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诸葛瞻文言文翻译(古文翻译)

    1.古文翻译

    水经江水注 郦道元

    江水又东,迳广溪峡,斯乃叁峡之首也。峡中有瞿塘、黄龛二汉滩,其峡盖自

    禹凿以通江,郭景纯所谓巴东之峡,夏后疏凿者也。

    江水又东,迳巫峡,杜宇所凿以通江水也。江水历峡东,迳新崩滩。此山汉和

    帝永元十二年崩,晋太元二年又崩。当崩之日,水逆流百馀里,涌起数十丈。今滩

    上有石,或圆如箪,或方似屋,若此者甚众,皆崩崖所陨,致怒湍流,故谓之“新

    崩滩”。其颓崖所馀,比之诸岭,尚为竦桀。其下十馀里,有大巫山,非惟叁峡所

    无,乃当抗峰岷、峨,偕岭衡、疑。其翼附群山,并概青云,更就霄汉,辨其优劣

    耳。西,即巫山者也。其间首尾百六十里,谓之巫峡,盖因山为名也。

    自叁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 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

    不见曦月。至於夏水襄陵,沿 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

    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青倒影。绝 多生柽柏,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

    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叁峡巫峡长,猿鸣叁

    声泪沾裳!”

    江水自建平至东界峡,盛弘之谓之空泠峡。峡甚高峻,即宜都、建平二郡界也。

    其间远望,势交岭表,有五六峰,参差互出。有奇石,如二人像,攘袂相对。俗传

    两郡督邮争界於此。江水历峡,东迳宜昌县之插下。

    江水又东,迳流头滩。其水并峻急奔暴,鱼 所不能游,行者常苦之,其歌曰:

    “滩头白勃坚相持,倏忽沦没别无期。”袁山松曰:“自蜀至此,五千馀里;下水

    五日,上水百日也。”

    江水又东,迳宜昌县北,—县治,江之南岸也。北临大江,与夷陵相对。江水

    又东,迳狼尾滩,而历人滩。袁山松曰:“二滩相去二里。人滩,水至峻峭。南岸

    有青石,夏没冬出,其石 ,数十步中,悉作人面形,或大或小;其分明者,须

    发皆具:因名曰人滩也。”

    江水又东,迳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

    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 既高,加以江

    湍纡洄,虽途迳信宿,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叁朝叁

    暮,黄牛如故。”言水路纡深,回望如一矣。

    江水又东,迳西陵峡。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

    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十许丈,其石采色形容,

    多所像类。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所谓叁峡,

    此其一也。山松言:“常闻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

    美也。及余来践跻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其叠 秀峰,奇构异形,

    固难以辞叙。林木萧森,离离蔚蔚,乃在霞气之表。仰瞩俯映,弥习弥佳,流连信

    宿,不觉忘返。目所履历,未尝有也。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於

    千古矣。”

    整篇大意:

    (一)自“江水又东迳广溪峡”至“夏后疏凿者也”

    记叙三峡之首乃广溪峡。

    (二)自“江水又东迳巫峡”至“盖因山为名也”

    记叙巫峡因山为名。

    (三)自“自三峡七百里中”至“猿鸣三声泪沾裳”

    记叙三峡四时山景。

    (四)自“江水自建平至东界峡”至“东迳宜昌县之插灶下”

    记叙东界峡有奇石。

    (五)自“江水又东迳流头滩”至“上水百日也”

    描写流头滩上水之难。

    (六)自“江水又东迳宜昌县北”至“因名曰人滩也”

    记叙人滩石景。

    (七)自“江水又东迳黄牛山”至“回望如一矣”

    记叙黄牛山、滩附近江水纡洄。

    (八)自“江水又东迳西陵峡”至“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

    记叙西陵峡山水之美。

    诸葛瞻父子文言文翻译,诸葛瞻文言文全文翻译,诸葛瞻字思远文言文翻译

    2.

    出自晋朝西晋时期史学家陈寿的《三国志》,原文::瞻字思远。

    建兴十二年,亮出武功,与兄瑾书曰:“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年十七,尚公主,拜骑都尉。

    其明年为羽林中郎将,屡迁射声校尉、侍中、尚书仆射,加军师将军。 译文:诸葛瞻,字思远。

    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兵出武功时,诸葛亮曾经写信给哥哥诸葛瑾说:“诸葛瞻已经八岁了,聪慧可爱,但担心他成熟的太早,恐怕不是能够担当重任的人。” 诸葛瞻十七岁时,娶公主为妻,被任命为骑都尉,第二年担任羽林中郎将,其后很快又被晋升为射声校尉、侍中、尚书仆射等职,被加封为军师将军。

    相关内容解释: 《三国志》,二十四史之一,是由晋朝西晋时期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纪传体史书,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当时魏、吴两国已有史书,如官修的王沈《魏书》、私撰的鱼豢《魏略》、官修的韦昭《吴书》,此三书当是陈寿依据的基本材料。

    蜀汉无史官一职,故自行采集,仅得十五卷。 陈寿前半生是在蜀汉度过,入仕后,受宦官黄皓排挤而不得志。

    蜀汉灭亡后,陈寿历任著作郎,晚年多次被贬,屡次受人非议,历经十年艰辛,完成了纪传体史学巨著《三国志》。

    文言文,诸葛,翻译

    3.

    诸葛瞻现在已经八岁,聪慧可爱,如果担心他早成而不加以培养,恐怕他不能成为大器啊。

    出自:西晋·陈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节选:瞻字思远。建兴十二年,亮出武功,与兄瑾书曰:“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年十七,尚公主,拜骑都尉。其明年为羽林中郎将,屡迁射声校尉、侍中、尚书仆射,加军师将军。

    翻译:诸葛瞻字思远,建兴十二年,诸葛亮率军出武功,给兄长诸葛瑾写信说:“诸葛瞻现在已经八岁,聪慧可爱,如果担心他早成而不加以培养,恐怕他不能成为大器啊。”十七岁的时候娶了公主,被封为骑都尉。第二年,他担任了羽林中郎将,屡次升迁担任了射声校尉、侍中、尚书仆射,加官军师将军。

    扩展资料

    《三国志》是由晋朝西晋时期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纪传体史书,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出自此书,是作者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所作的传,详细描写了诸葛亮的一生。

    文章整体上的文采虽略逊一筹,却也不乏精彩的描写。比如赤壁之战,陈寿将相关史料分别放置在《蜀书·诸葛亮传》等几个纪传中,通过各有侧重的描写,把赤壁之战渲染的有声有色,尤其是其中吴蜀双方,各自君臣之间的对话,非常传神。

    作品主要善于叙事,文笔也简洁,剪裁得当,当时就受到赞许,后人更是推崇备至,在记载三国历史的史书中,独有陈寿的《三国志》可以同《史记》、《汉书》等相媲美。因此,其他各家的三国史相继泯灭无闻,只有《三国志》还一直流传到现今。

    4.古文翻译 谢谢

    初,恪少有盛名,大帝深器重之,而恪父瑾常以为戚,曰:“非保家之主也。”

    父友奋威将军张承亦以为恪必败诸葛氏。陆逊尝谓恪曰:“在我前者吾必奉之同升,在我下者则扶接之;今观君气陵其上,意蔑乎下,非安德之基也。”

    汉侍中诸葛瞻,亮之子也。恪再攻淮南,越太守张嶷与瞻书曰:“东主初崩,帝实幼弱,太傅受寄托之重,亦何容易!亲有周公之才,犹有管、蔡流言之变,霍光受任,亦有燕、盖、上官逆乱之谋,赖成、昭之明以免斯难耳。

    昔每闻东主杀生赏罚,不任下人,又今以垂没之命,卒召太傅,属以后事,诚实可虑。加吴、楚剽急,乃昔所记,而太傅离少主,履敌庭,恐非良计长算也。

    虽云东家纲纪肃然,上下辑睦,百有一失,非明者之虑也。取古则今,今则古也,自非郎君进忠言于太傅,谁复有尽言者邪!旋军广农,务行德惠,数年之中,东西并举,实为不晚,愿深采察!”恪果以此败。

    当初,诸葛恪少年即名声大振,吴大帝孙权非常器重他,而他的父亲诸葛瑾常为此事忧虑,说诸葛恪不是能保护家族的主人。诸葛瑾的朋友张承也认为诸葛恪必将败坏诸葛氏家族。

    陆逊曾对诸葛恪说:“在我前面的人,我必然尊奉他,与他共同升迁;在我之下者,我就去扶持接引他。如今我看你气势凌驾于你前面的人之上,心意中又蔑视在你之下的人,这不是安定德业的根基。”

    蜀汉的侍中诸葛瞻,是诸葛亮之子。诸葛恪再次攻打淮南时,越太守张嶷给诸葛瞻写信说:“吴王刚刚驾崩,现在的皇帝实在太年幼怯弱,太傅诸葛恪承受辅政托孤的重担,又哪里是容易的事!以周公之才且有亲戚关系,来摄理朝政,仍然会有管叔、蔡叔散布流言发动叛乱;霍光受命摄理朝政,也有燕王刘旦、盖主和上官桀等人阴谋陷害霍光的活动,只是依赖周成王、汉昭帝的圣明才得以免遭危难。

    以前常听说吴王生杀赏罚的大权,从不交给下人,如今却在垂死之时,终于召来太傅,把后事托付给他,这实在令人忧虑。另外从以前的记载看,吴、楚地方的人性格轻飘急躁,但太傅却远离年幼的君主,深入敌国境内,这恐怕不是良好而长远的计策。

    虽然说吴国国家纲纪整肃,君臣上下和睦相处,但百事中即使有一次失误,也不是明智者的谋略。用古事来衡量今天的事情,则今事如同古事一样,如果您不向太傅进献忠言,还有谁能直言相告呢?希望您能劝他撤回军队扩展农业,致力于推行仁德恩惠,数年之中,我们东西两国再同时大举进攻魏国,也不算晚,希望您深刻地考虑和采纳我的建议!”后来诸葛恪果然如张嶷所言而失败。

    第三篇的古文翻译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 杜甫 自从战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房子)不为风雨中所动摇,安稳得象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 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

    5.三句古文翻译

    1、穴地作重屋,缭以厚垣,密甃翎甋瓶缶,日夜铸军器,畜鹅鸭乱其声。

    挖地洞(在里面)建造了多重房屋,用厚实的墙壁环绕着,密实地砌成像瓶缶一样的砖壁,(在里面)日夜不停的铸造武器装备,(还)蓄养了很多鹅鸭来掩饰打造兵器的声音。

    2、适大风雨至,檐瓦堕地,成祖色变。

    恰好来了大风雨,屋檐上的瓦片掉到地下,明成祖因此脸色都变了。

    3、道衍守御甚固,击却攻者。夜缒壮士击伤南兵。

    道衍的守卫防御很牢固,打退了进攻的敌人。夜里用绳子把勇士送到城下,攻击杀伤南方敌兵。

    诸葛瞻文言文翻译

    * ......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