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俭字元节文言文翻译(《后汉书张俭传》原文及翻译)

    1.《后汉书 张俭传》原文及翻译

    《后汉书·张俭传》 张俭字元节,山阳高平人,赵王张耳之后也。

    父成,江夏太守。俭初举茂才,以刺史非其人,谢病不起。

    延熹八年,太守翟超请为东部督邮。时中常侍侯览家在防东,残暴百姓,所为不轨。

    俭举劾览及其母罪恶,请诛之。览遏绝章表,并不得通,由是结仇。

    乡人朱并,素性佞邪,为俭所弃。并怀怨恚,遂上书俭与同郡二十四人为党,于是刊章讨捕。

    俭得亡命,困迫遁走,望门投止,莫不重其名行,破家相容。后流转东莱,止李笃家。

    外黄令毛钦操兵到门,笃引钦谓曰:“张俭知名天下,而亡非其罪。纵俭可得,宁忍执之乎?” 钦因起抚笃曰:“蘧伯玉耻独为君子,足下如何自专仁义?”笃曰:“笃虽好义,明廷今日载其半矣。”

    钦叹息而去。笃因缘送俭出塞,以故得免。

    其所经历,伏重诛者以十数,宗亲并皆殄灭,郡县为之残破。 中平元年,党事解,乃还乡里。

    大将军、三公并辟,又举敦朴,公车特征,起家拜少府,皆不就。献帝初,百姓饥荒,而俭资计差温,乃倾竭财产,与邑里共之,赖其存者以百数。

    建安初,征为卫尉,不得已而起。俭见曹氏世德已萌,乃阖门悬车,不豫政事。

    岁余,卒于许下,年八十四。(《后汉书·党锢列传》) 译文: 张俭字元节,山阳高平人,是赵主张耳的后代。

    父亲张成,任江夏太守。张俭最初被荐举为茂才,因为荐举他的刺史不太好,便托病不去就职。

    延熹八年,太守翟超请他出任东部督邮。当时中常侍候览家在防东,残害百姓,行为不轨。

    张俭检举弹劾侯览及其母亲的罪恶,请朝廷诛杀侯览。侯览扣压了奏章,不能上达皇帝,因此两人结仇。

    张俭的同乡朱并,向来品性诌佞邪恶,为张俭所不齿,朱并因此怀恨在心,于是上书告发张俭与同郡二十四人结为私党,朝廷删削掉奏章上朱并的名字发下,下令逮捕张俭等人。张俭被迫逃命,困顿窘迫,四处奔逃,看到人家就投宿,人们无不敬重他的姓名行止(《辞源》“名行”条。

    在语境中似“名声品行”更好)都冒着家破人亡的危险收留他,后来流转到东莱郡,藏在李笃家。外黄令毛钦率兵到李笃家搜捕,李笃把毛钦叫到一旁对他说:“张俭知名天下,虽然逃亡,并非有罪。

    即使张俭可以抓到,难道你就忍心拘捕他吗?”毛钦起来拍一拍李笃说:“蘧伯玉以独自当君子为可耻,足下怎能以仁义自专?”李笃说:“我虽然向往道义,今天尊驾也得到一半了。”毛钦叹息而去。

    李笃趁此机会将张俭送出塞外,因此能够幸免于难。他所经过的地方,有几十人遭受极刑,宗族亲戚都被灭绝,郡县因此遭到严重破坏。

    中平元年,党事解除,张俭回到家乡。大将军、王公都征召他,又荐举他为敦朴,公车特征,从家中请出,任少府之职,他都没有应召。

    献帝初年,百姓遭饥荒,而张俭家资产略能维持温饱,于是拿出所有的财产,与邑人共同享用,靠张俭活下来的有几百人。 建安初年,朝廷征召他做卫尉,不得已而就职。

    张俭看到曹氏的德运已经显现,就辞官不做,闭门谢客,不问政事。一年多后,张俭在许县去世,时年八十四。

    张俭字元节,山阳高平人翻译,张俭宛平人文言文翻译,张俭望门投止原文及文言文翻译

    2.文言文张俭传翻译.```````急` 搜狗问问

    张俭,字元节,山阳高平人,是赵王张耳的后代。张俭的父亲张成,作过江夏太守。张俭起初被举荐为茂才(秀才),因为刺史(官职名)看不起他,于是托病不做事。

    延熹(汉灵帝年号)八年,太守翟超请他做东部督邮(官职名)。当时中常侍(宦官官职名)侯览的家住在防东(地名),对百姓很残暴,所作所为都违法。张俭检举弹劾侯览以及侯览母亲的罪行,上奏请求处死他们。侯览扣押了他的奏章,没有到达皇帝那里,于是和侯览结下了冤仇。乡里人有个叫朱并的,向来奸诈邪恶,被张俭抛弃。也心怀怨恨,于是上奏说张俭和同郡(山阳郡)的二十四人结党,于是朝廷发文书逮捕他。张俭逃命,困顿窘迫的逃走,看到人家就去投奔,没有一家不因为尊重他的品行,不顾家破人亡的危险收容他的。后来流落到东莱(地名),住在李笃(人名)家里。外黄县县令毛钦带着士来到李笃家门口(来抓捕张俭),李笃悄悄对毛钦说:“张俭天下闻名,他逃命因为他没有犯罪。就算找到他,您忍心抓捕他吗?”

    毛钦抚摸着李笃后背说:“蘧伯玉(陈秋时期卫国贤大夫)以自己独当君子为耻,你怎么独自履行仁义?”李笃说:“我虽然好讲义气,大人今天你也有一份啊(你应该也讲义气)。”毛钦叹息着带兵走了。李笃趁一次机会送张俭出塞,张俭所以幸免于难。他所投靠的人家,被重刑处死的有好几十人,家族亲属都被处死,整个地区都因为这萧条了。

    中平(汉献帝年号)元年,结党案结束(不再追究),张俭于是回到乡里。大将军、三公(司徒、司马、司空)一起征聘他,又被举荐为“敦朴”(类似于“孝廉”的称号),公车(朝廷征聘士人的礼节)特征,任命他为少府(官职名),都推辞了。汉献帝初期,百姓遭遇饥荒,而张俭的生活也几乎不到温饱,却用尽全部财产,和乡里人共享,依靠它存活下来的好几百人。

    建安(汉献帝年号)初期,朝廷征聘他为卫尉(官职名),不得已只好去任职。张俭发现曹操祖上的阴德开始显灵(意思是曹操的势力越来越大),于是关门悬车(把车闲置起来,意思是不出门),不参与政事。过了一年多,在许下(地名)去世,终年八十四岁。

    文言文,字元,翻译

    3.文言文张俭传翻译.```````急`

    张俭,字元节,山阳高平人,是赵王张耳的后代。

    张俭的父亲张成,作过江夏太守。张俭起初被举荐为茂才(秀才),因为刺史(官职名)看不起他,于是托病不做事。

    延熹(汉灵帝年号)八年,太守翟超请他做东部督邮(官职名)。当时中常侍(宦官官职名)侯览的家住在防东(地名),对百姓很残暴,所作所为都违法。

    张俭检举弹劾侯览以及侯览母亲的罪行,上奏请求处死他们。侯览扣押了他的奏章,没有到达皇帝那里,于是和侯览结下了冤仇。

    乡里人有个叫朱并的,向来奸诈邪恶,被张俭抛弃。也心怀怨恨,于是上奏说张俭和同郡(山阳郡)的二十四人结党,于是朝廷发文书逮捕他。

    张俭逃命,困顿窘迫的逃走,看到人家就去投奔,没有一家不因为尊重他的品行,不顾家破人亡的危险收容他的。后来流落到东莱(地名),住在李笃(人名)家里。

    外黄县县令毛钦带着士来到李笃家门口(来抓捕张俭),李笃悄悄对毛钦说:“张俭天下闻名,他逃命因为他没有犯罪。就算找到他,您忍心抓捕他吗?” 毛钦抚摸着李笃后背说:“蘧伯玉(陈秋时期卫国贤大夫)以自己独当君子为耻,你怎么独自履行仁义?”李笃说:“我虽然好讲义气,大人今天你也有一份啊(你应该也讲义气)。”

    毛钦叹息着带兵走了。李笃趁一次机会送张俭出塞,张俭所以幸免于难。

    他所投靠的人家,被重刑处死的有好几十人,家族亲属都被处死,整个地区都因为这萧条了。 中平(汉献帝年号)元年,结党案结束(不再追究),张俭于是回到乡里。

    大将军、三公(司徒、司马、司空)一起征聘他,又被举荐为“敦朴”(类似于“孝廉”的称号),公车(朝廷征聘士人的礼节)特征,任命他为少府(官职名),都推辞了。汉献帝初期,百姓遭遇饥荒,而张俭的生活也几乎不到温饱,却用尽全部财产,和乡里人共享,依靠它存活下来的好几百人。

    建安(汉献帝年号)初期,朝廷征聘他为卫尉(官职名),不得已只好去任职。张俭发现曹操祖上的阴德开始显灵(意思是曹操的势力越来越大),于是关门悬车(把车闲置起来,意思是不出门),不参与政事。

    过了一年多,在许下(地名)去世,终年八十四岁。

    4.旧唐书 列传三十三 张俭 译文

    张俭,是雍州新丰人。前隋相州刺史、皖城郡公张威的孙子。其父名张植,曾做过车骑将军、连城县公等官职。

    张俭,本是高祖皇帝的侄外孙。高祖皇帝初起兵,张俭就因为有功被封为右卫侍郎将,后升为朔州刺史。当时颉利可汗日渐强盛,常常向边境一带索取财物,发来的书函竟谮用“诏书”、“敕旨”之类的称呼,边关的官吏只好顺从不敢推辞。当张俭来任职后,唯独他敢拒绝不理会。他还鼓励、指导百姓们种田,每年收粮食数十万斛。就算有冬旱之年,劝百姓互相接济,都不会饥饿而死,朔州一带因此很稳定、平安。李靖勘平突厥的叛乱后,有思结部落的人众,无路可逃来投奔张俭。张俭接受他们并和睦他们安置。他们在碛北一带的(少数民族),亲戚之间私自过往探访,张俭也不禁止,只表示不知道而已。后张俭调到胜州,继任(朔州刺史)的官吏不细察实际情况,冒然向皇帝报说思结部落又叛乱,朝廷商议要出兵讨伐,当时张俭因为守母孝(在京),放弃按服守孝的规定请求作使者去安抚招纳他们。张俭独自到思结部落,召见他们的首领安慰,推心置腹(陈述利害),他们都很虔诚的归顺,因此又被调到代州做官,并兼任代州都督。张俭劝诫(少数民族的人)重农力耕,每年庄稼都成熟好几次,私人家中积蓄都很殷实。张俭担心他们会越来越骄横,所以公布了“平籴法”,粮税入缴官仓。思结部落的人很高兴,因此官仓也很充实。

    后来升迁为营州都督,兼任护东夷校尉。因为差错被免了职,降为平民保留官衔。营州与契丹、奚、靺鞨等夷族很临近,高丽国纠集这些部落入犯,张俭率兵打退,几乎全部剿灭。(因此)又被封为营州都督。太宗准备征剿辽东,遣张俭率俘虏的少数民族(兵士)在前探路,一直打到辽西,因为河水涨起,很久都不能渡过。太宗认为(张俭)胆小害怕,便把他召回。在洛阳宫接见时,(张俭)细细讲述了(辽西)山水环境和地理情况,以及长时间不能进军的原因。太宗很高兴,封他为行军总管,命他率领众少数部众,做为六军的先行。当时高丽国等待的莫离支部落将要到了,皇帝让张俭从新城路半道截杀,敌兵不敢出来。俭率兵进军渡过辽河,直达建安城,打败敌兵,杀了好几千人。一直封官做到皖城郡公。后来改东夷校尉官为都护府,就命张俭做都护长官。永徽元年,加封为金紫光禄大夫。后死,享年60岁,(皇帝赐)谥号为“密”。

    5.谁能给我翻译一下《辽史

    张俭,宛平人,性端悫,不事外饰。统和十四年,举进士第一,调云州幕官。故事,车驾经行,长吏当有所献。圣宗猎云中,节度使进曰:“臣境无他产,惟幕僚张俭,一代之宝,愿以为献。”先是,上梦四人侍侧,赐食人二口,至闻俭名,始悟。召见,容止朴野。访及世务,占奏三十余事。由此顾遇特异,践历清华,号称明干。开泰中,累迁同知枢密院事。太平五年,出为武定军节度使,移镇大同。六年,入为南院枢密使。帝方眷倚,参知政事吴叔达与俭不相能,帝怒,出叔达为康州刺史,拜俭左丞相,封韩王。帝不豫,受遗诏辅立太子,是为兴宗,赐贞亮弘靖保义守节耆德功臣,拜太师、中书令,加尚父,徙王陈。重熙五年,帝幸礼部贡院及亲试进士,皆俭发之。进见不名,赐诗褒美。俭衣唯帛,食不重味,月俸有余,赒给亲旧。方冬,奏事便殿,帝见衣袍弊恶,密令近侍以火夹穿孔记之,屡见不易。帝问其故,俭对曰:“臣服此袍已三十年。”时尚奢靡,故以此微讽喻之。上怜其清贫,令恣取内府物,俭奉诏持布三端而出,益见奖重。俭弟五人,上欲俱赐进士第,固辞。有司获盗八人,既戮之,乃获正贼。家人诉冤,俭三乞申理。上勃然曰:“卿欲朕偿命耶!”俭曰:“八家老稚无告,少加存恤,使得收葬,足慰存没矣。”乃从之。俭在相位二十余年,裨益为多。致政归第,会宋书辞不如礼,上将亲征。幸俭第,尚食先往具馔,却之;进葵羹干饭,帝食之美。徐问以策,俭极陈利害,且曰:“第遣一使问之,何必远劳车驾?”上悦而止。复即其第赐宴,器玩悉与之。二十二年薨,年九十一,敕葬宛平县。 ——《辽史》第八十卷 列传第十

    先发这个你对下是不是这篇。

    下面是译文咯:

    张俭,宛平人,性格中正谨慎,不喜欢打扮自己。统和十四年,中进士第一名,被委派到云州做幕僚。按照旧规矩,皇上的车队经过某处,那些当地的小吏们都应该有所表示,得送一番礼。圣宗在云中打猎,有节度使就对皇上说:“下官我的管辖境内没有什么特产,只有一个幕僚张俭,是一代人之宝贝,愿将他献给皇上。

    这以前,皇上梦到四个人在身边侍侯,于是给其中两个人赐食,听到张俭的名字,于是就醒了!召见张俭

    见他容貌朴质举止放达。问到国家大事,为三十多件大事给出了决定。由此他的待遇得到提高,职位清高显贵,号称明干。开泰年间,多次担任同知枢密院事。太平五年,被任为武定军节度使,转到了大同。太平六年,提升为南院枢密使。皇上正是很依赖他的时候,参知政事吴叔达明显的不比张俭的能力,皇上很是生气,贬吴叔达为康州刺史,封张俭为左丞相,又封了韩王。皇帝不参与(政治,也就是说皇上驾崩了),张俭受遗诏辅立太子,这也就是后来的兴宗皇帝,于是张俭又被封为贞亮弘靖保义守节耆德功臣,太师、中书令,加尚父,转到王陈。重熙五年,帝到礼部贡院亲自视察,都是张俭在办理这件大事。皇上因为他的进见,赐诗来夸赞他。张俭穿衣服也就仅仅是穿帛,吃饭也不吃荤,每月要是有余钱,都分给了亲戚或者旧友。这年冬天,张俭在殿上奏事,皇帝见他衣袍很旧很烂,悄悄的命令身边侍卫用火夹子烧一个洞作上记号,但是却不见他换下这件衣服。皇上就问其为什么,张俭回答说:“微臣穿这件衣服已经穿了三十多年了。”

    当时崇尚奢靡的人,也以这个原因笑话他。皇怜爱其清贫,命他可以随便的取走皇上内府的东西,张俭奉诏持三匹布就走了,这以后他日渐受到重视。张俭有五个徒弟,皇上想要赐他们五个人进士,张俭硬是拒绝了。

    有官员捕获了八个盗贼,已经将他们正法了,才抓到真正的那几个盗贼。他们的家人来申诉冤屈,张俭多次请求处理此案。后来皇上勃然大怒说道:“你难道想要我为他们八个人偿命吗!”张俭说:“他们八家人老人的小孩都不曾被告知,可以稍微给他们一些抚恤,使他们八个人能得以安葬,这才够安慰这些下来的人啊。”皇上于是听从了他的话。张俭在相位二十余年,对国家贡献很大,做了很多好事。

    6.旧唐书 列传三十三 张俭 译文

    张俭,是雍州新丰人。

    前隋相州刺史、皖城郡公张威的孙子。其父名张植,曾做过车骑将军、连城县公等官职。

    张俭,本是高祖皇帝的侄外孙。高祖皇帝初起兵,张俭就因为有功被封为右卫侍郎将,后升为朔州刺史。

    当时颉利可汗日渐强盛,常常向边境一带索取财物,发来的书函竟谮用“诏书”、“敕旨”之类的称呼,边关的官吏只好顺从不敢推辞。当张俭来任职后,唯独他敢拒绝不理会。

    他还鼓励、指导百姓们种田,每年收粮食数十万斛。就算有冬旱之年,劝百姓互相接济,都不会饥饿而死,朔州一带因此很稳定、平安。

    李靖勘平突厥的叛乱后,有思结部落的人众,无路可逃来投奔张俭。张俭接受他们并和睦他们安置。

    他们在碛北一带的(少数民族),亲戚之间私自过往探访,张俭也不禁止,只表示不知道而已。后张俭调到胜州,继任(朔州刺史)的官吏不细察实际情况,冒然向皇帝报说思结部落又叛乱,朝廷商议要出兵讨伐,当时张俭因为守母孝(在京),放弃按服守孝的规定请求作使者去安抚招纳他们。

    张俭独自到思结部落,召见他们的首领安慰,推心置腹(陈述利害),他们都很虔诚的归顺,因此又被调到代州做官,并兼任代州都督。张俭劝诫(少数民族的人)重农力耕,每年庄稼都成熟好几次,私人家中积蓄都很殷实。

    张俭担心他们会越来越骄横,所以公布了“平籴法”,粮税入缴官仓。思结部落的人很高兴,因此官仓也很充实。

    后来升迁为营州都督,兼任护东夷校尉。因为差错被免了职,降为平民保留官衔。

    营州与契丹、奚、靺鞨等夷族很临近,高丽国纠集这些部落入犯,张俭率兵打退,几乎全部剿灭。(因此)又被封为营州都督。

    太宗准备征剿辽东,遣张俭率俘虏的少数民族(兵士)在前探路,一直打到辽西,因为河水涨起,很久都不能渡过。太宗认为(张俭)胆小害怕,便把他召回。

    在洛阳宫接见时,(张俭)细细讲述了(辽西)山水环境和地理情况,以及长时间不能进军的原因。太宗很高兴,封他为行军总管,命他率领众少数部众,做为六军的先行。

    当时高丽国等待的莫离支部落将要到了,皇帝让张俭从新城路半道截杀,敌兵不敢出来。俭率兵进军渡过辽河,直达建安城,打败敌兵,杀了好几千人。

    一直封官做到皖城郡公。后来改东夷校尉官为都护府,就命张俭做都护长官。

    永徽元年,加封为金紫光禄大夫。后死,享年60岁,(皇帝赐)谥号为“密”。

    7.辽史张俭传 翻译

    张俭字元节,山阳郡高平县人,赵王张耳的后代。父亲张成,曾作江夏太守。张俭最初被地方推荐为茂才,因为刺史不是与职位相称的人,称病推辞不就。延熹八年,太守翟超请他作东部督邮。当时的中常侍大宦官侯览家住在防东县,残害百姓,为非作歹。张俭弹劾侯览和他母亲的罪行,请求诛灭他们。侯览截留了张俭上递的奏章,使他的建议都不能上达到皇帝那里。二人因此结仇。同乡人朱并,品行一向邪恶奸滑,为张俭所鄙弃,朱并对他怀恨在心,于是上书控告张俭和同郡二十四人结成朋党,朝廷于是根据删除朱并姓名的告密奏章搜捕张俭等人。张俭得以逃亡,困窘得东躲西藏,四处逃命,望见人家,就去投奔歇脚,天下人没有谁不敬重他的名声和品行的,都不惜破家灭族来掩护隐藏他。后来流落到东莱境内,藏在李笃家里。外黄县令毛钦率兵围住李笃家门,李笃拉着毛钦,对他说:“张俭天下知名,他逃亡不是因为他真有罪,即使你可以得到张俭,难道你忍心抓他吗?”毛钦便起身拍拍李笃说:“蘧伯玉以独作君子为耻,你怎么把君子之德的仁义当作自己的专有呢?”李笃说:“我虽然喜欢义举,你今天也已经分走其中一半了。”毛钦叹息地离去了。李笃因此得以护送张俭出塞,张俭也因此免受逮捕。他所经过的地方,受他的牵连而被重刑处死者数以千计,他们的亲族也都被诛灭,所在郡县为此而遭残破。

    中平元年,党锢解除,张俭才回到故乡。大将军、三公同时征聘他,又推荐为敦朴,朝廷派公车特别征聘,一起用就让他任少府,张俭都没有接受。献帝初年,百姓闹饥荒,张俭家里的财产还比较多,于是拿出所有的财产和同乡人共同享用,靠这些财产活命的人有几百。建安初年,朝廷征聘他为卫尉,万不得已他才接受。后来张俭观察曹操已有取代汉朝的打算,于是闭门隐居,不再参预政事。一年多以后,他在许州去世,终年八十四岁。

    8.张俭传旧唐书列传第三十三翻译

    译文是:

    张俭,字师约,是京兆(唐时长安)新丰人。前隋相州刺史、皖城郡公张威的孙子。其父名张植,曾做过车骑将军、连城县公等官职。

    张俭,本是高祖皇帝的侄外孙。高祖皇帝初起兵,张俭就因为有功被封为右卫侍郎将,后升为朔州刺史。当时颉利可汗日渐强盛,常常向边境一带索取财物,发来的书函竟谮用“诏书”、“敕旨”之类的称呼,边关的官吏只好顺从不敢推辞。当张俭来任职后,唯独他敢拒绝不理会。他还鼓励、指导百姓们种田,每年收粮食数十万斛。就算有冬旱之年,劝百姓互相接济,都不会饥饿而死,朔州一带因此很稳定、平安。李靖勘平突厥的叛乱后,有思结部落的人众,无路可逃来投奔张俭。张俭接受他们并和睦他们安置。他们在碛北一带的(少数民族),亲戚之间私自过往探访,张俭也不禁止,只表示不知道而已。后张俭调到胜州,继任(朔州刺史)的官吏不细察实际情况,冒然向皇帝报说思结部落又叛乱,朝廷商议要出兵讨伐,当时张俭因为守母孝(在京),放弃按服守孝的规定请求作使者去安抚招纳他们。张俭独自到思结部落,召见他们的首领安慰,推心置腹(陈述利害),他们都很虔诚的归顺,因此又被调到代州做官,并兼任代州都督。张俭劝诫(少数民族的人)重农力耕,每年庄稼都成熟好几次,私人家中积蓄都很殷实。张俭担心他们会越来越骄横,所以公布了“平籴法”,粮税入缴官仓。思结部落的人很高兴,因此官仓也很充实。

    后来升迁为营州都督,兼任护东夷校尉。因为差错被免了职,降为平民保留官衔。营州与契丹、奚、靺鞨等夷族很临近,高丽国纠集这些部落入犯,张俭率兵打退,几乎全部剿灭。(因此)又被封为营州都督。太宗准备征剿辽东,遣张俭率俘虏的少数民族(兵士)在前探路,一直打到辽西,因为河水涨起,很久都不能渡过。太宗认为(张俭)胆小害怕,便把他召回。在洛阳宫接见时,(张俭)细细讲述了(辽西)山水环境和地理情况,以及长时间不能进军的原因。太宗很高兴,封他为行军总管,命他率领众少数部众,做为六军的先行。当时高丽国等待的莫离支部落将要到了,皇帝让张俭从新城路半道截杀,敌兵不敢出来。俭率兵进军渡过辽河,直达建安城,打败敌兵,杀了好几千人。一直封官做到皖城郡公。后来改东夷校尉官为都护府,就命张俭做都护长官。永徽元年,加封为金紫光禄大夫。后死,享年60岁,(皇帝赐)谥号为“密”。

    张俭的哥哥名大师,曾做过太仆卿、华州刺史、武功县男等官。

    (他的)弟弟叫张延师,做过左卫大将军、范阳郡公等官。为人谨慎小心,统领羽林军三十年,都不曾有过差错。死后追封为荆州都督,谥号为“敬”,陪葬在昭陵(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

    张俭兄弟三人门前皆立戟(唐制,三品以上官门前皆立戟,以示尊贵),当时人都称为“三戟张家”。

    9.古文《张俭传》中张俭是个怎样的人

    张俭传张俭字元节,山阳高平人,赵王张耳之后也.父成,江夏太守.俭初举茂才,以刺史非其人,谢病不起.延熹八年,太守翟超请为东部督邮.时中常侍侯览家在防东,残暴百姓,所为不轨.俭举劾览及其母罪恶,请诛之.览遏绝章表,并不得通,由是结仇.乡人朱并,素性佞邪,为俭所弃.并怀怨恚,遂上书俭与同郡二十四人为党,于是刊章①讨捕.俭得亡命,困迫遁走,望门投止,莫不重其名行,破家相容.后流转东莱,止李笃家.外黄令毛钦操兵到门,笃引钦谓曰:“张俭知名天下,而亡非其罪.纵俭可得,宁忍执之乎?”钦因起抚笃曰:“蘧伯玉②耻独为君子,足下如何自专仁义?”笃曰:“笃虽好义,明廷③今日载其半矣.”钦叹息而去.笃因缘送俭出塞,以故得免.其所经历,伏重诛者以十数,宗亲并皆殄灭,郡县为之残破.中平元年,党事解,乃还乡里.大将军、三公并辟,又举敦朴,公车特征,起家拜少府,皆不就.献帝初,百姓饥荒,而俭资计差温,乃倾竭财产,与邑里共之,赖其存者以百数.建安初,征为卫尉,不得已而起.俭见曹氏世德已萌,乃阖门悬车,不豫政事.岁余,卒于许下,年八十四。

    张俭字元节文言文翻译

    * ......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