虚数 今义:数词,三。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古义:真诚,诚实,今义:相信。
温故而知新:“故”古义:旧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此古义变今义是意扩大了范围)。可以为师矣:“可以”:古义:可以(凭借)把,今义:可能、许可。
有朋自远方来:(朋) 古义:志同道合的人。今义彼此有交情的人。
为人谋而不忠乎:(忠)古义:做事尽心竭力。今义:忠诚。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古义:真诚,诚实。今义:书信,相信。
不亦君子乎:(君子)古义:道德上有修养的人。今义:泛指人格高尚的人。
饭疏食饮水。(水)古义:泛指冷水。
今义:冷水和热水的统称。《论语十二章》词类活用1.学而时习之 时:名词--状语,按时2.吾日三省吾身 日:名词--状语,每日3.温故而知新 故、新:形容词--名词,旧的知识、新的体会4.传不习乎 传:动词--名词,传授的知识5.饭疏食饮水 饭:名词--动词,吃饭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名词--意动。
以……为乐 《诫子书》通假字 非澹泊无以明志:澹,通“淡”。《诫子书》古今异义 非宁静无以致远:宁静,安静,精力集中。
今义是指环境上的安静,不嘈杂。险躁则不能治性:险,轻浮。
今义:危险,不安全。淫慢则不能励精:慢,懈怠懒惰。
今义:速度缓慢。[6] 《诫子书》词类活用 非学无以广才:广,使动用法,活用为使……广的意思,即为增长的意思。
《狼》通假字 止有剩骨、止增笑耳:止,同“只”。《狼》词类活用1、狼不敢[前](名词作动词,上前)。
2、恐前后受其[敌](名词作动词,攻击)。3、一狼[洞]其中(名词作动词,打洞)。
4、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名词作动词,钻洞)。5、其一[犬]坐于前(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地)。
6、[苫]蔽成丘(名词作状语,盖上)。7、一[屠]晚归(动词作名词,屠夫,宰杀牲畜卖肉的人)。
8、一屠[晚]归(名词作状语,傍晚)。9、[弛]担持刀(形容词作动词,卸下)。
《狼》古今异义1、去 (一狼径去) 古义:离开 今义 : 到某—地方2、少(少时) 古义:稍微 今义 : 数量小3、几何(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古义:多少 今义 :几何学的简称4、耳(止增笑耳) 古义:古文言文出现在句尾时,通常解释为“罢了”。今义:耳朵。
5、股(屠自后断其股) 古义:大腿 今义:大腿,自胯至膝盖的部分6、盖(盖以诱敌) 古义:原来是 今义:遮蔽、覆盖7、弛(弛担持刀) 古义:卸下 今义:放松、松弛8、薪(场主积薪其中) 古义:柴草 今义:工资9、暴(屠暴起) 古义:突然 今义:强大。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屈突通,雍州长安人(隋)文? 爱问
4.A(解析:竟,此处意思为最终)5.C(解析:A 前为主谓之间,后为代词“他”。
B前为动词“做”。后为介词“替”。
C均为代词“他的”。D前为介词“因为”,后为动词“认为”)6.C(解析:A原文“悉达等竟以减死论”,只是免死罪,并非全免罪恶责。
B“初不与战,军中以通为怯”只是诱敌之法,并非真怯。D授陕东太行台右仆射一职,只是后因,并非前因。)
7.(1)(屈突通)秉公执法为人正直,即使是自己的亲属触犯法律,他也不会包庇纵容任何人。(“奉公”“虽”“亲戚”“纵舍”各1分,整体1分)(2)当时薛举的珍宝像小山一样堆积,诸将都争相抢夺,只有屈突通一点也不掠取。
(“山积”“争取”“独”“无所”各1分,整体1分)附:《屈突通传》译文屈突通,雍州长安人,隋文帝命他审察陇西牧群记录,查出两万多匹隐藏的马。 文帝大怒,将要处斩太仆卿慕容悉迭和监牧官一千五百人。
屈突通对文帝说:“人的生命最重要,死了就不能再生。陛下凭一颗最仁慈的心来治理天下,如儿子般对待群臣,又怎会容忍因牲畜一天所生殖的数量来杀死一千五百人呢?我很猖狂,愿意以死来请求(免除众人的死罪)。
”文帝醒悟,说:“朕不明事理,才到了这一地步。感谢你的这种心意,良苦用心。
现在就听从你的请求,来表彰你的直言相谏。”悉达等人最终被免除死刑来处罚。
从此逐渐被信任。被提拨为右武侯车骑将军。
屈突通)秉公执法为人正直,即使是自己的亲属触犯法律,他也不会包庇纵容任何人。 当时秦、陇两地叛乱纷起,任命屈突通为关内讨捕大使。
安定人刘迦论造反,率众十余万占据雕阴。屈突通调集关中兵攻打,驻扎在安定,一开始并不与敌交战,军中都以为屈突通胆怯。
屈突通佯言要撤兵,却又派兵偷偷潜入上郡。迦论并未察觉这个情况,率兵向南进犯,屈突通等他们毫无防备,便挑选精兵连夜突袭他们。
贼兵大败,俘虏了数万人回来。炀帝临幸江都,命令通镇守长安,高祖(唐高祖李渊)起兵,代王派屈突通守河东,不久唐兵渡过了黄河,在饮马泉打破了屈突通的部将桑显和。
屈突通很害怕,留下鹰扬郎将尧君素守河东,打算从武关到蓝田赶赴长安,但大军到潼关时被刘文静阻止,不能前进,两军相持有一个多月,通又命令显和夜里袭击刘文静,显和兵败,(文静)俘虏了他的兵部兵众。 有人劝他投降,他哭着说:“吾蒙受国家厚遇之恩,曾侍奉两个君主,接受别人的丰厚的俸禄,怎能在此危难之际逃走?只有以死相报罢了!”他常常自己摸着脖子说:“应当为了国家来挨别人一刀!”屈突通听说长安已被攻破,便命桑显和镇守潼关,自率主力向东,要去洛阳。
屈突通刚走,桑显和便投降了唐军。刘文静派副将窦琮、段志玄等率精锐骑兵和显和一同追赶屈突通于是擒屈突通押送长安。
高祖李渊道:“咱们两个怎会相见如此之晚呢?”屈突通哭道:“屈突通不能竭尽臣子的节义,力量用尽到了这一地步,成为本朝的羞辱呵。愧能相王”皇帝说:“你是个隋朝的忠臣呵。
”命令释放了他,并授他兵部尚书,封蒋国公,让他担任秦王李世民行军元帅长史。屈突通后来随军出战平定薛举,当时薛举的珍宝像小山一样堆积,诸将都争相抢夺,只有屈突通一点也不掠取。
唐高祖闻知此事后,说:“屈突通对朝廷如此清正,从头至尾都是如此,他的名声一定不是虚传的呵。 ”后来屈突通兼任陵东道行台仆射,跟从李世民讨伐王世充。
王世充被平定后,通的功劳为第一,不久被授予陕东磊行台右仆射,在洛阳镇守,几年后,征拜为刑部尚书,通自认为自己不熟习文法,所以坚持拒绝,转为工部尚书,贞观元年,授予洛州都督,加左光禄大无,第二年死去,年七十二岁。 。
3.七年级上下册文言文归纳
文言文 1、加点词义 项为之强 凹者为壑 作青云白鹤观 徐喷以烟 鞭数十 方出神 鹤唳云端 为之怡然称快 以丛草为林 时有物外之趣 心之所向 驱之别院 舞于空中 拔山倒树而来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蹲其身 必细察其纹理 盖一癞虾蟆 不亦说乎 人不知而不愠 吾日三省吾身 传不习乎 可以为师矣 不思则罔 不学则殆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诲女知之乎 是知也 必有我师焉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其恕乎 己所不欲 士不可以不弘毅 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幸甚至哉 次北固山下 行不足 听取蛙声一片 恒不一见 无何 始悟 居然城郭 莽莽然 乌有 危楼 裁如星点 黯然缥缈 或凭或立 人烟市肆 俄而雪骤 差可拟 与友期 去后乃至 尊君在否 相委而去 下车引之 入门不顾 智子疑邻 不筑 大亡其财 塞翁 亡而入胡 何遽 将胡马 人皆吊之 居一年 此独以跛之故 2、句子翻译: (1)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能睁大眼睛对着太阳,非常细小的东西也看得很清楚。
或:能睁大眼睛对着太阳,目力足以看清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 (2)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心里这样去想,那么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像变成鹤一样。
或:心时想的是鹤,那么呈现在眼前或是成千,或是上百飞舞的都是鹤了。 (3)故时有物外之趣:所以常常有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4)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定下神来,抓住了癞虾蟆,用鞭子打了几十下,把它赶到其它院里去了。 (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几个人在一起行路,一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师的人在中间;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的短处,自己如果有,就要改掉它。
(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光读书学习,却不知道思考,就迷惑不解;光思考却不去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7)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8)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了以后时时温习它,不也是快乐的吗? (9)吾日三省吾身:我每天多次地检查我自己。 (10)士不可以不弘毅: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
(11)己不所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的事,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12)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公子孙禹年和同业朋友在楼上喝酒。
(13)念近中无禅院:想想附近没有这样的寺院。 (14)或凭或立,不一状:有的靠着,有的立着,姿态各不相同。
(15)然数年恒不一见:但经常几年也不出现一次。 (16)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其中,有的像楼台,有的像殿堂,有的像牌坊,清清楚楚地呈现在眼前,数量有亿万个。
(17)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真接霄汉:不久,风住天清,一切都没有了,惟独有一座高楼,上与天接。 (18)撒盐空中差可拟: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19)未若柳絮因风起:不如比作风吹柳絮满天飞。 (20)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谢道韫)就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21)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真不是人!跟别人约好一块走,却丢下我走了。 (2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计信用;对着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23)暮而果大亡其财: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的财物。 (24)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这家人很赞赏儿子聪明,却怀疑是隔壁的老人干的。
(25)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家里有的是好马,他儿子喜欢骑着玩,从马上摔下来,摔断了大腿。 (26)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过了一年,胡人大举进攻,进了长城,壮年男子都拿起武器作战。
.cn/czyw/xszx/tbjxzy_1/dzikb/qs/。
4.七年级上册课外文言文整理
一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4、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兔走触株( ) ②因释其耒而守株( ) ③冀复得兔( ) ④而身为宋国笑( )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为”与“而身为宋国笑”中的“为”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B、为人谋而不忠乎 C、始悟为山市 D、此何遽不为福乎 6、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7、为什么宋人不会再得到兔子? 二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三 先公(指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与芦苇相似的草本植物)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街坊)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选出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3分 A、以荻画地 以:用 B、教以书字用 书:写 C、使学为诗 为:作为 D、及其稍长把 及:等到 2、欧阳公“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最根本原因是:( ) 3分 A、欧阳修聪明过人 B、太夫人教子有方 C、闾里士人家慷慨借书 D、欧阳修刻苦攻读 3、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多诵古人篇章。 (2)唯读书是务。
四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行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魏武闻之,追杀此使。《世说新语·容止》 4、简要分析魏王是个怎样的人。
(3分) 5、“捉刀”流传下来已成为一个固定词语。不查词典,模仿推敲的写法,对“捉刀”进行解释。
()(4分) [推敲] 传说唐代诗人贾岛骑着驴做诗,得到“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第二句的“敲”字又想改用“推”字,犹豫不决,就用手作推、敲的样子,无意中碰上了韩愈,向韩愈说明原委。
韩愈想了一会儿说,用“敲”字好 五 《梦溪笔谈》一则 古法采草药多用二月、八月,此殊未当。但二月草已芽,八月苗未枯,采掇者易辩识耳,在药则未为良时。
大率用根者,若有宿根,须取无茎叶时采,则津泽皆归其根。欲验之,但取芦菔、地黄辈观,无苗时采,则实而沉;有苗时采,则虚而浮。
其无宿根者,即候苗成而未有花时采,则根生已足而又未衰。如今之紫草,未花时采,则根色鲜泽;花过而采,则根色黯恶,此其效也。
用叶者取叶初长足时,用芽者自从本说,用花者取花初敷时,用实者成实时采。皆不可限以时月。
缘土气有早晚,天时有愆伏。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
白乐天《游大林寺》诗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盖常理也,此地势高下之不同也。
始筀竹笋,有二月生者,有三四月生者,有五月方生者,谓之晚筀;稻有七月熟者,有八九月熟者,有十月熟者,谓之晚稻。一物同一畦之间,自有早晚,此物性之不同也。
岭、峤微草,凌冬不凋,并、汾乔木,望秋先陨;诸越则桃李冬实,朔漠则桃李夏荣,此地气之不同。一亩之稼,则粪溉者先牙;一丘之禾,是后种者晚实,此人力之不同也。
岂可一切拘以定月哉! 《卷二十六 药议》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此殊未当: 但二月草已芽:若有宿根:若:假如。
缘土气有早晚: 凌冬不凋: 则粪溉者先牙: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本文批判了固定在二、八月采药的旧法,以通俗的事实和道理说明了采药不可拘于固定的月份。作者指出,因为药用( )的不同,( )也应随之不同,这样才能保证药物的质量;作者还进一步阐明了植物生长、成熟的早晚,是因( )、( )、( )、( )的不同而有所改变的,因此采药的时间决不可以限于固定的月份。
(2)针对使用部位不同方面,作者依次直接说明“ “”五种情况。 (3)作为一篇说明文,这一层作者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3、翻译下列句子 (1)大率用根者,若有宿根,须取无茎叶时采,则津泽皆归其根。
5.初一文言文知识整理
我升初二,我可以告诉你一些。
古今异义: 龌龊:古:做事小心谨慎,过分拘谨。 今:肮脏 可以:古:可以凭借。
今:对某事表赞同。 涕:古义:泪。
今义:鼻涕。 走:古义:“跑”的意思。
今义:行走。 汤:古义:热水。
今义:菜或面做的稀状食物。 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
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然而:古义:两个词。
“然”代指上文所说的情况,“而”表示转折,等于说“如此(这样),可是……”。 今义:是一个表示转折的连词。
一词多义:(按音序排列)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养(衣食所安)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备: 1、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具备。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准备。(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被:1、影响(被于来世) 2、同“披”,穿(皆被绮绣)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7. 薄:1、迫近,接近。
(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2、轻视。(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3、厚度小。
(薄如钱唇《活板》) 8.策:1、马鞭。(执策而临之《马说》) 2、鞭打、驱使。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记录。(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4、计谋。
(成语“束手无策”) 9.长:cháng 1、长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2、与“短”相对。
(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3、长久,健康。(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4、永远。
(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10.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 11. 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12. 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 2、惩罚 13. 驰:1、骑(愿驰千里足) 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 14. 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 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 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 4、产生(计将安出) 15. 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 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 16. 次:1、编次。
(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 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17. 箪:1、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2、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一箪食,一豆羹) 18. 当:1、承当,承受。
(当之无愧) 2、应当。(当奖率三军《出师表》) 3、将要。
(今当远离) 4、对着,向着。(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5、值,正在。
(当时此,诸郡县苦秦吏者《陈涉世家》) 6、抵挡。(“锐不可当”) 19. 道:1、道路。
(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2、道义。(伐无道,诛暴秦) 3、方法。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4、说,讲。(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20. 得:1、能够(二者不可得兼) 2、得到、获得(故不为苟得) 3、同“德”,感激(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1. 等:1、同样(等死,死国可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2、诸位,表多数(公等遇雨) 22. 敌:1、攻击(恐前后受其敌《狼》) 2、敌人(盖以诱敌《狼》) 23. 吊:1、凭吊(为我吊望诸君之墓) 2、慰问(人皆吊之) 24. 度:1、dúo估计、推测(孤不度德量力) 2、渡过、越过(关山度若飞) 25. 端:1、画幅的右端(左手执卷端) 2、正、端正(其人视端容寂) 26. 恶:1、怎么(恶能无纪) 2、厌恶(所恶有甚于死者) 27. 发:1、行动、发动(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 2、发射(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3、起,被任用(舜发于畎亩之间) 4、征发(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 5、开放(野芳发而幽香 ) 6、发出(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7、fā,头发(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8. 凡:1、凡是(则凡数州之土壤) 2、总共(凡三往) 29. 方:1、见方(方七百里)2、长方形(方以长)3、当……时候(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 30. 分:fēn 1、划分,分开。
(今天下三分《出师表》) 2、分配,分给。(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3、长度单位。
(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4、fèn,职分,本分。(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 31. 奉:1、通“俸”侍奉(为妻妾之奉) 2、接受、奉行(奉命于危难之间) 3、供养(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32. 否:1、同“不”没有(尊君在否) 2、恶、坏(陟罚臧否) 33. 夫:1、那(予观夫巴陵胜状) 2、fú,句首发语词(夫环而攻之/且夫人之学) 3、丈夫(夫齁声起/罗敷自有夫) 4、成年男子的通称,人(荷担者三夫) 34.扶:1、沿,顺着(便扶向路《桃花源记》) 2、搀扶(出郭向扶将《木兰词》) 35. 拂1、违背、阻碍(行拂乱其所为) 2、同“弼”,辅佐(入则无法家拂士) 3、轻轻擦过(以手拂之) 36. 福:1、赐福、保佑(神弗福也) 2、好事、有福之事(此何遽不为福乎) 37. 富:1、富丽(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
6.七上下文言文的文学常识归纳
句式倒装 古今汉语句法成份的位置基本相同。
在正常情况下,汉语句子成份是有一定顺序的。如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动词谓语在前,宾语在后;修饰限制或在中心词前,补充成份在谓语后。
但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在充当句子成分时,与现代汉语的位置顺序不一致。有时宾语可以放在动词谓语前面,定语可以放在中心语的后面,甚至有时候谓语还可以放到主语的前面等。
常见的倒装有以下的五种: 1宾语前置:疑问句中 否定句中 出现结构助词 2定语后置:数量性定语后置 修饰性定语后置 “者”字短语作定语后置 3介词并语前置4介词宾语的位置, 5谓语前置(1) 宾语前置 宾语在一定的语境中,要放在动词谓语之前,这是古代汉语中最为突出的一种语序现象。一般地说这种前置是有条件的。
其类有三: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提前。 例如, ① 大王来 何操 ? ② 沛公 安在 ? ③ 臣实不才,又谁 敢怨 ?④ 圣王有百,吾 孰法 焉? ⑤ “许子冠乎?”曰:“冠。”
曰:“ 奚 冠?”曰:“冠素”。 ⑥ 吾 谁欺 ,欺天乎? 上解中疑问代词“何”、“安”、“谁”、“孰”、“奚”,都是用作宾语而置于谓语的前边的。
例(3)的“敢”是能愿动词,它必须与动词连在一,所以“谁 ”用在“敢”之前。最有启发性的是例(6),“欺天乎”当然也是疑问句。
但由于“天”这个宾语是名词。不是疑问代词。
所以放在动词“欺”的后面。 二、否定句中代词宾语要前置 常见的否定词有:不、母、无、未、、弗、勿、莫等。
例如: ①然而不王者,未 之有 也。 (未有之) ②臣未 之闻 也 (未闻之) ③我无 尔诈 ,尔无我虞。
(无诈尔…) ④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 或欺 。 (莫欺之) △疑问代词作宾语而前置的格式,在上古汉语中相当严格的。
据统计,《左传》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的占98.4%。而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置于动词前面的,并不那么严格,先秦古籍中就有一些后置的情况。
例如: ①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 何求 。 汉代以后,这种宾语更是大量后置,例如: ②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 为之 。
虽然汉代以后的文言文,前置和后置并存。我们可以认为前置是沿袭先秦语法规则,是文人仿古的结果。
(三)宾语后有结构助词“是”、“之”等 为了突出宾语而把宾语提前,并在提前的宾语和动词之间用上“是”或“之”,构成“宾语+是(之)+动词”的格式,例如:① 宋何 罪之有 ?② 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 也。③ 将 虢是灭 ,何爱于虞?④ 我周之东迁, 晋郑依 焉。
⑤ 王贪而无信, 唯蔡是感 。(感通憾怨恨)⑥ 子曰:“求,无乃 尔是过 与?(责备你)其各例意思分别是:宋有何罪、说的是虞虢、将灭虢、依晋郑、感蔡、过尔。
为了强调行为的单一性、排他性和论断性,便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唯”、“惟”,构成“唯(惟)…是…”的格式。以上例就是这种格式。
这种句式仍保留在一些成语中,如“惟命是从”“唯利是图”“唯才是举”等。其他语句如:1惟余马首是瞻。
(只要看我的马头就行了)2惟陈言之务去。 (只要是陈旧的语言就务必去除)以上各句翻译要体现出“只要…就”的意思来,如只要是命令就听从,只要有利就图,只要是人才就举荐。
古汉语中,还有些没有形式标志的宾语前置,但并不多见。 (2)定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里,定语一般都放在名词中心语前面,用来修饰中心语。
但在古代汉语里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或者因为定语过长没,而为了使语言更流畅,于是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后边。今译时,一般都应提到中心语前面,其格式有三类 〈1〉数量性定语后置 ① 命子封帅 车-- 三百乘 以伐京。
② 不豫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③ 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2〉修饰性的定语后置 ①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②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分别译为:“长长的剑”(陆离,形容剑之长),“高高的切云冠”(崔嵬,形容冠之高)。
高高的庙堂,远远的江湖。 〈3〉“者”字短语作定语后置 ① 太子宾客 -- 知其事音,皆白衣冠道之。
② 其石 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③ 村中少年 -- 好事者驯养一虫。
译为“知其事的太子宾客:“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的石头:“好事的少年”。
都因为有“者”字标志而将定语后置 。(2) 介词宾语前置 介词结构的宾语通常是在介词后面,但在古代汉语中,也可放在介词之前,主要以下两种: 〈1〉疑问句中,介词的宾语前置 ①许子 奚为 不自织? (为什么?) ②何以 战? (凭什么?) ③客 胡为 若此 (为什么?) ④曷为 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 (为何?) ⑤ 学 恶乎始 ? 恶乎终 ? (从哪里?) 〈2〉一般句式中的介词宾语的前置。
为了强调介词的宾语,虽无形式标志,但也可以将宾语提到介词之前。例如: ① 楚国 方城以 为城, 汉水以 为池。
② 楚战士无不 一以当十。 ③ 沛公 北向坐,张良 西向待。
在现代汉语中,还有“ 夜以 继日”这类成语是古汉语的遗够 (3) 介宾语短语的位置 介宾短语可以作状语,也可以作补语,这是古今汉语相同的。但是,古汉语中表示方式、时间、处所、原因、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