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被动成语(语文古文的被动句如何判断?有什么标志性词语?!!!)
1.语文古文的被动句如何判断?有什么标志性词语?!!!
一、判断句:
古汉语中,判断句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充当谓语而表示判断的语句,有时也使用判断词“是”,但多数时候是借“者”“也”“为”“非”等词表示判断。
二、被动句:
被动句主要有八种形式:用“于”字表被动、用“见”字表被动、用“见……于”表被动、用“受……于”表示被动、用“为”字表被动、用“为……所”表被动、用“……为所……”表被动、用“被”字表被动。
三、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常见的否定词“不、弗、未、非、否、毋、无、莫”等。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常见的疑问代词“何、谁、孰、安、胡、奚、曷”等。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4.介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常见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短语组成介词结构,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短语叫做介词宾语。
四、成分省略:
文言文语句中根据习惯,省略某词或某种成分的句子叫省略句。有承前省、蒙后省、承宾省、对话省,以及概括性省略等。古今汉语都有省略,古汉语的主语省略比现代汉语更多,常见的省略成分有:主语、谓语、宾语、介词和介词后的宾语。
五、词类活用:
古汉语有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读音。如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动词作名词,动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
同时,还要特别关注一下谓语前置、定语后置两种倒装句和文言文中的固定句式,在考题中出现的频率也非常高。
谓语前置是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如,“甚矣,汝之不惠”。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语言现象称为定语后置。定语后置的句子,多在后面加“者”字,主要有三种格式:“中心词+之+定语”“中心词+定语+者”“中心词+之+定语+者”。
文言文中的固定句式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
如曾考过的“奈为医者戒余勿食何?”“何用姓字为?”考查的都是文言固定句式。常见的文言固定句式有:无以,无从(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若何(译为“把……怎么办呢?”)、如……何(译为“对……怎么办”)、奈……何(译成“把……怎么办”)、不亦……乎(译为“不也是……吗?”)、无以……(译为“没有可以拿来……的”)、其……乎(译为“难道……吗?”)、得无……乎(译为“恐怕……吧”)、无乃……乎(译为“恐怕……吧”)、之谓也(译为“说的就是……”)、孰与(译为“跟……比较,哪一个……”)、与其……孰若(译为“与其……哪如……”)、能无……乎(译为“怎么不……呢”)。
2.文言文中的被动句有哪些
文言中的被动句例析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
文言中的被动句有两种主要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这类句子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
(一)、用“于”“受……于……”表被动 这是文言中最常见的被动句形式。例如: 1、不拘于时,学于余。
(第一个“于”)(《师说》) 2、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3、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五人墓碑记》) 4、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5、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
(《屈原列传》) 6、使不辱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7、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 8、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 (二)、用“见”“见……于……”表被动 1、秦城恐不可得,徙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2、渐见愁煎迫。
(《孔雀东南飞》) 3、是以见放。(《屈原列传》) 4、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同上》) 5、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 6、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 7、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8、遂见用于小邑。
(《归去来兮辞》) 9、见犯乃死,重负国。(《苏武传》) (三)、用“为”“为……所……”“……为所……”表被动(“为”引出动作主动者)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伶官传序》) 3、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4、吾属今为之虏矣。
(《鸿门宴》) 5、既自以心为形役。(《归去来兮辞》) 6、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陈涉世家》) 7、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8、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同上) 9、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陈涉世家》) 10、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11、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
(《苏武牧羊》) (四)、用“被”表被动 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 2、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
(《五人墓碑记》) 3、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即通过句中动词本身,在意念上形成被动,有人称为意念上的被动。
这类被动句要根据语境,揣摸从上下文意做出判定。例如: 1、戍卒叫,函谷举。
(《阿房宫赋》举,被攻占。) 2、洎牧以谗诛。
(《六国论》诛,被杀。) 3、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举,被举荐。) 4、盖王文王拘而演周易。
(《报任安书》拘,被拘禁。) 5、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
(《廉颇蔺相如列传》诛,被杀。) 6、武留匈奴凡十九岁。
(《苏武传》留,被扣留。) 7、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
(《苏武传》任,被任用。) 8、大臣无罪夷恶灭者数十家。
(《苏武传》夷灭,被杀完。) 9、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张衡传》举,被举荐。) 10、而刘夙婴疾病。
(《陈情表》婴,被……缠绕。) 11、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陈情表》许,被允许。)。
3.文言文被动句式有哪8种
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主动者。
如: (1)忧心悄悄,愠于群小。(《诗经·邶风·柏舟》) (2)故有备则制人,无备则制于人。
(《盐铁论·险固》) 2.动词前加“见”。如: (3)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
(《论语·阳货》) (4)故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荀子·非十二子》) “见”往往与“于”字配合,由“于”引进主动者。
如: (5)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6)使文王所以见恶于纣者,以其不得人心焉?(《韩非子·难二》) 3.动词前加“为”引进主动者,或直接加“为”,不出现主动者。
如: (7)多多益善,何以为我禽?(《史记·淮阴侯列传》) (8)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为”字还常与“所”字配合使用,形成“为……所”式。
(9)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项羽本记》) (10)如姬父为人所杀。
(《魏公子列传》) “为”在个别情况下还可以跟“于”或者“见”配合使用,构成“为……于”或者“为……见”式: (11)胥之父兄为戮于楚。(《吴世家》) (12)烈士为天下见善(赞美)矣,未足以活身。
(《庄子·至乐》) 4.动词前加助动词“被”表示被动。这类句式大约萌芽于战国末期。
如: (13)今兄弟被攻,必攻者,廉也。知友被辱,随仇者,贞也。
(《韩非子·五蠹》) (14)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战国策·齐策》) 后来,“被”字句式中有了施事者出现,构成“被+施事者+动词”式(这时的“被”应看着介词)。
如: (15)五月十日,臣被尚书召问。(蔡邕《被收时表》) (16)举体如被刀刺,叫呼而终。
(《颜氏家训·归心》) 由于受“为……所”句式的类化,还产生了“被……所”式。如: (17)晋文公被秦所纳,既而背秦。
秦伯伐之。战于韩,被秦所获。
(《礼记·坊记》) (18)达非司马懿对手,必被所擒。(《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 总的说来,文言文中被动句式的主要标志可以概括为四字(于、见、为、被)三式(见……于、为……所、被……所)。
这些有标志的被动句往往很容易识别,但文言文中还有许多没有标志的被动句(即零形态文言被动句式),如不能识别,势必对文言翻译造成负面的影响。为此一并说明如下: 无标志文言被动句主要有两类。
第一类是不出现主动者的被动句,翻译时大多数可加“被”,亦可不加“被”。如: (19)人固不易知,知人亦不易也。
(《史记·范睢蔡泽列传》)[译文:人本来不容易(被)了解,了解人也不容易。] (20)风至苕折。
(《荀子·劝学》)[译文:风吹来,苇杆(被)折断了。]有少数句子则必须加“被”。
如: (21)国胜君亡,非祸而何?(《左传·哀公元年》)[译文:国家被人家战胜了,国君逃亡了,不是祸是什么呢?] (22)会延年家收(《汉收·李陵传》)[译文:碰上延年家被查抄拘捕。] 第二类是出现主动者的被动句。
这种被动句实际上可以看作省略了一个表被动的介词“于”的被动句。如: (23)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赤壁之战》) (24)惩北山之塞,出入之迂也。(《列子·汤问》) (25)足蒸暑土气,背炙炎天光。
(白居易《观刈麦》) 以上三例,“逼兵势”可看着“逼于兵势”,“惩”可看着“惩于”,“蒸”可看着“蒸于”,“炙”可看着“炙于”。 此外,还有一种以“动词+者”表被动的句式。
如: (26)今大国之攻小国也,攻者农夫不得耕,妇人不得织,以守为事;攻人者亦农夫不得耕,妇人不得织,以攻为事。(《墨子·耕柱》) 上例中的“攻者”就应看着“被攻打的国家”。
4.文言文句式中的被动句有哪些
被动句的表示法有两种类型。
一种是用一定的虚词作为标志的被动句,这种类型主要是有以下几种形式: “于”表被动,介出动作的主动者。例: 不能容于远近。
《五人墓碑记》(不能被远近各处所容留)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而你被赵王宠幸)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庄暴见孟子》(被王召见)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接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师说》(不被时俗约束。注意,“学于余”的“于”是“向”的意思。)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使不辱于诸侯。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有时候,这个“于”也能省略掉。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
(《赤壁》) “逼兵势”是“逼于兵势”。《同上》“见” “见……于……”“受……于……”形式表被动。
例: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屈原》信而见欺,忠而被谤。《屈原列传》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屈原列传》渐见愁煎迫。《孔雀》燕国见陵之耻除也。
《荆轲……》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
《愚溪诗序》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齐桓晋文之事》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秋水》贱妾不幸,今日见辱于长者《柳毅传》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以上两种格式中的“于”是介词,作用是介出动作的主动者,“见”“受”表被动。
需要注意的是: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 冀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陈情表》君既若见录。《孔雀》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请见谅”等即为此种用法 “请见谅”表“请你原谅我”之意。
类似的还有:见笑、见教等。 “为”“为……所”。
例: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伶官传序》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荆轲刺秦王》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屈原列传》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促织》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
《雁荡山》为深谷林莽所蔽。《雁荡山》遂为诸将所拥而行。
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之者。《黄花冈……》为巡船所物色。
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还有“为操所先”“为人所杀”等)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活板》为婢仆所感,日以厌薄。《柳毅传》女侄不幸,为玩童所辱。
《同上》羸兵为人马所蹈藉。如姬父为人所杀。
注:另两种形式“……为所……”和“为……之所……”实际上就是“为……所……”格式。例: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此句实际上是说“不者,若属皆且为之(或“其”指刘邦)所虏”,(否则,你们这帮人都将被他俘虏!),“之”或“其”只是省略了,所以不需再分类记忆。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 “为积威之所劫”意思就是“为积威所劫”(被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为”仍是表被动介词。“之”,放在“为”后的动作出发者与动作之间,是结构助词,无义,用来调节音节。
“被”字表被动。例: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五人墓碑记》)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史记·屈原列传》)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琵琶行》)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仍更被驱遣。
(《孔雀东南飞》)被动句的另一种类型是不用任何虚词为标志的,即以主动句的形式表达被动的内容。也叫意念被动句。
例:戍卒叫,函谷举。——函谷关被攻占(《阿房宫赋》)犹守义不辱。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洎牧以谗诛。
——等到李牧因为谗言被诛杀。(《六国论》)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劝学》)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陈情表》) 注:此种被动句多用来表示不幸或不愉快的事。
还比如“比干剖心”“邯郸围”“城必克”“城之破”等。 注意:有的整个句子的主语不是受事者,而是句子的某个成分含有被动,我们一般也把它叫做被动句。
如: 周公之逮所由使也。——周公被逮捕就是由他指使的。
(《五人墓碑记》)。
5.文言文被动句
用“为”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用“见”表被动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用“于”表被动
“受制于人”(被人控制)
“不能容于远近。”(不能被邻里所容)
1.
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
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
例如: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动见瞻观,何时易乎? (曹丕《与吴质书》)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4.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张溥《五人墓碑记》)
参佐无不被系束。(《世说新语•桓南郡好猎》)
5.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例如: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