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取而代之的翻议(翻译文言文取而代之)
1.翻译文言文 取而代之
取而代之 【拼音】:qǔ ér dài zhī
【解释】:指夺取别人的地位而由自己代替。现也指以某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秦始皇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
'彼可取而代也。'”
意思:
讲到项羽少年时的一段故事:
秦始皇灭了燕、赵、韩、魏、齐、楚六国,建立了统一强大的秦朝。他为了宣扬威德,进一步巩固统治,经常出巡全国各地。
有一次,秦始皇南巡会稽(在今浙江),当他的车马仪仗,浩浩荡荡,威风凛凛,经过南江(今江苏吴县附近)时,大路两旁伫立着无数观看的人群。少年项羽和他的叔父项梁也在其中。这时,项羽忽然说了这么一句:“彼可取而代之也!”
“彼”,即“他”,这里指秦始皇的统治、权势和地位“可以夺取过来并且代替他!”
项梁听了,不禁大吃一惊,急忙伸手去捂住项羽的嘴,小声责备他道:“别乱说!你不怕全家合族都要杀头吗!”但是,项梁却也暗暗赞赏他这个小侄子的胆识。原来项梁也早在心里盘算着怎样推翻秦朝、恢复楚国的事,不过他没有透露罢了。后来他叔侄俩就在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运动中投入了反秦的战斗。
“取而代之”就是来源于上述的故事。
【示例】:清帝方今玩于彼股掌之上,及其时则~耳。 ◎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八十六回
【近义词】:改朝换代
【反义词】:一如既往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用于人或事物
2.《“平阳侯曹参者,沛人也”阅读答案及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爱问知
原文:平阳侯曹参者,沛人也。
秦时为沛狱掾,而萧何为主吏,居县为豪吏矣。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及为将相,有郤。
至何且死,所推贤唯参。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
择郡国吏木诎于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
日夜饮醇酒。卿大夫以下吏及宾客见参不事事,来者皆欲有言。
至者,参辄饮以醇酒,间之,欲有所言,复饮之,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说,以为常。 相舍后园近吏舍,吏舍日饮歌呼。
从吏恶之,无如之何,乃请参游园中,闻吏醉歌呼,从吏幸相国召按之。乃反取酒张坐饮,亦歌呼与相应和。
参见人之有细过,专掩匿覆盖之,府中无事。 参子窋为中大夫。
惠帝怪相国不治事,以为“岂少朕与”? 乃谓奋曰:“若归,试私从容问而父曰:‘高帝新弃群臣,帝富于春秋,君为相,日饮,无所请事,何以忧天下乎?’然无言吾告若也。”奋既洗沐归,闲侍,自从其所谏参。
参怒,而笞窋二百,曰:“趣入侍,天下事非若所当言也。”至朝时,惠帝让参曰:“与窋胡治乎? 乃者①我使谏君也。”
参免冠谢曰:“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上曰:“朕乃安敢望先帝乎!”曰:“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上曰:“君似不及也。”参曰:“陛下言之是也。
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 惠帝曰:“善。君休矣!”参为汉相国,出入三年。
卒,谥懿侯。子窋侯。
百姓歌之曰:“萧何为法,顜②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净,民以宁一。”
太史公曰:曹相国参攻城野战之所以能多若此者,以与淮阴侯俱。 及信已灭,而列侯成功,唯独参擅其名。
参为汉相国,清静极言合道。然百姓离秦之酷后,参与休息无为,故天下俱称其美矣。
翻译:平阳侯曹参,沛县人。秦朝时曹参做沛县的狱掾,萧何做主吏,他们在县里已是有名望的官吏了。
曹参起初卑贱的时候,跟萧何关系很好;等到各自做了将军、相国,便有了隔阂。 到萧何临终时,萧何向孝惠皇帝刘盈推荐的贤臣只有曹参。
曹参接替萧何做了汉朝的相国,做事情没有任何变更,完全遵循萧何制定的法度。曹参从各郡和诸侯国中挑选一些质朴而不善文辞的厚道人,立即召来任命为丞相的属官。
对官吏中那些言语文字苛求细微束节,想一味追求声誉的人,就斥退撵走他们。 曹参自己整天痛饮美酒。
卿大夫以下的官吏和宾客们见曾参不理政事,上门来的人都想有话相劝。可是这些人一到,曾参就立即拿美酒蛤他们喝,过了一会儿,有的人想说些什么,曹参又让他们喝酒,直到喝醉后离去,始终没能够开口劝谏,如此习以为常。
相国住宅的后园靠近官吏的房舍,官吏的房舍里整天饮酒歌唱,大呼小叫。 曹参的随从官员们很厌恶这件事,但对此也无可奈何,于是就请曾参到后园中游玩,一起听到了那些官吏们醉酒高歌、狂呼乱叫的声音,随从官员们希望相国把他们召来加以制止。
曹参反而叫人取酒布设座席痛饮起来,并且也高歌呼叫,与那些官吏们相应和。曹参见别人有细小的过失,总是隐瞒遮盖,因此相府中平安无事。
曹参的儿于曹奋做中大夫。汉惠帝埋怨曹相国不理政事,觉得相国是否看不起由己,于是对曹窋说:“你回家后,试看私下随便问问你父亲悦:‘高帝刚刚永别了群臣,皇上又很年轻,您身为相国,整天喝酒,遇事也不向皇上请示报告,根据什么考虑国家大事呢?’但这些话不要说是我告诉你的。
”曾 假日休息时回家,闲暇时陪着父亲,把惠帝的意思变成自己的话规劝曹参。曹参听了大怒,打了曹 二百板子,说:“快点儿进宫侍奉皇上去,国家大事不是你应该谈论的。”
到上朝的时候,惠帝责备曹参说:“对曹为什么要惩罚呢?上次是我让他规劝您的。”曹参脱帽谢罪说:“请陛下自己仔细考虑一下,在圣明英武上您和高帝谁强?”惠帝说:“我怎么敢跟先帝相比呢!”曹参说:“陛下看我和萧何谁更贤能?”惠帝说:“您好像不如萧何。
”曹参说:“陛下说的这番话很对。况且高帝与萧何平定了天下,法令已经明确,如今陛下垂衣拱手,我等谨守各自的职责,遵循原有的法度而不随意更改,不就行了 吗?”惠帝说:“好。
您休息去吧!”曹参做汉朝相国,前后有三年时间。他死了以后,被谥为懿侯。
曹参之子曹 接替了他父亲的候位。 百姓们歌颂曹参的事迹说;“萧何制定法令,明确划一;曹参接替萧何为相,遵守萧何制定的法度而不改变。
曹参施行他那清净无为的政策,百姓因而安宁不乱。” 太史公说:曹相国曹参的战功之所以如此之多,是因为他跟淮阴侯韩信一起共事的缘故。
等到韩信被消灭,列侯成就的战功,惟独曹参据有其名。 曹参作为汉朝相国,极力主张清净无为,这完全合于道家的学说。
百姓遭受秦朝的酷政统治以后,曹参给予他们休养生息的时机,所以天下的人都称颂他的美德。
3.文言文"取而代之"司马迁
出 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
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取而代之: 意思是:指夺取别人的地位而取代。
“彼可取而代之”其实是“可取彼而代之”的倒装,主语省略。 《史记·项羽本纪》中,讲到项羽少年时的一段故事: 秦始皇灭了燕、赵、韩、魏、齐、楚六国,建立了统一强大的秦朝。
他为了宣扬威德,进一步巩固统治,经常出巡全国各地。 有一次,秦始皇南巡会稽(在今浙江),当他的车马仪仗,浩浩荡荡,威风凛凛,经过南江(今江苏吴县附近)时,大路两旁伫立着无数观看的人群。
少年项羽和他的叔父项梁也在其中。这时,项羽忽然说了这么一句:“彼可取而代之也!” “彼”,即“他”,这里指秦始皇的统治、权势和地位“可以夺取过来并且代替他!” 项梁听了,不禁大吃一惊,急忙伸手去捂住项羽的嘴,小声责备他道:“别乱说!你不怕全家合族都要杀头吗!”但是,项梁却也暗暗赞赏他这个小侄子的胆识。
原来项梁也早在心里盘算着怎样推翻秦朝、恢复楚国的事,不过他没有透露罢了。后来他叔侄俩就在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运动中投入了反案的战斗。
“取而代之”就是来源于上述的故事。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
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
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
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4.文言文翻译器之的翻译
之的中文解释 以下结果由汉典提供词典解释 部首笔画 部首:丶 部外笔画:2 总笔画:3 五笔86:PPPP 五笔98:PPPP 仓颉:INO 笔顺编号:454 四角号码:30302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4E4B 基本字义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
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
莫逆~交。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
5.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
7. 往,到:“吾欲~南海”。详细字义 〈动〉1. (会意。
象艹过屮。枝茎益大。
本义:出,生出,滋长)2. 同本义 [grow] 之,出也。象艹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说文》如语焉而未之然。——《礼记》。
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
3. 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go to;leave] 之,适也。——《广雅》自伯之东。
——《诗·卫风·伯兮》之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之虚所卖之。
(“虚”同“墟”)——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佯狂不知所之者。——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吾欲之南海,何如?——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4. 又如:之如(前往);之往(去;到);之官(上任;前往任所);之国(前往封地);之适(前往)1. 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this;that] 宣王说之。
(之:指南郭处士来吹竽。)——《韩非子·内储说上》虎因喜,计之曰。
(之:这,指上文所说驴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唐· 柳宗元《三戒》当分明记之。
(之:指共读情景。)——清· 袁枚《祭妹文》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之:代词,指天下事。)——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2. 又如:较之中学时代;因之,他将自己的整个心血都放了进去3. 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he;her;it;they;them]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 周,遇之。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4. 又 蹇叔哭之。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之”是指示代词,指代“巫医乐师百工”。)——唐· 韩愈《师说》5. 又如:取而代之;战而胜之;为之感叹;使之顺利发展;与之见面6. 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他的”、“其他的” [its;his;other] 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
——《武王伐纣平话》〈助〉1. 的 [of]2. 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 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开火者,军中发枪之号也。
3. 又如:钟鼓之声;一家之长;原因之一;夫子之文章4. 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吾见师之出。——《左传·僖公三十二年》5. 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 口之于味,有同耆也。
——《孟子》〈形〉1. 具有字母S的形状的,“之”字形 [zigzag]。如:之江(江流曲折如“之”字者);之字路(曲折如“之”字形的路) 常用词组1. 之后 zhīhòu(1) [after]∶紧接在…时以后 作出安排之后,我们就照着办(2) [behind]∶在…后面 房屋之后有棵大樟树(3) [afterwards]∶然后 之后他又给我来过两封信2. 之乎者也 zhī-hū-zhě-yě [archaism;literary jargons] 之、乎、者、也都是文言虚词,现在常用来形容咬文嚼字与迂腐的书呆子气 他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3. 之流 zhīliú [suchlike] 同一类的某人或某物 往往不是一位贵族,而是一个流浪汉之流的人4. 之前 zhīqián [before] 表示在某个时间或处所的前面 吃饭之前要洗手5. 之字路 zhīzìlù [switchback;curve in a road] 山区中之字形或人字形道路或小径 旅行者爬上一些易爬的之字形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